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豆的历史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2
祖国的大豆东平1873年,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 第一次展出了金色灿灿、籽粒滚圆的中国大豆。
消息传开, 人们奔走相告, 视为珍品, 传为奇谈。
从此, 中国的大豆名闻世界, 物传四方, 有人就称中国为“大豆王国”。
毛主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 有它的特点, 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大豆就是中华民族的许多珍贵品之一, 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誉和骄傲。
一大豆是我国劳动人民培育出来的, 这毫无疑义。
但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选育出大豆,现在还没找到确切的证据。
许多古书都称大豆为“菽”, 晋代杜预对此曾作过注释:“菽, 大豆也。
”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大豆的残留印痕。
北京自然博物馆内就展出山西侯马出土的2300年前的十粒黄色滚圆的大豆, 它们的外形与现在的大豆很相近。
从文字记载来看,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有“中原有菽, 庶民采之”的记述。
出土的2600年前殷墟甲骨文中有“”字, 据考证是菽字的原体。
《左传》上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 不能辨菽麦”。
据推算, 我国种植大豆的历史大约总有四、五千年了。
对于大豆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 一说起源于我国中原地带, 一说起源于我国南方。
秦汉以前, 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当时人们尚不了解大豆的营养价值, 制作方法单一, 只把它当作粗粮。
用豆叶做“藿羹”, 用豆粒做豆饭,只是清贫人家食用。
到了汉武帝时, 中原地区连年灾荒, 大量农民移垦东北, 大豆随之引入。
东北土地肥沃, 加上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精心栽培和选择, 大豆在东北安家落户了。
据公元前一世纪《汜胜之书》记载,当时,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占全部农作物的40%多了。
后来又逐步向长江流域扩展,至宋、元时期遍植全国。
宋、元以后,人们发明了豆油的压榨技术,并出现了豆腐、豆芽等副食品,扩大了大豆的应用范围,使大豆的主要用途从主食转为“蔬饵青馔”的副食了。
明代诗人陈疑有《豆芽赋》为证:“有彼物兮, 冰肌玉质, 子不入于污泥, 根不资于扶植。
摘要:中国人选择培育的大豆哺育了炎黄子孙,谱写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通过世人的友好交流和商业往来,大豆在自然条件适宜的美洲大地安家落户,发展成世界最大的大豆产地,如同起源于美洲大陆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在中国土地上发展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为世人提供了丰足的食品与营养。
所谓大豆“沦陷论”不可取,提倡打一场“自卫反击战”以凸显一种民族主义情绪。
关键词:大豆;起源;侵权;保护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千百年来大豆和稻谷、粟米一起养育了世代中国人。
随着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和商业往来,金灿滚圆的大豆传播到世界各地。
19世纪大豆引入美洲大陆并在气候适宜地区安家落户,20世纪世界大豆生产快速发展,美国成为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大豆是人类食物和营养的供应源,起源于中国的大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中国是大豆起源地,曾为国人主粮大豆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古称“菽”或“荏菽”。
春秋时代著名诗歌集《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述。
《大雅·生民》记有“艺之荏菽,荏菽旆旆”;《小雅·采菽》记有“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豳风·七月》记有“七月享葵及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西晋杜预注释:“菽,大豆也。
”春秋时代,菽被列为五谷之一;战国时期菽、粟并称,居五谷之首。
秦汉以后,农业生产出现了不同色泽的豆粒,人们在大豆名称前加上了黑、白、黄、青等字,统称大豆。
表明我国种植大豆至少有4000多年历史了。
北京自然博物馆里展出的山西侯马出土的2300年前的10粒金色滚圆的大豆,其外形和今天的栽培大豆很相似。
1953年在河南省洛阳烧沟汉墓,发掘出距今2000年前贮粮的陶仓,其上用朱砂写有“大豆万石”字样;同时出土的陶制壶写有“国豆一钟”4字。
显示出当时大豆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西周至秦汉,大豆逐渐在黄河流域扩大种植,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之一,当时食用方法比较单一。
《战国策》记述:“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大豆的故事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自古以来就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中东地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大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本文将讲述大豆的起源、传播、品种、营养价值以及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大豆的起源大豆起源于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最早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据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大豆,而且还用豆荚制作了各种工具和装饰品。
在古代印度次大陆,大豆也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应用,如印度教的神像上常常雕刻有大豆的形象。
此外,大豆还在古代中国、希腊、罗马等文明中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二、大豆的传播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大豆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在公元前1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大豆带回了中国。
此后,大豆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同时,大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
