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酸败油脂的再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148.34 KB
- 文档页数:4
油脂脱酸工艺流程油脂脱酸是一种常用的油脂精制工艺,其目的是通过去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来改善油脂的品质和稳定性。
油脂脱酸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前处理:将原始的油脂进行去除杂质和净化。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沉淀、过滤和脱水等操作,旨在去除油脂中的悬浮物、水分和其他杂质,提前准备好适合脱酸的原料。
2. 脱酸反应:将净化后的油脂与脱酸剂(如碱或酸)进行反应。
碱脱酸法通常使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或磷酸盐溶液),而酸脱酸法通常使用酸性溶液(如硫酸或盐酸)。
在反应过程中,游离脂肪酸会与脱酸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相应的盐类或酯类,并从油脂中分离出来。
3. 分离:完成脱酸反应后,需要将油脂中的盐类或酯类与溶剂进行分离。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离心分离、过滤和蒸馏等。
离心分离是将反应液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进行分离,使油脂与溶剂分成不同的层次。
过滤则是利用滤纸或滤布的过滤性能将油脂和溶剂分离开。
蒸馏则是通过升温使溶剂汽化,从而分离出油脂。
4. 后处理:对分离后的油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提高其品质。
常见的后处理方法包括脱色、脱臭和脱水等。
脱色是通过吸附剂(如活性白土、活性炭等)吸附油脂中的色素和杂质,使油脂变得清澈透明。
脱臭是通过蒸馏和蒸汽中和等方法去除油脂中的异味。
脱水则是通过升温、真空或分子筛等方法去除油脂中的水分。
5. 检测与包装:将经过脱酸的油脂进行品质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氯含量和残留溶剂等。
检测合格后,油脂可以进行包装和储存,待销售或下一步加工使用。
总之,油脂脱酸工艺流程从前处理、脱酸反应、分离、后处理到检测与包装,经过多个步骤的处理,最终得到品质优良的油脂产品。
这种工艺流程不仅能提高油脂的稳定性和质量,还可以使油脂更适合用于食品加工和工业用途。
1、油脂酸败:油脂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酸败,产生氧化物-过氧化物-羟基脂肪酸-羧酸-醛-酮等物质,使油脂具有不正常的涩苦和异臭味,这就是油脂发生了酸败。
油脂氧化酸败产生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在体内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产生自由基,所以食用过氧化值太高的食物对身体不好。
2、油脂酸败的类型:①氧化型酸败(油脂自动氧化):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会自发地进行氧化,油脂的自动氧化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
多数食品中的油脂均能发生这种氧化型酸败。
油脂的这种氧化反应,是在光或金属等催化下开始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称为自动氧化。
②水解型酸败:油脂在食品所含脂肪酶或乳酪链球菌、乳念球菌、霉菌、解脂假丝酵母分泌的脂肪酶以及光、热作用下,吸收水分,被分解生成甘油和小分子的脂肪酸,如丁酸、乙酸、辛酸等,这些物质的特有气味使食品的风味劣化。
同时,水解产物的进一步氧化将显著改变油脂的正常气味和滋味。
③酮型酸败(B-氧化酸败):油脂水解产生的游离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有怪味的酮酸和甲基酮,称为酮型酸败。
由于氧化作用引起的降解,多发生在B位碳原子上,因此称为B-氧化酸败。
2、酸价: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该指标可衡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也反映了油脂品质的好坏。
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脂肪在长期保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
而脂肪的质量与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
一般常用酸价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3、酸价的测定:酸价测定方法有试纸法、滴定法(GB/T一5530—2005国标法)、比色法、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电位滴定法。
