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3.15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逃避现实黑暗,主张纯粹的自我表现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
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何其芳
《现代》
注重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惆怅
七月诗派
40年代
鲁藜、绿原、牛汉、艾青、田间
胡风主编《七月》《希望》
现实主义抒情诗,主张“主观战斗精神”
九叶诗派
40年代中后期
辛笛、陈敬容、穆旦、袁可嘉、郑敏、唐祈等
《诗创造》
《中国新诗》
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露和控诉,表现对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反思小说
1979年
茹志娟
《剪辑错了的故事》
对50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深刻批判与反思
改革小说
1985年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反应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过程及其引起的社会变革
寻根小说
1985年
韩少功
《文学的“根”》
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
1917年
“五四”文学革命开端
胡适、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
1928年
无产阶级革命文wenku.baidu.com兴起
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1937年
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
50年代中期
文艺领域;思想批判运动
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胡风文艺思想斗争
文学研究会
1921年
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小说月报》
人生派、为人生
强调写实主义
创造社
1921年
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冯乃超、成仿吾、田寿昌
《创造周报》
《创造》季刊
为艺术而艺术、侧重主观抒情色彩重视文学美感作用
语丝社
1924年
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
《语丝》周刊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莽原社、
未名社
20年代中期、
北京
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
《莽原》
《未名》
南国社
田汉
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成就与影响最大
弥洒社
1923年
胡山源
推崇创作灵感
浅草社、
沉钟社
1922年、
1924年
冯至、陈鹤翔
《浅草》季刊
《沉钟》周刊
朴实而带点悲凉,浪漫主义色彩
湖畔社
1922年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
新月社
1923年
北京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晨报副刊》
《新月》
倡导新格律诗
象征诗派
1925年
李金发、穆木天、冯乃超等
表现精神感受,追求声音、颜色的朦胧;善用奇特的意象
后期创造社
1928年
新增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等
高举无产阶级文学旗帜
太阳社
1927年底
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
延安
毛泽东发表《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方面论述人民文艺的必经之路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
北平
标志着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部队文艺座谈会
1966年2月
上海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文艺黑线专政论”
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
北京
邓小平致词,提出了文艺工作者任务和发展方向
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
银铃会
1943年
台湾
张彦勋、林亨泰、詹冰
《缘草》(《潮流》)
现代诗社
1956年
台湾
纪弦、郑愁予、罗行等
《现代诗》
诗的知性、诗的纯粹性、拥护自由与民主
蓝星诗社
1954年
台湾
余光中、覃子豪、罗门等
《蓝星周刊》
民族抒情风格
创世纪诗社
1954年
台湾
洛夫、张默、痖弦
《创世纪诗刊》
倡导纯粹经验的美学、强调诗的世界性,把现代诗推向极致
现代派小说
1985年前后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黑色幽默,表示人类普遍的荒诞性
实验小说
1985年前后
格非、马原、余华、苏童
《冈底斯的诱惑》《现实的一种》
对意识形态的回避与反叛;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
新写实小说
1989年
刘震云、池莉、方方
《一地鸡毛》
《烦恼人生》
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晚生代小说
90年代初
朱文、陈染、东西、刁兰
所涉题材一般都是都市生活
女性小说
90年代
陈染、林白、张欣
张扬性别意识;独向女性心灵世界;反映都市故事的飘忽荒诞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1996年
刘醒云、关仁山、谈歌、何申
《分享艰难》《九月还乡》《大厂》
关注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关注普通百姓的哀乐悲欢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
《太阳月刊》
《海风周刊》
高举无产阶级文学旗帜
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
上海
鲁迅、冯雪峰、郭沫若、矛盾、田汉、郁达夫等
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中国诗歌会
1932年
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
《创作月刊》
《文化批判》
诗歌大众化5
唯美诗派
1928年
陈梦家、林徽因、卞之琳等
《新月》《诗刊》
朦胧诗
文革后期
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江河等
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表现技巧
第三代诗人
80年代中后期
海子、欧阳江河、翟永明等
左翼作家群
增加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等
《咆哮了的土地》《为奴隶的母亲》《莎菲女士的日记》
满腔革命热情,以文学为革命呐喊
东北作家群
萧军、萧红、骆宾基等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呼兰河传》
反引东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京派作家群
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边城》《三三》《莫须有先生传》
自由主义作家
“新感觉派”作家群
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文学工场》《无轨电车》《现代》
《梅雨之夕》《牡丹》《上海的狐步舞》
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表达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伤痕小说
1977年
刘心武、卢新华等
《班主任》《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