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并将其作为军队的军粮。
此外,大豆还通过非洲和美洲大陆的探险家和殖民者传播到了新世界。
三、大豆的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大豆的培育过程中发现了众多的优良品种。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品种包括:美国大豆、巴西大豆、阿根廷大豆、中国大豆等。
这些品种在产量、抗病性、营养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美国大豆通常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脂肪含量;而巴西大豆则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高的产量。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制作豆腐和豆浆的豆品种,如黄豆、青豆等。
四、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其中,蛋白质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占总重量的20%左右。
此外,大豆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族和E族等维生素。
因此,经常食用大豆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肝脏功能等作用。
大豆的历史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
也有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衍生而来。
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
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
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
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
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
大豆种植季节大豆种植分为春播、夏播两种。
春播于清明前后进行,收获期为9月份(农历的8月)。
夏播于麦收后进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
另有东北的大豆播种期稍晚一些,但收获期相关无几。
在5厘米土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12℃时开始播种,中低海拔地区3月底至4月初为适宜播种期。
穴播,行距27~33厘米,穴距17~20厘米,每穴播三四粒种子,浅播薄盖(盖三四厘米厚)。
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及水肥条件而定,早熟品种每667平方米栽3~4万株、中熟品种栽2.5~3.5万株、迟熟品种栽2万株左右。
豆腐的制作方法先把豆子洗净,浸泡适当时间,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
接着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收好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布袋。
一般榨浆可以榨两次,在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后再榨一次。
生豆浆榨好后,放入锅内煮沸,边煮边要撇去面上浮着的泡沫。
煮的温度保持在九十至一百一十摄氏度之间,并且需要注意煮的时间。
煮好的豆浆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
点卤的方法可分为盐卤、石膏及葡萄糖酸内酯三种。
盐卤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葡萄糖酸内酯是以淀粉为原料转化而成的。
用盐卤的话,1斤干黄豆制成的浆约需用氯化镁15克,用温水化开即可点浆。
我国大豆起源和历史发展研究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之一,其起源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大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大豆起源、历史演变、生产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豆的起源
大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野生大豆生长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
大豆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一种农作物,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和食品生产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大豆的历史演变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种植大豆的记录。
在这一时期,大豆主要被用作油料和饲料。
在唐朝时期,人们开始将大豆用于食品加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在我国的南方也开始广泛种植。
在清朝时期,大豆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三、大豆的生产情况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大豆生产国。
大豆的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黄淮海平原等地区。
大豆种植主要分为早稻、中稻、晚稻三个季节,其中早稻种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地,晚稻种植则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区。
四、大豆的研究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目前,我国食品加工领域对于大豆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大豆可以被用于豆腐、豆浆、豆饼等食品的制作中。
同时,大豆的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研究表明大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益处。
总之,大豆作为我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和生产价值。
大豆的研究和发展将促进我国的农业和食品工业的进步,同时也将带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大豆生产概况大豆在我国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我国最主要的植物油来源,也是重要的植物蛋白的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于植物油和动植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大豆需求迅速增长。
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我国逐步放开了国内市场进口大豆、豆油急剧增长,由此大豆引起了社会较多的关注。
