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服务业相关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三章服务业的相关理论●第一节服务经济理论●第二节服务业发展规律●第三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一节服务经济理论●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贝尔的三阶段理论)●二、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三、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贝尔的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前工业社会。
●第二阶段:工业社会。
●第三阶段:后工业社会。
●贝尔列出了与上述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①前工业社会:$50-$200;●②早期工业社会:$200-$600;●③工业社会:$600-$1500;●④发达工业社会:$1500-$4000;●⑤后工业社会:$4000-$20000。
●结论:●①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整体,在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都在发展,它不像工业那样只在一个时期有显著增长;●②服务业在不同时期适应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不同的内部变化和发展。
二、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一)产业服务化理论●工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即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
●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中间性服务和互补性服务:●①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中间投入;●②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一部分的流通和金融服务;●③与新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④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上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
●对于工业与服务的关系,其主要论点是:● 1.商品与服务是互补的;商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时意味着对服务需求范围和种类的扩大。
● 2.生产者服务是服务业增长的最强劲和最主要部分。
● 3.在新的社会制度结构(主要是城市化)中,对企业的“高级服务”是不可避免的。
●(二)服务产业化理论●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将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即服务的生产将走向产业化。
●服务业的产业化问题就是将服务生产制造业化,这首先要求将服务业的生产、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标准化。
幻灯片11三、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一)就业结构演进规律●劳动人口由农业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移向商业和服务业。
服务业运营管理理论1. 引言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服务业的高效运营和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理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服务业运营管理理论,并对其重要性和应用进行分析。
2. 服务业运营管理理论的重要性2.1 提高服务质量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而运营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程的优化,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例如,通过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供应商和物流,确保产品和服务的及时交付,提升顾客满意度。
2.2 提高运营效率服务业的运营效率对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运营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并优化流程和机制,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例如,通过引入精益生产理论,企业可以消除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
2.3 适应市场变化服务业市场快速变化,需要企业灵活应对。
运营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适应性强的运营管理机制和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例如,通过应用敏捷项目管理理论,企业可以快速调整项目计划和团队组织,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 常用的服务业运营管理理论3.1 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着重于整合各个环节的供应商、生产者和销售商,以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
它包括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估、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3.2 精益生产理论精益生产理论旨在消除各种浪费,包括时间浪费、资源浪费等。
通过认真分析每个环节的价值流,并通过改进流程和机制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应用精益生产理论,企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3 敏捷项目管理理论敏捷项目管理理论强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灵活适应变化。
它与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相比,更注重团队的自组织和协作,以及短周期的迭代开发模式。
通过应用敏捷项目管理理论,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项目进度和风险,更快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第一部分服务业相关概念及分类一、服务业的相关概念(一)服务的定义在历史上,对服务的定义通常可以概括地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定义方式,是通过排他性的方式来说明‚服务‛,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统计定义,就是将一切不属于产品生产的经济活动都定义为‚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在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加大,‚服务‛作为一类特殊的活动和一个独立的概念日渐受到理论界的关注,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仅以一个排他性的定义来界定服务是无法完全概括‚服务‛说包含的具体内涵的。
这种定义方法很显然并不适于进行理论分析,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它没有包含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必须包含的特定内涵,也没有说明它所表示的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缺乏逻辑的严谨性。
因此出现了第二类定义方法,这类定义主要是从服务的本质出发来进行定义的,即通过性质来进行定义,指出具有某些性质特征的交易品就是服务,比如,非实物性就被认为是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大量有关服务行为和服务企业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些成果在对服务的定义方面大多属于我们所分析的第二类,但虽然如此,关于‚服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基于这一点,本研究列出了一些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所给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经济学家T.P.Hill(1977)基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服务的概念,他认为:服务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变化可以发生在某个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属于某个经济主体身上;这种状态变化是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劳动结果。
所谓‚状态的变化‛是强调服务的结果,这是从便于对服务进行计量的角度所作的定义。
Stanton(1975)将服务定义为‚用来满足需求的一种无形活动(或行为),这些行为并不一定与出售有形货品有所关联;整个生产与销售的过程就是一种服务,过程当中可以不包含有形货品的提供,不过即使是提供有形货品的服务,该货品的所有权也不会因此而产生转移‛。
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Kotler(1980)对服务定义;‚一个组织提供另一个群体的任何活动或利益,服务基本上是无形的,也无法产生事物所有权的转移,整个交易过程不一定要附属于实质的产品。
现代服务业管理》CH03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础理论本节主要介绍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同时,重点讨论现代服务业管理与传统服务业管理的区别和挑战。
现代服务业管理是一种针对日益发展和变化的服务业的管理方法和理论体系。
服务业包括各种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经营活动的行业,如金融服务、咨询服务、医疗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元化: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
服务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提供服务,如线上平台、实体店面等。
高度专业化:现代服务业对员工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服务提供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
依赖技术支持:现代服务业管理与传统服务业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技术的应用。
现代服务业管理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现代服务业管理与传统服务业管理相比存在一些区别和挑战:规模与速度: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速度都较传统服务业大。
随着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竞争与创新: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压力较大,创新能力也成为成功的关键。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现代服务业管理需要注重创新和优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科技与数字化:现代服务业管理需要紧跟科技的发展,并进行数字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现代服务业管理具有多元化、高度专业化和依赖技术支持等特点。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管理面临更大的规模、速度、竞争和创新的挑战,同时也需要紧跟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第二节: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综上所述,现代服务业管理具有多元化、高度专业化和依赖技术支持等特点。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管理面临更大的规模、速度、竞争和创新的挑战,同时也需要紧跟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第二节: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础理论本节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