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气功基础——静功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7
动意功——静功功法《动意功》功法,动静结合,即练动功又练静功。
性命修,打开人体智能库,融化人体的“雪山”地带,开发潜能,祛病健身。
下面主要谈一谈动意静功部分的内容。
动意功的静功和动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在练功方法上是形、气、意、神,表、中、里同时并练,但最关键的是要理解“动意”两字在静功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动意静功的特点:压气。
练这套功是自然呼吸,但是我们在这讲一点小功法。
一开始吸气时,意想气从肚脐进入吸到命门内侧,呼的时候从命门到肚脐,但意念不要呼到肚脐外面,这样反复练3-9次,当练到一定的阶段,也就自然而然地配合上了呼吸。
因为人体的丹田部位时刻都在进行着升降开合,这就必然要影响人体的呼吸。
但是,一开始练功时,不要强制性的呼吸,应始终把握住“松静自然”,否则容易导致气泄。
在练静功时,坐好放松以后,利用这个小功法,把命门部位的气机调动起来,等它发热了、跳动了,这时气可能会沿督脉上行,这时你的意念一定要向下压气,把气机压到尾闾,使尾闾这一带气机充足,当尾闾这一带发热了,气机充实了,它再返回来向上的力量就大拉,这叫反冲力。
也就是我们动意惊动在练法上启动气机快,出功快的一大特点。
也就是我们动意静功在练法上和其他静功有着截然的区别点。
有很多的功法普遍主张向上领气、引气,而动意功则主张向下压气。
如果直接提气,按中医的道理,就会造成人体上盛下虚,上盛下虚人则无根。
所以,我们这种练功的方法,正符合中医理论上盛下虚的主张,也符合武术、气功中所提倡的上虚下实、气沉丹田。
在坐静功时,不是把气引向头部,而是应用了处处截击的方法。
什么时候不内部的气机压的自己能跳动起来了,气就充足了。
气机也就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才挖掘了潜在的能量,在应用到给人发气治病时,才能用之不竭,才不至于疲乏。
那么,怎么截呢?如果在练静功过程中,命门部位跳动起来了,这时,我们不能让气向上走,要用意识把气向下压,使下部的气机充实,当气满了以后,再也压不住了,不然要产生一个“反冲力”,气冲过命门可能一下达到脊关。
习练静功的要点、功效及注意事项静功,是打坐入静的功夫,又称静气功、莫想功或念力气功。
静功是身心休养理论性较强的气功,古代流传下来的“吐纳”、“修炼”、“内功”、“龟息”、“炼丹”、“静坐”、“坐禅”均属于静功的范畴,是一种以调整呼吸、调整身体活动和调整意识或意念(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好方法,是习练气功的首选。
一、习练静功的要点古人云:“善养生者养内,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气流行冲和,百病不作。
”告诫后人长寿必须静养,养内。
我们就是要通过静功修炼达到静养和养内。
初学者在习练静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1.习练静功应注重精、气、神的“内功”修炼我们学习了气功的原理和种类之后了解了静功。
静功是相对于动功而言,动功是采取与意念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拍打的方法,以锻炼筋、骨、皮。
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称为“外功”。
而习练静功是采取坐、卧、站等姿式不动,着重于身体内部精神、脏腑、气血、津液的锻炼,着重于对精、气、神的“内功”修炼。
2.习练静功的精髓是“内动”静功的精髓在于“内动”。
静功的静是一种外化形式,静功并非静止,而是一种“外静内动”的特殊运动状态。
在练功过程中通过意念使一种“内动”和热感在全身运行,从而调节和活跃机体功能。
所以,习练静功时必须要做到意念集中、精神宁静、内外兼修,必须达到“外静内动”的效果。
正如人们所讲的“养心在静、打坐养性、静主养神”和“内炼一口气、内炼精气神,静以养神、能静‘能动',乐而长生”的道理。
3.习练静功要注重动静结合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辨证的。
这里所说的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时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
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动功可视为“外动”,而静功可视为“内动”。
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动功可视为“内静”,静功可视为“外静”。
快速入门得气的静功心法
静功心法:气功的实质是锻炼运用意识的功夫,无论是哪家功法,特别是高级功,都强调在心意方面下功夫。
1,洗髓法:全身放松,意想宇宙中有益于人体的灵源之气或各种信息能量,象甘露水或毛毛雨,聚集在你的上空,从头顶灌下到全身,缓缓地冲洗你全身的毛孔、肌肤、脏腑、骨髓、细胞和血液。
耐心细致的体察露水冲过全身各部时的轻微感受。
2,梳筋功:意想师父拿着一把大梳,从你的头上到身、脚,象梳头一样,从上到下的梳,细致的体察梳过身体各部位时的感受,亦可从脚梳向头部。
3,合气法:意想宇宙精元之气,从头顶百会穴进入体内,经全身到脚底涌泉穴出体外,到空中成圆弧形回到体内,体外和体内气流象圆圈似的,周而复始划圆圈。
亦可从脚底到全身到头顶出体外,再回体内,仔细体察气体经过身体时的感受。
4,毛孔开合法:意想全身毛孔开合,可配合呼吸进行,在呼气时全身毛孔张开,体内污秽之气经毛孔排出体外,吸气的时候,宇宙中的精元之气从全身毛孔进入体内。
耐心体察气体在全身毛孔出入时的感受。
5,意守身体敏感部位和穴位,如劳宫、涌泉、手指、脚趾、印堂、百会等部位,认真体察产生的酸、麻、胀、痒、痛、蚁行等感受。
以上各法采用站、坐、卧均可。
