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风湿病辨治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篇:《金匮要略》论文《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摘要:《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则上强调“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当利其小便”,“阳气大虚,当先固阳”,对正确领会仲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痹症;湿邪;辨证论治;方药正文:对痹症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内经》从病因出发,给痹症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后世医家多宗其说。
张仲景在其基础上,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金匮要略》中分别在《痉湿·病脉证治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章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为后世治疗痹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品《金匮要略》中对痹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所提出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皆可归属于广义的痹症,在治疗上也蕴含着仲景独特的辨证思路。
1 病因病机1.1 外因重湿邪何谓“痹”?《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汉书·艺文志》记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颜师古注曰“痹,风湿之病”。
从以上所引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痹”乃伤于湿也,所以《金匮要略》提出了“湿痹”这一病名。
湿之所以成为致痹的关键因素,是因湿为阴邪,其性阴柔,重浊黏滞,并常与风寒杂合为患,缠绵难去。
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
《痉湿·病脉证第二》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我们可以看出,此条所述湿痹之症唯独脉象“沉而细”与太阳病“脉浮”异,“沉而细”体现了湿性重着黏滞的特性,为寒水在下不能化气。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仲景所谓“湿痹”,其实是寒湿之邪伤人一种临床表现,是外湿所引起的“痹”,印证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它具有太阳病的发病特点,同时也有湿邪的病变特征,预示着在治疗上发汗、温阳、健脾、利湿诸法必不可少。
治疗风湿的中药方1、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中医辨证为风热在表者。
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蔓荆子。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
3、三痹汤《妇人良方》: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党参、茯苓、甘草、肉桂心、黄芪、续断、生姜。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日久不愈,腰膝冷痛,手足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4、蠲痹汤《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酒浸、黄芪蜜炙、赤芍、防风、炙甘草、生姜。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游走疼痛,尤以项背、肩肘疼痛为甚,中医辨证为风痹者。
5、宣痹汤《温病条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栀子。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
6、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木防己、石膏、桂枝、苡仁、滑石、通草、杏仁。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
7、乌头汤《金匮要略》: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剧痛,喜暖恶寒者。
1、免疫反应: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物质直接或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的刺激,使相应T-细胞活化,部分T-细胞产生大量多种致炎性细胞因子造成各类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破坏;部分T-细胞再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直接或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使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或破坏。
此外由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如MCP-1等,也可参与炎症反应。
大部分风湿性疾病,或由于感染产生的外源性抗原物质,或由于体内产生的内源性抗原物质,可以启动或加剧这种自身免疫反应,血清内可出现多种抗体。
2、遗传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一些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遗传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达密切相关,对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预后都有一定的意义;其中HLA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最为重要。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
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
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
黄清春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作者:陈向红蔡晓梁惠铭陈秀敏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6期【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可并发多脏器受累,致残率高,早期防治极其重要。
“治未病”思想始载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黄清春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分期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通过强身健体、条畅情志、定期监测、尽早干预等预防临床前期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成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早期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中期予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晚期予补肝益肾、化瘀通痹;建立有效的慢病管理体系,患者自我管理,减少病情复发,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发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治未病;分期辨治;黄清春黄清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黄清春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三代中医传承,底蕴丰厚,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及骨侵蚀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關节肿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高致残、高复发的特点,可并发肺、心脏、血管、皮肤、眼睛等器官病变。
