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王维诗四首超详细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71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词及赏析5篇王维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词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酬张少府朝代:唐朝|作者: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
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诗人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西施咏朝代:唐朝|作者: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人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来揭示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并表达对小人的嘲讽,揭露当时社会上潜藏的危机。
终南山朝代:唐朝|作者: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在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光彩熠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典型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倾向也逐渐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雄奇奔放,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兴象玲珑的优美华章与风骨遒劲的壮丽交响,交融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史盛况。
1.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2.了解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著名诗篇。
3.了解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三种不同诗歌题材。
4.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分析和理解作品。
1.了解发展。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厘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重在诵读。
诵读不仅可以把握内容,还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美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注意基本的技巧,包括字音要读准,节奏要协调,韵调要和谐等。
3.知人论世。
即通过了解和分析背景知识来解读作品。
背景知识包括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1课王维诗四首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高一语文王维诗四首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王维诗四首二. 学习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2、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3、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4、王维诗歌中蕴含的佛理。
学习要点:一、关于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
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
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
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
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
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
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禅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抒发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王维和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三、作品研读(一)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王维诗十首赏析辋川闲居赠裴秀才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词赏析唐代诗人王维的篇一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首诗是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随风飘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像一只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地区,也是诗人自喻。
胡天:胡人领地的上空。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赏析】《使至塞上》不同于一般写景的诗,而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诗中描绘了塞外的荒凉景象、塞上的战争风云、诗人的悲凉心情以及边将的赫赫战功。
全诗感情沉郁,笔触雄浑,画面宏阔,格调苍凉,是王维的杰作。
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叙事虚中有实,其妙处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
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
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
“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
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
“大漠孤烟”,也是西北边塞实景,但实中带虚,景中寓事,诗人不仅以此阔大景象烘托悲壮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或一场战争刚刚结束。
诗篇第四篇解读分享一、《山居秋暝》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
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王昌龄:(—约),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固守边疆,整体表现他们身先士卒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广袤的青海湖飞过,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啰亮了,东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中向四处张望。
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战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弄断了,尽管这样,不击溃敌人决不回家乡。
但也存有相同的认知,有些评论家例如沈德潜就指出“崩楼兰终不还”存有“归期无日看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存有自己的认知。
三、《登高》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于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没能托福中进士。
后入长安,困苦十年,以献上三大礼诗赋,始招来看护兵器的小官。
【导语】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世称“王右丞”,唐朝诗⼈、画家。
因笃信佛教,⼜被称为“诗佛”。
下⾯是⽆忧考分享的王维经典唐诗赏析四⾸。
欢迎阅读参考!王维经典唐诗赏析【⼀】 《相思》 唐代:王维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是借咏物⽽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珍重友谊,表⾯似乎嘱⼈相思,背⾯却深寓⾃⾝相思之重;最后⼀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关合情思,妙笔⽣花,婉曲动⼈。
全诗情调健美⾼雅,怀思饱满奔放,语⾔朴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作为服饰装饰物。
红⾖与相思联系在⼀起,则是来源于⼀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古代⼀位⼥⼦,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在春天的时候⽣长发芽。
从此以后,红⾖被⼈们称为了相思⼦,也在⽂学中引⽤为相思之意。
⽽“相思”不限于男⼥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难久留,各⾔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题⼀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既是红⾖产地,⼜是朋友所在之地。
⾸句以“红⾖⽣南国”起兴,暗⽰后⽂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枝”轻声⼀问,承得⾃然,寄语设问的⼝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单问红⾖春来发⼏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深厚的乡情。
同样,这⾥的红⾖是⾚诚友爱的⼀种象征。
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多采撷”红⾖,仍是⾔在此⽽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想起我的⼀切吧。
晓行巴峡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歌,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高考诗歌鉴赏:一、主题思想这首诗歌以巴峡为背景,描绘了清晨的景色和行旅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绘山峦、江流、鸟鸣等自然景观,表现出对巴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赞美。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二、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峦、江流、鸟鸣等,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氛围。
2. 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故乡和异乡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通过对比旅途中的艰辛和美景,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
3. 意象运用: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山峦、江流、鸟鸣等,表现出巴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高考考点1. 理解诗歌内容:考生需要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巴峡景色和风土人情,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分析艺术手法:考生需要分析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对比手法和意象运用等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 鉴赏诗歌语言:考生需要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简练、生动形象等,以及这些语言特点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4. 评价诗歌思想:考生需要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评价,包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等。
总之,晓行巴峡是一首优美的诗歌,通过对巴峡景色的描绘和风土人情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考生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鉴赏诗歌语言并评价诗歌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王维诗四首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天才诗人层见迭出,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材,李贺是鬼才”之说;又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豪、诗佛”之分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 )。
此中王维被称为“诗佛”,可见他的诗别有一番禅意。
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字体赏美文聆听王维生活,是一门艺术。
王维,恰到利处地解说着这句话。
开始的时候,王维也必定盼望立功立业。
那是一个绚烂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朝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中央之国”。
在一种踊跃高昂的鼓舞下,一个个文人,扔下毛笔,从书斋中走出,走向长安,行役塞外;或许一把长剑,浪迹天涯。
以书生而守边,以伟绩而出将入相,是唐朝文人的终极目标。
王维,必定也不缺少这个目标。
他用心书斋,磨穿铁砚,而后,一袭青衫,风采翩翩,进入京师,凭着满腹锦绣,一纸试卷,中了进士。
那年,他才 20 多岁。
那真是个五彩缤纷、活力盎然的光阴。
这时,他遇着了自己的知音,唐朝最有名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张九龄。
王维以他的才干、理想、人品,博得了张九龄的喜爱。
那时,他必定意得志满,也必定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他的诗歌,这时,映现出一种宏阔,一种豪放。
这类雄豪高昂之气,即即是当时的边塞诗人,也见之逊色。
惋惜,唐朝的盛世,此时已成乐游原上的一轮夕阳了。
王维后期的诗,表现出一种干净,一种和睦,一种优美。
这是对外界美的追求的绝望,一变而成为对心里美的渴乞降建立。
在心里的静美中,诗人老是彷徨着,低吟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山里美景,更是诗人的心灵之景。
即便到了暮年,诗人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对美的追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那种热忱,那种期盼,岂是佛家寂灭之情所拥有的?他的笔下,有空山新雨、松间明月,有清雅绿竹、高崖古松,有直沁人心的绿苔,有柔如丝绦的柳条。
这是一种和睦的美,干净的美,王维在这类美里修养着自己。
王维诗十首译注及赏析《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简析】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
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
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
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赏析一】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
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木末,指树杪。
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
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
“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
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
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
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
课文剖析积雨網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蒂。
[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从林匕侨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III间地头。
积用:久雨不停。
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藜:一种可食的野菜。
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送饭食到田头。
(ZI):初耕的出地。
]首联写田家劳作生活。
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又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啾黄祸。
[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Z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替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禍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夏木:高人的树木。
喈:小鸟婉转的鸣叫。
]颔联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白然景色。
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在松林Z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
槿(jin):植物名。
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清斋:素食,长斋。
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
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口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
野老:诗人自谓。
《庄了•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止朋;学成归來,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口然Z道,为人们不再有隔膜了。
这里诗人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海鸥相疑”句:见《列了•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來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尾联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
诗人运用了“争席” “海鸥相疑”这两个充满了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