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用水量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城镇供水专项规划用水量预测分析—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李智慧摘要:通过对现状人口、现状用水量的数据分析研究,根据规范中用水量指标的选取、上位总规的人口数据,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不同类别用地用水量法、历史用水量递增率法三种不同方法进行用水量预测。
并以从化区用水量预测为例,说明各种预测方法的应用及选择分析,最终确定适合从化区的用水量预测。
关键词:供水规划;用水量指标;专项规划;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在城镇供水专项规划中,用水量预测决定整个供水规划系统是否科学合理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用水量的预测直接影响到城镇供水水源的选择、水厂的规划布局及管网定线布置,甚至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布局及污水管网定线等也产生决定性影响。
用水量预测如果过高,将会造成供水设施建设规模偏大,造成运行不正常或闲置浪费;如果用水量预测过小,布局的供水设施规模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造成短时间内设施的重复建设,管网重复开挖建设,造成经济浪费不合理。
从化区在2011年编制的《从化市供水专项规划(2011-2020)》已接近规划年限,随着从化区撤市设区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建设速度、实际给水规模已超过已有规划的预期,从化区的给水设施现状也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外,从化农村改水建设已经开展了多年,但尚未有一个覆盖至全区范围的水量预测,因此从化区新一轮的水量预测,将指导从化区水源的选择、给水设施的建设、管网的布局起到指导意义。
1、用水量预测主要方法用水量预测主要方法有:城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不同类别用地用水量法、历史用水量递增率法等。
1.1城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此预测方法需先确定规划期内的城镇规划人口数,然后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JJ/T246-2016)选择城镇综合用水量指标,利用城镇规划人口数乘以城镇综合用水量指标求出规划期内的城镇最高日用水量。
1.2不同类别用地用水量法采用不同类别用地用水量法,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与广场用地共八大类。
按照《东海发展协调区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均安镇2010年为总人口为15.2万人,2020年为总人口21万人。
用水量预测一般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预测法、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等。
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及相关数据,在本规划中不适用。
本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规划区未来的用水作预测,以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为主,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其校核验证。
3.6.1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2005年均安镇最高日供水量为7.8万m3/d,城市人口为13.5万,可以计算出2005年均安镇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为578L/人·d。
从均安镇历年售水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水量的增长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关系密切,近三年的供水量平均增长率为约5.12%。
随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确定和城市建设快速扩展,以及我国成功申办奥运、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机遇,均安镇的经济也同样面临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见均安镇的用水量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快速增长期。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广州,上海、南京、杭州等特大型城市的实际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在500~900L/人·d左右,以此作为参考,结合均安镇现实用水指标的具体情况,确定均安镇2010年和2020年的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分别为650L/人·d、800L/人·d,由此可以计算出:2010年最高日用水量:650 L/人·d ×15.2万人=10.0万m3/d2020年最高日用水量:800 L/人·d ×21万人=16.8万m3/d3.6.2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提出的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一区大城市:0.8~1.4万m3/(km2•d);一区中等城市:0.6~1.0万m3/(km2•d) ,一区小城市:0.4~0.8万m3/(km2•d)。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1 总则1.0.1为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中贯彻执行《城市规划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提高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编制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给水工程规划。
1.0.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给予水水源并提出相应的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给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和用地;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1.0.4城市给水工程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
1.0.5城市给水工程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且应适应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
1.0.6在规划水源地、地表水水厂或地下水水厂、加压泵站等工程设施用地时,应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1.0.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应与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协调。
1.0.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城市水资源及城市用水量2.1 城市水资源2.1.1城市水资源应包括符合各种用水的水源水质标准的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海水及经过处理后符合各种用水水质要求的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海水、再生水等。
2.1.2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用水量之间应保持平衡,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几个城市共享同一水源或水源在城市规划区以外时,应进行市域或区域、流域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1.3根据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应提出保持平衡的对策,包括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并应提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水资源匮乏的城市应限制发展用水量大的企业,并应发展节水农业。