关键是全身放松,思想要放松,意识要轻柔淡泊,体察要细致入微,体察气在身体各部运行时的麻软、胀痒、跳行等生理反应以及身体的各种舒适、愉快等良性感受,体察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气功状态。
大雁气功静功一、五行静功五行静功是大雁气功的基础静功。
它既是五种行功方法,又是练功的五个层次:自然沉气法、默念养气法、空静养气法、调气散气法、体外周天法。
这套静功由浅入深,效应全面,行气自然,主练三丹田、大小周天和阴阳五行,形成整体人体气场,并与大自然沟通,采收天地阴阳精气,并排散人体的病气、浊气,濡养和净化全身。
因为动功结构全面,功力很强,所以基本上取代了其它功派所采用的意导和吐纳;同时也促进了静功行功过程中气机的自然激导和形成。
五行静功配合动功修炼,只要一旦松静,内气就生发激导,自然而易练,既可较快地提高功力,又可取得理想的治病效果。
此功主治心脏、胸部病症,降肝气,提胸气,升清降浊。
此功效应十分全面,它与“前六十四式”动功一样,必须坚持天天练,练的总次数越多,功效越显著。
功法五行静功行功的姿势,取平坐式,坐在凳上三寸,露出“会阴”(功力上升后,则不受此限),上身与大腿成90°或稍大,大腿与小腿成90°或大于90°,两脚垂地,平行与肩同宽。
颈项和脊柱端正,舌舔上腭,牙齿轻扣,嘴微闭,脸肌放松,自然呼吸。
全身放松,收心入静,双手放在膝部“梁丘”穴上,中指端在迎面骨,大指和无名指按在左右膝眼,小指端按”阳陵泉”,拇指扣“血海”穴,手心空虚,然后运用下述五种方法,练“五行静功”:1、自然沉气法(反观内照)按前述体姿,首先双手捧气从头前上方往下方贯气,气沉在下丹田或涌泉穴,接着垂眼帘,眼慢慢往下看,先看鼻尖,再内看膻中最后内看到下丹田,将双眼轻轻合上,双手回落在前述膝部的位置,开始做功。
行功中不意守,只轻松、微弱地以目光内照膻中和下丹田“气穴”,尽量做到排除杂念,逐渐使意念消失,内照停止,进入自然的清净空忘态。
内气自然激导,天地气自然收入体内,体内外气在体内自然循环,最后敛聚收入三丹田。
(呼吸沉气)练自然沉气法,也可以不用目光内照,而在行动之初,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调息,即形体放松、收心入静后,以鼻轻松吸一口气,呼气是微弱默默念一下“气往下沉”,不管气在体内怎样走,必需沉到脚和地面;这样,反复做三次,第三次沉气后,意念也沉到地面,随便微弱默念一下“没有意念”,而使意念消失,深度入静。
气功的功理功法和诀窍气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健身方法,通过调整呼吸、运动身体和调和身心,来调整人体的气机,达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气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将从气功的功理、功法和诀窍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气功的相关知识。
一、功理气功的功理是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气血循环和脏器功能都与经络有关。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有效促进经络的畅通,让气血得以调和流通,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1. 阴阳五行理论气功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指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的相互关系。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内外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必须达到的和谐状态。
而五行是指人体的五脏五腑与自然界的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五脏的功能,从而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2. 经络学说二、功法气功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
1. 静功静功是指气功的静态练习方式,主要包括静坐、静行、静卧等方式。
通过静功的练习,可以使人体内部的气机得以调和,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功能、强身健体的作用。
2. 动功三、诀窍气功的练习有一些要注意的诀窍,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诀窍。
1. 呼吸诀窍气功的呼吸诀窍可以概括为深呼吸、细熟呼吸和长呼吸三个方面。
深呼吸是指通过鼻子深吸气,使得气息进入到气海,然后慢慢地由口吐气。
细熟呼吸是指通过鼻孔吸气,使得气息细腻、柔和,然后由口息气。
长呼吸是指呼吸的过程要尽量细、慢、长,这样可以增加气血的循环,达到调和身心的作用。
2. 意念诀窍气功的练习需要有一个专注的意念,通过意念的调动可以使得气机得以调和,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练习时,注意要集中精神,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练功当中。
3. 姿势诀窍气功的姿势诀窍是指练功时要保持适当的身体姿势,尽量放松自己,使得气血得以畅通。
同时要保持舒缓、稳定的呼吸节奏,避免过度用力或者过度放松。
气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健身方法,通过调整呼吸、运动身体和调和身心,可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保健养生的目的。
心灵莲花功——静功作者:荒野闲鹤静者是儒、道、佛三家气功地命脉所在,道本于静,“静坐练功”为本门功法基本功。
1、坐功(1)静坐要领头正肩平,不可倾斜。
两目轻闭,或微露一线之光,略带敛意;两耳返听不闻。
口微闭,脸含笑意,颔微收,舌轻抵上腭。
背脊直立,如串铜钱(体弱有病者,初宜任其自然,定久自直),不可前俯后仰。
