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 格式:doc
- 大小:12.23 KB
- 文档页数:2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池莉,中国当代女作家,1983年参加成人高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毕业,任武汉市文联《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
1990年调入武汉文学院,成为专业作家。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看麦娘》、《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
1987年,池莉凭借《烦恼人生》收获各类文学奖项,在当时的文坛上声名鹊起,1997年以《心比身先老》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以《致无尽岁月》获当代文学奖。
在《小说月报》的百花奖上,池莉的小说从第3届开始到第lO届,几乎每届榜上有名。
在读书界,只要她有新作品问世,就会引来大批读者的关注,并创下可观的销售数字。
而她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的更是不乏少数,在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期,池莉作品的主要读者还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现在已经辐射到广泛的识字阶层。
池莉的每一部新作问世,差不多都有传媒发表消息。
可见池莉已经像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一样,成了大众热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池莉的文学地位不算显赫,但却因为其小说创作的独特表现形式让她走进了大众读者的眼中,并且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她把目光的焦点投射在“平民与平民知识分子”这样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上,叙述平实、真切,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通过对大量的生活琐事和平凡的生活事件的描写来表达作家笔下的人物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池莉自己曾经说过:“不为什么而写作,也就是为了一切而写作。
”[1]我想,她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使其作品成为了展现生活的一面镜子,让读者看着镜中的“自己”,产生深切的共鸣。
自1987年发表成名作《烦恼人生》开始,池莉就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开山元勋”之一,她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同时也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论池莉小说的小市民意识作者:程玫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池莉的小说还原生活原生态,有着世俗化倾向的内涵和本质。
通过表现生态化的市民生活,剖析了人生到了“欲望叙事”的深处,摹写人生到了渲染“烦恼”的地步,从而尽情宣泄了“审丑”“溢恶”的情绪。
分析世俗化小市民意识的具体体现。
对小市民意识的深入挖掘,折射社会现实,对我们文化认识的深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池莉小说;小市民意识沈从文曾经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而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刘恒、池莉、方方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以“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的风格而享誉文坛,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关注底层的生存状态,关注欲望在人生悲剧中的意义—它也因此而成为文学“世俗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文学“世俗化”的进程中,小市民、名作家池莉成为焦点性的人物,她的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小市民意识,在引起大多数共鸣的同时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一、池莉笔下人物形象近几年新发的对池莉小说内容进行研究的论文,有的将视角放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有的将眼光投射到知识分子上,还有的关注了市民群像。
关于池莉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很多学者进行了分类与归纳。
夏德勇认为,池莉一写到市井就充满感情,就流露出赞赏,尽管有时也不回避使劲的粗俗低鄙与丑陋的一面,但这一面常常被淡化,她写的最成功的是市井人物。
不论是相貌堂堂、事业有成的康伟业还是卑微苦闷、生活窘迫的印加厚,她都描绘得丰满而入骨,让读者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八点上班,印加厚必须赶上六点五十分的那般轮渡才不会迟到,而坐轮渡之前还要乘四路公共汽车,上车之前,下车之后还各有十分钟的路程”这是印加厚每天早上上班的流程,计算得非常精确,让人感到有意思的同时更多的是心酸。
贾铭珺认为,池莉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不拉开与市民阶级的距离。
[6]而池莉自己也曾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谁能够不是小市民?谁能够不处于市井?我当然不会介意别人说我是小市民或者我是世俗作家”。
论池莉小说市民形象的文化精神作者:尤丽洵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4期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
有的在烦恼生活中坚守,有的不谈爱情却固守婚姻,有的是富有进取心的“市井英雄”,有的是平庸卑微的知识分子。
总之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池莉是20世纪八十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以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成为新写实派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
她将小说表现的视角触及到城市市民的普通生活,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淋漓尽致,不一而足。
池莉是武汉人,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特色,她是以汉派小说驻足文坛的。
她的作品如同一幅幅武汉的风情画,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不仅生动真实,而且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体而逼真,地域特点及风俗性渗透其中,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在烦恼生活中坚守的市民形象印家厚是池莉《烦恼人生》的主人公,他是一名普通工人,他的生活是忙碌的、无奈的。