RA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家族史、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危险因素可增加发病率[1]。
RA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关节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提倡积极、早期、联合治疗。
黄清春教授根据自身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将RA防治与“治未病”思想结合,形成了新的RA防治策略。
总结黄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治疗RA之经验精华,以飨读者。
1 “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对疾病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治未病”思想萌芽于《周易》,始载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沈注金匮要略》系清代医家沈明宗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进行注解的着作。
作者沈明宗,字目南,浙江檇李(现浙江嘉兴)人,清代名医,除本书外,还着有《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等。
该书是学习研究《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读物,原有版本皆为繁体古文竖排且未经校注,为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我们对《沈注金匮要略》进行了校注整理,现将本书版本、特点及学术价值等简介如下。
1、版本源流及底、校本的选择《沈注金匮要略》初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初名《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为《金匮要略编注》,民国曹炳章编辑的中医丛书《中国大成》收入本书,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
从初版至现在300余年的时间里,该书经过多次刊印。
目前已知的版本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致和堂本、医征本、大观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年)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据致和堂版重印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2年)扫叶山房刻本、清道光年间沈宜校正抄本、清存朴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经考证,这些刻本以及抄本均属同一版本系统,都是在致和堂本基础上进行个别修正而成。
其中曹炳章编辑的《中国医学大成》收录本因编入程林《金匮要略直解》的部分内容而有较多不同。
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实为大观堂本之翻刻本,此本因刊刻于日本,所以避讳字改回本字。
本次校注选择的底本为河南院收藏的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刻本。
此底本扉页书:檇李沈目南编注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致和堂梓行。
正文前有徐乾学、孟亮揆二人之序。
正文为每半叶十行,《金匮要略》原文行二十字,沈明宗注文行十九。
单栏,版心白口,单鱼尾,中缝上记卷几,中记标题,下记叶次。
正文字体采用馆阁体,笔画横轻竖重,撇长而尖,捺肥而拙,横排字齐。
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保存完整,刊刻清晰,与底本差异稍大,为主校本,此刻本为大观堂本仿刻,扉页板框内上刻“檇李沈目南编注金匮玉函经要略大观堂”,板框外刻“张仲景先生着”。
浅议《金匮要略》治则仲景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提出了主要治则六大类,在各篇中又分述了各类具体治则,根据病症分别提出相应的治法。
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基本治则与各篇中治则,通过对各篇中的治则的列举,加以论述《金匮》中的治疗原则。
标签:《金匮要略》;治则仲景《金匮要略》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其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奠定了中医临床基础,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佳作。
《金匮》内容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又包含具体的治疗方案,其中对杂病制定的治则与治法亦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常常混淆二者概念,甚至错误理解,本文试将对治则与治法进行整理,并作一简要论述。
1 《金匮要略》治则的概念治则是指临床中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仲景学术思想在杂病辨证治疗学上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对中医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治法是指临床上在治则指导下实施的具体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给出的定义是: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1]。
2 基本治则《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统述全文杂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仔细研读全文,其基本治则贯穿于各篇条文中。
2.1治未病原文第1条:”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提出了”治未病”原则。
以及在原文第2条:”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两条详细论述了治未病原则。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一直是历代医家推崇和遵守的治病原则,也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重要原则。
2.2虚实异治原文第1条:”夫肝之病,只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条文以肝病虚治的的治疗原则为例,以五行生克制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虚实易治的基本原则。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
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
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一)(肝虚证治疗)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
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①内养正气。
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国医经典解读第19讲: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解读】现代得关节问题的人很多,开一大堆去风湿、除痹、活血化瘀的药也不一定有效,在古经方里就有一条方子,基本上一副药就见效的,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léi,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七)“诸肢节疼痛”,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
“身体魁羸”就是畸形和瘦,身体不是那么匀称,它是有些地方畸形。
“脚肿如脱”,脚肿得很厉害,“如脱”,它疼得厉害,不光有水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动不方便。
“温温欲吐”、“头眩短气”,这都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的症状。
从仲景先师这一段精确简练的描述来看,本汤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肢体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