4、需要测定油脂酸价的食品:①坚果类:坚果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贮藏和炒制过程中发生氧化酸败、致使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②烘炒食品:烘炒食品为高含油量食品,会产生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脂肪酸、醛、酮、醇等物质,若加工储存环节不恰当,由于光、热、空气中的氧以及水和酶的作用,易引起油脂氧化,从而导致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超标;③植物蛋白饮料,例如豆奶、花生奶、杏仁露、核桃露、椰子汁等:用来生产植物蛋白的原料中,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一般都还含有很多的油脂,如大豆中油脂含量一般在 25%左右;花生中油脂含量高达 40%左右;核桃、松子的油脂含量更高达 60%以上;杏仁中的油脂含量也高达 50%左右。
技术交流油脂酸败 油脂的酸败是油脂因水解而产生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酸进一步氧化分解所引起的变质现象。
油脂酸败的危害使油品的味道变劣,产生刺喉的辛辣味;其次油脂酸败的产物,如小分子的醛类、酮类等还有害于身体健康。
如果食用酸败的油脂,轻者会引起腹泻,严重者还可能造成肝脏疾病;再次,随着油脂的酸败,食品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如V A 、V D 等以及抗坏血酸—V C 都将受到破坏,蛋白质中的有效赖氨酸含量也会减少。
酸败产生的二羰基化合物能在蛋白质肽链之间发生交联作用阻碍消化道酶的消化作用,使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
此外,油脂酸败生成的二羰基化合物还会与食品中的氨基化合物发生褐变反应(M ailand reacti on ),产生色变,影响食品的外观,而且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之间还会以氧桥的方式聚合而增加油脂的粘稠度,改变其流变性。
1 油脂酸败的类型111 水解型酸败油脂在食品所含脂肪酶或乳酪链球菌、乳念球菌、霉菌、解脂假丝酵母分泌的脂肪酶以及光、热作用下,吸收水分,被分解生成甘油和小分子的脂肪酸,如丁酸、乙酸、辛酸等,这些物质的特有气味使食品的风味劣化。
常发生在奶油,以及含有人造奶油、麻油的食品中。
112 酮型酸败(也叫Β—氧化酸败)在曲霉和青霉等微生物产生的酶类作用下,油脂的水解产物被进一步氧化(发生在Β位碳原子上)生成甲基酮,常发生在含椰子油、奶油等的食品中。
113 氧化型酸败油脂水解后生成的游离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双链位置容易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而这些过氧化合物中,少量环状结构的、与臭氧结合形成的臭氧化物,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醛、酮及小分子的脂肪酸。
大量的氢过氧化物,因其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外,还能聚合而导致油脂酸败,且酸败还会因氢过氧化物的生成,以连锁反应的方式使其他的游离脂肪酸分子也迅速变为氢过氧化物。
最终结果是导致油脂中醛、酮、酸等小分子物质越积越多,表现出强烈的不良风味及一定生理毒性,从而恶化食品的感官质量,加重人体肝脏解毒功能的负担。
食用油脂中有害物质的分析及处理对策[摘要]针对食用油脂在种植、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存在着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物质的情况,分析了植物油脂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产生的原因以及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消除、预防有害物质的对策,从而提醒人们在使用油脂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食用油脂有害物质人体健康食用油脂是人类膳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
油脂不仅可以供给人体热能和必需的脂肪酸,且可以在烹调和糕点加工过程中改善食品的食用品质和感官性状,使食品种类趋于多样化。
但在食用油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必须加以控制。
一、食用油脂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油料作物的种子中常常天然存在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成分,这些物质在制油过程中有的保留于油籽饼内,有的被破坏或逸出,可大部分转入油脂中,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去除。
(一)芥子甙芥子甙普遍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组织中,油菜籽中含量较多,芥子苷在植物组织中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及腈,并释放出葡萄糖和HS0—4。
在R基第二个碳上含有羟基的芥子甙,在一定条件下可环代形成恶唑烷硫酮。
腈的毒性很强,可抑制动物生长或致死,其它几种分解产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致甲状腺肿作用,主要由于它们可阻断甲状腺对碘的吸收而使之增生肥大。
因这些含硫化合物大部分为挥发性物质,故可通过加热且随之逸出而达到消除。
(二)芥酸芥酸是一种脂肪酸[C8H17CH=CH(CH)11COOH],主要存在于菜籽油中,约含20~50%。