池莉以“奔忙”框定了他人生的基本状态,印家厚对工作充满着热爱与自豪感,他的精神状态极好,但他的生活却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奔忙,从凌晨一直马不停蹄地奔跑到深夜。
他的生存状态及生命形式体现了烦恼的本色:由于住房的拥挤导致孩子半夜跌下床,由于条件的低劣导致晨起洗漱解手都要排队,由于领导的徇私导致本该评一等奖却只得了个三等奖而强压愤怒,由于经济的拮据导致不能为父亲祝寿准备满意的礼物和带着老婆孩子去吃顿西餐。
印家厚在这种无暇喘息的奔忙中显得渺小和无奈,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印家厚必须承担起家庭的伦理和责任。
对于这样的人生印家厚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充分认可了这种烦恼的生存方式。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以《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为例【摘要】:“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重视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作为“新写实小说”一员主将的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以写生活本生,写生命存在”为主,如实反应世俗生活的真实,不粉饰,不矫情。
她的小说写得实实在在,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语言选择上,都让人觉得贴切、平实、细腻,这一切构成了池莉小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池莉思想艺术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
池莉发表在《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上的小说《烦恼人生》,象“太阳出世”一样,一发表就被理论界交口称赞,备受宠爱,成为这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在于叙述技巧的新奇,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而在于作品以对世俗生活的深切体验,真实地写出了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所写内容平凡庸常,司空见惯而又触目惊心。
随后她一发不可收,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段,抛开所有理想化生活的色彩,一切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忽然之间从一种理想虚幻的梦境中回到了真实的境地。
对于这种与传统写实主义写法相似又有明显差异的写作,文学批评家立刻对这一类以池莉为代表的作家们的小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对这一类文学现象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典型的是张韧在《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一新写实小说得失论》中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区别性,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定为‘新写实小说’。
”(1)一场热烈的争论就此展开,但自从《钟山》1989年第3期开始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以来,文学界逐渐接受了“新写实小说”这一称谓。
论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特点【摘要】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八十年代后期写了一系列写实主义作品,《烦恼人生》堪称是她的代表作,究其作品的写实特点来讲,主要是还原生活本来面貌、反对典型性原则、情感的零度介入、中外各种手法的融通以及都市平民语言。
【关键词】烦恼人生;新写实;特征在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迎来了新的文学创作之风。
一批小说家摒弃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人、凡俗的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的文学载体,他们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池莉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下面就以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例来分析透视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一、还原生活本来面貌自建国以来到70年代的文学作品大多被赋予了太多政治教化的东西,文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是在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文学的社会功能被无限夸大。
而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使得文学的描写对象大多是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很少去关注小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一个有影响的群体。
他们的生活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状况,文学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阶层。
关注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是文学发展的必要任务。
池莉最先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我觉得我们从前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似乎并不能描绘出真正的现实,我模模糊糊地感到自己受到了某种召唤某种激动。
我想我再写作时,我要写一种新的现实,我要写真正的生活。
”《烦恼人生》描绘了武汉的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文章以“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
”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了印家厚半夜孩子跌下床的慌乱,晨起洗漱上厕所排队的无奈,带儿子挤月票的拥挤争吵,评奖金只得了个三等奖的恼怒,对徒弟雅丽一往情深表白的恍惚,食堂吃饭吃到青虫的愤懑,为父亲准备礼物的奔波,住房的拥挤,经济的拮据、、、、、、零零碎碎地写出了生活的本色,本色的生活,道出了我们这个社会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人过日子的辛苦与无奈。
论池莉早期市民生活题材作者:汪建熙来源:《神州》2011年第26期摘要:池莉早期的小说以市民本位的立场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市民所承续的传统文化,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使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契合了当代中国广大市民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在描写的市民阶层时有极为广泛的亲和力,但也存在着大而无当、取向平庸的弊病。
