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期手术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6中国乡村医药式以局部麻醉为主,对于部分不耐受者可适当加少许镇静药。
③ 定位时注意标记安全线,在侧位片上沿椎间孔后缘做身体平行线即D线。
穿刺点绝对不能低于D线。
④ 术前完善穿刺途径、熟悉器械,避免多次穿刺。
⑤ 对于高髂棘患者,椎间孔穿刺难度大,容易失败,建议行椎板间穿刺。
⑥ 镜下操作先找出神经根和椎间盘位置,找到相应节段的行走根,游离神经根。
沿神经根腹侧寻找压迫的髓核组织,摘除髓核时注意动作轻柔,与患者沟通,避免损伤神经根。
发现神经根变粗、充盈有搏动,考虑压迫解除。
综上所述,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但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术中穿刺定位是关键。
本文不足之处是样本量偏少,缺乏对照,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对患者远期疗效进行观察。
参 考 文 献[1]高国勇,陈廖斌,镇万新,等. 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5):423.[2]Matsumoto M,Hasegawa T,Ito M,et 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ationwide survey in 2007 by the Committee on Sp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kill Qualification of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 J Orthop Sci,2010,15(1):92.(收稿:2020-03-14)(发稿编辑:陆 易)术患者可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高国勇等[1]建议取俯卧位,理由是胸腹部垫空,腰部稍后凸,对应节段间隙变大,使穿刺面积增大。
Matsumoto等[2]认为,侧卧位垫高腰桥,有利于开放患侧椎间孔区,术中更易进入“安全三角”,提高手术安全性。
单纯从体位考虑,笔者认为只是习惯问题,因为绝大部分脊柱外科医师受的训练是俯卧位。
缩短国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探讨研究刘双梅;赵平【摘要】近年来国际新的禁食禁饮指南提出术前禁食禁饮可缩短至择期手术前2小时,但国内外科及麻醉医生对于放宽禁食禁饮时限仍保持谨慎态度.现针对缩短国内成人及小儿患者的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方法及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国外大量研究证明术前2~3小时予以择期手术患者饮用含碳水化合物的清凉液体饮料,并不增加患者术前胃残余量,不增加反流误吸风险,并且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机体急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前焦虑、术后恶心的发生,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理论在国内应得到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05【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择期手术;禁食禁饮时间;清亮液体饮料【作者】刘双梅;赵平【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69传统长时间禁食禁饮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备受质疑,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和快速康复外科致力于更改陈旧观念,修订新的指南,但在我国临床医疗单位应用并不乐观。
择期手术禁食禁饮时间6~8小时目的是为降低患者围术期反流误吸风险,全身麻醉后患者贲门括约肌松驰,喉反射及吞咽功能受到抑制,胃内容物易出现返流造成误吸,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危及生命。
1946年Mendelson提出误吸综合征的概念,即全身麻醉患者误吸pH值<2.5,液量>25 ml(0.4 ml/kg)的胃内容物即可诱发致命的Mendelson综合征,为保证患者围术期的安全,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坚决要求择期手术患者午夜即开始禁食禁饮,但是由于手术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有调查显示[1]无论择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大部分患者的实际禁食禁饮时间明显延长,甚至超过12小时。
2.1 降低胰岛素抵抗长时间禁食禁饮会引起机体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蛋白质,脂肪,糖原分解,术后易引起胰岛素抵抗[2],增加手术创伤后的代谢性应激,体重减轻,降低机体免疫能力,降低组织修复与切口恢复能力。
2024术前禁食禁饮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PH)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 h开始,术前、术中和术后24 h内,由于围手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 ℃的一种临床现象,可导致多种临床不良事件。
已有研究表明,即使轻度低体温也会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凝血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增高,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及病死率上升。
目前认为IPH在临床上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手术、环境等方面,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亦与IPH的发生有关。
目前,多数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均超过指南推荐的“6‑4‑2”h,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身心不适,甚至还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低体温、低血压等。
但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延长如何对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产生影响,目前仍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对IPH、术前禁食禁饮及二者相关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成年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提供新思路。
