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 八年级上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0.11 KB
- 文档页数:8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二、说教法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解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势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更好地理解地势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势的定义,掌握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地势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势的定义,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照片等,直观展示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势的特点。
2.讲解地势定义:阐述地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势的含义。
3.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4.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5.实例分析: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7.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势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分析地势对其的影响。
2.1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地图,说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难点: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展示我国的长江、黄河,播放歌曲——好汉歌,请同学们在歌词中感受大江大河奔涌东区的气概,激发学生探究大河东流背后的原因,请同学们说一说河流流向与哪些要素相关,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讲授: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 地势主要特征活动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找出我国地势最高的区域和地势最低的区域,由颜色的变化判断地势的倾斜,总结地势特征:西高东低。
活动2:比一比对比A、B两图哪幅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点?图A中,地势西部高缓缓向东部倾斜;图B 中,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可知,三级阶梯分布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征,故图B正确。
活动3:读我国北纬36°剖面图,展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三级阶梯分布的海拔变化趋势,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呈阶梯状分布。
请同学们结合我国的山脉分布图,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课本上标出这些重要的山脉,并加强记忆。
合作探究1: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关注图例,找出三级阶梯分布的平均海拔与地形;并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找一找请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图,找出位于不同地势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2:地势对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国的地势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进行总结:1.气候——西高东低,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交通——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3.资源——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教案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教案分析第二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回忆回答。
温故而知新。
整体感知课件展示:“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提问: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地形具有什么特点?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读图得出结论: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主要山脉1.讲解什么是山地和山脉。
2.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3.举例讲解山脉走向。
4.课件展示:“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指导学生分组读图完成教材26页活动1。
5.指导学生在教材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
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7活动3。
1.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
确定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3.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完成活动3的填表格练习。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欲望,培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自主读图,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建立。
学习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景观。
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对于我国而言,地势的特殊性又影响着方方面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特点及三大阶梯的分布。
2.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等图像资料找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自然因素及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重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特点。
【难点】认识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情学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于是我抓住学生的特点,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且依据新课标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二、说教法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段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2、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山脉分布图四、教学课时2课件五、教学过程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一、地形与地势(板书)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
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
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
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师:这五种地的外观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
(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
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
)(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
)五种地形比较表师:从地表起伏状况来看,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特点?一般说来,平原、高原地面广阔,起伏较小(填表),但也有的高原地表起伏很大(指青藏高原)。
平原和高原地表起伏都很小,我们从垂直高度上讲就是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停顿)较小?生:相对高度小。
师:这两种地形从形态、相对高度来看较为相似,那么区别它们的关键应看海拔,还是相对高度?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
)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某某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和地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是本学期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形的分类、特点以及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势则主要指地表形态的高低与险峻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特点,认识地形和地势对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的分类、特点以及地形和地势对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和地势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的分类、特点以及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地形的分类、特点,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地形地势特点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作用。
2.知识讲解:讲解地形的分类、特点,地势的概念,以及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地势优势发展经济。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地形复杂多样说课稿《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一节说课稿几位评委辛苦了,我说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与地形》第二课时,内容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一(教材分析:本节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环境各章节之首。
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本节知识和技能目标为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只能感中的“骨架”作用。
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能够总结我国的地形特点。
讨论地形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并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
?运用地形图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对本节内容来说地图尤为重要。
所以教学的关键是地图,地图是各知识点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学的根本,也是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方法。
二(教法策略分析:本节主要运用了读图分析法,谈话法,讨论法,绘图,练习等教学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认识中国地形图,所以教学中注重知识点从图上来,即通过读图来分析地形的特征,然后讨论其影响,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两个问题都是按这个模式来安排的。
学生在认识地图的过程中绘制地形简图,又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这样做到了知识从图上来,又落实到图上。
发挥了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
授课当中用到了多媒体,直观的反映了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绘制地理简图是我这两年的一个尝试,可以养成学生学生看图、绘图的能力和习惯,对构建脑图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说课稿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说教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两个小标题: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第二框题:我国的地势特征。
二、说内容本框题包括三级阶梯的总特征和具体每一节阶梯的海拔、地形构成、阶梯分界线以及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形分布特点,对地势虽有了初步认识但并不明确,因此,本节课通过读图、活动,进一步重点学习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总特征,读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和海拔范围,找到并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并能够在地图上填绘出来。
2、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以及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激发学习地形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2、阶梯分界线及各级阶梯内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四、说教法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积累丰富表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判断我国不同山脉的走向。
