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污染事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7.41 KB
- 文档页数:9
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
1.直接损失计算方法:
直接损失主要包括渔业资源和捕捞设备的损失。
对于渔业资源的价值评估,通常可以根据渔业生产数据和市场价格等因素进行计算。
对于捕捞设备的损失,可以根据设备的购买价格和使用年限等因素进行评估。
2.间接损失计算方法:
间接损失主要指因水域污染事故造成的渔业生产活动中断、销售市场萎缩、生态环境破坏等带来的损失。
这些损失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1)生产活动中断损失:根据事故造成的生产活动中断时间和受影响的渔民数量等因素,可以估计由于中断生产而造成的损失。
对于收入的损失,可以根据渔民的捕捞效益和渔业生产指标进行估算。
(2)销售市场萎缩损失:由于水域污染事故造成的渔产品市场需求下降,销售价格下跌或无法销售等情况,导致渔业收入减少。
这一部分损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率、渔产品价格调整情况等进行估算。
(3)生态环境破坏损失:水域污染事故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于鱼类、海洋动植物的生息和繁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部分损失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和恢复成本评估,以便计算出其对渔业的损失。
综上所述,水域污染事故对渔业的损失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多个因素。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具体
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估和计算,以更准确地反映水域污染事故对渔业的实际损失。
海水渔场日常损耗计算公式海水渔场是指利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和捕捞的场所,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
在海水渔场的日常经营中,损耗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损耗的计算对于经营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损失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耗,提高经营效益。
本文将介绍海水渔场日常损耗的计算公式及其重要性。
海水渔场日常损耗计算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损耗率 = (损耗量 / 进货量) 100%。
其中,损耗率是指损耗量占进货量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损耗量是指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损失,进货量是指购买或者获取的原料或产品的数量。
在海水渔场中,损耗量包括了多个方面,比如捕捞过程中的鱼类损耗、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损耗、设备损耗等。
这些损耗会直接影响到渔场的经营效益。
因此,经营者需要通过损耗率来及时了解损耗的情况,从而采取措施减少损耗,提高经营效益。
损耗率的计算对于海水渔场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通过损耗率的计算,可以了解损耗的情况,找出损耗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耗。
比如,对于捕捞过程中的鱼类损耗,可以通过改进捕捞工艺、提高捕捞效率来减少损耗;对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损耗,可以通过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来减少损耗。
其次,通过损耗率的计算,可以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产品的损耗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比如,对比不同季节的损耗率,可以了解季节变化对损耗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比不同产品的损耗率,可以了解不同产品的损耗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最后,通过损耗率的计算,可以评估经营效益,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损耗率的降低意味着经营效益的提高,可以帮助经营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经营效益。
在实际操作中,海水渔场的经营者可以通过损耗率的计算,及时了解损耗的情况,找出问题,采取措施减少损耗,提高经营效益。
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设备损耗;可以通过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损耗;可以通过改进捕捞工艺,提高捕捞效率,减少鱼类损耗。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审批稿一、引言渔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给渔业资源和渔民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能够有效应对渔业污染事故,并恢复渔业资源,必须确立一套科学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本文旨在审批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确保计算结果公正、合理。
二、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1.计算方式(1)损失类型的划分:将经济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类。
直接损失包括渔业资源损失、设施设备损失等;间接损失包括渔业生产减少、人力资源流失等。
(2)经济损失评估:针对每类损失,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确保损失的评估结果合理、准确。
(3)损失金额计算:根据评估结果,通过数量乘以价格的方式计算损失金额。
2.相关指标在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过程中,应考虑以下相关指标:(1)渔业资源评估指标:包括对受损渔业资源的数量、产值和市场价值的评估。
(2)渔业生产减少指标:评估污染事故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渔业生产的减少量和减少比例。
(3)设施设备损失指标:评估受损设施设备的市场价值和维修或更换成本。
(4)人力资源流失指标:评估因事故导致的人力资源流失量和流失对渔业的影响。