宽松衣带,臀部须稍垫高数寸,以免身体重心后仰,气脉不利,并耐久坐,功熟其垫渐低;坐时取平坐,自由盘、单盘、双盘均可,双盘为跌坐,长为平稳,但初学者不易,不必勉强。
两手结定印:两拇指相拉,成一圆形,置于小腹前;两手重叠,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两拇指微微相对;两手抱球于小腹前,掌心向里,十指自然松开,中指相对;以上均可接通人身南北极,利于气血流通。
呼吸自然,轻柔细长,不令耳闻。
意照下丹田,似守非守,勿忘勿助。
清晨寅时,夜半子时,向东静坐最佳,其余时间亦可。
下坐时,要先收好功,徐徐张眼,舒放手足,再搓热双掌,摩擦面部及两足,使气血活动,然后离坐适当运动。
坐时若心乱气泽,可先劳动其身,使身柔气平,然后入坐。
(2)要领作用简释a) 头正肩平则气顺,肩平胸张,使胸部自由扩张,若肋骨压垂,肺部收缩,则呼吸不全。
b) 下颌微压左右二动脉,使气血运行和缓,易得安宁。
c) 目微闭,或露一线之光,可凝止散乱之心,目为神窍,全开则神露,全闭则神暗,目受于色则神损。
d) 两耳返听不闻,耳为精窍,耳逐声音则精耗。
e) 口微闭,无耗气之患。
口为气窍,口开则气散。
f) 脸含笑意,使心怀愉悦,为松静身心之秘诀。
g) 舌轻抵上腭,以接触唾腺,促进津液之产生,且利于交通任督。
h) 竖直脊梁,使脏腑气舒;若弯腰曲背,久必成病。
i) 意守丹田,使神气相抱,凝聚精气神三宝。
j) 寅时(清晨3~5时)为肺经流注,肺主一身之气;子时(夜半11~1时)为阳气发生之时。
k) 向东而坐,取其生气。
2、站功择山林绿荫之处,庭院或室内亦可。
天朗气清之时,面南或面北。
静气功入门静气功入门气功可分为动、静两种,两者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
而经过练静气功,更易理解气功原理,也更容易掌控自己。
练静气功时有一定的姿式,但姿式不是很关键的事,不用考究身体的每一局部是如何准确放置的,姿式是为了便于放松,使血脉畅通,以免影响练功。
姿式大致分为站式、坐式和卧式三种。
卧式和坐式大多是为那些身体虚弱而不适于长时间站立者所用的,年青人用站式,因为站式奏效快。
站式是这样的:双脚平行,站立略为分开同肩宽膝盖不要伸直,微曲上身根本坚持垂直,腹部不要往外凸,含胸(即胸部稍微凹进),使背部伸展双手自然下垂,贴近大腿两侧头部垂直,使双眼能自然地平视。
姿式摆好后,轻轻活动每个关节,包括每块脊椎之间,留意不要大幅度的动,以不影响摆好的姿式为宜,其目地是使关节放松。
姿式是练气功的外形,意念是气功的精髓。
练功的意念过程可分为三局部,分别是准备、意守和收功。
在此之前先讲一下意念活动的基本准绳,其基本准绳是放松,这两个字的含义可能超出字面的意义,包括关节放松、肌肉放松、思想放松等。
其最重要的则是思想放松,什么也不想,似乎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一个人,没有忧愁、快乐、关心的事。
真的放松了,那么关节、肌肉自然会松弛下来。
明白了最根本的准绳后就能够开端练功了。
准备功的做法是这样的,摆好姿式后就逐渐放松,由头开端从上到下。
先扫除邪念,只想着练功,切忌心猿意马 (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思想象猿与马一样此起彼伏,奔腾不休)。
然后双目微闭,眼光朝正前方略向下,似视非视,意念由上至下,经过颈骨,脊椎,髋骨,膝盖,到脚趾,逐一放松关节,能够试着想象每个关节都被轻轻拉开一点。
然后放松呼吸,就是呼吸不用力,意念也不要集中到呼吸上去。
待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就能够意守了。
意守就是将思想集中在丹田。
关于丹田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较多的是丹田就是气海穴,顾名词义,就是贮气的中央,而关于丹田的位置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不过大致都处于腹部脐左近,对初学者来说意守脐较为容易。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练习气功,入门常识是必修课。
练习气功,坐有坐的要求,动有动的要求,收有收的标准,那么,练习气功怎么才能做到"静"呢?详情请往下看。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第一:气功锻炼非常强调入静,高度入静又称"入定"或"闭关"。
在人静时,脑神经活动大部处于休息状态,停止了活动,只有意守的一点非常活跃。
此时如果受到突然的惊动,会使正处于高度休息静止的神经不能一下应付突然变化,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至失控,俗称"走火人魔"。
对身体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第二:练静功时要注意选择安静的环境,安静的时间。
如许多人喜欢在半夜无人的地方练功,并非完全是为了保密,主要的是为了安静。
同时,还要告诫家人和周围的人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和惊动。
有的为了防止来客敲门惊动人静,便在门口挂上一块写着"闭关入定,请勿敲门"的牌子,以防客人敲门惊动练功。
有气功知识的人见人在练功或见了这样的牌子,便会悄悄地退去,绝不会去打扰和惊动练功之人,给人造成损害。
第三:练气功者,心里要能静下来,摒除杂念,心神合一,其实这是练气功最难以做到的,很多人,心烦气躁根本就静不下来。
上述三个必修课,第一二都容易实现,唯独这第三个有点难,这就要靠练习者自己了,心静神定方能练好气功。
青城静功——筋经门内功静功主要作用是“炼内”,即对人体内部进行修炼。
历代养生家对“静”之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
虽然如此,但对于“入静”在练功、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是复杂的,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阴阳不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势必引起人体的异常,甚而百病丛生,乃致夭折。