关键词:池莉,市民题材,写实。
一、以普通市民为描写对象的演进《烦恼人生》的发表使池莉一举成名,同时也确立了她早期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那便是为普通市民“立言”。
不过她在一篇题为《写作的意义》中区别了自己的“市民作品”与传统“市井故事”的差别。
显然针对的是汪曾祺、阿城、冯骥才等人的“市井小说”。
池莉认为要抛弃这些传统文人化的市井故事,创作出现代普通市民的作品。
提到城市,前代作家总是先来个“大批判”,但池莉却意识到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快速的城市化是创作“新小说”的历史契机。
并且,在她看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创造了复杂的“人”,提供了无数新鲜的“人类故事”,可以让作家写出与过去不同的作品。
池莉像张爱玲那样沉浸在“现时代”中,她不喜欢用典故,竭力摆脱“潜在文本”的影响,即使以历史人物为小说材料也标明“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
在这点上池莉做得不错,巨大的社会转型和丰富的城市空间,尤其是武汉这个城市为她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的“新市民故事”。
这些故事因为太接近现代市民生活本身而被改编成都市连续剧风靡一时。
不过,无论是在其早期创作还是后期作品中,我们发现她小说中的日常城市空间里总是弥散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氤氲之气。
这股氤氲之气不是要那些角色循规蹈矩,恰恰是要他们逃离和摆脱日常生活,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
二、早期市民主题的共同点在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中,有两个关键词:“苍茫”和“梦”。
平凡的主人公穿过整个城市坐轮渡到江对面的工厂上班。
他没有城市“漫游人”的闲暇,他穿越城市是为了生活和工作。
无论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他根本没有闲心观赏整个城市的风景。
论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湖北省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内容摘要]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
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
其市民情结从小说的选材上表现出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中反映出来;从知识分子与市民的对比描写过程中突现出来;从叙写人生的烦恼中展示出来。
池莉的市民情结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她面对生活、面对平凡的民众,讲述自己心中的市井琐事,感动着许许多多普通市民。
池莉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市民作家!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池莉的许多优点,也将是其局限性所在。
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爱戴池莉,也衷心期盼她能超越自我、推陈出新,创作出更有力更大气的作品。
[关键词]池莉市民情结选材人物对比烦恼池莉是从凡人生活走出来的一位普通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
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从题材选择到艺术风格,都显示了她创作的不同寻常之处,因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
.她一反其他作家由上而下的目光,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上,描绘凡人俗事,尽力讴歌“活着就好”,①宣扬一种存在哲学。
她所展示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流露出浓郁的世俗温情,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赞扬。
这也是我喜欢读池莉小说的主要原因。
池莉的市民情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从选材上表现出的市民情结。
池莉小说的题材大都取材于现世的人生,其目光全部投向真实的生活,这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色。
家庭、婚姻、亲情、爱情和生活琐事是池莉小说中的基本故事内容。
《烦恼人生》、《太阳出世》、《预谋杀人》等一系列小说描写,总离不开吃饭、睡觉、吸烟、打牌甚至上厕所,离不开恋爱、结婚、怀孕、生孩子、洗尿布之类的日常小事。
池莉小说的市民情结浅析王慧【摘要】Chi Li,a representational writer of new-realism novel,usually treats and estimates our lif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citizen,and possesses deep sense of citizen.Most of her novels obtain materials from the ordinary life,and present the actual state of life.In the novels,she figures the image of citizen,describes the life of citizen,and sneer at intellectuals.In the face of life and common people,she tells the ordinary trifles in her own heart and moves lots of common people.%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生活和评价生活,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
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塑造市民形象,描写市民生活,嘲讽知识分子。
她面对生活,面对平凡的民众,讲述自己心中的市井琐事,感动着许许多多普通人。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2页(P9-10)【关键词】池莉;市民情结;市民形象;市民生活;嘲讽【作者】王慧【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池莉的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来来往往》等。
期中《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池莉新写实小说中的小市民描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池莉、刘震云、方方等一系列为代表的作家相继发表了贴近市民生活、言说世俗窘迫的作品,掀起了文学界新写实主义的热潮,在获得民众支持的同时掀起了评论界的评论热潮。
新写实主义小说在大的方向上仍可归于写实主义流派,但在写实的基础上,无论是取材、叙事、情感均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格调。
