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台湾经济概况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且天然资源不足,先天环境不利经济成长。
但回顾历史,台湾经济发展从1960年代的农业社会,1970年代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社会,吸引庞大外资与先进技术来台,带动台湾加工业及中小企业之蓬勃发展,创造出台湾经济奇迹,并将台湾加工产品推广至全球市场,因此享有「加工王国」之美誉。
而近二十年来以信息、电子产业为导向的高科技社会,随着全球在信息、电子科技带动的技术变革所产生的产业型态已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体制。
2003年台湾当局已投入新台币385亿元在园区的软硬件建设。
园区内共设立370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将台湾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并透过与跨国企业的智慧财产权的交叉授权和技术策略联盟,建立了台湾科技产业之雄厚实力。
值得一提之处为,台湾享有生产整合成功之优势,将生产流程详细切割,最后再将流程结合;各厂商在流程上具有竞争本质,却又时常互相协助,使得流程之间的交易成本得以在彼此协助之下降低,造成生产上之优势。
但时值今日,台湾经济发展表现并不出色。
2000至2007年不仅是整体经济衰退,以年平均统计数观之,经济成长率4.08%与失业率4.26%,致使平均每人国民所得(美元)年增率仅2.71%,而且于2005年为南韩超越,迄今已有2,000多美元之落差;况且整体经济还呈现外热内温之现象:对外贸易持续畅旺;对内需求则相对疲弱。
油料、燃气及电费价格调涨,2008年1-7月平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高达4.18%,已创下过去15年的新高纪录,使得实质薪资负成长。
荣景繁华的高成长似乎已成为昔日黄花难以复寻,而泡沫经济的疑云,竟直笼罩台湾。
举凡当局的债台高筑、财政恶化、产业相继外移、金融体系坏帐比率偏高、失业人口骤升,及核四议题的喧嚷不休等,再再使得低迷的景气雪上加霜。
台湾是以进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占本地生产毛额相当高的比例,所以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对台湾就显得格外重要。
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标题: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摘要:本文为台湾产业研究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台湾主要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对台湾经济的深度分析,本文揭示出了台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引言1.1研究背景1.2研究方法1.3文章结构2.台湾产业概况2.1农业产业2.1.1传统农业2.1.2现代农业2.1.3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2工业产业2.2.1电子产业2.2.2半导体产业2.2.3汽车制造业2.2.4新能源产业2.2.5工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3服务业2.3.1旅游业2.3.2金融业2.3.3餐饮业2.3.4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3.台湾产业发展趋势3.1内外环境分析3.1.1国内政策环境3.1.2国际经济环境3.2农业产业发展趋势3.2.1现代农业技术创新3.2.2农业供应链的建设3.3工业产业发展趋势3.3.1智能制造的兴起3.3.2绿色工业的发展3.4服务业发展趋势3.4.1旅游业的国际化3.4.2金融服务的创新3.4.3创业创新的支持3.5台湾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4.台湾产业政策建议4.1农业产业政策建议4.1.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1.2推动农业供应链整合4.1.3农业科技创新支持4.2工业产业政策建议4.2.1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4.2.2推动绿色工业发展4.2.3强化产学研合作4.3服务业政策建议4.3.1促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4.3.2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4.3.3支持创业创新发展5.结论5.1台湾产业的现状总结5.2台湾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5.3政策建议的具体实施。
台湾工业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
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
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
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
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
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
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业。
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并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
于是80年代以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
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台湾是一个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地区,其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占据着台湾经济的重要位置。
在台湾,有很多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它们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誉。
下面将介绍一些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
1.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Hon H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鸿海精密工业股份,也被称为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台湾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之一。
该公司成立于1974年,总部位于新北市。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智能方式、电脑、电子设备等产品的制造和组装服务,并与苹果、华为等知名品牌合作。
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Delta Electronics, Inc.)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台北市。
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源供应器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开关电源供应商之一。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还提供光伏、能源储存、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致力于推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发展。
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T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简称TSMC,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新竹市。
TSMC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商之一,也是台湾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该公司提供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和服务,为全球众多知名芯片设计公司提供芯片制造和代工服务。