针对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应提出开源节流和水污染防治等相应措施。
2.2 城市用水量2.2.1城市用水量应由下列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应为规划期内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及其他用水水量的总和。
第二部分应为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以外的所有用水水量的总和。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用水量预测摘要:城市建设首先是各类工程的建设,而规划在城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位置、分类、功能、本套程度、能力大小等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工程系统指的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体系,它由交通、通信、供热〔气〕、给排水、环卫、全等工程体系构成,它们的规划就是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而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给水工程;一、概述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组成,其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进行城市水源规划和水资源利用平衡工作;确定城市给水设施的规模和容量;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系统,满足用户要求;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和设施分布及规模。
给水工作系统与排水工程系统被称为城市生命保障体系,因此,做好它的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预测方法预测方法主要分定额指标法和函数法二大类。
它们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定额法侧重于定性,函数法侧重于数学分析,要做好预测要用二者互相验算、互相修正和互相补充,才能使预测所得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要求,满足规划的需要。
1.定额指标法所谓定额指的是单位用水量,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不同条件下用水量调查统计结果,考虑各种因素发布的规范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这是规划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和认真实施的,对规划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
用水量预测主要定额指标有: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万人·d)、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km2·d)、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m3/ha·d)、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L/人·d)、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m3/ha·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一般在预测时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工业规模取不同值乘上相应的规划人口预测数或工业产值即可得到预测用水量。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水量规模的确定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各规划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有些城市由于预测规模偏大,建成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又有些项目由于预测规模滞后,影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因而合理确定水量规模十分重要。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阶段,到工程实施,其水量规模的确定是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各阶段有不同的规范、标准、指标作指导。
如果混淆不同阶段和相应的规范,不作调研,将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1 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给水工程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用地、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安排和水资源状况,提出各取水水源、供水系统的规划期内工程水量、水质目标和设施布局。
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以下简称给水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
(1)给水规范所提指标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期内(一般为20年)的水量预测,并按此控制水资源和提出总水量规模,由于城市用水有逐步增长的过程,因而近期指标要大幅下降。
(2)给水范围所提指标是全国通用指标,选用时不能简单按照城市规模类别和分区进行套用,必须先对城市现状指标进行测算研究,按照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所采用的指标。
由于编制给水规范所提指标是依据1991~1994年统计资料,该年段正处于用水高速增长期,并按照逐年增长的概念来测算。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紧短,节水措施的加强,高耗水工业的更新换代和工厂外迁等因素,城市供水量增长缓慢,有些城市还有所下降,使给水规范所提指标偏大。
如南方某市1995年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723万m3/(万人·d),至2 000年下降至0.577 m3/(万人·d),2001年为0.603 m3/(万人·d)。
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确定近期(2005年)0.65 m3/(万人·d),远期(2020年)0.75 m3/(万人·d),而给水规范建议指标为0.8~1.2 m3/(万人·d)。
城市给水工程需水量预测方法研究摘要:需水量预测是城市给水工程中最重要的参数,城市管网配置、泵站建设、水厂规模的确定等,均以需水量为基础,准确的需水量预测是城市给水工程建设的前提。
总结目前用到的主要的需水量预测方法,结合某区域供水专项规划中采用的需水量预测方法,重点对统计分析、指标预测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适用性更强的需水量预测方案。
关键词:供水规划、需水量、预测1.需水量预测方法分类需水量是规划区域内用水量总和,包括生产运营用水、公共服务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消防及其他特殊用水(管道冲洗、末梢放水等)以及不可预见的水量(管网漏失水量)等。
即指需要向供水系统输送的所有水量之和,包括区域用水量、漏失量和未预见用水量等。
需水量预测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规范指标法、时间序列法、结构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常用的方法。
规范指标法:根据相关规范建议的指标值进行预测的方法,是最常用的预测方法,尤其适用于缺乏多年历史数据的地区。
时间序列法:一种历史资料延伸预测,根据时间数列反映的过程和规律性,进行引申外推,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该方法要求至少有十年以上的数据资料。
结构分析法: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进而分析某一总体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总体的性质、总体内部结构依时间推移而表现出的变化规律性。
