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明代中后期诗文
- 格式:ppt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0
明代文学第十章“三言”:“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
“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二拍”:“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四十篇。
“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一人创作;“二拍”的篇名为一联,这是凌濛初有意区别于冯梦龙“三言”的地方。
“二拍”的素材,除当时社会流传的故事以外,主要是“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睹听、佐谈谐者,演而畅之”者。
与“三言”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答、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
她有心向李甲,爱的是人,不是钱。
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
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
为赎身,早有准备。
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
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她刚强,坚定。
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烈。
最后,她“用意修饰”自己,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
答、唐以后,文言传奇小说的创作渐趋衰落,到明代出现了几部引起人们重视的文言小说,其代表作有:1、瞿佑的《剪灯新话》。
明初,轰动文坛。
此书共4卷20篇,另有附录一篇。
内容多为元末天下大乱时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离奇的色彩。
有些甚至荒诞怪异的。
书中约占一半的爱情故事,散发出一些市民气息,有对礼教的蔑视以及对自主婚姻的追求。
2、李昌祺的《剪灯馀话》。
•第三章明代诗文•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地域色彩浓厚•一、高启、宋濂、刘基•(一)高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高启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
•《青丘子歌》•“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晓起春望》•“行忧釜见夺,谒恐冠遭溺”《答衍师见赠》•《孤鹤篇》:•《新蝉》:“隔叶栖身稳,移柯忽意惊。
”•《月林清影》:“流藻舞波寒,惊虬翔壑冷。
”•《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竹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
”•《雨中客僧舍》:“客梦方暂适,竹间风雨惊。
”•《宴顾使君东亭隔帘观竹下舞妓》:“玉钩正荡月,罗袖忽惊风。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江上见逃民家》•《倦寻芳·晓鸡》(词)•《宫女图》•《步至东皋》:•(二)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
•“文以明道”•“非专指辞翰之文” 《文原》•“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世不复有文” 《徐教授文集序》•《王冕传》:《秦士录》、《李疑传》、《杜环小传》•(三)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卖柑者言》•《郁离子》•《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感怀》:•二、台阁体和茶陵派•(一)台阁体•台阁体指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3、与当时(特别是永乐之后)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的状况相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
•(二)茶陵派•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
明代诗文概述: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
衰微的原因: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一、诗歌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
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
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
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
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
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
《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
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
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
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
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
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
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
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
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
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
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
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高启与明初诗歌风貌原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衍生注释:“瘗(yì)黄金”:指秦始皇在金陵埋下黄金以镇王气。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于是带五千人入洛阳,结果失败。
这里表示福运衰败。
“铁锁横江”:晋伐吴时,吴人用铁链横于江面阻挡晋军船舰,却未能成功。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以登雨花台眺望长江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既有对金陵江山形胜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感慨,又包含了对新的统一王朝的歌颂。
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昔日山河动荡、朝代兴替的深沉喟叹,也有对当下太平的欣慰。
表现手法上,写景气势恢宏,以“大江”“钟山”的雄奇来烘托金陵的壮美。
在叙事抒情方面,于历史事件的回顾中自然流出感慨,例如陈述三国六朝的兴亡,最后递进到对明王朝的兴起和四海一家的描写。
作者介绍:高启,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他性格孤高耿介,才华横溢。
元末时隐居吴淞江畔,入明后曾被朱元璋召修《元史》,任翰林院编修。
但后来因所作诗文被朱元璋猜忌,最终被腰斩,他的诗雄健奔放又清新超拔,在明诗的发展历程中有重要地位。
运用片段:1. 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明初的大一统局面,说道:“大家看啊,就像高启诗中所说‘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的建立统一了很多地区,结束了之前的战乱割据,这在当时真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变革啊。
”2. 在江南的一次旅行当中,到达南京的游客站在雨花台上望着眼前的长江,脑海里浮现出高启的诗句:“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Qzd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第十六章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一、明初诗文明初诗人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其中高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因而其作品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反映当时的战乱生活。
在散文领域,宋濂与刘基成就最高。
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据《明史》记载,宋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但由于他主张创作“文以明道”,因此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但是像《秦士录》《环翠亭记》等往往不落俗套而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成就。
刘基的散文创作,与宋濂并称,其寓言散文《郁离子》往往深入浅出,寓意深刻,短小活泼,可读性强,如《卖柑者言》。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当时的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创作了一些应制、题赠、酬应的“颂圣德,歌太平”的作品,而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人称他们诗歌风格为“台阁体”。
台阁体诗是一股形式主义的诗歌创作逆流。
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茶陵诗派。
该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
逮乎元季,则愈杂矣。
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
其主张对当时的文坛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诗文流派明代中后期诗文创作的特点是流派纷呈,它们的成就虽然远不能和小说戏曲相比,但是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在具体从事诗文创作的同时,还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甚而互相争论,形成此时诗文创作的热闹局面。
一、“前七子”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明代诗文.精选10000篇大全集》1—100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将近300年的明代历史上,诗歌总的来说是相当繁荣的,无论诗人或诗作的数量,都超过前代。
但是明代诗歌发展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呈现复杂的状况。
明代诗文并没有什么杰出的大家,但是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持不同的文学思想,立不同的文学主张,标榜门户,互相争论,使文坛十分热闹。
他们多数是经元入明的,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动乱,对社会民生及治乱兴亡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所以往往能写出一些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其中宋濂以文名,高启以诗称,刘基则诗文并著。
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二、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四、论述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第二章《水浒传》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二、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是。
三、简答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四、论述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3、台阁体4、茶陵派5、八股文二、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推、胡友信。
三、简答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