三、审批细则1.审批依据2.审批程序审批程序包括提交申请、初审、评估、公示和终审等环节。
申请人应提交完整的申请材料,包括事故报告、损失类型划分、评估方法和指标等。
初审环节由审批机构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评估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评估环节由专业评估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评估,并提出评估报告。
公示环节将评估结果向公众公示,征求相关意见。
终审环节则由审批机构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做出最终的审批决定。
3.审批标准四、结论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的审批是确保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重要环节。
本文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估法和市场价值法的计算方法,并明确了相关指标和审批细则。
希望通过审批的实施,能够确保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的公正、准确计算,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正文:---------------------------------------------------------------------------------------------------------------------------------------------------- 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1996年10月8日)为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因污染事故造成的渔业损失,为正确判定和处理污染事故提供依据,现制定以下计算方法。
一、污染事故渔业损失量的计算污染事故中的渔业损失量,是指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污染渔业水域造成鱼、虾、蟹、贝、藻等及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死亡或受损的数量。
计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事故水域的类型、水文状况、受污染面积的大小以及受损害资源的种类而定。
(一)围捕统计法应用范围:适用于能进行围捕操作的水域,其污染事故水域面积在万亩以下。
围捕设点和计算方法:在事故水域中,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围捕点8—10个,每个围捕点的面积20—50亩,在围捕中,按种类和规格(苗种、成品)分别统计水产生物死亡量和具有严重中毒症的水产生物数量。
围捕点及各点面积的设定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受污染水域的具体状况决定。
计算方法:各围捕点单位面积平均损失量=各围捕点单位面积损失(包括中毒量)之和÷围捕点数事故水域总损失量=(单位面积平均损失量×事故水域总面积+群众捕捞的损失量)水域面积在万亩以上,或其损失密度分布呈明显区域性的养殖水域,分别围捕统计,总损失量等于各区域的损失量之和。
(二)调查估算法应用范围:适用于难以设点围捕的大面积增、养殖水域。
估算方法;1.调查养殖单位当年投放苗种的分类放养量,以养殖单位提供的发票、生产原始记录和旁证为准,并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核定;2.以粗养为主的应考虑原有天然渔业资源量;3.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组织有关单位或事故双方评估事故水域中的损失量(F1);4.由渔政机构抽样调查群众自发性捕捞的损失量(F2);5.总损失量Y=F1+F2。
“gb t ”相关文件合集目录一、GB T 196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二、GB T 12467 1 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1部分质量要求相应等级的选择准则三、GB T 21678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四、GB T 28407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五、GB T 706 热轧型钢标准六、GB T 36344 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GB T 196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标题:GB T 196 - 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普通螺纹是一种在机械、建筑、管道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的连接形式。
GB T 196是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标准,涵盖了螺纹直径、螺距、牙底间隙等核心参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GB T 196标准中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
根据GB T 196,普通螺纹的直径分为大径、中径和小径。
大径(D)是指螺纹的最大直径,通常作为螺纹的参考直径;中径(d)是指螺纹的中部直径,是螺纹的重要参数之一;小径(d1)是指螺纹的最小直径,通常作为螺纹的起始直径。
螺距(P)是指相邻两牙之间的轴向距离,也是普通螺纹的基本参数之一。
根据GB T 196,螺距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P = π× D / 2。
其中,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14159。
牙底间隙(C)是指螺纹牙底之间的间隙,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根据GB T 196,牙底间隙也是普通螺纹的基本参数之一。
牙底间隙的作用是保证螺纹的啮合精度和连接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牙底间隙的大小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工艺进行调整。
在GB T 196中,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标注方法有两种:粗实线法和细实线法。
粗实线法用于标注螺纹的大径和小径,细实线法用于标注螺纹的中径和其他尺寸。
标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标注大径时,应使用粗实线,并在尺寸数字前加注“D”;标注小径时,应使用粗实线,并在尺寸数字前加注“d”;标注中径时,应使用细实线,并在尺寸数字前加注“d”;GB T 196是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标准,涵盖了螺纹直径、螺距、牙底间隙等核心参数。