试验证明,大量摄入高芥酸油脂,可造成动物心肌中脂肪积累且大部分为芥酸组成的甘油三酯,最后出现心肌单核细胞浸润导致心肌纤维化,有的还出现心包积水。
此外,也可导致肝硬化。
影响动物的生长。
为了预防芥酸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1、限定食用油中芥酸的含量。
如欧共体规定食用油脂的芥酸含量不得超过5%。
2、培育新品种。
现已培育出含芥酸极少的新油菜品种,其中的芥酸为油酸所代替。
7大方法处理酸化油废水,设备防腐很简单发布时间:2015.04.07 11:47:42信息来源:价值中国作者:常治辉在工业脂肪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废水叫酸化油水解废水,这类废水除了含有5%~8%的甘油之外,还含有有机酸、无机酸、无机盐及粘液质等杂质,其酸性杂质会对生产设备的腐蚀。
为了使甘油生产的蒸发脱水操作顺利进行,有技术人员采用脱酸、脱胶等化学试剂即“化学净化法”对酸化油水解废水进行净化性废水处理。
近10年来,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兴起了不少以酸化油为原料生产脂肪酸的工厂,并具一定规模,但由于酸化油水解废水的产生,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使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受到影响。
在废水中的三种油类物质1、浮上油,油滴粒径大于100μm,易于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油品在废水中分散的颗粒较大,粒径大于100微米,易于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在石油污水中,这种油占水中总含油量60~80%。
2、分散油.油滴粒径介于10一100μm之间,恳浮于水中。
3、乳化油,油滴粒径小于10μm,油品在废水中分散的粒径很小,呈乳化状态,不易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含油废水中所含的油类物质,包括天然石油、石油产品、焦油及其分馏物,以及食用动植物油和脂肪类。
从对水体的污染来说,主要是石油和焦油。
不同工业部门排出的废水所含油类物质的浓度差异很大。
如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油量约为150~1000毫克/升,焦化厂废水中焦油含量约为500~800毫克/升,煤气发生站排出的废水中的焦油含量可达2000~3000毫克/升。
由于不同工业部门排出的废水中含油浓度差异很大,如炼油过程中产生废水,含油量约为150一1000mg/L,焦化废水中焦油含量约为500一800mg/L,煤气发生站排出废水中的焦油含量可达2000一3000mg/L。
因此,含油废水的治理应首先利用隔油池,回收浮油或重油,处理效率为60%一80%,出水中含油量约为100一200mg/L;废水中的乳化油和分散油较难处理,故应防止或减轻乳化现象。
阐述引起油脂酸败的原因类型及影响油脂酸败是指油脂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的氧化反应,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口感变差、营养价值降低等问题。
引起油脂酸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氧化反应: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发生氧化反应。
氧气是油脂酸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储存过程中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
氧化反应会导致油脂产生不稳定的氧化产物,使其发生酸败。
2.光照:光照也是引起油脂酸败的原因之一、油脂中的光敏物质(如叶绿素和卟啉)受到光照后,容易产生自由基和氧化产物,加速油脂的酸败过程。
3.温度:高温会加速油脂的氧化反应,加快油脂酸败的速度。
在高温下,油脂脂肪酸的氧化速度将倍增,容易导致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氧化产物。
4.水分:水分是影响油脂酸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分会使油脂中的异物溶解,加速油脂的酸败过程。
此外,水分还会导致微生物滋生,加重油脂酸败的程度。
根据引起油脂酸败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氧化酸败:氧化反应是导致油脂酸败的主要因素,氧化酸败常见于在储存过程中由于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而产生的酸败现象。
2.光酸败:光照是引起油脂酸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会产生光敏物质,使油脂发生氧化反应,最终导致酸败。
3.热酸败:高温会加速油脂的氧化反应,使其更易发生酸败现象。
在高温条件下,油脂脂肪酸的氧化速度将大大增加,油脂很容易酸败。
4.湿酸败:水分是引起油脂酸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分会导致油脂中异物的溶解,加速油脂的酸败过程。
此外,水分还会促使微生物滋生,加重油脂酸败的程度。
油脂酸败对人体和食品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价值下降:油脂酸败后,其中的营养成分往往会发生改变,比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会被氧化分解,脂溶性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油脂的营养价值。
