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
- 格式:docx
- 大小:737.74 KB
- 文档页数:15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立春:每年2月3日或4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开始。
它标志着阳气开始逐渐增长,春暖花开即将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有着深厚的意义和庆祝活动。
雨水:每年2月18日或19日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深入。
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暖,气温回升,雨水也开始逐渐增多。
雨水是指露水从天上落到地上的意思,也代表着冰雪融化、生命复苏的象征。
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初鸣,蛰伏在地底的动物开始苏醒。
在中国的农业生活中,惊蛰是一个重要的时节,预示着农民们要开始春耕备种了。
春分:每年3月20日或21日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它标志着昼夜平分,也就是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大地渐渐进入了春季。
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纪念。
此时大地已经回春,万物复苏,人们也借此机会踏青野餐,享受春天的美好。
谷雨:每年4月19日或20日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个时候,农田里的作物开始出芽生长,雨水充沛,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立夏:每年5月4日或5日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这个时候阳气达到了一年中的最旺盛时刻,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感受到明显的夏季气息。
小满:每年5月19日或20日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意味着作物已经进入了种植的最繁忙的时期。
此时已经到了五月下旬,天气逐渐炎热,农业生产进入了关键时期。
芒种:每年6月5日或6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时候,田里的农作物长势喜人,已经开始结穗,稻谷的芒也渐渐显现出来,这是稻子即将成熟的标志。
夏至:每年6月20日或21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立春》立春,别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2024年立春节气为:2月4日立春中文名:立春外文名;Beginning of Spring别名:岁首、岁节、改岁、正月节、立春节气候特点:气温回升、风和日暖所属季节:春季时间:每年公历2月3日-5日交节后一节气:雨水风俗食物:春饼、萝卜、春卷等农事活动:耙耢保墒涵义:阳气上升、万物更生、新岁开启节气活动活动一: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就要准备好相关事项,然后进行表演。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活动二:送春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活动三: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活动四:咬春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
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
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活动五:春游春游是立春节气的风俗活动之一,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的美好寓意的含义和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节日,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用一些美好的寓意和诗句来表达他们对立春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立春的美好寓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希望与新生: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在这一天,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新的生机即将到来。
立春象征着希望和新生,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刻放下过去的阴霾,展望未来的光明。
2. 充满活力: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万物都在生长茁壮。
立春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蓬勃活力。
人们常常会在立春这一天做些锻炼身体的活动,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
3. 美好遐想:立春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让人们可以展开美好的遐想和憧憬。
在这个时刻,人们可以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立春象征着一切的可能性,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平静和美好。
以下是一些与立春相关的美好诗句:1. “春风吹又生,立春日又新。
”这句诗句表达了春风带来生机和希望,立春是一个新的开始。
2. “立春阳气动,百草皆兴旺。
”这句诗句表达了春天的阳气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百草开始生长茂盛。
3. “立春时节心欢畅,铺天红梅香满房。
”这句诗句表达了立春时节的喜悦与美好,红梅花的香气充满整个房间。
4. “岁月悄无声,春风暗送花。
”这句诗句表达了岁月的流逝无声无息,春风暗暗送来了花朵的信使。
5. “兰芽初过雪,梅蕊正鲜明。
”这句诗句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兰芽刚刚露出地面,梅花花蕊已经绽放鲜明。
第二篇示例: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农历的春节。
每年的立春日期在公历2月3日或4日之间,正式宣告了春季开始。
立春是一个充满美好寓意的节日,也是农民朋友们最为期待的节气之一。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含义立春,别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和、生长,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含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目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含义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立春躲春是什么意思立春节气吃什么肉合适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含义在节气中,“立”是开始的意思,所以立春即有春天开始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中国幅员宽敞,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只是我国华南地区,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
立春时(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
“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
春气始而建立也。
”另《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左河水)。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返回名目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1、春饼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在一些地区立春有吃春饼的风俗,东北,北京一带春饼口味最为可口,相传春饼作为潮州传统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间小食演化过来的有待考证。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2、春盘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
《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