实践证明,通过“意”和“气”的修炼,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气血得以调和,经络得以疏通,真气得以充沛,人体得以协调,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然日益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综观古今中外,凡长寿者一般总能经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绪。
静,是养身处世之宝。
有些武功出神入化者,他们都可以做到心清意静,从而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所考虑不到的情况,这可能由于深层的意静发挥了人的潜在本能。
由于人们对此不理解,就把这些武功高人奉为“圣者”。
一个“静”字,其力之伟,其用无穷,与生命息息相关。
故研习养生之道的武家,必明“静”之道。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
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即主动的内抑制状态。
它通过一定的姿势、呼吸、意守等手段,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是一种特殊的修炼。
动与静又是相对的,所以,静(内静)是练功的前提。
不静,难有好动。
静功就是通过肢体的外静达到内动,即“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青城派筋经门静功主要有四种:一、腹式呼吸静坐法坐功是最基本的静功法。
无论道教、佛教都讲究打坐,并以此作为修炼的重要课目,即可见其作用。
坐前准备:选择安静的场所打坐,每天两次,最好于黎明前和夜晚寂静时。
打坐前先将窗户打开,使室内空气流通(冬天注意保暖)。
静坐在凳子或床上均可,须以坐得舒服自然为好。
宽松衣带,使气机不滞。
静坐姿:1.面向南,端坐在凳子上,两脚平放于地,右脚向右平移约一尺,小腿与大腿成90°,双手手心向下成阴掌,自然放于双膝上,肘下垂(图1)。
简易气功学习方法作者:来源:《祝您健康》1982年第06期气功包括静功和动功,其实这二者本是可以结合起来进行锻炼的。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般中老年人最好先炼静功。
因为静功姿势比较简便,可以坐着、站着炼,体力较差的还可以睡在床上炼。
它不受任何时间和环境的影响,确有因地制宜的优点。
不过要说明的是,静功实际只是“外静”,这是一种炼功手段,“内动”才是真正的目的。
静功要训练大脑中枢神经控制内脏功能活动,并不象四肢活动那么容易。
下面就谈谈如何做静功;一、姿势锻炼(调身)坐式平坐凳上,放松裤带,身体端正,腰直胸平,体态自然,两手随意放在大腿上,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头不要朝下或仰起,眼微闭,舌尖顶着上腭,嘴里的津液要吞下,还要求鼻呼鼻吸。
卧式有仰卧、侧卧和高尾曲腿平卧三种。
仰卧时四肢放松,平卧,枕头的高低要使头颈部位舒适,两臂随意放在身边,两腿自然伸直。
侧卧,向左右两边均可,一般多采用右侧卧。
若向右卧,则头部略为内收,右臂弯曲放在离开枕头二寸处,掌心向上,左手自然放于左侧大腿上,两腿自然放松,两小眼避免重叠。
高尾曲腿平卧是先平卧床上,臀部垫高,双腿弯曲,脚心紧贴在床板上,两臂随意放在两腿旁,枕头要低一些。
这种炼功姿势。
是针对内脏下垂的。
同时还要提肛、缩腹,其余同坐式。
站式站功在室内或室外锻炼均可。
其中三团式站桩较容易炼,比较普遍。
其姿式是两腿分立与肩同宽,脚尖稍为内移站成一个圆形。
两膝微微弯曲,腰直胸含,两臂弯曲作抱树状,两眼微露一线之光。
姿式摆好后,接着便调匀呼吸,利用呼气下沉到脚心,涌泉穴。
二、呼吸锻炼(调息)气功所以强身;掌握住腹式呼吸是关键。
这种呼吸要求深而长,匀而幔,能使肺活量增加。
这样,收氧气多而耗氧量少,对于年老体弱的人特别有效。
吸腹式呼吸在炼法上有两种,一种是正呼吸,即吸气时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腹部凹下,另一种是逆呼吸则相反。
其作用是借助呼吸之气,推动膈肌上下及腹肌起伏,以达到按摩内脏,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谈静功的层次静功是各家功法修炼上乘功夫的必经之路,尽管有的功法以动功为主,但往往缺乏静功的修炼,难以提高自身的功力功能层次。
真正要修炼高功夫必须通过深层次的入静功夫的练习方可达到功圆道满的高境界.无论是练动功或静功都能达到治病强身之功效。
在练功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比如我们练动功是在动中求静;练静功是静中有动。
尽管入静后表面什么动作也没有做,其实身体内的气血顺经脉运行.在这里笔者不是谈论动功与静功的关系,只是将静功修炼中的层次简要的作如下论述。
由于各门各派功理功法不同,对静功的认识和层次境界也就不同,这里只对自己对静功修炼加以论述。
由于我们在练习静功中各自情况不同,个体千差万别,不同病因病史、功力大小、身体素质强弱、敏感程度、等多方面实际情况,要对每一个习功者作出统一的要求是很困难的,这里我们只是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多数练功者层次,练功的体会综合归纳如下,首先我们要明白“静”字在气功中具体的含义,我们是这样理解的,一指心静,二指身静,三指神静,四指心形神皆静,这几句话具体应该怎样理解呢?心静:就是时时处处都要使自己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无恨、无、不悲、不喜、不生气,心静如水、静如泰山,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好似没有感觉,没有发生一样,做到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时时处处能做到心平气和方可内心安静,正如老子所说:“平常心是道。