1 IPHIPH是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由于手术类型及体温检测方法的不同,临床研究中报道的IPH发生率差异较大,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3.1%到结直肠手术的83.2%不等。
自2017年第1版《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发布以来,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认识已得到显著提升。
1.1 IPH发生机制生理条件下,核心(头部和躯干)体温受机体严格调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而以四肢为主的外周则起到缓冲作用。
但非生理状态(如麻醉状态)下几乎所有未予保温的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
麻醉期间发生的低体温具有其特征性,可分为再分布期、缓慢线性下降期和平台期。
再分布期多为麻醉诱导后1 h,这一阶段由于麻醉药物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自主体温调节反应,降低寒战阈值,且基础代谢率下降、骨骼肌松弛导致产热减少,使得热量由核心重新分布至外周,是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进展在择期手术患者中,术前禁食禁饮至关重要。
正确的术前禁食禁饮可以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对于择期手术患者,不同的禁食禁饮时间要求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困惑和担忧。
因此,本文旨在回顾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进展,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
一、背景介绍正确的术前禁食禁饮可以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不同的禁食禁饮时间要求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困惑和担忧。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规定在不断变化。
二、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规定目前,临床上多数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为NPO(即Nothing per Oral空腹)。
禁食时间的长短通常取决于手术时间。
在一些情况下,还需要使用清洁剂清理肠道,以减少污染和感染风险。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清洁剂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孔隙性胆管炎和其他手术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一般情况下,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要求如下:1. 清淡饮食后8小时内禁止饮食。
这包括水、果汁、饮料、果冻、浆果和其他液体。
2. 清淡饮食后6小时禁止喝牛奶、风味糖水和其他含白糖饮料。
3. 清淡饮食后2小时禁止喝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饮料。
在择期手术患者中,一般要求禁食8小时后进行手术。
导致禁食时间延长的常见因素是手术延期、术前麻醉评估发现存在明显的消化系统疾病、禁食时间计算出现误差或患者在禁食期间饮食。
因此,在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上,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要充分了解和考虑多种因素。
三、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争议尽管良好的术前禁食禁饮可以显著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较短的禁食时间不会引起手术相关并发症。
因此,有经验的医生开始考虑缩短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
1.过度禁食的影响过度的术前禁食禁饮会使患者整体代谢产生变化。
病人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从1946年起,午夜后禁食禁饮开始应用于成人择期手术。
由于当时医学条件的限制,误吸发生率较高,对手术影响较大,因此午夜后就开始禁食禁饮已经普遍应用于择期手术中。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进食时间并不会对误吸率造成重大影响,相反,过长的禁食禁饮时间可能会造成患者造成身心上的危害。
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谈谈针对成人术前的饮食注意事项。
标签:术前禁食禁饮;反流;误吸;择期手术加拿大学会于1990年删除麻醉指南中关于术前禁食禁饮的条款。
[1]美国快速康复外科(ERAS)于2012年重新制定了术前禁食禁饮指导方案,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
[2]目前,对于大多数择期手术患者,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改变了禁食禁饮方案,允许病人术前口服适量液体,[3]但是国内大部分情况下还在沿用传统的禁食禁饮方案,尚未给与足够重视。
一.术前禁食禁饮的目的为了防止麻醉期间的反流、误吸,麻醉诱导时需将胃内的液体和食物排净,所以术前病人需要禁食一段时间。
反流和误吸对手术影响较大,而胃排空与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A.经过科学研究表明,在不造成胃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正常成年人的胃容量可承受1000ml食物。
所以对于择期手术的成人来说,即使胃内有少量残留液的情况下,造成反流误吸的可能性也不大。
[4]临床中通常用半排空时间来表示胃排空时间,在所有食物中,水的半排空时间最短,大约为10~20min。
相对于液体食物来说,固体食物的胃排空时间较长,据估计摄入2h后仍有约50%固体食物残留在胃中,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胃内食物容量及种类。
[5]除此之外,脂肪的胃排空时间最长,含有脂肪的食物会引起胃排空延迟。
B.反流、误吸的影响因素:临床上麻醉过程中发生反流误吸主要是由于腹内压升高、胃排空延迟,常见于病人禁食禁饮时间短或特殊情况的病人,如孕妇、重症、急诊手术病人,以及特殊疾病病人,如肠梗阻等。
其次,麻醉也可能造成反流:气道梗阻有可能引起胃内压力升高,喉镜引发的喉反射会引起反流的产生。
择期手术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
择期手术前禁食禁饮是为了减少胃内容物的容量和酸度,预防麻醉期间的呕吐和误吸。
目前,我国教科书仍沿用传统观点:成年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8~12h、禁饮4h。
但近年来临床发现,术前实际禁食时间>10h、禁饮时间>6h会导致患者发生口渴、饥饿、焦虑、脱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因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和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分别在1999年和2012年修订了术前禁食指南,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尤其是透明液体的禁饮时间。