大豆起源于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公元前大约2838年神农皇帝的草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豆的记载。
比较精确可靠的记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吕氏春秋》中有“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簇,多枝数节”,菽即今之大豆。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经过世代辛勤的努力,为人类培育了十分优秀的农作物——大豆,大豆以它丰富的营养滋养了中华儿女,同时又奉献给了全人类。
1.国内大豆生产发展的历史及概况我国应用近代科学进行大豆育种是由王绶教授于1923年率先开始的,此后我国大豆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抗日战争以前,当时是我国大豆生产水平较高时期。
据1930—1934年大豆产量的统计表明,我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的87.7 % 。
此期大豆科研在金陵大学达到较高的水平,1924年王绶先生以纯系选择改良的大豆品种金大332产量比普通品种高40.0 % 以上,1934年开始推广,之后又育成品种南宿州647。
第二时期是1937 —1945年,这一时期我国东北各省大豆生产受到日伪摧残,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边区的科技人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仍然坚持开展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
据 1944—1946年统计,我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6.6 %,而美国的产量则上升到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2 %。
第三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1949年,由于受国民党内战的影响,大豆产量大幅度下降,1949年的产量为历年最低的一年,仅50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2.7 %,而美国大豆产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52.7%。
豆腐的由来故事在中国,豆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它是用大豆做成的,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那么,豆腐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听一听豆腐的由来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刘安的学者,他是汉代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刘安小时候聪明伶俐,博学多才,他对人们的生活十分关心,常常思考如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
有一天,他发现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只吃肉不吃豆类食物,导致很多人营养不均衡,身体虚弱。
刘安深感忧虑,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人们更好地吃到豆类食物。
刘安决定研究豆类食物,他发现豆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对人体十分有益。
于是,他开始尝试用豆类食物制作各种食品。
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刘安终于发明了一种新的食品——豆腐。
豆腐是用大豆经过磨碎、煮沸、凝固而成的,它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刘安将豆腐介绍给了人们,他告诉大家豆腐的制作方法,并宣传豆腐的营养价值。
人们尝了豆腐后,纷纷赞叹不已,他们觉得豆腐味道鲜美,而且吃了豆腐后,身体感觉更加健康。
从此以后,豆腐就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都会吃上一些豆腐,以增加营养,保持健康。
刘安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让人们更加重视豆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豆腐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人们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刘安的努力,豆腐成为了一种受人喜爱的食品,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豆腐的由来故事告诉我们,豆腐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食品,它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豆腐的由来故事就此结束。
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大家能更加了解豆腐的起源和意义,让我们一起珍惜这种美味的食品,享受它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关于大豆的故事
关于大豆的故事
一、大豆的来源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于公元前5000年在中国长江流域开始种植,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主流农作物,成为世界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料和养殖饲料原料。
二、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被誉为“黄金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群、维生素E、钾、镁等营养成分。
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大豆制品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豆腐、豆浆、味噌汤等,都是我国人民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三、大豆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大豆源远流长,被誉为“东亚三大作物”之一,与稻谷、麦子并列,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古代,大豆还有各种神话传说,因其神奇的药用功效而受到了众多人的热爱。
在现代,大豆已成为世界各地的主流农作物,成为世界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料和养殖饲料原料,对于人类、动物以至于农作物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大豆的发展前景