”道由心生,魔由心生,只要我们做到内心空空如也,明净生辉,我们内心自然就会宁静,就可以达到养身益气,健体强身,开智激慧,储存自己体内的能量。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当然这种心境不单纯指的是在练功中,而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如此,这样才能训练出高的心法境界,才具备了相当的高功夫。
我们一般的常人没有通过长期修炼,当他们见到好事就特别高兴,见到坏事、不顺心的事,就一定很生气。
心法修炼较高的人你打他不还手,骂他不还口。
静功—搜狗百科“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
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
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
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
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
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
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
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
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
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
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
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已的性光。
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
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
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
”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
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
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
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静气功吕继唐通过我多年的实践,气功对慢性肝炎有很好的疗效。
按中医学的理论,气是生命之本,气旺则体健,气衰则多病。
血的运行是由气来推动,所以气血和顺则百病不生,气血偏旺或淤结,是产生疾病的根源。
中医治病,就是培养真气,疏通经卫,调和气血,使气血运化正常,功能协调平衡,疾病自愈。
根据这个道理,我用“静立”来培养真元之气,提高抗病能力:用“晃海”来疏肝活血,通达经卫,调和气血的运化平衡,增强人体杀菌消毒的自然本能,已达到治病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实验,有很多久治不愈迁延性肝炎和乙型肝炎病人在练功两三个月后就恢复正常:坚持练功对肝硬化和胆囊炎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静立养气法”和“晃海调气法”易学易练,只要有信心,坚持锻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功效。
兹将“静立”和“晃海”的练法介绍如下:一、静立养气法:姿势的要求:类似立正姿势,两足跟并齐相靠,两足尖的距离约四指宽,膝盖放松,重量维持在两足心,做到足平;胯关节掖住,有微坐之意(不要露相),臀部要收不能突出,保持身直;收颏直项,眼帘放松,含神内视,呼吸自然,口宜轻闭,舌抵上腭。
鼻尖对脐,保持头正;两肩轻松,两臂自然下垂,小指靠裤缝,手背斜向前,手心空,中指舒,意到脚心,保持两臂舒展,能做到头正、身直、脚平、臂展,自然使身形端正,上下连贯,内外相合,气运自然。
说明:静立是以收心定意为主,意是形与气运动的主宰,意静体自松,心平则气和。
所以意静是养气的基本。
要想意静,首先要使形正、气顺。
但意静不是不想不动,而是排除一切妄想杂念,思想集中。
在清静无为的情况下,真气自然旺盛,遍布全身,而发挥人体调节平衡的自然本能,使气血和顺,功能协调,而产生防病治病的的功效。
肝病患者,可稍微着意于肝区,因为意到哪里,哪里的气血活动即增强,即会产生去淤生新,杀菌消炎的效果。
但用意不能过强,要在有意无意之间。
初练时由于气血活动的增强,可能产生酸、麻、热、涨和肠鸣、晃动的感觉,这是气血运行增强的表现。
实用气功基础——静功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我的朋友heshang 40 多年前偶得气功宝典并长期坚持练习,颇有心得。
为了批判有些气功网站故弄玄虚、宣传迷信、疯狂敛财的不正之风,作者根据记忆和心得整理成文,以唯物辩证法观点诠释气功,授权发表。
目录:、八、'一.前言二.气功生理三.呼吸四.姿势五..练功,六.气感和得气七.禁忌、不宜、副作用及其它八.结束语1.1 出处40 多年前偶尔读到的一本书使我与气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本书的书名就叫《气功》[注1 ]。
作者的姓名可惜现在记不起来了,记得是龙华医院的中医科主任,解放前做过和尚,是一名医僧,解放后还俗,就职于上海龙华医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倡中医学西医,西医学中医,作为中西医交流的论文,撰写了气功这本书,字数不多,大约不到一万字。
作者自述,试图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中国古老的气功作一次深入浅出的阐述,为新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我原来并不接受气功,对气功玄之又玄的表述,常常使人如隧云里雾里,神化了气功,就远离了民众,很多想学气功的人被排斥在门外。
