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与解放区文学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6
《讲话》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讲话》的合理性:《讲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品格。
毛泽东重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
《讲话》核心的思想是解决了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问题。
解决世界观的问题是文艺创作的首要问题。
世界观的转变也就是历史观的转变。
针对当时解放区文艺界存在的脱离群众、轻视实践等不良创作风气,毛泽东以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将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提升到了原则性的高度,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关于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毛泽东运用实践的观点,指明了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途径。
《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将文艺还给人民的思想为解放区文艺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从此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毛泽东深深地认识到,中国革命文艺运动长期以来存在的缺点之所以产生并且难以克服,主要在于没有解决文艺工作者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可以说,文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解决文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的关键。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在1942年5月2日的《讲话》“引言”中,毛泽东这样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
《讲话》高屋建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指明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歌颂与暴露、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革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学考研毛泽东《讲话》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立场、态度、普及与提高、功利主义等之后,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学艺术的阶级性。
解读这段讲话,在现阶段有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文学艺术界已经把“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当作思想禁锢“突破”了。
那么,文学艺术到底有没有阶级性呢?先看主席的阐述再进行探讨。
主席首先用一个全称判断表明观点:“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否定了与其背离的观念:“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文艺从属于政治,但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反作用有两个方面:促进或阻碍,毛主席希望文学艺术能够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与政治。
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和别的更重要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毛主席认为,中国革命有“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文学艺术与这些更重要的比起来是处于次要地位。
但文学艺术又好比是机器的齿轮与螺丝钉,虽然小但不可或缺。
并且强调:“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这个强调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说明文艺为政治服务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以上就是毛主席关于文学艺术具有阶级性的论断。
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乘着春风得意之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今天再看,(《讲话》)确实有巨大的局限,过分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而忽略了文学的人性。
《讲话》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讲话》即毛泽东同志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全称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个讲话,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上第一次明确地深刻地解决了文艺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文艺和工农兵群众结合的问题,并由此给文艺工作者和一切革命知识分子指出了如何改造自己以求得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如何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正确道路。
同时,这些问题,不仅在文艺工作中是重要的,在其他一切文化思想工作中和革命工作中同样是根本性质的问题。
因此,这个讲话,不仅对于文艺工作的前进和发展,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一切思想工作、一切革命工作的前进和发展都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革命文艺的,也是关于革命的思想工作的辉煌的科学著作。
《讲话》不仅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同时,根据文学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肯定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揭示了文艺的根源,那就是,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反映的客观基础,是一切文艺的唯一源泉。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对文艺创造中“源”和“流”的关系进行了正确阐述。
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并不等于否定文艺创作的能动性,“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毛泽东从生活美与艺术美的比较中,深刻阐明了文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思想。
《讲话》还提出了典型的创作原则,即“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从文学史出发,重新理解《讲话》(一)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周扬把它和五四文学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相提并论列,将它称为“第二次文学革命”。
然而,我们通常过于政治化和简单化地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忽视了作为新文学革命的意义。
今天,我们要更正确更深入地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必须把它放到文学史上来加以理解,认识它的文学史意义。
一、把文学还给文学史李杨曾经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文学史?1980年代,有一个耸动视听的口号“文学史还给文学”。
在这样一个口号下面,我们展开了“重写文学史”的工作。
实际上,我们是以某一种文学观念即“纯文学”的观念来重写文学史的。
这样,我们的文学理解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
王国维和胡适都曾经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文学的定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不断地变化的。
伊格尔顿说:“人们不大可能把文学看作是从《贝奥伍》到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某些写作类型所展示出来的某些内在特性或一系列特性,而很可能把文学看作是人们把它们自己与写作联系起来的一系列方式。