大豆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多种营养成分以及保健功效的食品原料,其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营养需求的增加,大豆制品在市场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现代的工业生产中,大豆还广泛应用于制作表面活性剂、生物柴油、生物聚合物等化学用品,无疑将成为未来食品、化学品等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
总之,大豆具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是食品、医药和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原料,更是我国和世界人类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保持对大豆的重视,继续制造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大豆制品,并且研究其工业和科学应用,为人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大豆的典故大豆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着丰富的典故和传说。
关于大豆的典故,最著名的要数《搜神记》中的“黄粱梦”了。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晏婴的人,他常年在黄粱地里耕作。
一天,晏婴在田间疲倦地坐下,不经意地睡着了。
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告诉他,只要下地种植大豆,就能获得丰收和富裕。
醒来后,晏婴便按照梦中的指示,种下了大豆。
果然,大豆长势喜人,收成也非常丰富。
从此,大豆在中国的种植逐渐普及开来。
大豆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还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特别是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是植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之一,被誉为“植物肉”。
大豆蛋白质不仅具有高营养价值,还具有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等功效。
因此,大豆成为了素食者和追求健康的人们的首选食材之一。
除了作为食物,大豆还有着广泛的用途。
大豆可以提炼出豆浆、豆腐、豆腐皮等多种食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大豆还可以制作食用油、豆渣等。
而且,大豆还可以用来制作豆腐渣砖,这种砖块既环保又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中。
大豆还有着丰富的医学价值。
中医认为,大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健脾和胃、益气补肾、利尿通便等功效。
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被认为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等作用,对女性更是有益,可以缓解更年期症状、预防乳腺癌等。
大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豆的典故和传说,让人们对大豆充满了敬意和怀念。
同时,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使其成为了现代人们追求健康和环保的首选食材之一。
让我们一起品味大豆的美味和价值,感受大豆带给我们的健康和幸福。
大豆的奇幻之旅: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绿色环保的全能豆子你曾经想过,小小的大豆如何改变了世界?又怎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豆的世界,探索它的魅力。
一、大豆的起源和传播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据考古发现,中国人在公元前7000年就开始种植大豆。
在悠久的种植历史中,大豆逐渐传播到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
如今,大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着丰富的营养。
二、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上,是牛奶的2倍,而且质量堪比肉类。
此外,大豆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健脑益智。
三、大豆在饮食中的应用大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口感,成为烹饪中的重要食材。
在中国,豆腐是最具代表性的大豆制品之一,制作历史已有2000多年。
除了豆腐,还有豆浆、豆酱、豆豉、纳豆等数十种大豆制品,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四、大豆与绿色环保大豆种植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
首先,大豆是一种轮作作物,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其次,大豆根部的固氮作用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最后,大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过程中无需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五、现代科技与大豆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豆产业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抗虫、抗病、高蛋白含量等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生产出富含功能性的新型大豆制品;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大豆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和追溯等。
这些科技创新为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六、大豆产业的未来展望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对大豆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大豆的科研和生产技术研发,提高单产和品质。
同时,要注重推动大豆产业的绿色发展,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豆之死1:一颗大豆,为什么关乎中国百年兴衰?扶苏云小谈历史2021.8.17这是一颗大豆,这是一段中国历史,告诉我,这颗大豆和中国历史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没有区别我是老K,这是中国大豆之死的第一期,跟随这颗大豆,我们将为你展示这颗大豆的历史,又或者说中国的百年兴衰史。
这是一颗大豆,内含40%蛋白质20%脂肪,是谷类和薯类的2.5到8倍,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和鸡蛋还高两倍,素有“植物肉”之称,是中国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我们生活中,从豆腐、豆浆、腐竹到腐乳、酱油、豆鼓,再到炒菜的植物油,都是大豆的产物。
