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
- 格式:doc
- 大小:508.00 KB
- 文档页数:10
排球课教学设计说明营口市第十六中学杨亮一、课的设计理念围绕着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学进程中,力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展个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达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内容设计(一)教学内容复习课:技巧健美操1、认知目标: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75%的学生基本掌握初三中考“2+1”考试项目,提升技术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技巧练习中的帮助保护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技巧动作的连贯性、健美操完整动作2、教学难点:鱼跃前滚翻与肩肘倒立、健美操转体动作(三)教学顺序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学生的情感与活动组织的形式1、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导入正题。
2、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鼓励肯定,学生充满自信,营造和谐氛围,以利于学生学习。
4、分组练习、教师语言激发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做动作,建立勇敢信念。
培养学生保护意识,关爱同学。
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5、语言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6、身心放松、课堂小结、听教师讲评。
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上课班级:九年四班授课:杨亮组织形式:动作二动作三动作四组织形式:、肩肘倒立练习,达到团身成蹲。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4.11•【文号】教语用厅函〔2024〕2号•【施行日期】2024.04.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语言文字工作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的通知教语用厅函〔202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落实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深化“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教育部、国家语委决定举办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宗旨体悟中华优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思想实践,提升语言文化素养,激发文化自信自强。
二、大赛主题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三、赛事平台大赛官网:https://。
参赛者可通过官网报名参赛、上传作品、查看赛事通知和名单公示、下载证书等。
各赛项赛程具体要求、工作安排等事宜均通过大赛官网发布。
同时,可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微信公众号(zhjdsdgc)、抖音号、视频号和中国语言文字学习强国号等获取大赛相关信息。
四、大赛赛项本届大赛分四个赛项:“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简称诵读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简称讲解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简称书写大赛)、“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简称篆刻大赛)。
各赛项实施方案见附件。
五、赛项组织(一)诵读大赛诵读大赛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组织赛区初赛(海外组除外)。
各省级教育(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组织方式,组织参赛者在大赛官网进行知识测评,选拔推荐入围复赛作品、上传官网,赛区管理员在官网确认被推荐作品。
海外组参赛者在大赛官网获取自主报名及上传作品途径。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学校: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姓名:杨华娟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生难免有挫折》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思想品德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自主学习教材《人生难免有挫折》2.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3.以座位附近六人为一组分好小组二、教学课题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们面对挫折能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用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名人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深刻体悟“人生难免有挫折”,进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增强耐挫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挫折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歌曲引入本课主题——挫折,师生交流,理解挫折的含义,懂得挫折对人的影响。
利用多种情境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挫折的不同影响。
通过观看视频,明白应对挫折的关键是战胜自己,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面对挫折和逆境。
三、教材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第三课《笑对生活》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应积极面对挫折。
它一共有两个板块的主题。
第一板块的主题:感受生活的挫折。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挫折,了解挫折的含义以及对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知道挫折产生的原因;第二板块的主题:挫折也是财富。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挫折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应对挫折的关键是战胜自己,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面对挫折和逆境。
教学重点:1.挫折的成因及作用2.挫折具有双重作用。
教学难点:挫折具有双重作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四、教学方法教法:案例教学法、图片视频引导法等。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设计标志》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六年级2.学科:信息技术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在互联网中查询资料,初步了解标志的概念、特点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二、教学课题本课题基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全一册,源于第3课“设计标志”。
该课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设计、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标志的设计方法、理念与技巧,加强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工具的灵活运用,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分析教学内容:顺德区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六年级第3课的内容。
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础上,对自选图形、艺术字的进一步应用。
通过本课的探究,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进行再认识和进一步了解,并发挥各自所长和丰富的想象力,动手设计出形式各异的标志。
它是学习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起到了让计算机知识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由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发展可知,他们思维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强,喜欢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不过尚缺乏生活经验。
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是一堂Word软件的实际应用课,因此选择学校网络室进行授课。
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课所创设的情境中。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标志的作用及特点2.掌握运用Word自选图形进行标志设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班徽,使学生体会设计的乐趣,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设计技能的平台2.通过网络搜索方式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3.通过亲自尝试绘图工具和动手设计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主动学习4.通过小组协作、互动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集体、奋发向上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鼓励独立思考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标志设计的方法与理念2.自选图形中“曲线”工具的运用教学难点:自选图形中“曲线”工具的灵活使用六、教法学法教学策略:1.情景设计——乐学、想学2.讲练结合——直观、形象3.任务驱动——思考、创造4.小组协作——合作、交流5.比赛刺激——促动、激发6.欣赏评价——审美、表达学法指导:情感启发 -- 探讨交流 -- 接受任务 -- 自我创新 -- 协作操练 -- 总结评价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标志上课伊始,向同学们展示两组网络搜索到的有关标志的动画。
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学设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大良顺峰初级中学郭庆华一、课程标准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属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内容。
授课对象的学生已经接触历史一个多学期了,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特别是本单元前4课介绍了唐朝建立过程,政治特点及民族政策,对唐朝已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知识的角度属于扩充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具备一般的历史学习方法,如比较学习、历史人物介绍等,但是学习历史史论结合的方法还有待提高。
本设计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鉴真东渡, 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和中印交流的玄奘西行, 。
2,知道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的史实,找出二者共同之处,学习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真东渡路线,长安图片,玄奘西行的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通过自主学习,想象空间,探究活动,追根寻底,课堂检测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三)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史实介绍,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险阻、百折不回,和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交流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日本、朝鲜等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朝在频繁的交流中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既能用来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又能从史实中吸取不怕困难,信念坚定,执着追求的精神营养。
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八年级)3、课题:声的利用2、课时:13、课前准备:①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第三节《声的利用》收集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②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教具,课前预习学案。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可以传递信息。
2.了解声可以传递能量。
3.了解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影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进而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增强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材分析《声的利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声现象的第三节。
本节课的内容在本章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生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学好这节内容也能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但教材中只有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对知识的扩展略显单薄。
学生分析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所有的学生都对它充满了好奇感、新鲜感。
声的利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是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实验探究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同时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其他应用技术的了解。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及对物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根据他们心理特点,结合他们感兴趣的网络技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动的演示实验,大量的视频资料定会激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探究愿望。
教学重点: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现象在实践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具体问题中辨别声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练习、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具准备:蜡烛、打火机、MP3播放器、扬声器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