这本书的优点是看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可体验,虽然只读过一遍,至今还能背出90% ,学以致用,得益非浅。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本人在记忆和感悟的基础上,根据练功的心得整理成文,供愿意学习气功的读者参考。
1.2 什么是气功提起气功,我们就会想起早些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关于气功的神奇故事,气功大师发功,隔墙取物,为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把功力贮存在茶叶里,成了信息茶,饮用后可治百病,延年益寿。
这些都是伪气功、伪科学,是骗人的。
现在虽然没有了市场,但影响犹在,在一些气功网站上,成了宣传迷信和赚钱的工具。
只有普及气功知识,才能消除人们对气功认识上的误区。
什么是气功?气功就是应用有规律的呼吸运动自我养生的一种方法。
气功有动功和静功之分,动功如太极气功,也称太极拳。
本文所述是静功,静功是气功的基础。
动功一、总论“动功”统摄于气功疗法中,与“静功”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在相对的基础上,两者的作用,不能分割,要统一它的关系,才能结合“由动入静”的方法。
又要分开练功,才能显示出“动”、“静”的作用不同。
这种理论,旧说叫做“动静相因”,“表理相循”。
根据这种理论,动功是静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夫的入门正路。
因此丹道家对于练气功夫,订立了一个动静两骸的总原则,和创造了一套“由动入静”,“以静制动”,“用柔济刚”,“行气导脉”,非常精致的动功方法,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所谓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宗旨。
动功的方式,各宗各派,各个不同,精粗有别,互有短长。
然而,它们有完全相通的方法,一致的要点。
其最主要的是口诀都采用“柔道”。
所谓“柔道”的含义,有下述的几项:第一,“全身要柔,有似婴儿”。
这意思是说,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都要柔软得象婴儿一般。
也就是把全身的筋骨、皮肉,一切的“肌腱髀枢”,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儿硬性和使用一丝的气力。
第二,“真气要柔,沉下丹田”。
这意思是说,练动功的时候,要把真气储蓄在丹田里,但要顺应自然,不能勉强硬练,有如皮球一样,任何一点拍着它,它都自然地相应跳动。
决不可听信把丹田用力鼓得很硬的说法。
如果只体会气沉丹田的生硬方法,而不体会柔的滋味和作用,自然更不会柔的操作,则练气的成就,必然会变成“外家功夫”的“硬弓劲”,只能锻炼外面的筋骨皮肉,而不能锻炼内里的五脏六腑。
因为“柔”的相对是“刚”,既然走不上柔的道路,必然走到刚的途径去了。
我们辩证刚柔,只有柔才可以包括刚,也可以变化刚,更可以克制刚,唯柔才可能引韧伸缩,才可能不折长存,这才是真正的“至刚”,亦即以柔济刚的大用。
因此,柔可以等于刚,而刚则不能等于柔。
我们了解柔和刚的道理,也就知道“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同是练气,而两者又是有分别的。
练功的作用也有天上地下之别。
我们对于练“外功”的职业者和职业体育运动家作个统计,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多数都因脏腑受震伤而生病,不能再做运动员了,因为他们只锻炼外表的刚,而不会刚柔相济的锻炼方法。
实用气功基础——静功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我的朋友heshang 40多年前偶得气功宝典并长期坚持练习,颇有心得。
为了批判有些气功网站故弄玄虚、宣传迷信、疯狂敛财的不正之风,作者根据记忆和心得整理成文,以唯物辩证法观点诠释气功,授权发表。
目录:一.前言二.气功生理三.呼吸四.姿势五..练功,六.气感和得气七.禁忌、不宜、副作用及其它八.结束语1.1出处40多年前偶尔读到的一本书使我与气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本书的书名就叫《气功》[注1]。
作者的姓名可惜现在记不起来了,记得是龙华医院的中医科主任,解放前做过和尚,是一名医僧,解放后还俗,就职于上海龙华医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倡中医学西医,西医学中医,作为中西医交流的论文,撰写了气功这本书,字数不多,大约不到一万字。
作者自述,试图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中国古老的气功作一次深入浅出的阐述,为新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我原来并不接受气功,对气功玄之又玄的表述,常常使人如隧云里雾里,神化了气功,就远离了民众,很多想学气功的人被排斥在门外。
这本书的优点是看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可体验,虽然只读过一遍,至今还能背出90%,学以致用,得益非浅。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本人在记忆和感悟的基础上,根据练功的心得整理成文,供愿意学习气功的读者参考。
1.2什么是气功提起气功,我们就会想起早些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关于气功的神奇故事,气功大师发功,隔墙取物,为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把功力贮存在茶叶里,成了信息茶,饮用后可治百病,延年益寿。
