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 格式:doc
- 大小:29.6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孔子教案语文S版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孔子教案语文S版孔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人及己、翻来覆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重难点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准备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2.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
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 孔子(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2)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这篇课文,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学习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的主要内容;2.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孔子的思想;2.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课文《孔子》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笔记,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论语》相关内容,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重要思想。
第二步:预习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看课文《孔子》的标题和插图,猜测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贡献有哪些。
第三步:阅读理解(15分钟)1.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阅读课文《孔子》。
2.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并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收获。
第四步:课文讲解(15分钟)1.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第五步:课文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运用。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文分析,包括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走向等方面。
第六步:阅读技巧训练(15分钟)1.教师讲解常用的阅读技巧,如概括主题、寻找关键词、理解词义等。
2.通过针对课文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阅读技巧。
第七步:思考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对《孔子》这篇课文进行思考和拓展。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八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孔子》相关的习题;2.思考孔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孔子》。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分析、阅读技巧训练等环节,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孔子进行思考和探究。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孔子优质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孔子优质教案1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2、需了解的词意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一、(1、2)孔子的生平。
《孔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行文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从不同途径(网络、书籍、向家长了解)了解孔子生平、小故事、哲理名言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读1.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吧!看:束发高冠,衣袂飘飘,先贤正在向我们走来。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幻灯依次出示图片:黄帝、孔子、李白、杜甫、柳公权、李清照等,学生猜人物]2.导语: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足迹令人怀想,这一单元,就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去了解先贤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请同学们快速读导读,说说本单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我们需要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掌握什么?生自读,汇报单元训练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二、初识孔子导语:同学们,人们往往把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的,在学问或是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为“圣”,比如:诗圣——(生:杜甫),书圣——(生:王羲之),茶圣——(生:陆羽)……那么,你们知道,孔子被人们称为什么吗?生答(孔圣人)师肯定学生答案,板书“至圣”:至,最高,至高无上,不可逾越,孔子是人们心中圣人中的圣人哪!那么,为什么呢?同学们,能根据你们所了解的谈谈吗?(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齐读“学习链接”孔子名言。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孔子教案设计语文S版【教材分析】《孔子》是小学语文s版课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笫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简要地对孔子作了一些介绍。
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地讲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
通过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突出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属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在此阶段让学生对《论语》以及孔子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无论是他的教学思想还是做人之道都值得我们的学生去领悟和学习。
让五年级的孩子对孔子进行初步的了解有利于为他们升入高年级进一步学习《论语》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1.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词语。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教学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谈话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预习成果——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2课时:整体入手,回顾全文——细读课文,品读感悟——整体回顾,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2课时。
《孔子》教学设计《孔子》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以及孔子的几个小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让我们懂得了: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课文和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儒、蔡、祭祀”等字;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等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子、段读懂课文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进取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名人?(适当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名人,孔子。
为什么是伟大的呢?学习了课文大家自然会知道。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时代,走近孔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出示朗读提示,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对于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重点理解。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句子。
)2、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预设及准备资料:(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2)需了解的词意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孔子教案语文S版教材分析《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
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先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先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重点句子,指点先生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认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词,由此引出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
二、请先生读课文1、2自然段,布置成绩:你对孔子有了哪些了解?过渡:看来我们对孔子和《论语》曾经不再陌生了,让我们继续往下浏览,去领略故事中那些深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三、学习新知1、布置默读要求。
2、先生开始默读,师下课堂指点。
过渡:文中的着四个故事是可以独立开的,所以等会儿你对哪个故事有本人的领会,就谈哪个故事。
3、故事1:(1)重点引导先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2)结合本人的生活实践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齐读这个故事。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甚么?板书:推己及人故事2:(1)谈谈本人的感受.(2)引导先生理解:孔子是在甚么情况下不喝“盗泉”的水?描写孔子喝弟子们口渴的语句找出来读读。
(3)得出结论:严于律己(板书)(4)读这个故事。
故事3:(1)分角色读读这个故事。
(2)谈谈本人的感受,引导先生理解:句子1“君子在穷困的时分……,君子在穷困的时分…….”的意思。
句子2“我们置信本人的眼睛……了解一个人真实不容易呀!”词语“假装”能看出孔子遇事有甚么精神?(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甚么?板书:敢于自省(5)齐读这个故事。
故事4:(1)你特别欣赏哪个词或句?(2)谈谈本人的感受。
(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甚么?板书:学而不厌四、小结:课文学习到这儿,我们对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要学会做“仁”者,要爱别人,宽以待人。
过去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谈,如今则有“半部《论语》学做人”之说。
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同学们以人生的启示,智慧的启迪!五、齐读课文,再次领略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
21.《孔子》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教学重难点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准备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孔子》的生字词,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展示PPT2)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两部分:孔子的生平和有关他的几个小故事),那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生平的这一部分。
我现在要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否忘记了:1、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
