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审美存在
- 格式:ppt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第四章审美形态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含义一、指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审美价值形态包括存在状态。
即通常说的优美(和谐), 崇高、悲、喜等等。
从发生学角度看, 审美形态既不是自在自为的,, 也不是主体心灵任意创造的; 它们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 是特定时代审美关系的产物, 是人类审美的一种价值体现。
二、所谓审美形态, 实际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化形态或人的审美存在状态。
三、审美形态的文化学阐释审美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 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作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 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风格。
基督教世界的西方文化, 承续希伯莱宗教,用哥特式建筑的人为空间、光和声音代替了希伯莱人在旷野从自然的空间、光和声音中体会到的上帝的崇高力量。
后来又创造了融双希精神、融信仰与理性冲动的“浮士德”博士的形象, 代表一种新的崇高。
到了现代,西方人开始彻底怀疑理性的力量, 认为恰恰是野心勃勃的理性力量使人类文明和我们的生存空间面临灭顶之灾。
信仰失落了, “上帝死了” , 人可以为所欲为。
作为西方人精神支柱的信仰与理性一并崩溃, 西方人便面临一片虚无。
当意义的源泉、价值的源泉不再存在时, 或人们不相信它存在时, 世界便变得荒谬可笑。
于是有了现代派艺术。
这种现代西方文化的意象风格就是“荒诞”。
《厄瑞克忒翁神庙女神柱像》, 大理石装饰性柱雕,高231厘米, 约建于公元前421-公元前405 年。
厄瑞克忒翁神庙是雅典卫城建筑群中最后完成的一座建筑物, 同时也以它那复杂生动的形体和精致完美的细部装饰而著称于世。
作为建筑性装饰雕塑的女像柱廊,是神庙中最值得人们所称道雕塑作品, 被认为是古希腊最优美的女像柱。
女像柱廊位于神庙的南侧,共有六根,是建筑和雕塑美妙结合的典范之作。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四章)第四章审美范畴论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有成壮美。
它主要之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其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是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即呢柔道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石毕达哥拉斯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一般认为是穿罗马时代的朗基诺斯的《论崇高》在《论崇高》中,朗基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罗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朗基诺斯还进一步把崇高的范畴拓展到对人格的评价,这就远远超出了文学作品风格的范围,成就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崇高的先声和萌芽英国经验主义者们对于崇高感的重视,首先是以对自然的重视开始的。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他与优美兵力起来,是两者成为美学商量个基本范畴的,还是博克,1757年出版《论崇高与美两种不雅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康德的崇高不雅:(1)他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不雅,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2)他把关与美和崇高的思考,纳入了它的先验论的领域(3)美育崇高都能引起我们的快感,都一块与不快的感情作为判断的宾语(4)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是指体积的大小。
力学的崇高,主要指威力而言(5)主不雅的抵抗力量是来自理性不雅念的力量,他统一个人的道德清朝和文化修养有关黑格尔的崇高不雅:(1)冲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不雅除为,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阶段,认为崇高是表示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的象征性以书中德。
(2)他不满于康德单纯从主体方面来说明崇高的见解,把康德所讲的理性力量与它的绝对理念联系在一起,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3)崇高的乡长医书本质,在于优先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造成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优先的形式中显示了理念的无限的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
第四章山岳景观审美第4章山岳景观审美4.1山岳景观类型山岳景观按其地质地貌成因,可分为花岗岩地貌景观、变质岩地貌景观、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和岩溶山地景观等几种主要类型。
4.1.1花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由于节理风化、崩塌等外力作用,常形成峭壁悬崖、孤峰擎天、石柱林立等奇特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我国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许多名山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构成,其中有些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黄山的莲花峰、炼丹峰和天都峰三峰鼎立,华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峰相峙,天柱山的天柱峰,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是这种地貌景观的典型,并成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旅游景观。
4.1.2变质岩地貌景观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理化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
我国由变质岩构成的名山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广泛,如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苍山、武当山、梵净山、孔望山、花果山、南明山等等。
4.1.3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特殊的地层岩性、高角度裂隙的发育、特殊构造地位、新构造运动的抬升等一系列因素造就了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形成。
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共有4000多处砂岩石峰,形成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嶂谷、幽谷等奇特的砂岩峰林,集神、奇、秀、野等特色于一体,峭壁万仞,千姿百态,世所罕见。
4.1.4丹霞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整体感强、线条明快质朴,体态浑厚稳重、丹山碧水、引人入胜,具有奇、险、秀、美的丹崖赤壁及千姿百态的造型,因而有很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较著名的有广东仁化丹霞山,桂北湘南资江、八角寨,福建武夷山,浙江方岩,江西圭峰、龙虎山,安徽齐云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贵州梵净山,四川江油窦山、都江堰市青城山等等。
4.1.5岩溶洞穴景观岩溶洞穴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岩溶峰林神奇秀美,洞景迷人。
我国岩溶景观以广西桂林、阳溯一带为代表,峰林形态多呈圆形或锥形;在翼部多呈单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