在工业中,大豆是卵磷脂和硬脂酸的主要来源,前者在工业、医药、造纸、制革中广泛使用,后者是矿石浮选剂和肥皂蜡烛的必要物质,大豆加工制成的氧化豆油能够替代机械润滑油,大豆与酒精混合可以制造人造橡胶、液体燃料、印刷油墨等等。
甚至大豆榨油后的废料,也是畜牧业中最优质的蛋白质饲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记得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是的,陶渊明种的这个豆,就是大豆,而且那时候陶渊明已经深刻意识到,大豆杂草多这个难题了。
当然,这是后话,中国本土最早的主要农作物有五种:黍粟稻麦菽,其中黍、粟、稻是东亚文明起源最主要的禾本科作物,现在,这三种主要作物中只有稻流传了下来,麦则是在春秋时期出现,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豆,从史前时代就出现在中国东北,到战国时代就成为和粟并列的重要食物,《墨子》中提到“耕稼树艺聚菽粟”,《荀子》中则说“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
也就是说,无论从种植历史的长度,还是社会价值的广度,对中华文明来说,大豆的重要性都和稻米不相上下、并驾齐驱。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可以说,大豆的百年兴衰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从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清朝,中国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豆不像稻米那样简单、直观的呈现在我们生活中,但它的产物不断浸润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就不费口舌,直接从中国大豆的变局开始!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之前,大豆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货物,日本和东南亚都是进口国,此时的大豆还没传到西方,从1890年到1900年,中国大豆的产量占了全世界87%左右,考虑到这个时代的背景,清政府苟延残喘,整个中国风云变幻。
大豆的历史故事大豆,那可是咱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啦!你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豆子,它的历史故事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部精彩的传奇大片呢!据说啊,大豆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啦。
咱老祖宗们很早就发现了这宝贝的好处,把它种在地里,精心照料。
你想想,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食物,大豆可是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营养呢!就好像家里的顶梁柱一样,默默地支撑着人们的生活。
以前啊,大豆能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
那豆腐,白白嫩嫩的,就像一块温润的玉。
用它做成的菜肴,那叫一个香啊!还有豆浆,早上喝上一碗,那滋味,啧啧,别提多舒服了,感觉一天都充满了能量,这可比什么咖啡牛奶来得实在多了吧!还有那豆干、豆皮啥的,都是咱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
而且啊,大豆还能榨油呢!那黄澄澄的豆油,炒菜可香啦。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么一个小小的豆子,能变出这么多好东西来。
这就好比一个魔术师,总能从帽子里变出各种各样让你惊喜的东西。
咱中国人对大豆的喜爱那可是深入骨髓的呀!逢年过节,大豆制品可是少不了的。
这不就跟咱过年要贴春联一样,已经成了一种传统,一种习惯。
你说要是过年没有豆腐吃,那还能叫过年吗?再看看现在,大豆的用途那更是广泛得很呐!不仅在食品领域发光发热,在工业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呢。
它可以做成各种化工原料,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你说这大豆是不是特别了不起?它从古老的时光中一路走来,一直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美味和便利。
它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它都始终在那里,不离不弃。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大豆,它虽然普通,却有着不普通的价值。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就像珍惜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人和事一样。
让我们一起为大豆点赞,为它的历史故事喝彩吧!。
有关大豆的故事
大豆(学名:Glycine max)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作物,也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之一。
以下是大豆的一些有趣故事和信息:
1. 起源和历史:大豆起源于亚洲,最早栽培于中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传说中,大豆是由中国的黄帝神农氏首次栽培。
后来,大豆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2. 传播到西方:大豆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东和欧洲的。
随着欧洲探险家的活动,大豆开始传播到其他大陆。
在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将大豆引入南美洲,成为那里的主要作物之一。
在北美洲,大豆则在17世纪末由欧洲殖民者引入。
3. 农业革命:大豆在农业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是一种氮固定植物,能够与根部的一种细菌共生,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有助于改善土壤的肥力。
这使得大豆成为一种理想的轮作作物,能够帮助改善其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4. 食用和营养:大豆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可以用于生产豆腐、豆浆、豆腐干等各种食品。
此外,大豆是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富含蛋白质、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它被广泛用于素食和蛋白质补充饮食。
5. 工业用途:大豆不仅是食物,还被广泛用于工业。
大豆油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油,被用于烹饪和食品加工。
大豆蛋白也被用于生产各种食品和饮料。
此外,大豆还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
总体而言,大豆在人类文化和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多功能性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重要的农业作物。
大豆种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什么?