1987年,池莉在《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烦恼人生》,随着国内几家权威刊物的转载她在文坛一炮而红,相继发表的几部作品也备受好评,成为新写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池莉作品的解读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987年前后,中国的小说形式慢慢发生着变化,一批新的作家和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其中包括池莉的《烦恼人生》(《上海文学》1987/8)、方方的《风景》(《当代作家》1987/5)、刘震云的《塔铺》(《人民文学》1987/7)等,张韧将这一股文学潮流称为“新写实小说”“,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根本意义的区别性。
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称它为‘新写实小说’。
”其后《钟山》杂志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一称谓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生活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借鉴了诸多流派优越之处。
池莉,武汉人,新写实小说代表人物,自1987年在《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作品《烦恼人生》在文坛立足。
其后发表《不谈爱情》《来来往往》等作品被广大读者认可。
作品时代背景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理想主义渐渐被世俗化、城市化和利益化代替,市民阶级悄然出现。
池莉选取发达通商口岸的武汉,敏锐观察到了时代与生活的变化。
不空谈理想,不无病呻吟,用细腻的笔法描写小市民的酸甜苦辣,致力于消除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池莉也逐渐成了“小市民”的代言人。
1市民小说的异军突起作为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大众的褒扬《,上海文学》在将其推出之时还加入了编者的话“自《人到中年》以来,我们很久没有读到这一类坚持从普通公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平凡且又显得琐碎的家庭生活、班组生活、社会生活去发现问题与诗意的现实主义力作了。
浅析池莉中篇小说《你以为你是谁》摘要:池莉的《你以为你是谁》虽算不上是她的重点和代表作品,但也是十分能体现她的写作特色的一部作品。
从标题命名上来看,“你以为你是谁”个性鲜明,一方面体现了主客体的自我反思和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武汉人民的个性特色;从作品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来看,描写传神细致,让笔下的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物有着自有的鲜明特点,从外表到内心深处、从说话处事方式到各自的性格矛盾都有一个很好的揭示反映;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上来分析,大背景下的小市民的普通生活,阐明了金钱利益下的人物关系及爱情“被消逝”的思想。
关键词:标题特色人物形象主题内容这位出生湖北仙桃的女作家池莉是湖北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武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作品,比如《生活秀》、《来来往往》、《不谈爱情》、《小姐你早》等,都为人们熟知和喜爱。
而《你以为你是谁》这部作品固然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著名,评论研究的也不多,但却依旧是一部能够很好的反映和体现池莉的创作特色和思想的好作品。
下面将从标题特色、人物形象、主题内容三大方面着手对作品进行一个分析解读。
一、从标题的命名上看,“你以为你是谁”富有个性,以调侃的笔调质询自身的同时也是在从自身的角度大声的质询所有人,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我们自己到底是谁?自己有多重要?有着提醒人们要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一种主体审视意味。
“你以为你是谁”被运用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影视方面的由吉田秋生执导、岸谷五朗和松雪泰子等主演的同名日本电视剧,美版的真人秀节目后又引入中国被翻译成《客从何处来》的寻根探祖的央视专题片;有同名的爱情主题的歌曲;有用于新闻评论上的,特别是这里面的很著名的一个事件就是韩寒在参加一个访谈节目时,被问及对巴金老舍矛盾冰心那一辈作家的看法,韩寒说了“这四个人只有老舍文笔不错,其他三个我不喜欢,我觉得他们文笔很差”这样一段话,第二天一记者针对韩寒的话写的一篇标题命名为《你以为你是谁》的评论,质问韩寒何身份何地位能够给予此般评价,这也在网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用于作品命名的比如足球评论文集还有将要重点分析的池莉的中篇小说《你以为你是谁》。
现实帷幕下的穷形尽相——解读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烦恼人生》摘要: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但它与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有显著差别。
新写实小说,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不仅淡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且关注“原生态”的生活。
八十年代末期,池莉以一部《烦恼人生》而声名大噪。
池莉被认为是当代文坛“新写实主义”的一位主将,“池莉正是靠自成特色的‘市民化书写’即以市民的立场表现都市各色市民生活立足文坛的。
”这部以展现平民生活为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品内容朴实深厚,感情真挚饱满,称得上是新写实小说的先锋之作。
看似絮絮叨叨的一篇《烦恼人生》,集琐屑、平淡和鸡毛蒜皮于一体,罗列了生活一系列小事件,展现了庸碌、朴实的人生。
在作品中,池莉对生活又有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池莉烦恼人生世俗生活一、“新写实派”的崛起与新写实小说八十年代是我国中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实验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短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继续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开始了种种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尝试。
小说创作的主导趋向是回归现实的艺术传统。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拟现实派”小说和“寻根”小说,在经历了这两种创作潮流后,它们逐渐的暴露了各自创作上的弊端,从而导致了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实验日趋衰落。
此时,在纯文学小说的内部,产生了一种“反拨”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出现的极端偏向的艺术趋势,这种艺术趋势主要表现为八十年代后期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融合形态。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但它与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有显著差别。
新写实小说,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不仅淡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且关注“原生态”的生活。