这些都是伪气功、伪科学,是骗人的。
现在虽然没有了市场,但影响犹在,在一些气功网站上,成了宣传迷信和赚钱的工具。
只有普及气功知识,才能消除人们对气功认识上的误区。
什么是气功?气功就是应用有规律的呼吸运动自我养生的一种方法。
气功有动功和静功之分,动功如太极气功,也称太极拳。
本文所述是静功,静功是气功的基础。
静功也称吐纳,在寺庙里也称坐襌、卧襌。
动功是内外兼修,难度较高,需要在有人指导下练习。
静功主要是修内力,养脏腑。
练静功加上适当运动,一样能起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练静功就是练呼吸,长期坚持练习气功,可以有效提高血液中的氧浓度。
有的人脸色红润,鹤发童颜,是因为他血液中的氧浓度高,体表毛细血管丰富。
有的人脸色灰暗,是因为他血液中的氧浓度低,毛细血管堵塞,因此新陈代谢功能差,容易得病。
练习气功可以打通堵塞的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不但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而且会使人感到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本文提供的方法,稍有文化的人,都能自学练习气功。
破除了迷信和铜臭,气功将有可能在民间普及。
二. 气功生理2.1营养的三大来源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依靠细胞的新陈代谢来维持,而细胞的新陈代谢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充分的进行。
食物、水和空气是构成营养的三项基本元素。
有人统计,没有食物,有水和空气,生命大约可以维持一个月。
没有食物和水,生命大约可以维持一个星期。
因为食物中有水,所以有食物和空气而没有水的命题不存在。
虽有食物和水,没有空气,生命只能维持几分钟,可见空气对生命是多么重要。
食物是人类营养构成中的主要原料,人从出生直到死亡,需要不断进食食物,以提供人体生长所需要的基本原料和人体活动的能量来源。
人体的70%是水,水既是合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元素,也是输送营养物质的溶剂。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食物和水需要和氧气结合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生成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空气中有21%是氧气,人体通过呼吸,使氧气溶解在血液里,参与营养物质的合成。
人对空气的依赖甚于鱼对水的依赖。
过去,由于食物匮乏,人们的大部分支出都是用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因此,一说到营养,马上就会想到食物,今天,人们对滋补品的追求,仍然是食物的延伸。
以前水在农村是不化钱的,在城市里化的钱也不多,人们并不重视水在营养中的作用。
无论在城市或农村,空气都是不化钱的,空气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人们普遍没有概念。
因此,多呼吸空气,尤其是新鲜空气,也是人类补充营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练习气功,就是调节机体内部的平衡,增强人体对氧气的吸收能力,提高血液中的氧浓度,从而达到均衡营养,激发细胞活力,祛病强身的目的。
2.2呼吸和肺活量人类靠肺呼吸,肺是由千千万万个肺泡组成的,在这里,空气和血液相互接触,空气中的氧溶解到血液里,释出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随剩余的空气排出体外。
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肺活量大约是1.6~2.0升,每分钟呼吸20次,每次呼吸的空气量大约是肺活量的10%左右,因此,一个人每分钟需要呼吸的空气量大约在3.2~4.0升。
造物主把人类的肺设计成一个堆栈,堆栈的运作方式是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大部分空气在肺泡中的停留时间很少。
而且,在正常工作状态,只有一小部分肺泡在工作,大部分肺泡处在闲置状态,其中一部分肺泡就会因长期不工作而发生退化。
如果减少呼吸次数,增加呼吸深度,延长空气在肺泡中的停留时间,理论上每分钟呼吸2次就能满足人体对氧的需求。
这时,那部分闲置的肺泡也被激活。
我们平时呼吸时实际吸收的氧气,不足吸入量的1%,在大部分肺泡被激活的情况下,空气和血液接触的面积增加,血液溶解空气中氧的能力也会增加,因此每分钟呼吸一次也能满足人体对氧的需要。
我们练习气功,就是通过有规律地控制呼吸的节奏,增强肺泡溶解氧气的能力,提高血液中的氧浓度,充分激活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从而使生命朝气蓬勃。
2.3心肺互动和气针通常情况下,呼吸的快慢是由心脏跳动的节奏来控制的,例如,奔跑时,心跳加速,呼吸也会变得急促。
这是因为在运动时,人体消耗的氧气增加,需要血液加速流动,心跳加速,呼吸也相应加速。
练习气功时,呼吸的快慢是由人的意念控制的,呼吸变得慢而悠长,心脏的跳动也会相应变慢,而且变得强而有力,这就是心肺互动。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心脏是输送血液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进入主动脉,再进入小动脉,然后进入毛细血管,为新陈代谢送去营养物质,也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带出,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血液通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回到心脏。
人体中有亿万条毛细血管,遍布于全身的皮肤、肌肉、各种脏器。