我国部分医疗单位也尝试将新的禁食方案付诸实践,但临床应用现状并不容乐观。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术前禁食禁饮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术前禁食禁饮的历史溯源1946年,Mendelson报道,麻醉期间误吸液量>0.4ml/kg、pH值目前认为麻醉期间发生反流、误吸的主要原因是麻醉后贲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此种情况更易发生于急诊、孕妇、胃肠道梗阻等患者。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上误吸综合征已极少发生。
Morow报道,Scandinavian教学医院麻醉误吸发生率为(0.7-4.7)/万;Norwegian医院为2.5/万;MayoClinic成人和儿童的麻醉误吸率较为接近,成人3.1/万、儿童3.8/万。
现代生理学研究
发现,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不同。
水的排空最快,摄人1h 后约95%已被胃排空;其次为固体食物,需要转变成液态形式后才能排空,一般为4-6h;脂肪类食物胃排空最慢。
这为临床上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尤其是缩短透明液体的禁饮时间提供了生理学依据。
2长时间禁食禁饮对机体的影响曹路英等调查了我国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发现术前实际禁食时间为12~20h、禁饮为4-10h,明显长于传统规定时间。
而接台手术患者的现状更不容乐观,梁淑玲发现,大部分接台手术患者的术前禁食时间为14-16h,最长为21h;禁饮时间则更长,为12-14h,最长为1%。
机体在禁食禁饮状态下血糖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糖原分解加速,糖生成增加。
长时间禁食禁饮促使肌蛋白动员、肝糖异生活化,糖生成增加,以补充血糖。
体内脂肪分解增加,成为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因此,在禁食的早期,如能及时补充葡萄糖,可明显减少蛋白质的异生,节省蛋白质;而且,补充葡萄糖还可以防止脂肪分解产生酮症,降低酸中毒的发生率。
对机体而言,手术是一种创伤,可导致术后产生胰岛素抵抗。
在不复杂的择期腹部手术后约持续2周,尤其在术后第1~2天表现较为强烈,与手术的强度直接相关,甚至也发生在小手术患者。
而且,术前长时间禁食禁饮可进一步促使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增加手术创伤的代谢性应激,影响组织修复和切口愈合,降
低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因此,在长时间禁食禁饮的应激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虚脱甚至休克。
长时间禁食禁饮是否适合所有的手术患者已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3缩短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探索为了不增加麻醉的风险,患者又可以在舒适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寻找合理的禁食禁饮时间,国内外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Dalal等通过临床实践证实,胃内容物的量、pH值与禁食时间长短之间并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给患者术前2h口服150ml的水,麻醉插管后发现,饮水组胃液量[(5.5±3.7)ml]比半夜禁食组[(17.1±8.2)ml]更少,两组胃液的pH值类似。
因此,长时间禁食并不会增加胃液的pH值,而饮水既能稀释胃酸,又能刺激胃排空。
徐海英等将术前口服糖水的量增加至300ml,与对照组相比,也未增加术中误吸的发生率。
由于长时间禁食禁饮会引起血液的浓缩,将手术患者术前禁饮时间由传统的4h缩短至2h,并减少使用泻药,明显减少了患者在手术开始时身体总水分的丢失。
一项包括38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也显示,与传统的半夜禁食相比较,没有证据显示缩短术前禁食时间会增加麻醉期间反流和误
吸的风险。
为了使患者在手术前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Yagmurdur等人在缩短禁食禁饮时间的基础上,术前给患者口服葡萄糖或含碳水化合物的饮料,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口渴、饥饿等不适感,维持了平均动脉压的稳定,增加了血糖
和胰岛素的浓度。
国内医务人员在改善患者术前代谢方面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因为碳水化合物饮料的能量类似混合膳食的水平,可以使患者在经受手术创伤前储备一定的能量,促进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减轻了术后胰岛素抵抗。
Perrone等尝试术前给患者补充乳清蛋白,不仅有效地降低了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白蛋白的值,也减轻了术后急性期反应和胰岛素抵抗,有效地帮助控制了血糖。
当血糖控制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术前可给予的透明液体,新的方案还包括氨基酸类(谷氨酰胺)或肽类(大豆肽类)。
Henriksen等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组(12.5g/100ml碳水化合物饮料)和碳水化合物加肽类组(12.5g/100ml碳水化合物加3.5g/100ml水解大豆蛋白)在胃排空时间上无差异。
Lobo等将谷氨酰胺和碳水化合物加人300-400ml的水中,基于胃排空时间,健康志愿者饮用此混合液体3h后,胃内容物状态可恢复至初始基线水平。
当然,大部分的临床研究还是基于择期、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他们在麻醉期间反流、误吸的风险并不高。
冯丽等还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术前2h给予口服糖水或围手术期给予二甲双胍,发现能降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胰岛素抵抗,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本质地改善了手术患者的临床结局,并发症减少了大约50%,术后恢复
时间和住院时间也相应减少。
4术前禁食新指南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和循证医学的证据,1999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重新修订了术前禁食指南,要求缩短禁食禁饮时间,特别是缩短透明液体的摄入时间,让患者在舒适而又不增加麻醉风险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指南规定,任何年龄患者术前2h可以进不含酒精、含少许糖的透明液体,如清水、茶、咖啡、果汁等;成人和儿童术前6h可进易消化食物,如面包、牛奶等,术前8h可进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