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农历正月初四或初五,是标志着春天开始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中国,立春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传统意义。
一、气候转折立春这一天,往往标志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气候开始转暖,万物开始复苏。
人们踏入了一个新的季节,春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立春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让人们心情愉悦、充满期待。
二、农耕习俗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立春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
农民们在这一天开始着手春耕春种的准备工作,预示着新一年的农事季节正式展开。
立春也被看作是“节令先锋”,为后续的农事活动指明了方向。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进行的农事活动能够获得更好的收成和丰收的希望。
三、传统文化意义立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除了春祭、祈福等仪式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吃春饼、看灯笼、舞狮子等。
这些活动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四、生活习惯调整在立春这一天,人们还会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比如,注意保暖,多吃一些春季养生食材,如春笋、豆腐等,以帮助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
这种顺应自然节气变化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智慧。
五、新的希望与愿景立春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转折,更重要的是新的希望和愿景。
每当立春来临,人们都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有所突破、有所成就,迎接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立春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节气,除了标志着季节更替和气候转暖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
人们在迎接立春这一重要节气时,不仅要重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蓬勃,更要珍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希望和勇气。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欣欣向荣,事事顺心!。
⼆⼗四节⽓⽴春的由来⽴春⽴春,是⼲⽀历⼆⼗四节⽓中的第⼀个节⽓,⼜名岁⾸、⽴春节、正⽉节。
⼲⽀纪年法,以⽴春为岁⾸,交节⽇为⽉⾸。
“⽴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北⽃七星的⽃柄指向寅时为⽴春节点,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长。
⽴春作为⼆⼗四节⽓之⼀,与⽴夏、⽴秋、⽴冬⼀样,反映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还意味着新的⼀个轮回已开启,新的⼀年之始。
古⼈对岁⾸很重视,⽴春要祭春神、祭太岁,敬天法祖,由此便产⽣了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等⼀系列祭祝祈年⽂化活动。
⽴春,俗称打春,标志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四节⽓之中的头⼀个节⽓,时间约在春节前后。
早先年民间于⽴春⽇要举⾏迎春神活动的。
春神相传叫句芒,⼈⾯鸟⾝,主春事。
古代“⽴春之⽇,天⼦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夫迎春于东郊。
”可见迎春神是⼀项⽐较古⽼的节俗活动。
我国3000年前就有迎“春”仪式,“⽴春”特有的民俗风情和⽂化内涵相当丰富。
⽽且不光汉族重视“⽴春”,⼀些少数民族也过这⼀岁时节⽇,⽐如⽩族称“⽴春”⽇为“催春节”,侗族在“⽴春”这天有扮演春⽜舞的活动等。
旧俗⽴春⽇⼜为民间传统节⽇,称“⽴春节”,中国⾃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
民谚有“⼀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
旧俗⽴春,既是⼀个古⽼的节⽓,也是⼀个重⼤的节⽇。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春⼟⽜,盖出⼟⽜以⽰农耕早晚。
”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天都要举⾏鞭春之礼,意在⿎励农耕,发展⽣产。
如⽴春恰逢正⽉初⼀,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年的收成肯定好。
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风和⽇暖、万物⽣长的春季。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候相差悬殊,“⽴”的具体⽓候意义并不适⽤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黄⾚交⾓的岭南地区。
冬春的分界线,在⼴西桂林到江西赣州⼀线,当⽴春时(⽃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积上都还是冬,到⿊龙江,往往是在⾕⾬或⽴夏时才⼊春。
立春寓意吉祥的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立春寓意着新生、希望和吉祥,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温暖和欣喜。
本文将探讨立春的象征意义以及与吉祥相关的传统习俗。
立春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立春之日,阳光变得更温暖,万物开始苏醒,大地逐渐回春。
人们相信,立春这一天,整个自然界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一年的好兆头。
立春与吉祥的习俗:1. 贴春联和剪窗花:人们一般会在立春前后贴春联和剪红纸窗花。
春联上常常写有寓意吉祥的对联或祝福的词语,如“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等。
剪纸窗花则以花鸟鱼虫、福字或无边无际的红纸花草等图案为主,寓意着喜庆与吉祥之意。
2. 吃春饼:春饼是立春时节特有的传统食品。
它是圆形的薄饼,外面包裹着填馅的肉、菜等。
人们吃春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这意味着迎接春天的来临和促进家庭和睦。
3. 进行祭祀活动: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福家庭和社会的平安和吉祥。
人们会在立春这一天祭拜祖先,烧香献花,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也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4. 穿红色衣物:在立春这天,人们也会尽量穿着红色的衣物,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穿红色衣物被认为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好运和平安。
5. 逛庙会:许多地方在立春时会举办传统的庙会活动。
人们会到街上逛庙会,欣赏表演、观赏灯会、品尝美食,感受浓厚的年俗氛围,并且带着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
结语:立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人们通过一系列与吉祥相关的习俗来庆祝立春,祈求好运和吉祥的到来。
无论是贴春联、吃春饼,还是进行祭祀活动,或是穿红色衣物,这些传统习俗都在向人们传递着美好祝福的信息。
让我们在立春这一天,怀抱着对新年的美好期待,迎接春天的到来,并相信幸运和吉祥会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由来和习俗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立春的由来和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立春的由来和习俗民俗专家介绍,立春(由来及习俗介绍)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据了解,为了庆祝立春的到来,自古以来,除了要举行一些“迎春”祭典外,在立春日这天,我国民间还要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咬萝卜等习俗,俗称“咬春”和“打春”。
立春是个容易上火的节气,此时肝气升发干燥不已,常常会诱发肝脏疾病。
除此,立春细菌微生物滋长,要多多吃些预防的食物。
辛辣过咸食物要少吃,进补也该停止了。
建议多吃些甘甜滋润的食物,酸的食物千万别吃以损肝气。