环境污染事故中的损失赔偿如何计算环境污染事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受害者的损失赔偿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事故中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一、损失赔偿计算的基本原则在环境污染事故中,损失赔偿的计算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原则一:修复优先原则根据修复优先原则,受损的生态环境应该首先得到修复,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损失赔偿计算时,应该优先考虑修复费用的计算。
2. 原则二:受损赔偿原则受损赔偿原则强调的是对受损者的赔偿,包括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医疗费用、环境修复费用、财产损失等;非经济损失则包括精神痛苦、身心健康影响等。
3. 原则三:责任追究原则责任追究原则要求对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方进行追究,并依法进行相应的赔偿。
二、损失赔偿计算的具体方法环境污染事故中的损失赔偿计算方法有多种,具体计算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方法:1. 经济损失的计算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医疗费用、环境修复费用和财产损失等。
医疗费用的计算可以依据受害者的诊疗记录和医疗费用明细来确定,而环境修复费用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财产损失的计算可以考虑受损财产的价值和损失程度。
2. 非经济损失的计算非经济损失主要包括精神痛苦、身心健康影响等。
对于非经济损失的计算相对较为困难,通常可以参考类似案例的判决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估算。
3. 惩罚性赔偿在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中,法律还规定了惩罚性赔偿,用于惩罚责任方的不法行为。
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一般由法律规定。
三、法律依据在我国,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1.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了环境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
2. 《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明确了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责任和赔偿的相关规定,适用于环境污染事故中的损失赔偿。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出台为渔业污染事故处理
提供定量依据
无
【期刊名称】《给水排水动态》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据资料显示,我国2003~2006年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发生次数都在1000次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频繁发生的渔业污染事故对渔业生产、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等都造成了严重损害。
直到目前《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的出台,才为我国关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真正指明了确切的方向。
【总页数】1页(P41)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0.332.5
【相关文献】
1.乐亭县小河子闸渔业污染事故处理分析 [J], 刘军
2.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严重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增加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2004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J], 肖乐
3.渔业污染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林英;叶伟玉
4.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浅析 [J], 韩育章;朱志强;普家勇
5.《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国家标准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污染损害计算推荐方法怎样计算的指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污染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一、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1、固定资产损失=重置完全价值(元)×(1-年平均折旧率%×已使用年限)×损坏率(%) 其中:年平均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100%/折旧年限,重置完全价值是指重新建造或购置全新的固定资产所需的费用;预计净残值率是指固定资产净残值占资产原价值的比例,由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定价评估;固定资产净残值是指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可收回的残余价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余额。
2、流动资产损失: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参加循环周转,不断改变其形态的资产,如原料、材料、燃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的经济损失。
流动资产损失按不同流动资产种类分别计算并汇总。
流动资产损失=流动资产数量×购置时价格-残值,残值指财产损坏后的残存价值,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定价评估。
3、农产品财产损失:指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的农产品产量减少和农产品质量受损的经济损失,按照《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司法鉴定经济损失估算实施规范》(SF/ZJD0601001)、《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 21678)和《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损失评价技术导则》(NY/T 1263)计算。
