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了解“一五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主要内容和性质,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写于1956年6月的一首词,其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哪座大桥,它建立于什么时期?此时期还有哪些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领略它的风采。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史料1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史料2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教师: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史料3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史料4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教师:史料3和史料4中的图表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学生2: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史料1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学生需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有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学会分析新中国工业化的政策,了解工业化的起步发展阶段;2. 掌握各个时期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困难;3.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探究和讨论为主,结合“四有”教育,发扬“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同时,让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什么?2.理论课讲授(20分钟)讲解新中国工业化政策(计划经济),以及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和主要成就,其中包括:第一阶段:恢复建设时期。
第二阶段:军民合一时期。
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
第四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时期。
教师可以使用案例、图片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个阶段的政策、成就和困难,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阶段的意义。
3.探究学习(35分钟)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每个小组的讨论内容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A. 新中国为什么要发动“大跃进”?B. “大跃进”带来了哪些成功和失败?C. “三线建设”策略的实行有哪些意义?D.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有哪些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书本、网络和其他资源,调查相关资料,理性讨论,分析问题,形成结论。
4.巩固练习(35分钟)让学生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部分进行阅读,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巩固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了解,并让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步构建带来了哪些改变和影响?”5.拓展延伸(15分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作为小组,自主寻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可以是电影、纪录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阐述他们对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认识和感悟。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组织学生模拟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2. 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 理解“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
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发展状况怎样?请结合教材第18页《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和第19页“材料研读”加以概括。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及“材料研读”,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对新中国的工业状况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 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大家来献计献策:如何才能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国国力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中国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过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一、二段,思考并讨论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回答,当堂识记巩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提纲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起止时间:—1957年。
4.成就:①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新建、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⑥1957年,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向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时间、地点:年9月,召开。
7.内容:①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8.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知道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培养其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导入
小助教复习旧知。
提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
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简略补充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知识。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为什么要完成这几项任务?
读图分析: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历史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表是几项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请算一算1957年比1952年增长多少,按百分比填入表内
动手找资料:课文列出了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产生以及建成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等资料。
请查找资料,说出我国第一套国产6000千瓦发电机组、第一辆国产拖拉机、第一块国产手表产生的时间和它们的生产企业名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议一议:为什么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课外上网:你能通过强大的网上搜索功能查找到我国多次制订宪法的历史过程吗?如果还未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可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然后,设法找到1993年和1999年两次宪法“修正案”的内容,看看在哪些方面作了重要的修改?
课前采访:让学生当小记者对当地的人民代表进行采访,了解什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他能行使怎样的职权?
小作业:编制一张《“一五”计划主要成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