大豆种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
大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豆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原产地被认为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
最早的大豆遗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表明大豆作为一种农作物在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的种类和栽培方式不断演变和改进。
中国农民培育出多个大豆品种,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绿皮大豆、黑豆、黄豆等。
这些品种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大豆文化,为中国传统农业和饮食习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豆的种植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人们不仅食用大豆本身,还利用大豆制作豆腐、豆浆等食品。
大豆的种植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推广,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大豆还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文献中,大豆被称为“菽”,并在《诗经》等经典文献中多次出现。
大豆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和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丰富的种植历史和文化背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世界农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大豆的历史故事。
美国大豆本身来源于中国的东北大豆,通过基因改造、将大豆中的出油率提高所致。
中国大豆,口感好,蛋白含量高,但是油脂含量稍低,出油率越约16.5%。
相当于美国的organic(有机)大豆;美国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口感差,蛋白含量低,根本难以直接食用。
仅仅是油脂含量稍高,出油率越约18.5%,属于低端劣质产品。
1996年以前,我国是大豆的净出口国。
在此之前,国内大豆自给自足,年产1000万吨左右,基本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一些对豆制品(如豆腐)颇有嗜好的传统国家(如日本),每年从我国会进口一些大豆。
那时,大豆主要是作为一种蔬菜或副食品的补充被老百姓所喜爱。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膳食消费水平的升级,人们对精炼食用油和以动物蛋白为主的食品需求,如井喷般被焕发了出来。
大豆由一种简单的直接食用和传统的加工副食品原料迅速被转型为用来压榨的,向工业化递进的大宗商品。
大豆经压榨后的产品为豆油和豆粕。
初出的毛油经过精炼,灌装等一系列工业流程上了超市的货架。
豆粕却源源不断的进入了各大养殖场,被用来添加在作为猪饲料,鸡饲料,鱼饲料等饲料配方中。
因豆粕的蛋白含量高达43%以上,无论是大型养殖场或中小散养养殖户,为增加养殖效益,都青睐以豆粕做为补充禽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工业化的传导使得大豆作为大宗原材料的产业链被迅速拉长。
从食品,加工到食用油,到饲料,到养殖。
可以说,目前没有哪一种粮食类大宗商品的产业链有大豆这般长的了。
所以,大豆的市场硝烟会比任何粮食类商品都来得直接而惨烈。
大豆的产业整合是注定的;竞争局变的凶险也是超乎寻常的。
大约2000-2001年以后,即美国实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同时扶持天然有机农业保障天然食品供应后数年,美国依赖从中国进口天然大豆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中国的天然大豆比美国的天然大豆的贸易价格低许多,美国农业部等部门想尽办法做补贴等等,也无济于事,美国天然豆业几近面临破产。
为此,美国农业部于2008年07月取消了有中国业务的ECOCERT机构的“天然有机”作物证书的认可,即不再承认该认证机构的任何证书。
而那些做天然有机大豆等天然作物出口业务中国厂商的“天然有机”证书几乎都是花钱从该机构获取的。