2.口感变差:油脂酸败后,味道、气味和质地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产品口感变差。
酸败的油脂会产生刺激性气味和味道,使得食品难以食用。
判断油脂酸败的实用方法
一、要判断油脂的酸败程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灯座法:将油脂放在灯座中,进行温度升高,当油脂开始滴下时,就表示油脂已经发生了酸败。
2. 折光度法:将油脂的折光值放在原油折光值的1/2以上,则说明油脂已经发生酸败。
3. 吸气法:将油脂放在容器中,用气罐吸出油脂的气味,然后进行气味测试,如果发生异味,则表明油脂已经发生了酸败。
4. 水溶液法:将油脂与水混合,如果沉淀出来的油脂是乳白色的,则说明油脂发生了酸败。
二、针对油脂酸败的实用方法
1.严格控制食用油温度:食用油的储藏室温度最好控制在10℃,以免油脂发生酸败。
2.保持油脂的干净:定期清洁储藏室的外壁,将油脂放入干净的容器中,以防止外部污染导致油脂酸败。
3.控制油脂的接触空气:空气中含硫氧化物,易把油脂酸败,所以要尽量减少油脂与空气接触的时间,密封储存,保持油脂的新鲜。
4.避免油脂间的混合:避免将不同种类的油脂混合,以免出现油脂酸败的情况。
5.定期检测油脂:定期检测油脂的折光值及酸值,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则要更换新油及容器。
- 1 -。
油脂的氧化酸败名词解释
油脂的氧化酸败是指油脂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或受到高温、阳光辐射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而失去其原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的现象。
氧化酸败会导致油脂产生不良气味、呈现褐色或黑色、降低口感和食用安全性。
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进而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如香豆素、苯酚等。
这些物质在人体内可能造成氧自由基的积累,从而对细胞致氧化损伤。
为了减缓油脂的氧化酸败,一般会采取以下措施:
1. 使用抗氧化剂:添加天然或合成的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酯(维生素C酯)、生育酚(维生素E)等,可以有效延缓油脂的氧化速度。
2. 保持低温和避光:将油脂存放在阴凉、避光的环境中能减缓油脂氧化和酸败的速度。
3. 防止氧气接触:采用氧气阻隔性能好的包装材料,如深色玻璃瓶、铝箔包装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脂与空气的接触。
总之,油脂的氧化酸败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储存方法可以延缓氧化过程,保持油脂的品质和营养。
废植物油的处理工艺废植物油是指在食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脂废弃物。
处理废植物油的工艺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物理方法包括沉淀法、离心法、压滤法和蒸发法等;化学方法包括酯化法、水解法、氧化法和脱酸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废植物油处理工艺。
一、沉淀法沉淀法是将废植物油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加入沉淀剂,通过沉淀剂与油中杂质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然后对沉淀和上层澄清油进行分离。
沉淀法适用于废植物油中杂质含量较高的情况,但处理效果较差,沉淀剂需频繁更换。
二、酯化法酯化法是将废植物油与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酯和甘油。
该方法适用于处理量较小而杂质含量较高的废植物油。
酯化法除了可以处理废植物油,还能够制备生物柴油,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三、水解法水解法是将废植物油与酸性溶液反应,使油脂中的脂肪酸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生成水合硬脂酸盐的沉淀。
水解法处理废植物油的优点是废液浓度低,易于后续处理,但需要加入大量的酸性溶液,对设备材质要求较高。
四、氧化法氧化法是将废植物油加热至一定温度,通过氧气对油中的杂质进行氧化分解。
氧化法可以去除废植物油中的胶质、颜色和气味等有害物质,但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油脂的过度氧化。
五、脱酸法脱酸法是将废植物油加热至一定温度,加入酸性溶液进行酸化反应,然后通过脱酸剂与油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其沉淀下来。
脱酸法处理废植物油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但需加入大量的酸性溶液,对设备材质要求较高。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废植物油处理工艺,不同的工艺适用于不同杂质含量和处理要求的废植物油。
为了提高处理效果和资源的再利用,可以结合多种工艺进行废植物油的处理,例如先用沉淀法去除大部分杂质,再进行酯化或水解处理,最终得到可再利用的产物。