该方法是基于完整统计数据的预测防范。
系统分析法:把需水作为一个系统,对需水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系统分析法包括明确目标、系统综合分析、建议数据模型、对系统评价等内容。
[1]2.工程实例2.1.规划指标法综合生活需水量变化性较为单一,与城市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目前综合生活需水量预测多采用规范指法。
综合生活需水量包括居民日常生活需水量和公共建筑需水量,根据各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用水习惯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确定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工业用水等其他用水量可以采用综合生活用水比例法确定。
1.综合生活需水量预测综合生活用水指标的确定一般结合《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及当地水务部分公布的多年综合用水指标确定,北方某区域多年综合用水指标平均值为175升/(人·日),位于《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指标范围内,2025年规划人口数为114万人,确定该区域综合生活高日需水量为19.62万m³/d。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水量规模的确定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包括给水管道的建设、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在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确定合理的水量规模,才能确保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和排水。
二、水量规模的确定原则在确定水量规模时,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结合城市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计划,制定长期规划,以满足未来10年的供水和排水需求。
2.根据城市给水和排水系统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的预测未来的水量需求,制定适当的供水和排水计划。
3.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确定不同区域的水量需求,可采取分区建设的方式满足具体的需求。
4.结合城市的气候因素,制订防洪、抗旱等灾害处理预案以保障城市的正常供水和排水需求。
三、水量规模的确定方法1. 统计法统计法是根据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未来的水量需求。
其作用是分析分析目前的供水和排水情况、生产情况以及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的程度,预测未来的用水和排水量,从而制定供水和排水计划。
2. 系数法系数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推算未来的供水和排水量。
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广泛使用,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模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一系列属性系数,然后运用现代模拟计算方法来预测未来的水量需求。
3. 应用GIS技术分析水源地数据应用GIS技术分析水源地数据,可以有效的确定管道布局及其规模。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优化市政给水排水系统,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城市雨水径流,从而更准确的设计城市排水系统的规模。
四、水量规模的计算方法1. 基准年水量的确定城市水量规模设计的首要目标是要确定基准年水量。
基准年水量是指在规划期内基于城市历史使用和预测的供水和排水流量,反映城市各个水量层次的水量变化情况的既定数量。
基准年水量的确定需要结合城市历史各项数据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和GIS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计算。
2. 水量的预测随着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变化,未来的城市供水和排水需求也将发生变化。
城市给水工程设计需水量预测及供需水量平衡需水量预测是城市给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它需要参考多种因素。
首先是城市人口增长情况,人口增长带来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
其次是城市发展情况,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发展的增加等因素都会对需水量产生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城市的气候情况,干旱、潮湿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城市的需水量。
在需水量预测中,还需要考虑人均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等因素,从而得出城市日常供水的需水量。
通过需水量预测后,需要进行供需水量的平衡分析。
在供需水量平衡中,首先需要确定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能力主要来自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引水工程等渠道。
在供水工程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渠道的供水能力,并进行合理的水量配置。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保护、水源地的开发利用等因素,从而保障城市的供水需求。
在供需水量平衡中,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城市给水工程设计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设计中需要考虑供水系统的合理布局、供水管网的优化设计等因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居民节水、开展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最后,在城市给水工程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成本。
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供水设施的布局、确定建设规模和技术要求,并进行成本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供水设施的运维成本,包括设备的维护费用、人员的工资等因素。
通过对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成本的评估,可以为城市给水工程的设计提供经济可行性的依据。
综上所述,城市给水工程设计需要进行需水量预测及供需水量的平衡。
需水量预测需要考虑城市人口增长情况、发展情况、气候情况等因素,从而得出城市的需水量。
在供需水量平衡中,需要考虑水资源供应能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因素,从而实现城市的供需水量平衡。
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考虑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成本,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稳定的供水服务。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用水量预测
摘要:
城市建设首先是各类工程的建设,而规划在城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位置、分类、功能、本套程度、能力大小等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工程系统指的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体系,它由交通、通信、供热〔气〕、给排水、环卫、全等工程体系构成,它们的规划就是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而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给水工程;