接着,美国农业部与FDA等部门协作、特别严检从中国进口的天然有机大豆等食品,发现转基因成分或化工农药成分,就通知警告全国、予以拒绝进口处理,并对使用该食品做加工销售的本国厂商实行严惩。
同时美国农业部颁布了维护本国食品供应安全的手册,标题是《从中国进口和食品安全问题》,全力污蔑诋毁中国有机大豆,从此中国大豆在美国市场享受的声誉不再是“物美价廉”的保健食品,而是“名不副实”、“欺诈”、“假货”和“冒充”等等名声的有害食品了。
从此美国的有机大豆市场对中国关闭。
当今世界,国际大豆的生产和出口的格局是:美国年产量在7000到8000万吨左右,每年的5月份播种,10月份收获,11月到来年的4月份出口。
南美的巴西产量在5000到6000万吨左右,阿根廷在4000万吨左右,但因土地资源丰富,产量在逐年增加。
每年的大豆播种季节在11月份,收获季节在来年的4到5月份。
中国产量在1400万吨左右。
每年的供应缺口到2010年已经突破了5480万吨。
在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4月,以进口美国大豆为主。
到了5月至下半年的10月份,以进口南美大豆来弥补不足。
美国与南美作为净出口国,貌似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作为净进口国,貌似可以利用他们的竞争关系来取得对自己更有利的价格。
但实际上由于美国控制了南美国家大豆的各个生产环节,就是控制了全球的大豆供应。
以巴西为例,他们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
物流,种子,化肥,码头,甚至工会都为几大国际粮商所控。
外部的能源上涨,雷亚尔与美元的比价等等,都扯动着他们的神经。
他们唯一可控的,就是老老实实的种豆子。
巴西阿根廷粮食出口就像国内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一样,世界产量第一、跳楼量第一,流血流汗做奴隶。
因此中国,美国,南美的三者在大豆上的博弈实际上就是中美之间的暗战。
而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就是在加工环节上渗透钳制,控制中国的进口。
中国的大豆种植分布有30%以上的产量在东北地区。
其他如黄淮,江淮等许多地区都有一些大豆产量分布。
不过,就规模性来说,东北地区的大豆,无论在产量的集中度还是在品质上,其他地区都是与之无可相争的。
改革开放后,华东和华南等最先富裕起来的发达地区,人们膳食水平也快速升级,对优质食用油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导致大豆压榨工业的异军突起。
尽管全国大豆在需求的升温下播种面积有一定的增长,产量在上世纪末也上升到了1600万吨左右,但面对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仍然捉襟见肘。
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主产区居然搞了个禁止地产大豆的出省政策。
当南方很多企业采购人员到东北调豆子时,他们发现,购销的大门却关上了。
供求矛盾的激化带动了中国大豆的进口。
从2000年至今,中国大豆的进口量,从1000来万吨迅速扩大,到2010年已超过了5400万吨/年。
随着国内国内对豆油和豆粕需求的爆发,或独资,或合资,或国有,或私营,各类压榨企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到了2004年前夕,国内压榨产能已扩张到7000万吨。
中国的当年大豆进口量是2500万吨左右,加上国产大豆用来压榨的800万吨(1600万吨总产量—800万吨直接食用量),共3300万吨,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产能是闲置的。
压榨产能的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原料的争夺。
为争夺加工原材料,开始陆续加入到对美国大豆的采购大军之中,“像一群不谙世事的孩童,捧着一把把钞票,来到了到处都站满流氓的大街上(引)”。
后面的历史就不用我多描述了。
美国华尔街这边一边大力吹嘘夸大着“中国买盘”的力量,一边在2004年4月前在CBOT 期货市场把大豆价格推到了1064美分的历史高位,让此时组团到来的中国采购团在最高位接盘。
接盘后,华尔街随之做出大豆出口季节已经过去,南美大豆即将上市和对北半球即将提高播种面积的“合理预期”,使得CBOT大豆价格在1064美分突然转向,飞流直下,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如水银泻地,到跨年度的2005年,已经直落500点历史创低位。
可怜中国采购团和高价采购的大豆还未回国上岸,就已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倒闭。
这仅仅是个开始。
2004年4月前的高价,刺激了国内5月份的春播。
当东北农民在田间辛勤的劳作,心里期盼下半年的收获时,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疲软的市场,难以消化的库存。