同时,在废植物油的处理过程中,也要注意环保要求,合理排放废液和废渣,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油脂作为一种高能饲料,不仅可为畜禽提供充足的必需脂肪酸,而且还可显著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等,但饲料在生产、贮存、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易发生氧化酸败及变质现象。
养殖户和饲料生产厂商往往只注重油脂的营养价值,而忽视了其氧化酸败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就饲料脂肪酸败的原因、影响及其控制措施做一概述,旨在为饲料脂肪酸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饲料脂肪酸败的概述饲料酸败是指饲料中的油脂和脂肪酸等在加工或贮存过程中,在温度、湿度、氧和光线等适合酸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下,或经过较长时间的贮存,脂肪发生氧化作用,生成具有异味和毒性的化合物,使油脂变得苦涩,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畜禽的生长健康(沈瑞,2011)。
油脂酸败的过程很复杂,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纯化学氧化酸败和微生物酶解酸败。
这两种反应往往同时发生,但也可能由于油脂本身的性质和储存条件的不同而主要表现在某一方面。
这些反应的结果是使油脂分离出游离脂肪酸,生成过氧化物及醛、酮类等物质。
油脂酸败的化学过程即在空气、光和水的作用下,油脂发生化学变化,包括油脂的水解酸败和油脂的自动氧化酸败两个方面。
微生物氧化是由微生物酶催化所引起的,存在于植物饲料中的脂氧化酶或微生物产生的脂氧化酶最容易使不饱和脂肪酸氧化。
2饲料脂肪酸败的原因2.1温度与湿度在生产中,高温高湿是加速氧化的主要原因。
温度影响油脂氧化速度和氧化产物的形成,脂肪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微生物生长速度也随之增加,从而加快油脂酸败的速度(Finley,1985)。
研究表明,温度在21 ̄63℃,每升高16℃,纯油脂氧化速度则会提高2倍(宁正祥等,1995)。
饲用油脂的含水量及添加油脂的配合饲料中水分含量高时,能促进油脂水解酸败,饲料中水分含量高时还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剧油脂酸败。
2.2含量和种类脂肪或油脂的含量高或添加油脂量较大是饲料氧化变质的内部因素。
油脂含量高或添加油脂量较大的饲料,在加工和储存条件不当时易发生氧化酸败。
油脂酸败的化学过程
油脂酸败的化学过程如下:
油脂酸败变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首先是游离脂肪酸增加,酸度增高;
2、其次是油脂中沉淀物增多,透明度变小,颜色变深,混浊度增大;
3、最后酸败,产生酸和苦的滋味及气味,俗称哈喇味,食用品质大为降低,导致不能食用。
油脂酸败的原因有二:其一为生物性的,即动植物组织残渣和微生物的酶类所引起的水解过程。
其二则属纯化学过程,即在空气、日光和水的作用下,发生的水解及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
这两种过程往往是同时发生的,但也可能主要表现为其中一种。
油脂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在较高温度下贮存时,就特别容易引起酸败变质。
通常油脂暴露在空气中时也会自发地进行氧化,发生性质与风味的改变,这即为脂肪酸的自动氧化。
油脂酸败的原理及防治方法油脂酸败是指在油脂的产生、加工、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受到空气和微生物的作用,导致油脂中的脂肪酸氧化分解而产生臭味和质量下降的现象。
油脂酸败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饮食和食品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油脂酸败的原理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1. 油脂酸败的原理油脂酸败的主要原理是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当油脂与空气接触时,空气中的氧、水分和微生物都会对油脂中的脂肪酸进行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等活性物质,进而破坏脂肪酸的结构,导致质量下降。
油脂中饱和脂肪酸相对较稳定,不易氧化,而不饱和脂肪酸则容易发生氧化反应。
此外,微生物如霉菌、酵母菌等也能利用油脂中的脂肪酸作为能源进行生长繁殖,产生恶臭物质并加速油脂的酸败过程。
2. 油脂酸败的防治方法(1)选择新鲜的油脂:使用新鲜的油脂是防止酸败的关键,因为新鲜的油脂中含有较少的氧化产物和微生物。
在购买油脂时,可以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选择最新生产的产品。
(2)控制油脂的氧化:油脂的氧化反应是导致酸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减缓油脂的氧化过程。
首先是避免与空气接触,即尽量保持油脂容器的密封性。
其次,存放油脂的环境应防止阳光直射和高温,可选择暗处储存,保持较低的温度有助于降低氧化速度。
此外,可以加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等。