4、林业损失:指由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林产品和树木损毁或价值减少,对林业资源本身的损害列入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林产品和树木损毁的损失利用直接市场价值法计算,评估方法参见农产品财产损失计算方法。
5、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方法包括替代等值分析方法和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替代等值分析方法包括资源等值分析方法、服务等值分析方法和价值等值分析方法。
环境污染对渔业损害的鉴定有哪些环境污染可能会导致河流污染,这时候受污染的河水就会使得水中饲养的鱼发生一些死亡等现象,法律对这样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害是有规定的,那么环境污染对渔业损害的鉴定与评估有哪些内容呢?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疑问,下面就让律师365小编为您解答。
热点推荐:侵权行为网络侵权侵权责任法侵犯肖像权隐私权侵犯名誉权民事责任过错责任环境污染可能会导致河流污染,这时候受污染的河水就会使得水中饲养的鱼发生一些死亡等现象,法律对这样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害是有规定的,那么环境污染对渔业损害的鉴定与评估有哪些内容呢?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疑问,下面就让小编为您解答。
在渔业污染损失纠纷案中,受害方损失惟有获得赔偿,其权利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而损失金额的确定,主要由鉴定或者评估予以确定。
因此,经济损失鉴定或者评估处于中心地位。
但是,在渔业污染损失纠纷司法实践中,经济损失的鉴定与评估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笔者通过对自己处理过以及其他途径收集的25个典型渔业污染损害赔偿案件的裁判文书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司法机关未来处理该类案件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合理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损失鉴定与评估的重要性在笔者研究的25个案例中,有鉴定或评估的17件,占到68%;而没有鉴定或评估的为8件,比例仅为32%。
没有鉴定或评估的案件中,有5个案件受害人损失的确定依据主要是《专家意见》,即由9名相关专家出具的意见书。
虽然9名专家分别为水产畜牧局高级工程师、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等身份,但这种意见严格来讲只能作为参考,而不应作为直接证据。
有的案件仅仅依据原告的自述进行损失的计算,一方面不够客观,另一方面也会间接激励其他案件受害人夸大损失,漫天要价,最终引发社会矛盾。
还有的案件判决时,法院仅按当地及周边邻县养鱼模式为依据进行损失的计算。
”这种判决方式显然过于随意,容易导致当事人的怀疑与不服,缺乏严肃性与严谨性。
因此,对调查的程序进行更加详细的交待,使经济损失鉴定与评估更加科学严谨。
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
渔业资源的损失量计算是渔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评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帮助制定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下面将介绍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资源调查:首先需要进行渔业资源的调查,包括野外实地考察、取样调查、数据收集等工作。
通过对不同渔区、不同类型的渔业资源进行采样和监测,了解资源的分布、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基本情况。
2.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渔业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统计各类渔业资源的数量、重量、体长、年龄等指标。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并判断资源的变化趋势。
3.损失量计算:基于资源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计算渔业资源的损失量。
损失量的计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常用的开水捞损失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渔业活动中的碾碎捞、迷鱼、戏捞等捕捞方式的影响进行评估,进而估算出损失量。
4.损失原因分析:针对资源的损失量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造成资源损失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包括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环境污染等),自然因素(如环境变化、气象事件等),为资源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5.制定管理措施:根据资源调查和损失量计算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这包括建立保护区、限制捕捞强度、修订捕捞季节、推广科技技术等,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充分的科学调查、数据分析和专业知识支持。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计算和分析,才能有效保护和管理渔业资源,保障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死鱼补偿计算方法近年来,关于死鱼事件的讨论逐渐升温,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的表现形式,死鱼对于当地水质和生态环境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水生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私自实施超标排放,不仅损害了当地水体,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感。
那么,对于这类事件中养殖户或污染厂家,如何进行合理的死鱼补偿计算方法呢?一、了解死鱼补偿的根本原理首先,死鱼补偿是要按照其发生的人工养殖损失来计算的。
因此,决定进行死鱼补偿计算的首要条件是熟悉养殖过程和对死鱼的真实损失情况有充分的理解。
针对死鱼数量不同,补偿金额也会存在差异。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死鱼的数量并不是实际损失的唯一指标,还要结合一些外部因素给出具体的补偿方案。
二、死鱼补偿的计算方法死鱼补偿计算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必须要清楚明了。
其中,死鱼的数量、死鱼损失的品种及其市场价值、养殖流通环节和其生长阶段等都需要特别注意。
死鱼由于种类不同而价值不同,因此死鱼和其类型的价值差异是补偿金的关键因素之一。
