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节选)教案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30.26 KB
- 文档页数:6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教材定位】《老人与海(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九篇文章,这篇小说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一个孤单的老人,面对险恶的大海,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结果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小说却通过接踵而至的搏斗,展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围绕老人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小说所赞颂的“人的灵魂的尊严”。
在品读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中,体会海明威凝练而精当的语言。
同时,找出老人的内心独白,体会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以及揭示的主旨。
【素养目标】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梗概,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3.分析选段的艺术手法,掌握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探讨人物形象。
4.把握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现实的狂风骤雨猛烈的吹打着我们的生活之时,当为了生计,我们不得不乘风踏浪,扬帆远航之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姿态面对风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起寻找答案。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海明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
参加过美国对日战争,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后返美定居。
1954年凭《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身患重病,精神抑郁,1961年开枪自杀。
2.创作背景《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阅读任务推进说明:一、介绍整本书阅读方法二、制定《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计划,下发阅读任务单,并推进计划,适时指导。
三、汇总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课下学生自主交流,课上集中讨论的形式释疑。
四、整体梳理 |五、深入探讨课题老人与海授课人张丽丽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整本书内容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提升。
2. 通过撰写人物颁奖词,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形象。
3. 通过画“气泡图”分析小说五大形象之间的关系,总结形象关联背后的深层意蕴。
重点难点通过撰写人物颁奖词,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画“气泡图”分析小说五大形象之间的关系,总结形象关联背后的深层意蕴。
课型表达交流课教学活动安排目标展示学法指导老师点拨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一、学生展示创作歌曲,教师导入二、回顾交流,梳理整本书大概内容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感动世界的文学形象”颁奖典礼举行在即,组委会拟为《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老人颁奖。
请你为老人设计奖项名称(5字以内)、颁奖词(150字以内)和颁奖词解说(500字以上)。
任务要求:奖项名称须简洁易懂,要涵盖老人的核心精神。
颁奖词以第二人称撰写,要有对老人事迹的概述和对其精神的评价。
颁奖词解说要紧扣颁奖词,结合文本,抓住关键情节,有叙述,有议论,可引用一定的原文。
探究二、请以老人为“中心气泡”,用气泡画出小说中五大形象(老人、男孩、大马林鱼、鲨鱼、大海)之间的关系。
要求:请根据小说中人物的关系以及关系梳理的需要,设计气泡图的形式,填出各个气泡的名称,并指出气泡之间的内容联系。
要求内容有理有据,关系一目了然。
四、拓展延伸尝试谈一谈桑迪亚哥形象与你知道的硬汉形象有什么异同。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跨媒介阅读:比较《老人与海》小说与电影的异同,你喜欢哪一种表现形式?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
《老人与海》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1篇〕《老人与海》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要求1.认识6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海鸥、褪色、瞻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沉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详细地表达出来,并进展语言积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沉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详细的。
教学难点: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清的条理,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的条理,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1.老师: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啄食,在他身边蹁跹环绕……这一幅人鸥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在这里永久定格。
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名字就叫“海鸥老人”。
这位老人叫吴庆恒。
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
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
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人与海鸥》这篇,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动人的故事。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归纳中心问题。
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⑵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⑶“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4.老师导读: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很好。
10.《老人与海(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人与海(节选)—从海明威的小说中看冰山理论的运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冰山理论。
掌握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课意在从海明威的小说中看冰山理论的运用。
冰山原则体现在其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语言风格、多元主题等方方面面,但由于课堂容量有限,这节课只以《老人与海》为例,解读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教学过程】:介绍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最早在《午夜之死》中提出。
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埋藏在文字之中,使情感充沛却不易显现,思想隐含深沉却不晦涩,让读者自己挖掘冰山下面的东西。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以《老人与海》为例,来看看海明威是如何纯熟运用“冰山原则”的。
(一)冰山上的八分之一1、真实的故事改编《老人与海》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年,他曾救起在暴风雨中遇险的海明威,从此以后,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6年,富恩斯特出海捕到一条很大的鱼,但因为鱼太大了,他在返程的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后只剩下一副骨架。
同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报道了此事,并给他留下了深深地触动,他坚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小说素材,但他迟迟无法动笔。
直至1951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终于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惊世骇俗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情节故事非常简单,就如同那冰山上露出的八分之一一般,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中叶的古巴,有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远航,久久无法捕到理想中的鱼,终于在第85天的时候掉到一条身长18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老人与海教案(五篇)第一篇:老人与海教案老人与海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写作风格2、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3、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内心独白,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4、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课,同学们好。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有四个大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海明威曾这样描述《老人与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老人与海》。