要从所有形形色色称为‘文学’的文本中,将某些内在的特征分离出来,并非易事。
事实上,这就像试图确定所有的游戏都共同具有某一特征一样,是不可能的。
根本就不存在文学的‘本质’这回事。
”1]从根本上来说,如果要真正获得对于文学的定义,我们必须回到整个的文学事实,回到浩翰的文学史。
文学的正当理解并不包含在某种有关文学的本质主义的定义之中,而是包含在广阔的不断变化的文学史之中。
我们为什么需要重新讨论文学史?从根本上来说,对于文学史的批判和讨论,是因为不满于现在的文学观念。
在“重写文学史”以后,已经丧失了一个真正的文学史视野。
“重写文学史”由于被理解为一种“拨乱反正”,具有政治正确性,所以被理解成为一个一劳永逸的事件。
我们把某一时刻建立的非常策略性的文学观念当作一种“新”的、“正确”的文学观念,其他的文学观念都是“陈旧”的、“不正确”的文学观念。
解放区文学思潮(加重了文学通俗化倾向,歌颂式文学,乡村化,工农兵化)延安文学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逐步体制化的左翼文学。
(延安文学的体制化,就是作家——党的工作者,读者——工农兵和出版部门——新华书店这三者统一于党的文艺政策)补:延安当时吸引文人最主要的是“民主”,还有一个是战争文化规范的制约。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界整风为界。
延安文学的论争:1.文艺与政治(周扬认为作家要迁就生活《文学与生活漫谈》艾青认为要忠于作家的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了解作家,尊重作家》)2.鲁迅精神的宣传,阐释与研究(毛泽东看到鲁迅的反封建性,知识分子看到鲁迅的批判精神,否定精神,反思精神)3.文艺与大众的关系——民间形式。
文学社团中国文艺协会——1936年丁玲创办的根据地第一个文学团体。
陕甘宁特区文化救亡协会(文协)1937年11月14日成立的根据地第一个以文学团体为骨干的抗日文化组织。
刊物:《边区文艺》《文艺突击》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1942年2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全党发动了整风运动。
原因:中共高层领导对于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不安(战争文化环境中)。
目的:清算党内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路线。
补:《讲话》以文艺的宣传功能为核心,以革命立场问题为基点,以态度、对象、工作和学习问题为中介,以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为切入口,引申出一系列对立的范畴和关系。
《讲话》的核心观念是:建立党的文学。
《讲话》观点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文艺批评的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2.确认解放军文艺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工农兵。
(文革时写工农兵走向极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没错,但为工农兵提供什么样的文学,这一点上明显走向了狭隘化道路)3.文艺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家要改变世界观,脱掉小资产阶级的外衣,促进文艺的大众化。
4.批评了解放区文艺争论中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
批判了“人性论”的观点。
5.文艺与现实生活——文艺源于生活。
解放区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思潮(加重了文学通俗化倾向,歌颂式文学,乡村化,工农兵化)延安文学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逐步体制化的左翼文学。
(延安文学的体制化,就是作家——党的工作者,读者——工农兵和出版部门——新华书店这三者统一于党的文艺政策)补:延安当时吸引文人最主要的是“民主”,还有一个是战争文化规范的制约。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界整风为界。
延安文学的论争:1.文艺与政治(周扬认为作家要迁就生活《文学与生活漫谈》艾青认为要忠于作家的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了解作家,尊重作家》)2.鲁迅精神的宣传,阐释与研究(毛泽东看到鲁迅的反封建性,知识分子看到鲁迅的批判精神,否定精神,反思精神)3.文艺与大众的关系——民间形式。
文学社团中国文艺协会——1936年丁玲创办的根据地第一个文学团体。
陕甘宁特区文化救亡协会(文协)1937年11月14日成立的根据地第一个以文学团体为骨干的抗日文化组织。
刊物:《边区文艺》《文艺突击》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1942年2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全党发动了整风运动。
原因:中共高层领导对于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不安(战争文化环境中)。
目的:清算党内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路线。
补:《讲话》以文艺的宣传功能为核心,以革命立场问题为基点,以态度、对象、工作和学习问题为中介,以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为切入口,引申出一系列对立的范畴和关系。
《讲话》的核心观念是:建立党的文学。
《讲话》观点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文艺批评的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2.确认解放军文艺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工农兵。
(文革时写工农兵走向极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没错,但为工农兵提供什么样的文学,这一点上明显走向了狭隘化道路)3.文艺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家要改变世界观,脱掉小资产阶级的外衣,促进文艺的大众化。
4.批评了解放区文艺争论中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
批判了“人性论”的观点。
试论《讲话》与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五四”时期开始被启蒙者引进以来,先后得到文学研究会的提倡,到40年代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并影响着现实主义的发展,同时现实主义也为《讲话》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应思考如何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看待现实主义和《讲话》的关系。
标签:现实主义;《讲话》;关系经过了历史洪流的涤荡和不同时期文学的较量,现实主义终于从20世纪稳步走来,成为这一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它也将随着时代的车轮继续前进下去。
但是在现实主义如此好的成绩和前景下,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早在“五四”时期,由启蒙者陈独秀等引进,用来反对贵族文学,力求“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到了20年代文学研究会沈雁冰等人以“为人生”为口号,大力提倡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这一阶段的“现实主义”大多是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的学者直接从西方引进,主要目的是用来反对我国存在的“鸳鸯蝴蝶派”等带有封建性的文学观念及写作传统,用以帮助人们觉醒、寻求思想解放。
到了30年代中国的学者将目光由西方转到苏联,引进了带有一些政治化概念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至此,我国的学者呕心沥血不断从国外引进、学习现实主义思想,力图寻求一个适合我国环境,能够被国内广泛接受和运用的思潮形势。
但是由于这些有着先进意识的学者、文人们各自不同的身份、思想的影响,无法确切地认清我国的国内形势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因而他们无法达到文学和思想上的认同,也因此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文学思想来指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
正是基于国内文学界学者认识的不足和思想的混乱,毛泽东以一个革命家、军事家的眼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的革命形势,又以一个文艺家的见地和文笔,创造性地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成为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解除了长期以来处于思想和立场混乱境地的作家和学者的烦恼,指引、鼓励着他们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文艺事业坚持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