1.死鱼补偿的基本单位死鱼的基本单位指的是养殖区域的1000尾死鱼数。
对于污染事件造成的死鱼,被证实是污染事件的责任方应该为死鱼进行相应的赔偿。
2.补偿金额的计算(1)针对每条死鱼的补偿:每条死鱼的补偿可以通过:死鱼数量x死亡鱼的平均销售价值来计算得出。
(2)按照死鱼的总量来补偿:每1000尾死鱼的补偿金可以通过:1000尾死鱼的平均销售价格x死鱼数量得出。
(3)按照损失的总计成本来补偿:总计成本补偿计算方法是将死鱼数量与损失成本、或者从死鱼中减去损失成本计算得出。
研究表明,死鱼补偿费用不仅取决于死鱼数量和损失而且受到养殖的成本和损失与养殖环节、养殖流通渠道、养殖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1.是否需要进行独立评估?由于死鱼补偿计算不仅涉及到死鱼的数量,还需综合考虑死鱼种类及其市场价值等诸多因素。
因此,需要一名具备专业知识并且经过政府认可的评估师,对损失进行估算。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 21678-2008(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 年4 月9 日发布,自2008年6月1日起实施)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渔业水域受外源污染导致天然渔业资源、渔业养殖生物和渔业生产受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渔业污染事故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水生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海水水质标3.2 污染面积由于污染造成渔业水域某种环境因子指标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的规定或造成污染损害事实的水域面积。
4 渔业资源损失量评估方法渔业损失量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比较法、定点采捕法、围捕统计法、统计推算法、调查统计法、模拟实验法、生产效应法、生产统计法、专家评估法和鱼卵仔稚鱼评估法等 11 种方法。
在应用中可根据水域类型、污染情况、历史资料、本底资料和受损生物等综合情况,选择适用的计算方法。
4.1 直接计算法4.1.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天然渔业水域渔业资源损失量的评估(不包括4.3 的评估范围),并且:——拥有事故发生前近5年内同期渔业资源调查历史资料;——拥有事故发生后渔业资源现场调查资料。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 21678-2008(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 年4 月9 日发布,自2008年6月1日起实施)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渔业水域受外源污染导致天然渔业资源、渔业养殖生物和渔业生产受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渔业污染事故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水生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海水水质标3.2 污染面积由于污染造成渔业水域某种环境因子指标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的规定或造成污染损害事实的水域面积。
4 渔业资源损失量评估方法渔业损失量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比较法、定点采捕法、围捕统计法、统计推算法、调查统计法、模拟实验法、生产效应法、生产统计法、专家评估法和鱼卵仔稚鱼评估法等 11 种方法。
在应用中可根据水域类型、污染情况、历史资料、本底资料和受损生物等综合情况,选择适用的计算方法。
4.1 直接计算法4.1.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天然渔业水域渔业资源损失量的评估(不包括4.3 的评估范围),并且:——拥有事故发生前近5年内同期渔业资源调查历史资料;——拥有事故发生后渔业资源现场调查资料。
4.1.2 计算4.1.2.1 资源损失率p 2 资源损失率按式(1)计算:式中:D - D R =Dp⨯100% - E (1)R ——资源损失率,%;D ——近年内同期渔业资源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2)或尾每平方千米(尾/km 2);22D p ——污染后资源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或尾每平方千米(尾/km );E ——回避逃逸率,%。
4.1.2.2 渔业资源损失量 渔业资源损失量按式(2)计算:式中:nY l = ∑ D i ⋅R i ⋅ A pi =1 (2)Y l ——渔业资源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尾;__2D i ——近年内同期第 i 种渔业资源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或尾每平方 千米(尾/km 2);R i ——第 i 种渔业资源损失率,%;A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4.2 比较法4.2.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天然渔业水域渔业资源损失量的评估。
并且:—— 无事故发生前近 5 年内同期渔业资源调查历史资料;—— 拥有事故发生后,污染区和非污染区渔业资源现场调查资料,非污染区为污染区的 临近区域。
4.2.2 计算 渔业资源损失量按式(3)计算:式中:nY l = ∑( D u i - D p i ) ⋅A pi =1 (3)Y l ——渔业资源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D u i ——对照区第 i 种渔业资源平均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2)或尾每平方 千米(尾/km 2); D p i ——污染区第 i 种渔业资源平均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或尾每平方p 千米(尾/km 2);2A p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
4.3 定点采捕法4.2.3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天然水域底栖渔业生物和底播养殖区等无法拖网采样、但可进行定点采捕 区域渔业生物资源损失量的评估。
4.3.2 计算 渔业生物损失率按式(4)计算:式中:R ——生物损失率,%;R =N l⋅100% N t (4)N l ——采集到的损失生物数量,单位为只; Nt——采集到的总生物数量,单位为只。
渔业生物损失量按式(5)计算:式中:nY l = ∑ S i ⋅ D f i ⋅ A p ⋅ R ii =1 (5)Y l ——渔业生物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S i ——第 i 种渔业生物商品价格,单位为千克每只(kg/只);2D f i ——第 i 种渔业生物栖息密度,单位为只每平方米(只/m );A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R i ——第 i 种渔业资源损失率,%。