立春吃什么食物好红枣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
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
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菠菜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为佳。
“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
春季上市的菠菜,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
因菠菜含草酸较多,有碍钙和铁的吸收,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蜂蜜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容易感冒。
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
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韭菜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
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
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
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
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由来_立春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二十四节气立春的由来_立春的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二十四节气立春的由来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
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立春的特点1、气象变化特点:中国的冬春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
那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有春的气息了,但中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入春。
2、物候现象特点: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3、农事活动特点: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亦即岁节。
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春的民间风俗1、立春节气习俗: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立春节气简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也标志着冬天的结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有着重要的意义。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开始复苏。
在这一天,阳光更加明媚,寒气渐渐散去,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立春也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农事活动的开始,农民们开始准备播种和耕作。
在古代,立春是皇帝祭天和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
立春的习俗丰富多样,各地有各自的传统。
比如,江南地区的人们会吃一种叫做“春饼”的食物,它是用面粉做成的薄饼,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北方的人们则会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立春节气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节点。
在立春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昼长夜短。
南方地区的气候逐渐温暖,春暖花开;北方地区的气温虽然仍然较低,但春寒料峭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此时正是植物生长的好时机,大地上的花芽开始破土而出,树木开始抽出新芽,草地上也逐渐长出新绿。
立春的到来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冬天寒冷干燥,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而立春之后气温升高,人体阳气开始恢复,新陈代谢加快,人们的身体也会逐渐恢复活力。
因此,立春也是人们保健养生的好时机。
在立春时,人们可以多晒太阳、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可以适当调整饮食,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
它不仅是农民们农事活动的起点,也是人们迎接春天的好时机。
立春节气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机。
通过适应立春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享受春天的美好。
让我们一起迎接立春的到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立春的节气及含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中的第一个节
气从此开始。
立春一般是在阳历2月3日或4日,这一天太
阳到达黄经315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是一个重要的
节气,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立春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预示着大地开始复苏,冰雪开始融化,万物开始生长。
在古代,人们根据立春这一节气来规划种田、养殖和其他
生活活动。
立春意味着冬季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农民会在立春这一天开始耕地、播种,希望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些地方还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立春的含义不仅仅是农业方面的,还有一些文化内涵。
人
们相信,立春这一天万物开始复苏,人也应该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
正所谓“立春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雨
绵绵,正是积极行动的时候。
此时正是各行各业的新起点,人们应该抛却冬日的懒散,积极进取,迎接新的挑战。
总之,立春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节气,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希望的到来。
在这一天,我们应该怀着信心和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相信春天一定会到来,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愿立春带给我们新的希望和力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立春节气时间几点几分几秒钟整理立春时间几点几分几秒钟你知道吗?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头”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头,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一起来看看立春时间几点几分几秒钟,欢迎查阅!立春时间几点几分几秒钟立春的时间为2月4日22点58分星期六。
立春农历时间癸卯(2023)年正月(大)十四。
立春的时间测定方式在不同的朝代有不一样的计算,古时候人们测时间的方法,结合了阴阳形成的农历,也叫做阴阳合力,立春是阳气产生的时候,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在传统的概念之中,认为这个时候是农作物生长循环的开头,这也在肯定程度上体现了立春在农作为生长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节气养生(立春)(一)、立春气候特点、人体生理特点立春,俗称“打春”,时间在公历2月3——5日之间。
“立”为开头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开头。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头。
立春之后,气候上还是属于冬季,但天气渐渐开头转暖,垂柳包芽,小草等待破土而出,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季节的自然特色,这时人们外出春游寻春,体会那微小的最神妙的春意。