(2分钟)二、问题设计及答案要点提示1、课前内容: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以做到知人论世。
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的认识。
(既然同学们不太了解,)那老师先介绍一下(找同学读PPT)不知道同学们对“迷惘的一代”有什么了解,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
这些作家之所以迷茫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应战后的世界,可是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
(3分钟)2、既然了解了作者,那么谁能讲一下老人与海这个故事呢?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一下。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
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在归航途中,一条条凶猛的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最终依然没能抵挡住鲨鱼的进攻当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
(2分钟)3、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海》小说的高潮部分,那么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老人与鲨鱼的5次搏斗。
(老人又是与什么鲨鱼搏斗?使用什么武器?搏斗的结果呢?)(8分钟)第一次: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第二次:用刀子杀死两条铲鼻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第三次: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第四次: 用短棍击退两条铲鼻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第五次: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没有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4、文章通过五次搏斗塑造了老人的形象,从具体情节分析本文塑造了老人怎样的形象?(结合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以及侧面描写方法进行分析,从课文中找出语句。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梗概,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3.分析选段的艺术手法,掌握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探讨人物形象。
4.把握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现实的狂风骤雨猛烈的吹打着我们的生活之时,当为了生计,我们不得不乘风踏浪,扬帆远航之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姿态面对风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起寻找答案。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
参加过美国对日战争,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后返美定居。
1954年凭《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身患重病,精神抑郁,1961年开枪自杀。
2.创作背景《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
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3.前情回顾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
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
重点描写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老人与海(节选)》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篇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德育渗透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人与海(节选)》,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海明威的创作风格。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老人与大海、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斗争,以及鲨鱼的袭击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3. 深入探讨小说主题,认识勇气、毅力和人类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节选文本:《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版)第一至第四章。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3.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海明威及其作品《老人与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节选文本,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老人与大海、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斗争,以及鲨鱼的袭击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主题,认识勇气、毅力和人类精神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老人与海》(节选)第五至第八章。
3. 预习作业:准备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以便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预习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理解测试:在课后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六、教学过程6. 案例分析:分享现实生活中的勇气与毅力的事例,让学生结合小说主题进行思考。
7. 创作启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9. 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老人与海》(节选)第九至第十二章。
老人与海[教学目标]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情况。
2.能力目标:鉴赏老人的形象,体会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学会从老人的行为和心理描写中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社会意义。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 一、写作背景 小说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收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提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了。
二、作家作品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解题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识记要点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三、重点字词攮颚啐鲭鲨脊鳍蚕噬舵柄船梢蹂躏拽掉榫头掌舵桅杆皮开肉绽字词巩固 注意“梢”“绽”等字的写法;“榫”“拽”等字的读音。
[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 一、内容详解结构网络《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所以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
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
《9 老人与海》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2.把握人物圣地亚哥硬汉形象,体会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学习老人勇敢、顽强、永不服输的英雄主义精神,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把握小说情节脉络2.分析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味【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评价是: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作家作品: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他出生于芝加哥郊区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作品描写西方一带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被称为着力表现“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又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
《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海明威是个正直、严肃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既有永不服输的“硬汉”形象,同时又常常把描写“死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
作品围绕战争、死亡和男人的野性与英勇展开。
他创作风格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海明威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俗称“电报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