4.4 围捕统计法4.4.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能进行围捕操作的湖泊、外荡以及浅型水库等渔业资源量的损失评估。
4.4.2 计算 渔业资源损失量按式(6)计算:⎛ n ⎫式中:Y l = ∑Y i ⎝ i =1n ⎪ ⋅ A p⎭ (6)Y l ——渔业生物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2Y i ——第 i 围捕点单位面积渔业资源损失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n ——围捕点数;pp 2 A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4.5 统计推算法4.5.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增养殖水域渔业生物损失量的评估,并且:—— 能提供确切的投苗数量; —— 现场调查能获得损失率数据。
4.5.2 计算 渔业生物损失量按式(7)计算:式中:nY l = ∑ i =1S i ⋅ D st i ⋅ R i ⋅ A p (7)Y l ——渔业生物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S i ——第 i 种渔业生物商品价格,单位为千克每个(kg/个);2D st i ——第 i 种渔业生物放养密度,单位为尾每平方千米(尾/km )或只每平方千米(只/km 2)或个每平方千米(个/km 2);R i ——渔业生物损失率,%;A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4.6 调查统计法4.6.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增养殖水域渔业生物损失量的评估,现场调查能获取单位水体的生物量和 损失率。
4.6.2 计算 渔业生物损失量按式(8)计算:式中:nY l = ∑ S i ⋅ B t i ⋅ R i ⋅ A pi =1 (8)Y l ——渔业生物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 S i ——第 i 种生物商品价格,单位为千克每只(kg/只);2B t i ——单位面积第 i 种生物数量,单位为尾每平方千米(尾/km )或只每平方千米(只/km 2)或个每平方千米(个/km 2); R i ——第 i 种生物损失率,%;A p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
4.7 模拟实验法4.7.1 适用范围 本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评估外源污染物对养殖生物造成的危害。
适用于污染物不 是单一物质,或为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没有列出的物质,2 或污染物不明确但造成生物大量急性死亡的事故,主要用于苗种生产或封闭式养殖受外源污 染造成生物损失的评估。
4.7.2 评估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评估:—— 选派 2~3 名具有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熟悉生态模拟试验工作程序的专家; ——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受控模拟实验方案,实验设置 1 个对照组和至少 3 个平行组,受 试生物的选择和数量、实验系列组的设置应按实验设计要求,并达到数理统计要求; —— 将受试生物暴露于实验液中,观察不同实验组中受试生物的反应; ——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物质、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并计算出损失率; —— 根据实验结果和生产中生物放养密度, 按式(9)计算生物损失量:式中:nY l = ∑ S i ⋅ B ti ⋅ R i ⋅V pi =1 (9)Y l ——渔业生物损失量,单位为个;S i ——第 i 种生物商品价格,单位为千克每个(kg/个);23B t i ——单位水体第 i 种生物数量,单位为个每平方米(个/m )或个每立方米(个/m ); R i ——第 i 种渔业生物损失率,%;23V p ——受损水体,单位为平方米(m )或立方米(m )。
4.8 生产效应法4.8.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增养殖水域渔业生物量的损失评估,也可用于天然渔业水域渔业生产的损失评估。
并且:—— 由于环境条件所限,无法获得放苗数量等资料; —— 现场调查无法进行单位面积生物数量的定量调查; —— 现场调查可获得污染前后评估生物生产情况资料。
4.8.2 计算4.8.2.1 渔业生物损失量 渔业生物损失量按式(10)计算:nY l = ∑ ∆Y u i⋅ A p (10)式中:i =1Y l ——渔业生物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2∆Y u i ——污染前后第 i 种养殖生物单产量的变化,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A p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
4.8.2.2 污染前后第 i 种养殖生物单产量的变化 污染前后第 i 种养殖生物单产量的变化按式(11)计算:ui h2∆Y u i = Y ui q - Y uih (11)式中:Y ui q ——污染前 2-3 年第 i 种养殖生物平均单产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2);Y ——污染后第 i 种养殖生物单产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2)。
4.9 生产统计法4.9.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增养殖水域渔业生物损失量的评估。
并且:—— 由于环境条件所限,无法获得放苗数量等资料; —— 现场调查无法进行单位面积生物数量的定量调查; —— 现场调研、调查无法获得污染后评估生物生产情况资料。
4.9.2 计算 渔业资源损失量按式(12)计算:式中:nY l = ∑Y u i ⋅ A p ⋅ R ii =1 (12)Y l ——渔业生物损失量,单位为千克(kg );Y u i ——第 i 种渔业生物平均单产量,为事故前 3 年平均值,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千米(kg /km 2);A p ——污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R i ——第 i 种渔业生物损失率,%。
4.10 专家评估法4.10.1 适用范围 当天然渔业水域环境比较复杂,难以进行现场定量调查,又无法获取满足上述几种方法所 需资料,可由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评估组对渔业资源损失量进行评估。
4.10.2 评估方法评估程序如下:—— 选择 3~5 名具有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了解本地区环境质量状况和渔业资源状况的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 —— 评估专家组制定详细的调查工作方案;—— 现场调查,广泛收集近年本区域的生产、渔业资源动态变化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