立春之时,已进入“三阳开泰”时期,阳气慢慢强盛,阴气慢慢衰弱,阳气正处于即将强于阴气的过渡时期,天气渐渐由寒转暖,乍暖还寒,寒暖交替,忽冷忽热,变化多端,气候干燥,暖寒失常。
而忽冷忽热、寒暖失常正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诱因,极易导致流行性感冒、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白喉、百日咳、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
忽冷忽热变化多端的气候,使人体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危害极大。
在这“百草回生,百病复发”的初春天气里,也极易引起体弱多病者、老人和儿童的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立春之后,草木萌动,万物生发,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开头活跃起来,人体内以肝、胆经脉的经气最为旺盛和活跃,因此,春天正是调养肝气的大好时机。
立春简介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
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
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岭南地区。
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
“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天象规律立春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建”代表斗柄顶端的指向。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丑”)。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循环往复。
干支纪元以天象“斗柄回寅”为立春(岁首),亦即“春正”(正月),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地球公转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现行的“定气法”节气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得出。
“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合起来正好是廿四节气。
其是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定气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在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气候特点立春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
低纬地区,多雨、多风暴、光照足、湿度大,季节转换时降雨量、光照、风暴等变化明显。
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温差大,季节转换时气温变化明显。
不同的纬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
“立春”是季节类节气,标示着进入了春季,代表温暖、生长。
“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等的变化规律。
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渐长,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天气开始逐渐回暖。
交节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位于黄赤交角上的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在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10℃以上的始日作为划分为春季开始。
特殊纬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境内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
北回归线(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天文意义上的四季转换时,这条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的物候、气候亦在渐变。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可估算为23.5度)的地方。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北回归线也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存在的线,它是黄道与赤道的交角,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
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我国境内。
在天文意义上的冬春转换时,北回归线上的一边春意盎然,另一边却还是萧瑟的冬天。
历法解析节气确定斗柄指向法斗柄指向法“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
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北半球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变化特点。
《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
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说卦传》指出了方位和后天八卦乃至《易经》的关系,也指出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和时间的关系。
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
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摄提)。
斗柄指向法”确立的节气,以斗柄指寅为起点,“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历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星斗转星移制定的,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基本相符。
平均时间法平均时间法平均时间法(平气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
汉至清初(1645年之前)以“平均时间法”将历年平均分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
“平均时间法”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
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
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由于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
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定气法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定气法”划分的节气(按黄经度数划分),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历法融汇二十四节气历法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
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
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
太阳历是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
农历中称作:岁实。
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
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
历法转换“双立春”与“无春年”现象: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双立春”与“无春年”是夏历(农历)中的概念,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或有“双立春”的年份,这是由于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
如:2016年农历猴年是“无春年”,即,全年没有立春之日。
干支历不存在无春年,因为每一年均是以“立春”为年之起始,立春节气一到,就是孟春开始了,所以年年有“春”。
二十四节气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
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