(3)控制油脂的湿度:湿度是细菌和霉菌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油脂的贮存环境需要保持干燥,尽量避免油脂与水分接触。
(4)定期更换油脂:油脂的储存时间越长,其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就越高。
因此,应定期更换油脂,避免使用过期的或已经变质的油脂。
(5)使用低温冷藏:低温冷藏可以有效地延缓油脂的氧化和微生物的繁殖。
对于开封后的油脂,可以将其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提高其质量保持时间。
(6)紫外线辐射杀菌:紫外线辐射可以有效杀灭微生物,对于某些特殊需求的油脂,可以通过紫外线辐射进行杀菌处理,延长其贮存时间。
(7)加工工艺控制:在油脂的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含量,避免加工过程中的氧化反应和微生物的污染。
食用油酸败的危害食用油也是会变质的,一且食用已经发生变质的食用油,就有可能出食物中毒,恶心、呕吐、腹痛、拉肚子等症状。
虽然食用变质油对身体的影响不算严重,但长期食用的话,就有可能会引发病症。
食用油的酸败让食用油从美味可口的饭菜佐料,摇身一变,成为健康杀手。
比起颜色和稀稠度,已经酸败的食用油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哈喇味”。
如果能够闻到“哈喇味”,证明这种油已经有了酸败现象。
酸败现象会使油脂产生过氧化物,从而产生大量的氧化酸败产物。
这些产物就有可能损伤我们的机体,破坏我们的人体细胞,加速我们的衰老过程,严重的甚至引发病症。
如何健康用油1、油壶的清洗方式经常使用的油壶,我们要保证至少一个月清洗一次。
而且每次加油的时候别加太多,油壶中存油的量应当是一周左右能吃完的量。
不过,油壶通常是很难清洗的,但只要用到淘米水、白醋、鸡蛋壳这几样常见的工具,再难洗的油垢都可以轻松去除。
操作方法:首先将淘米水装入油壶中,盖上盖子使劲摇,这时候大多数油垢已经松动。
将淘米水倒掉后,油壶里装入鸡蛋壳和白醋再使劲摇晃几次,经过如此两次去油过程,油壶里面的油垢便彻底松动,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小苏打。
小苏打是弱碱性的,能让油水解成可溶于的盐和醇,所以顽固的油垢可以用小苏打水来去除。
需要注意的是,盛油的容器在清洁后一定要等干燥后再盛油,因为一且有水分存在,就会加速油的氧化和酸败。
2、油壶的选择市面上至少有两种不同材质的油壶:塑料油壶和玻璃油壶。
这里推荐的是用玻璃或者陶瓷器皿来盛油,因为它们都比较稳定。
不能用塑料油壶装是因为食用油中可能会溶进增塑剂,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增塑剂的慢性毒性就显现出来,甚至具有致癌性。
另外,也不能用金属油壶来盛油,金属离子会加速油脂的氧化和酸败。
3、食用油的摆放位置油的酸败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这些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和光照。
这些适合植物生长、看上去还不错的条件,对油脂来说都是“致命”的。
油脂精炼操作方法油脂精炼是指将植物油或动物油进行深加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不溶性物质、酸、碱等有害成分以及改善其色泽、气味、稳定性和口感等性质的工艺过程。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油脂精炼的操作方法。
1. 油脂的脱酸处理:将油脂放入脱酸锅中,加热至90-110,加入适量的酸性物质,如磷酸或硫酸,通过酸将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与杂质结合成不溶于油脂中的固体颗粒。
然后进行离心分离,将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
最后用碱中和掉油中的游离酸,使油脂中的酸度下降到合适的范围。
2. 油脂的脱酸沉淀:将酸化处理后的油脂放入脱酸沉淀罐中,加入适量的水,垂直挂装沉淀层或注入聚合凝胶,使微小的杂质颗粒和胶状物团集成大颗粒,利于后续分离。
3. 油脂的脱臭处理:将脱酸沉淀后的油脂放入脱臭锅中,通过加热和低压真空蒸馏的方式,将油中的异味物质、酸值较高的游离脂肪酸、色泽较深的杂质等挥发掉,从而改善油脂的品质。
4. 油脂的脱色处理:将脱臭后的油脂放入脱色罐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白土或者活性炭,搅拌均匀并保持一段时间,使油脂中的色素、杂质等被吸附在白土或活性炭表面,从而达到脱色的目的。
然后利用过滤设备去除掉脱色剂及沉淀物,得到净化后的油脂。
5. 油脂的脱水处理:将脱色后的油脂放入脱水罐中,通过低温、真空脱水的方式,将油脂中的水分蒸发掉,以提高油脂的保存质量和抗氧化能力。
6. 油脂的脱蜡处理:将脱水后的油脂放入脱蜡罐中,加热融化油脂中的结晶蜡,然后进行离心分离,将蜡沉淀分离出来,得到不含蜡的油脂。
7. 油脂的冷却和贮存:将脱蜡后的油脂冷却至适宜的温度,然后储存在密闭的容器中,避免光照和氧气的作用,以保持油脂的新鲜度和品质。
油脂精炼操作方法根据油脂的不同种类、原料的质量和使用的设备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脱酸、脱酸沉淀、脱臭、脱色、脱水、脱蜡和冷却贮存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去除油脂中的杂质、不溶性物质、酸、碱等有害成分,改善其口感、稳定性、气味、色泽等性质,从而提高油脂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