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与自然区域,懂得区分东北地区与东北平原。

2、掌握分析或评价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并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思路。

2、阅读相关地图,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分析。

教学难点: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

四、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地图的功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图导学,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通过教材上的“活动”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学情和学习方法指导:

1、学情分析:通过必修2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2、学习方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通过丰富的图表信息,先对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知识进行学习,再分析内部差异和布局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作为文科生,应该学会读图用图,从图中获得尽量多的信息。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辅以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开篇点题,指出本节要上的内容是区域的农业发展。然后阅读P60第一自然段,探讨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递进引入】本节教材选取的案例是哪个地区呢?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然后学生读图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新课推进】东北区域为什么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作铺垫。

本节内容对东北农业地理条件的分析,主要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分析东北地

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1.气候条件:本知识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应注重加强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并启发学生从降水、气温、热量等要素去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活动】

①学生利用“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结合“图4.1东北位置图”,分析归纳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结合课本P61图4.2,分析总结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③做课本P61“思考”题,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利弊因素辩证分析,培养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2.地形、土壤条件:

【学生读图分析】先以“图4.3东北地区地形”图以及肥沃的土壤景观图片说明了东北的地形结构——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地形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分析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于是,教材就介绍了不同地形的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通过学生读图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东北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社会、经济条件:教材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工业、交通、人口、发展历史等方面分析了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列表归纳。

【学生活动】P62“活动”内容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应用,通过教材上东北地理条件的分析这一案例,学会迁移到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这也是对区域农业发展一般原理的具体应用。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讨论、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承转】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决定了东北商品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布局的不同特点。现在我们来看看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

利用图4.4和图4.5,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东北地区南北和东西降水、气温差异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课本P63“思考”问题,教师点拨。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按照因地制宜地的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学生活动,老师点评】阅读课本P63内容,小组讨论后,列表归纳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特征。可以请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