因为国产大豆早已不占国内压榨加工的主流,加上农业部毫无作为,将东北大豆向美国一样作为有机大豆进行国家战略性保护,所以东北大豆的定价,早就随进口大豆的到岸价来确定了。
甚至搞出国产天然有机大豆价格要比美国垃圾大豆价格要低的笑话,导致大豆市场一泻千里。
同时2005年年末的禽流感,更是对整个大豆产业链雪上加霜。
整个2005年年末至2006年下半年,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对家禽扑杀,做饲料销售的市场的萧条在大豆产业链也如瘟疫般传导着,上游压榨业一把高价原料抓在手上,像烫手的山芋;下游产成品积压滞销。
菜场里,禽蛋类食品,价格哗哗的跌也没人去买。
豆农们怎么也想不通,去年炙手可热的豆子,今年咋就压在手上走不动了呢?贷款要还,孩子的学费要交,还有就在眼前的年关用度。
这豆子,亏本也得卖啊!从生产到压榨到饲料,整条大豆产业链全线崩盘,全球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外资瞅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引进的外资,享受优惠政策,不费吹灰之力收购了大多数奄奄一息的中国大豆压榨加工业。
在2006年的下半年,全国已有近70%的压榨加工产能为外资所控。
形成了国外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大型超市,已难得觅见非转基因大豆食用油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转基因大豆油。
由于美国对国内大豆实行高额补贴,使得美国粮商们能以超低价格从美国豆农收购大豆并以超低价格向全世界倾销。
如每亩地可产500斤大豆或是2000斤玉米,按说大豆至少应该是玉米价格的3-4倍,但眼下玉米1.2元/斤,大豆却只有1.6元/斤。
由此,中国种植大豆的农户只能纷纷改种玉米,中国大豆亦市场被美国所掌控。
而农业部对美国的倾销政策不闻不问,任由美国低价大豆长驱直入,压迫国内大豆市场。
同时外资掌控了我国大豆的80%的进口大豆货源。
四大粮商们自卖自买,以低价买入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卖给我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
同时许多外资榨油企业只收购转基因大豆,不收国产大豆,收购价比较高,逼迫农民只能种转基因大豆,从而导致种子也要从国外进口,形成恶性循环。
而我国的大豆加工企业却经历着亏损甚至倒闭的折磨,国产豆油的市场份额逐年缩小。
到如今国产大豆压榨数量占国内榨油消费量10%左右。
转基因大豆占据中国市场后,大豆种子和下游产品,包括各种副食品,肉类的价格,的定价权也逐渐被外资掌握。
例如在当今国内许多大豆压榨企业里,豆油由于大量压榨企业的恶性竞争,价格走低,甚至已沦为大豆压榨中豆粕的附属品。
而豆粕受益于国内对猪牛羊等肉食需求的持续上升而需求旺盛,反客为主,成为大豆压榨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而华尔街则可以通过调节大豆、玉米等的国际市场价格,从饲料来源入手掌控中国的畜牧业和老百姓菜篮子中的猪肉价格。
而如果有一天美国停止对中国的大豆的进口,绝大大部分中国人恐怕就要过上锅里没油,菜里没肉的生活了。
实际上,2004年大豆贸易战的滑铁卢之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
中国本来可耕种土地面积就远远比不上美国。
现在国内每年需进口80%以上,近6000万吨大豆,自己种植则大概需要超过2亿亩的土地,而中国的总耕地数目不过18亿亩。
在农产品领域,国家不得不抓大放小。
在农田数量有限,而且还在不断减小的现实面前,先保证小麦,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产量,保证他们的种植面积,保证人民的基本口粮,这也就决定了大豆这种非主粮农作物的悲惨命运。
中国作为净进口国,美国(包括被美国所控制的南美)作为净出口国,这种不对等的绝对的供需关系导致了我们在包括大豆在内的许多农产品上成为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在美国实业已经彻底空心化和中国工业和科技实力正在井喷的今天,美国军事上对中国的直接威胁已基本彻底解决。
但美国依然掌控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实力。
中国大豆沦陷已是既定事实,希望能给中国的3大主粮敲响警钟。
若是其它主粮也重复豆业命运、导致中国整个农业和食品安全的沦陷,中国也就亡了。
事实上,外资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也在精心的布局中。
如2012年左右日本物流企业对东三省的主粮物流的快速渗透:日本商社三井物产2012年向黑龙江政府控制的北大荒物流出资40%,另外60%则由中方控制,据称目的是“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