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15.20 KB
- 文档页数:3
【关键字】现代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归纳【一、现代科学革命】一、背景:典范物理学的危机1、17—19世纪牛顿典范力学日趋完善、成熟。
牛顿的典范物理学代表了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19世纪被看成是绝对的权威。
2、典范物理学无法解释物理学的新发现而陷入危机,面临着挑战。
二、现代科学革命成就1、宇宙世界——相对论提出(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1)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意义:①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②解决了典范物理学的危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的领域。
③打破了典范物理学绝对化的时空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2、微观世界——量子论(普朗克)(1)量子理论:普朗克(德)的量子假说(1900年)、玻尔的原子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2)意义:①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的认识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②带来划时代的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
三、现代物理学兴起的意义1、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弥补了典范物理学在宏观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的不足,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仅对物理科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背景:20世纪现代科学理论的突破带动了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原子能能源技术、航天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科学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二、突出成就:(一)电脑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①发展方向:储存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高中历史 2530课【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历史笔记岳麓版必修3科学总是向前发展的,托勒密的地心说被哥白尼的日心说取代,这就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以及超越,而最终的目的是科学的进步。
20世纪初,在牛顿经典物理学达到顶峰,形成一种权威的时候,也出现了对这种权威的挑战——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和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而这个挑战引起了物理学的一场革命,也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社会的飞跃,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念。
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一)经典物理学的创立与发展1.创立: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牛顿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2.发展:到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兴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经典物理学体系。
3.意义:经典物理学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如: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二)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
二、现代物理学的兴起(一)爱因斯坦与相对论1. 相对论的提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1916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2.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能造福人类,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也能危害人类。
1905年,爱因斯坦26岁,接连写下4篇改变整个20世纪物理学面貌的论文:1、光的量子说(解释光电效应)2、布朗运动(证明分子的存在)3、狭义相对论(修正了牛顿力学)4、质能互换律(E=mc2)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最具创见也是最伟大的贡献:5、广义相对论(取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3. 意义:(1)相对论的观点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常识不一定是正确的。
(2)相对论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3)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
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3、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6、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7、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单元六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1.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学术、教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它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的,因此各时期的文化都带有该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其次,文化本身又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规律又促进了科技自身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随着社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但反过来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是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战争的需要加速了对原子弹、电子计算机和远程火箭的研制,为战后新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反过来,这次科技革命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现代文学艺术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出现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学。
各具特色的亚、非、拉美文学也迅速发展。
在西方文学艺术中,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外,现代主义成为主流。
文化有其特殊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反映苏联社会巨大变革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难的历程》《静静的顿河》;20世纪的西方文学、现代主义美术和音乐等都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
4.当前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国民素质,这又取决于基础教育。
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受到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重点难点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影响。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机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一、20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技1.20世纪,量子论和相对论掀起了科学革命(1)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顶峰,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
(2)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大体原理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进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
(3)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以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形成了物理学的分支——量子力学,令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熟悉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20世纪以来显现的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1)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运算机问世,至今已历五代,被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发明使运算机如虎添翼,运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期。
(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探讨生命隐秘的步伐加速。
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实践,遗传工程取得冲破。
(3)苏联发射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飞天妄图,以后美国登月成功,航天飞机漫游太空,中国载人航天成功,航天事业的进展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开辟了新天地。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绩(1)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反映了我国的高科技进展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制造了庞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解决世界粮食欠缺问题做出了突出奉献。
(3)我国“银河”系列运算机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进展。
(4)“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使我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先进国家行列。
二、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1.新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各项举措开展扫盲教育,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2)国家通过教育立法、“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方法增强普及义务教育,改变了中国命运。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复习要点(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重大成就如下:②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1、“双百”方针(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3)成就:见课本128页小字部分2.“双百”方针遭遇曲折: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②“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3.文学艺术的春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2)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4、经验教训:要明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小结岳麓版必修31.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1)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
(2)爱因斯坦不仅否定了牛顿绝对的时空观,而且提出了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科学、哲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3)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4)牛顿力学的理论、牛顿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仍然在广阔的领域内发挥着指导作用。
2.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成就(1)特点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发明的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较落后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形态转变——出现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综合化和专业化趋向加强。
(2)引人注目的成就①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②发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
③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作用: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专题三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17世纪1.政经思政治:英资革命经济:资手工工场、殖民扩张及影响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并扩展、英开始启蒙运动二、18世纪1.政经思政治:美法革命经济:英工业革命思想文化:启蒙法国高潮3.文学(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三、十九世纪1.政经思政治:拿破仑战争、俄日改革、德统一经济:英完成工业革命并拓展、二工开始科技更发展思想文化:对启蒙理性失望2科技2)达尔文②赫胥黎发展生物进化论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论证了“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它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③严复翻译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为《天演论》6.电影1895卢米埃尔电影诞生四、20世纪1.政经思政治:一战二战冷战经济:工业化全球扩展、深入第三次技术革命思想文化:对战争的反思现代社会精神危机2.科技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背景: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受到挑战标志:1905年论文《论物体的电动理学》,标志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内容:①狭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尺缩效应”“钟慢效应”②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2)量子物理学提出:德国·普朗克建立: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玻尔(丹麦)这一理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3)信息技术与互联网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诞生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意义: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出现3.文学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成为文学主流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代表作:法·贝克特《等待戈多》4.艺术现代主义艺术背景: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特点:反映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代表:毕加索西班牙5.影视1)卓别林“默片”对社会无情戏谑讽刺2)1927美国首次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4)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电视5)。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
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
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3、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6、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7、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8、XX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XX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
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3、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二十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的干扰和损害;“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有受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把“双百”方针当作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1957年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议。
3、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