这个方子治疗下肢关节肿痛非常好使。
如果是膝盖的风湿,那一剂知啊。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制川乌、草乌之类的,止痛效果会强一点,这里面附子是用到2枚,用量是比较大的,是因为它痛嘛,现在的附子质量也不行,所以要用川乌、草乌,但是要注意安全。
在这里用了麻黄,出汗多的就不能用。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要同时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知母除烦热、养阴、消肿利水;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关节痛,脓毒性、淋菌性、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疗效较为满意,具有祛湿、驱风、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的作用。
浅析《金匮要略》中湿病、痰饮、水气病之异同房明明;王新佩【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6(36)4【摘要】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
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
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
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
"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
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3页(P559-561)【关键词】湿病;痰饮病;水气病;《金匮要略》;张仲景【作者】房明明;王新佩【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2【相关文献】1.《金匮要略》痰饮与水气病证治核心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 [J], 王世荣2.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与《金匮要略》的痰饮、水气病 [J], 吴伍保;胡来全3.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金匮要略》湿病、痰饮病、水气病治则解析 [J], 朱文翔;王庆国;王雪茜;李成卫;程发峰;马重阳;穆杰;李长香;连雅君4.从《金匮要略》痰饮、水气病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 [J], 张玉新;王胜5.《金匮要略》湿病、痰饮、水气病辨治规律 [J], 林姗姗;郝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1、试归纳并分析《金匮》首篇的治则。
答:(1)虚实必须异治.如肝实证则最易传之于所克之脏(脾),故其治当先治脾,以防肝病传之。
而肝虚则不传脾,其治除补之以本味(酸)外,尚须助用焦苦,因子(心)能令母(肝)实,益用甘味,因补土可荣木(2)表里当分缓急.表里同病时,一般当先表后里,但若以里症为急,则应先里后表(3)新久宜有先后。
如有痼疾即所谓久病,又患卒病即所谓新病,一般应先治卒病,因卒病见效快,而痼疾非旦夕可愈(4)攻邪当随其所得。
无论病邪自外入还是自内生,往往是两种甚或两种以上相合,故治疗必须分清轻重多少。
此外,尚须分辨邪正之盛衰强弱,以便药到则邪去正复。
2、简述首篇肝虚的治法及道理。
答:五味补五脏,“酸入肝”故肝虚证以味酸的药物补肝脏;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同时,火旺可制金,以防金乘木,故以焦苦的药物做辅助治疗;甘入脾,培土能荣木,又可制水助火,使肺金被制,以防乘犯肝木,故更用甘味的药物调补脾脏.3、试述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依据。
首篇原文“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答:“治未病”是指调治未受克我之脏传变而病的脏腑.因一脏有病可依相克关系传变他脏,当某脏还未受克己之脏传变时,即进行调治,目的在于预防脏病相传,如肝实病而脾虚者,当泻肝实脾,以防肝病传脾。
上工懂得,五脏之间存在生克制化关系,一脏有病,最易传其所克之脏,故在治病脏(克我之脏)时,首先必须想到要用适当的方法或药物治其所克之脏,如治疗奔豚的奔豚汤中即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防肝邪(气、火)传(脾)胃,胃和逆降则等于补益(调理)了脾胃,体现了“当先实脾”之治未病之旨。
若但治其肝,多肝病未已而脾胃病又起。
临床上见有肝炎即清热解毒利湿,而不辨其寒热虚实,结果是肝炎益重,且脾胃病(乏力,纳呆等)又现。
4、“厥阳独行"的含义是什么?“厥阳独行”是指阴气衰竭于下(即原文所谓“无阴”),阳气独盛于上(即原文所谓“有阳”)的阴阳失去平衡的状态。
生,而中医学所说的“气”从功能上讲包括现代医学中细胞因子、激素、体液等等生物学信息传递的介质。
情志疾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心”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气机紊乱,进而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功能紊乱所导致。
因此中医情志致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情志致病机制的研究,不但在生物医学范围内深化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而且扩展到社会医学的领域,为医学模式由生物2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提供依据,从而为情志疾病的诊疗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赵益业,邹旭,吴焕林,等.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试论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3(5):4332436.[3]严灿,徐志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 4592462.[4]孙葳,陆大祥.神经2内分泌2免疫调节网络与疾病[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8):7612763.(本文承蒙郑洪新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收稿日期:2007211220(编辑 张大明)文章编号:1001-6910(2008)03-0005-04学术探讨风湿病的虚邪瘀辨证娄玉钤,娄高峰,娄云峰(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45)摘要 古今多借八纲、脏腑、病因、卫气营血等辨证体系来辨治风湿病,尚未形成像六经辨证用于伤寒、卫气营血辨证用于温病那样适合于风湿病自身规律的辨证体系。
娄多峰教授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总结,提出了风湿病的虚邪瘀辨证体系,将风湿病分为正虚、邪实、瘀血三大证候,每候以寒、热为纲,纲下有目,层次分明,简明实用。
关键词:风湿病/中医药疗法 娄多峰 中医师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其中“辨证”是中医特有的诊断学概念。
从“因虚、积冷、结气”的角度思考女性风湿病的辨治马桂琴【期刊名称】《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0(5)6【摘要】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女性风湿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金匮要略》所提出的"因虚、积冷、结气"可以用来指导女性风湿病的辨证论治。
风湿病与经、带、胎、产关系密切,某些风湿病好发于特定生理期。
女性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月事盈亏,胎产哺乳,身常不足"、"阴为主体,寒湿易趋"和"忧郁恼怒,气结于中"等三个方面,决定了女性风湿病的病机为虚、积冷和气郁。
在治疗风湿病时,首先要把握风湿病病机特点,随证而治,为常法。
由于风湿病的治疗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治疗和控制风湿病,能够使月经失调得以纠正,异常带下消失,因此除使用常法治疗外,治疗风湿病妇科诸证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风湿病的病情。
使用的变法包括"调妇科诸证"和"注意调肝疏肝"两种方法。