一、概述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组成,其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进行城市水源规划和水资源利用平衡工作;确定城市给水设施的规模和容量;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系统,满足用户要求;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和设施分布及规模。
给水工作系统与排水工程系统被称为城市生命保障体系,因此,做好它的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主要分定额指标法和函数法二大类。
它们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定额法侧重于定性,函数法侧重于数学分析,要做好预测要用二者互相验算、互相修正和互相补充,才能使预测所得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要求,满足规划的需要。
1.定额指标法
所谓定额指的是单位用水量,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不同条件下用水量调查统计结果,考虑各种因素发布的规范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这是规划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和认真实施的,对规划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
用水量预测主要定额指标有:单位人口综合
用水量指标(万m3/万人·d)、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km2·d)、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m3/ha·d)、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L/人·d)、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m3/ha·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一般在预测时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工业规模取不同值乘上相应的规划人口预测数或工业产值即可得到预测用水量。
此类方法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计算快捷方便、数值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如果城市发展变化大则易失准。
比如海南海口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发生过供水严重不足的情况,居民生活用水连五楼都短缺,这即是规划跟不上变化的结果,用水量预测占了很大的因素。
2.函数法
函数法就是将与用水量有关的各种要素作为自变量,以对应关系建立与用水量Q有关的关系式,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数学计算求得Q值。
主要有:线性回归法、产函数法、年递增率法、生长曲线法等。
(
(3)年递增率法
根据历年供水能力的增加(增值是非均匀的),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加因素,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平均增长率用复利公式预测城市规划期用水量,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城市用水年增长速率在4%~6%之间,规划人员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人口的变化趋势确定年增长率的取舍,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另外此预测方法时限不宜过长。
(4)生长曲线法
城市用水量的变化根据我国各典型城市的数字来看,呈S型曲线,则据此曲线的变化规律可构建生长曲线模型,函数式有二种,一种是龚泊兹公式:
Q= LexP(- be- kt) (2—4)
式中Q:预测年限的用水量;
L:预测用水量的上限值;
t:预测时段;
b、k:待定系数。
为求出参数b、k,对原式进行线性变换:得式(2—5):ln(L/Q)= lnb- kt。
利用历年的用水量数据采用最小乘法或线性规划法求出b、k,代入式(2—4)中则可以依据预测年限求出用水量,得到符合变化规律的预测规划用水量。
另一种是雷孟德·皮尔提出的模型:
Q= L(1+ ae- bt)- 1 (2—6)
式中a,b:待定系数其余符号意义同式(2—4)其应用时,也是将原式进行线性变换为ln 〔(L/Q)- 1〕=- lna- bt,采用最小乘法或线性回归法求出a、b,代入式(2—6)得到规划预测值。
3.用水量预测值的变化系数以上方法得到的数值是平均数值,没有完全真实地反映用水量的变化情况,由于人的作息时间的不同,用水量的大小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为了准确进行取水工程、水处理厂和管网系统的规化设计,必须知道用水量逐日逐时的变化情况,因此用水量规划预测中引入变化系数的概念。
(1)日变化系数Kd= Qmax/Qp式中Kd:日变化系数;通常取1.1~1.5
Q max:年最高日用水量;
Qp:年平均日用水量。
在规划设计年限内,用水最多的一日水量为最高日用水量,也就是城市给水规模。
(2)时变化系数Kh它是最大日最大时用水量与最大日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一般为1.3~3.0。
三、用水量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1.应充分收集城市用水量变化的历史资料,无论采取何种预测方法,都是建立在城市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城市经济、人口、工业、规模各种因素的发展是有一种规律的,这个规律也决定了城市用水量的变化规律,因此,规划人员应尽可能地收集这些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找出规律,以建立相对精确的预测模型,从而为正确预测打下好的基础。
2.各种预测方法的综合运用相互校核,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很多,但根本上都是依据历史资
料进行经验估算的预测,考虑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规划人员按照所规划的城市特点先用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同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校核,以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
3.应注意人口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大大增加,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人口的统计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也使规划设计中对人口增长的预测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城市用水量预测大多是以人口数为计算依据的,因此规划人员做好人口变化规律统计调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惟其如此,才能正确反映城市人口的变化规律,从而避免为给水规划用水量预测带来不利的影响。
4.注意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城市的经济、地理位置、各基础设施配套情况、人们的生活习惯、水源情况、工业布局、有关政策等都会影响用水量的大小,规划人员必须综合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并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抓住主要的几个因素,通盘考虑,切忌死搬硬套。
5.注意自备水源的水量。
有些城市的用水大户,甚至小区居民常自备水源供水,比如打井抽水等没有从城市管网中取水,这部分用水量在城市规划统计工作中一定要增加进来,在水源规划中统一平衡。
四、结束语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中的用水量预测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工作作风、勤奋的学习精神。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学会给高三的自己加油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