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的《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2、《论语》是谁写的?记录的是什么?生预设: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把他平时的言行记录下来,编纂成《论语》。
(这部著作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文献。
)(二)讲授新课:分析课文主要内容1、师生共同解决:(1)师:《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展示PPT3)(2)思考问题: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举手回答)(展示PPT4)生预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生预设: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板书推己及人)D、“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举手说说)(播放视频)E、结合视频与生活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将心比心; 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关爱别人(3)师生共同小结段意。
21.孔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理解文中(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3)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
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全文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孔子的哪些信息?(孔子概况)课文中还具体讲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不喝盗泉水(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4)晚年读《周易》2、这4个故事选自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一本书《论语》,这本书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最可靠,直接的文献,也是在教导我们怎样为人处世。
这节课我们就抓住孔子的言行,了解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一)自主合作探究:温馨提示:孔子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看学习提示:默读3——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孔子言行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交流。
体会孔子具有怎样的崇高品质?(二)交流汇报:1、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段落中,哪个词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推己及人)。
联系你的生活,你还能用哪些词语进行理解呢?(将心比心、宽以待人……)小结:意思是:孔子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不要强加给别人.(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习第二个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用书上的话来说说:孔子为什么在很渴很渴的情况下也不喝“盗泉”的水呢?(生答)你能抓住“盗”字本身意思来谈谈吗?(本身有“盗窃,偷盗”的意思,孔子不饮“盗窃”的水,说明了他对“盗窃,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是一种可耻行为。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上册课文:21 孔子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子》这篇课文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编写的。
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分述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
通过对孔子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表现了孔子推己及人、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好学等方面的品德,体现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课文内容较丰富,语言含义深刻,在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孔子的资料;课中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了解文中故事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要求学生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借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断从经典书籍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认识本课生字“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怨、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一)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感兴趣的话题:名人。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显示孔子画像(展示课文第三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孔子。
(二)齐读课题后,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孔子的资料。
(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孔子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教师课前准备:课件:孔子的画像、生平简介等。
收集孔子的生平故事和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向,整体入手,回顾全文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思想令人怀想。
谁知道中国最有名的老师是谁?生答:孔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这个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的古代名人,你了解到了他的哪些生平、事迹?(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谈谈自己第一课时的收获。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1、、师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这些内容分别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1: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事2:不喝“盗泉”水故事3:谈“识人不易”故事4:晚年读《周易》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个故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事要将心比心,自己所不愿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自己这方面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故事: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第三个故事分角色读。
弟子的疑问语气及孔子对弟子的循循善诱,都可在朗读中充分体现,指导学生要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君子”“小人”分别指什么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21 孔子语文S版21 孔子一、教材分析《孔子》这篇课文介绍了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伟大成就。
课文中以孔子教育其子弟的具体事例来体现孔子是一个注重言传身教的著名教育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
四、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课件)五、上课时间:月日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2.需了解的词意:儒家.仁.隐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4).晚年读《周易》(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说说你悟出了什么?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第二个故事: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孔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感悟故事中包含的道理,明白如何做人。
【教学重、难点】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有幸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你们还记得他是谁吗?(生答:孔子,板书课题:21.孔子,生齐读课题。
)师:那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呢?谁能介绍一下孔子?(学生介绍)师:同学们的记忆力可真棒,相信接下来的看拼音写词语也难不倒你们,请根据大屏幕出示的拼音写出词语。
(PPT出示拼音,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
)教育儒家核心严厉抱怨祭祀翻来覆去师:(PPT出示答案)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快速订正,全对的同学有多少?那没全对的同学可要加油了!上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字词小伙伴,还了解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谁还记得?学生汇报: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喝盗泉之水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晚年读《周易》(出示PPT)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师:没错,就是这四个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再次走进这四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深意呢?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吧!请看自学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自学提示:默读课文3——8自然段,画出孔子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生自学,交流。
)师: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你认为哪个故事让你体会最深刻?(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课件。
)预设一生a:孔子读《周易》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孔子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生b:我体会到了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师:同学们想看看《周易》吗?你们能看懂吗?老师也看不懂,就连大圣人孔子也觉得《周易》有些难,文中是怎样说的?(学生汇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
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
孔子名(),字(),()时期()人,是我国古代()的()家、()家和()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
教学反思
这篇关于孔子这个名人的文章虽然结构清晰,但教学方面我感觉有点难度,毕竟这个名人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远,他的成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他的“仁”的主张不是五年级的学生能轻易理解的。
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我力图化难为易,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白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并且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段落层次,学会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如果再让我上这节课,我会花多些时间和学生做课前准备,了解孔子,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且在分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探究孔子的推己及人、严以律己、勇于反省等精神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