新写实小说回避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忽视典型的社会人物和社会形象,拒绝规模宏大的文学主流叙事,更多的是对社会下层平民百姓的注目与关怀。
作家论N G NG 试论老舍与池莉市民小说的异同庞彦民老舍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有着很大影响的一位作家。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无论在哪一领域的创作中,老舍先生都积极关注市民世界,在创作中热情地表现着市民世界。
老舍先生一生辛勤耕耘,创作颇丰,被人们称为/文坛劳动模范0。
仅小说这一种,老舍先生就写作有17篇长篇,70余篇短篇。
老舍先生积极关注北京的普通市民,在文学创作中热情描写市民世界。
池莉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写作市民小说的作家,她的作品多表现的是武汉的市民世界,社会转型期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她表现的主要内容。
二人同样写作市民小说,但表现的时代和地域有所不同,二人市民小说的不同之处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北京和武汉的文化差异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和池莉的市民小说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北京、武汉分别是二人的出生地,二人又都生长于斯,对故乡的风土人情、普通市民等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深深的眷恋之情,二人将这些感情深深地融入各自的文学创作之中。
二人的市民小说读来亲切感人,这一点得益于他们生长、生活的市民世界的丰富馈赠。
市民世界是他们创作的不竭源泉,是他们写作中灵感的主要来源。
从元朝开始,北京就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人自那时起就有一种天子脚下、皇城根下的自豪感,这也使得北京文化充满了贵族气质。
尤其是清朝建立之后,对满洲旗人的种种优待,使得旗人原有的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逐渐蜕化,过上衣食无忧的寄生虫生活,也使得北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带有贵族气质,追求闲适、优雅的享乐生活。
清朝灭亡后,那些底层的八旗子弟,游手好闲,却又失去了资本,他们开始与汉人杂居。
他们把以往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向民间。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5四世同堂65骆驼祥子6就如实地为读者展现了光怪陆离的北京市民世界。
武汉是池莉的出生地,她生长于斯,所以她的市民小说展现的多是武汉普通市民的世界,描写的是武汉世俗社会的文化。
/她的题材几乎都是取自武汉。
论池莉小说市民形象的文化精神尤丽洵池莉是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
有的在烦恼生活中坚守,有的不谈爱情却固守婚姻,有的是富有进取心的“市井英雄”,有的是平庸卑微的知识分子。
总之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池莉是20世纪八十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以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成为新写实派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
她将小说表现的视角触及到城市市民的普通生活,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淋漓尽致,不一而足。
池莉是武汉人,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特色,她是以汉派小说驻足文坛的。
她的作品如同一幅幅武汉的风情画,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不仅生动真实,而且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体而逼真,地域特点及风俗性渗透其中,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在烦恼生活中坚守的市民形象印家厚是池莉《烦恼人生》的主人公,他是一名普通工人,他的生活是忙碌的、无奈的。
池莉以“奔忙”框定了他人生的基本状态,印家厚对工作充满着热爱与自豪感,他的精神状态极好,但他的生活却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奔忙,从凌晨一直马不停蹄地奔跑到深夜。
他的生存状态及生命形式体现了烦恼的本色:由于住房的拥挤导致孩子半夜跌下床,由于条件的低劣导致晨起洗漱解手都要排队,由于领导的徇私导致本该评一等奖却只得了个三等奖而强压愤怒,由于经济的拮据导致不能为父亲祝寿准备满意的礼物和带着老婆孩子去吃顿西餐。
印家厚在这种无暇喘息的奔忙中显得渺小和无奈,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印家厚必须承担起家庭的伦理和责任。
对于这样的人生印家厚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充分认可了这种烦恼的生存方式。
解读印家厚的形象,我们经历了从失望到理解再到敬重的过程,正是因为 在平凡的城市生活中有无数个印家厚们在坚守着,才深刻地体现出了普通市民生存的本色及生存哲学,活着似乎成了他们的最高理想,进而上升为一种市民文化精神: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面对现实,达观质朴,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的每一天。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
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
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
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
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
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
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
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
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
“不谈爱情”的
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
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
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
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
论文第四章,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研究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的第四章将池莉的市民小说与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以及方方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