2.能在图中熟练填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学重点在图中填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以及判断各山脉的走向。
自主预习1.读课本P25页活动题2,明确怎样判断山脉的走向。
2.读课本P25页图2.6,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1)找出东西走向的山脉:北:中:南:(2)找出南北走向的山脉:(3)找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中:东:(4)找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5)找出喜马拉雅山脉,判断此山脉是什么走向的: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通常把、,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的,因此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合作探究(大胆地写下你的结论)1.完成课本P26页活动3表格2.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成果展示(自信地举起手,展示你的风采)解难答疑(通过老师的分析和总结,把你掌握不牢的地方写在下面留白处)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反馈练习你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快来检测一下1.下列山脉与其走向组合正确的是()A横断山—南北走向B阿尔泰山—东北西南走向C长白山—西北东南走向D天山—南北走向2.我国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中,中间一列是()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祁连山D天山――秦岭3.下列山脉中,与其它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A大兴安岭B南岭C长白山D台湾山脉4.下列山脉中,既是东北-西南走向,又是省区分界线的是()A秦岭B大兴安岭C太行山脉D台湾山脉5.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A B CD E FG H IJ K LM N P2教学反思3。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地形和地势》范文篇1你们好!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
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第二课时内容:地形复杂多样。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分析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需三课时,它是在学习了我国地势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形特征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为下一步学习山区面积广大打下了基础。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影音视频的播放加强学生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特征的认识及理解,进而通过阅读材料说明地形特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运用中国地形图和景观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和重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课件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在享受美景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媒体教学法。
利用媒体演示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为加深理解我又设计了小组讨论,来突破重难点。
三、说学法引导课上有思考、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欲望并创设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1、拓展视野,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播放音像资料《中国的名山》与全班分享,在分享中感知中国的壮美,既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又会以一种美的意境把学生带到新课的传授中。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地势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和地势,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材中,还穿插了与之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不同地形和地势背后的人文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过于依赖死记硬背,缺乏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和作用为主,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掌握各种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学生能分析地形和地势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各种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地形和地势对我国的影响,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和地势的实例,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和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和地势的概念。
2.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
3.分析: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地形和地势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低差异地形和地势的作用:•影响生产和生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两个小标题: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第二框题:我国的地势特征。
二、说内容
本框题包括三级阶梯的总特征和具体每一节阶梯的海拔、地形构成、阶梯分界线以及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形分布特点,对地势虽有了初步认识但并不明确,因此,本节课通过读图、活动,进一步重点学习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
国地势总特征,读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和海拔范围,找到并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并能够在地图上填绘出来。
2、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以及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激发学习地形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2、阶梯分界线及各级阶梯内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四、说教法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积累丰富表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需要的信息和工具,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五、说学情、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地形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空间概念和探究分析的能力有待加强。
因此,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读图直观表述地势特征;动手实践:用画剖面图的方法,自己验证结论;讨论法,探讨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分析法:结合各种学习方式,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我国地形分布图”,让学生从视觉入手,对地形有感观认识。
并播放几组地貌图片,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形东、西有明显差异,让学生说一说西部多高原、盆地地形,东部多平原丘陵地形,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的地势特征。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中国地势特征。
导入新课。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展示,巩固地形分布特点,提高了学习兴趣,播放图片,展示东西部差异为地势学习作以铺垫,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提供和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图例分析:
(1)从我国地形图看:颜色不同,海拔高低不同,那么,我国地表高低起伏怎样?有没有明显的颜色区域变化?能读图推断每个区域的大致海拔吗?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划分界线是什么?请你指画出来。
学生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汇报。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自己读图观察,从而主动探究分析,做到从定性到定量,读图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让学生回忆七年级学习过的最直观形象地地形图――那就是地形剖面图。
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解释什么是剖面图,学生会想到比方说切蛋糕,切苹果,切面包等,这样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活动一:多媒体动态展示“我国沿北纬36度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可以形象得出剖面图作用,表明高低起伏。
引导同学们观察在剖面图上确证刚刚分析的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是否正确。
剖面图直观形象,引导学生根据这幅图自己再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一起看黑板做出纠正与评价。
学生总结得出阶梯状分三级阶梯的结论。
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这样学生通过读图、画图会很顺利地将中国地势特征分析出来并刻画在大脑里。
活动二:读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验证阶梯分界线
出示我国地势分布动画和三级阶梯划分图,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立体的地势分布图,形成脑地图。
活动三:
组织学生对照课后活动题,读“中国地形图”,学生动手勾画三级阶梯分界线,连接后形成直观三级阶梯范围,学生四人一组完成阶梯内主要地形区表格,完成后组内汇报交流、总结。
上节课已经对地形分布进行了学习,学生分析查找难
度不大,边汇报边记忆识图强记效果更好。
3、巩固提高、强化新知
学生根据学习状况,填三级阶梯空白图,并在并填写分界线,小组互评。
这样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4、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地形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李节课的学习难点,因此,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合作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首先让学生分成四大组,分别从气候、河流流向、东西交通、水能资源四方面来阐述地势的影响。
第一组展示我国降水量分布图;
第二组展示古诗“赤壁赋”,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向东流的,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入手,激发学生在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
第三组出示古代繁荣的内河交通运输资料,大部分同学会想到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之间是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就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第四组,出示活动题3题,“我国水电站分布图”,通过读图,完成活动题。
提示说明: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
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个难点,因此,在学生汇报前,我会给学生展示虎跳峡、壶口瀑布急流图片得出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适于建水电站的结论,然后展示我国三峡水电站资料。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降低了难度。
5、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1)、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
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2)、播放“北纬30度中国行”片段,欣赏祖国秀美山河,提高以我国地形的审美情趣,进一步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七、板书
气侯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河流流向
东西交通
水能资源
八、反思
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力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读图观察等方面达到学习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对的学习过程参与,是学生主体体现的一种方式,在本设计中,我尽量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参与、表现。
设计中学习资料来源广,涉及教材、地图册、网络以及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注重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