这些毛细血管中有一部分是被堵塞的,长期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
在毛细血管的两端,一端是动脉,一端是静脉,在心跳主导呼吸的情况下,毛细血管的动脉端是正压,静脉端没有压力。
在呼吸主导心跳的情况下,动脉端是正压,静脉端有一个负压。
就是说,一端有推力,一端有吸力,使一部分原来闭塞的毛细血管得到疏通。
这个负压还有一个作用,负压所产生的吸力像针灸用的钢针一样,刺激神经末梢,激活细胞,好像有千千万万根钢针同时在进行针灸,人体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气针。
它刺激穴位,激活对应的器官,并使一部分长期阻滞的毛细血管得到疏通,促进新陈代谢。
2.4按摩作用人们在练习气功时,空气在体内按一定的规律运动,轻轻地挤压胃、肠等各种内脏器官,好像按摩师在按摩一样,使这些脏器的毛细血管得到更多血液的供应,对胃的按摩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对肠子的按摩促进肠子蠕动,有利于吸收营养,同时,能够使食物残渣变得柔软,使大便通畅。
三.呼吸3.1呼吸的方法我们练习气功实际上就是练习呼吸,也叫练吐纳。
平时我们是用鼻子呼吸,练气功时,一个呼吸程序分别由口和鼻来完成,即用鼻子吸气,用口呼气。
我们要集中思想在呼吸上,排除一切杂念,双眼微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舌尖抵住下齿龈,用舌面的升降或咀唇的开合度控制气流的速度。
吸气时,轻合双唇,慢慢吸,如涓涓细流,吸足。
呼气时,双唇微启,慢慢呼,自然、平和、匀速,呼净。
3.2四种呼吸方式人类自然的呼吸方式有两种,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在自然人群中,多数人是腹式呼吸,少数人是胸式呼吸。
练习气功有四种呼吸方式,我们主要推荐使用前面三种。
3.2.1腹式呼吸吸气鼓腹,呼气收腹。
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吸进的空气首先储存在腹腔内,然后再填满胸腔。
呼气时,先将胸腔内的空气压入腹腔,再将腹腔内的空气慢慢呼出,腹部自然下落,快要呼尽时,用力收腹,把腹腔内剩余的气体排出体外,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呼吸过程,如此周而复始3.2.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相反,吸气收腹,呼气鼓腹。
吸气时,慢慢收腹,使吸进的空气储存在胸腔内,胸部稍稍鼓起。
呼气时,胸部用力下压,腹部微微鼓起,把胸腔内的空气慢慢压入腹腔,然后呼出,不断重复。
3.2.3锤式呼吸锤式呼吸就是把一个吸气或呼气的过程分成若干个小的等分,像打桩的气锤一样,可以和腹式呼吸或胸式呼吸结合,这样,我们在练功时,实际上已经有了四种呼吸方式。
锤式呼吸有很大的冲击力,可以打通一部分严重阻滞的毛细血管,使这一部分毛细血管恢复活力。
3.2.4真呼吸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呼吸方式,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呼吸功能,真呼吸不仅用肺呼吸,还用全身的细胞呼吸。
在真呼吸状态下,用鼻子吸气和用口呼气的过程是连续的,即呼吸的堆栈方式变成了隧道方式,呼吸变得特别慢而悠长。
我们不主张普通人练习这种呼吸方式,只有造诣深厚的气功大师才可以练习。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初学气功的人以及大多数练习气功的人不要去尝试练习这种呼吸方式,以免伤害脏器。
气功作为一种养生的方法,练习前面三种呼吸方式就足够了。
四.姿势练习气功的姿势可以多种多样,主要有站姿、坐姿、卧姿,还有人是蹲着练气功的,基本的要求是端正、自然、放松。
下面介绍三种方式。
选择哪一种姿势练功,往往是由练功的环境决定的。
4.1站姿通常在室外练功的时候采用站姿,这时应该背风站立,双脚平行如肩宽,也可以站成八字形,双手自然下垂,中指贴裤中缝。
双目平视,认定前方一目标物,似看非看,视而不见。
吸气和呼气时身体自然伸缩。
4.2坐姿可以有正坐和盘腿坐,正坐时,双脚平行或成V字形,双手放于大腿上,其它如站姿。
4.3卧姿卧姿可以有仰卧、侧卧,解开领扣和放松裤带,让腹部有更大的自由空间。
仰卧时,双脚平行或成V字形,也可成八字形,双手中指贴裤中缝,也可放于股腹之间,枕头应稍高,防止血液大量集中到头部。
卧姿更适用于那些容易失眠的人,临睡前练一会气功,往往会帮助人自然入睡。
练功的姿势并不重要,可以在任何一种姿势的情况下练功,重要的是自然、放松。
五.练功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气功的基本知识,现在我们可以练功了。
由于呼出的气体中会带出大量的水分,所以练功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或牛奶。
以补充体内的水分。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环节:5.1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功要循序渐进,要先易后难,这里包括三层意思,首先,对初学者来说,把呼吸从每分钟20次降到每分钟10次左右,先练顺呼吸。
然后再增加呼吸深度,从每分钟呼吸10次逐步降到5~7次,选择一种或几种呼吸方式做到能够很自然地控制呼吸节奏,不要刻意追求呼吸深度;其次,每次练功时,呼吸深度也是逐步增加,可以从每分钟呼吸呼吸10次逐步降到每分钟5~7次,再降到每分钟3~5次或更低,其间分别进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及锤式呼吸,这样每次练功时可以有四种呼吸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长期坚持练功的人来说,在每次练功的过程中,呼吸次数可以主要控制在每分钟3~5次为主,其间尝试串插一次或几次深度较高的呼吸,如把呼吸降到每分钟2次或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