【总页数】3页(P463-465)【关键词】金匮要略;因虚、积冷、结气;女性风湿病;辨证论治【作者】马桂琴【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1【相关文献】1.从虚、瘀、风湿论治IgA肾病123例临床分析——附69例5型辨治及65例本虚为主辨治的疗效对照 [J], 王永钧;陈洪宇;周柳沙;朱彩凤2.基于"虚、积冷、结气"病机理论探析子宫肌瘤的发病 [J], 陈薛妃;黄德斌3.郑惠芳从“因虚、积冷、结气”辨治痛经经验 [J], 刘卉;张涵;李珂4.妙用经方从“因虚、积冷、结气”辨治产后抑郁症验案四则 [J], 叶莹;李思璇5.结合《金匮要略》“虚积冷结气”理论从肝论治产后风 [J], 陈敏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风湿病体会
邹积宝;周承胜;李文明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9(15)9
【摘要】麻黄加术汤是仲景《金匮要略》中主治“湿家身烦疼”的方剂。
笔者循古训而不泥古,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随证加味,在对风寒湿痹型风湿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总页数】1页(P41-41)
【关键词】麻黄加术汤加味;风湿病;体会
【作者】邹积宝;周承胜;李文明
【作者单位】荣成市荫子医院;荣成市上庄中心医院;荣成市第三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
【相关文献】
1.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风湿病患者的临床体会 [J], 岳峰
2.分析研究麻黄加术汤加味对风湿病患者的治疗疗效与价值 [J], 何明礼;谢一民;马嘉忆;李莎
3.麻黄加术汤加味疗法治疗风湿病临床研究 [J], 魏斐菲
4.治疗风湿病中麻黄加术汤加味疗法的效果观察 [J], 罗永宏
5.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J], 张彦丽; 赵爱香; 杜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匮要略》风湿病辨治特色
□ 戴天木湖北中医药大学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但正气不足起决定作用。
●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
●《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的方剂具有散敛结合、寒温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
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包含西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内经》称之为痹证、痹病,而以“风湿”命名则首创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
《金匮》立《痉湿暍病》篇(第二篇)及《中风历节病》篇(第五篇)专论风湿病,对风湿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开创了风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辨治风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因病机
外因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包括触冒风冷、雾湿、居处潮湿、坐卧湿地、露天就寝、涉水淋雨等。
如原文所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病在头中寒湿”;“汗出入水中”;“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内因内因包括脾肾阳虚、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胃有湿热等。
如原文以脉论病因:“脉沉而细者”;“脉浮虚而涩者”;“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盛人脉涩小”;“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论饮食不节,内伤肝肾,如“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外邪密切相关,但内因正气不足是起决定作用的,故第一篇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致肌肉、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形成风湿病。
治疗***
微汗祛邪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仲景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指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然强调不可大汗,因“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应当微发其汗,才能使“风湿俱去也”。
利尿除湿风湿病往往素有内湿,内湿不除,最易招致外湿,而成内外合湿之湿痹。
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
如原文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若湿邪内阻,阳气不化,脾困不运,则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利尿法治疗,使小便通利,
则内湿得去,大便转正常。
内湿去,阳气复,亦可助驱散外湿。
温经通阳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之邪相合而致病,而寒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
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
《金匮》方中的麻黄、桂枝、干姜、附子、乌头等均为温经通阳之品。
辨证论治
风湿在表症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恶寒较轻。
治宜微汗解表,祛风除湿,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药物组成同方名)。
寒湿在表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烦疼”而重。
治宜微汗解表,散寒除湿,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
寒湿在关节症见关节冷痛或肿大变形,剧痛,“不可屈伸”,痛处不移,局部畏寒,得热痛减。
治宜宣痹通阳,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炙甘草)。
寒湿在腰部症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
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方用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风湿兼表气虚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关节疼痛。
治宜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方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风湿兼阳虚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除湿,方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炮附子;炙甘草、白术、炮附子、桂枝)。
风湿兼阴虚症见“诸肢节疼痛”,痛处微热,肌肉消瘦,关节肿大,小腿肿胀麻木,“头眩短气”,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舌苔少津。
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养阴清热,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方剂配伍特点
散敛结合发汗散邪是风湿表实之治法,然不可过汗,过汗必伤表阳,致风去湿存,病难治愈。
故在运用辛温发汗药时,常配伍固表敛汗之品,以防发散太过。
如麻黄加术汤中,麻黄得白术(白术量大于麻黄),乌头汤中麻黄得黄芪(二药等量),均为散敛结合配伍,以防发汗太过。
寒温并用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相合为患,故方中多用温热之品以散寒除湿,但辛温辛热之品如用之不当,则会化热伤阴,因此,常配伍寒凉药反佐。
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知母之寒凉以佐附子、桂枝之温热,乌头汤中以阴柔寒凉的白芍,反佐药性温热燥烈之麻黄、乌头。
邪正兼顾风湿病的发生,责之正虚感邪,尤其阳虚、气虚是招致外邪之关键内因。
故在配方时,常祛邪与扶正兼顾。
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桂枝、防风等以祛邪,附子温阳扶正;乌头汤中乌头、麻黄祛邪,黄芪益气固表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