4. 联发科技股份(MediaTek Inc.)联发科技股份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新竹市。
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专注于智能方式芯片和无线通信芯片的研发和制造。
联发科技股份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方式、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
5. 宏碁股份(Acer Incorporated)宏碁股份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新北市。
该公司是全球知名的计算机硬件和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
宏碁股份的产品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方式等。
行业资讯:我国台湾省机床工业的特点以及发展策略中国台湾,目前人口2240万,是大陆13亿的58份之一;2003年,其机床工业产值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六,在日本(78.6亿美元)、德国(75.3亿美元)、意大利(41.8亿美元)、中国大陆(29.1亿美元)、美国(22.1亿美元)之后;机床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在德国(47.6亿美元)、日本(41.3亿美元)、意大利(19.3亿美元)之后,首次超过瑞士(15.3亿美元);机床进口额7.3亿美元,居世界第七;机床消费额11.4亿美元,也居世界第七。
最突出的特点是台湾省机床出口额2003年跃居世界第四位。
其出口额占产值之比值为80%,仅次于世界机床出口强手瑞士(88%),而大于德(63.2%)、日(52.6%)、意(46.1%)。
台湾的机床出口额是进口额的2.3倍,而中国大陆机床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1倍,差距明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1945年被日本占领统治50年,1945年回归时,当地人民文化低下、生活贫困、资源缺乏、经济落后。
经历六个阶段的发展,台湾省建立起了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机床工业。
这六个阶段大致如下:自力更生期(1970年以前):政府重视机床工业之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规划引导,发展公、私机床企业,生产普通机床,开始外销东南亚。
数控(NC)机床萌芽期(1970年~1981年):生产精度较高之普通机床,先后後打开欧、美、日市场,并陆续研制NC机床。
NC机床成长期(1981年~1986年):NC系统、功能部件实行国际配套,NC 机床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其机械工业研究所大力推广NC机床,1981年开发出卧式加工中心(MC)。
1984年NC机械产值12.9亿元新台币,NC化率为13.4%。
机械产值占世界第13位。
1987年~1989年机床产值大增,占世界第10位,产值NC化率上升至29%。
NC机床发展期(1986年~1993年):1986年美国为保护本国NC机床生产拟订了“自我设限协议(VRA)”,限制日本、德国、瑞士、台湾省向美出口机床,台厂商重新拟定外销策略,积极转向欧、亚市场,许多机床零部件协作厂(铸造、热处理、板金、切削、磨削等)纷纷成立,形成机床制造业上的专业化、协作化生产网络。
ISSN 1672-9064CN35-1272/TK项目名称:基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我国能源电力需求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52130N18001G )作者简介:林毅(1985~),研究生,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市场分析和电力系统规划。
台湾电力工业概况及电力供需研究林毅1胡臻达1张艳艳2严通煜1(1国网福建省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22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近几年,台湾电力供应持续紧张,未来电力供应保障变数较大。
在全面收集分析台湾地区电力工业和系统概况、发电、用电增长情况和用电特性后,预测台湾地区未来电力需求增长趋势,可能的电厂建设和退役计划,分析台湾地区未来电力供需形势。
结果表明,未来5~10年台湾电力将持续面临电力供应紧缺局面。
因此要结合两岸发展和合作情况,更大范围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关键词台湾电力工业发购电量备转容量率中图分类号:TM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20)04-015-030引言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岸要应通尽通,要提升经贸合作的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和行业标准的共通,同时提出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的通水、通电、通气、通桥。
上述“四通”着眼于两岸同胞的共同发展,通过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帮助解决经济民生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条件。
为了服务未来的两岸能源基础互联互通、共同发展,需要对两岸能源尤其是电力生产和消费进行研究分析。
但由于台湾电力工业长期独立运营,电力系统和电力供需情况资料相对缺乏,本文通过多方资料收集,对台湾电力供需进行研究分析,为两岸共同发展提供参考。
1台湾电力系统概况台湾地区面积约3.6万km 2,为世界第38大岛屿,其中7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则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
台湾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2001-10-17尽管台湾的经济发展及人均收入已处于较高水平,但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此相比却有较大差距。
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因素,其中台湾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以及“政府”不适宜的作用是主要原因。
一、台湾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台湾的经济发展很长时间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道路,汽车工业的发展自然也受这种发展取向的影响。
但由于特殊的经济条件和历史方面的原因以及“政府”的频繁干预,台湾汽车工业发展并不像其他一些实行这一发展道路的国家和地区那样成功。
〔一〕台湾汽车工业的发展阶段台湾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80年代中期为界划分成两个阶段。
80年代以前,台湾以保护幼稚工业为目的,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
这一阶段虽然实行了较高的保护,但汽车工业并未因此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竞争力很弱。
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经济实行一系列较为开放的政策,特别是1985年开始实施《六年汽车工业发展方案》,大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放宽整车装配厂的设立标准,为汽车企业的竞争创造宽松的条件。
1992年开始在车型开发、生产及销售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开始进入美、日等国市场。
台湾“政府”还采取政策,引导整体素质较好的福特六和、中华、国瑞、裕隆、三阳等5家厂商,采取扩大规模、减少车种、降低开发成本等方法提高竞争力,争取在区域分工中发挥作用,并逐步参与全球汽车产业分工。
这一时期,台湾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但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二〕台湾汽车工业的现状近几年,虽然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的汽车工业均因亚洲经济危机的冲击陷入困境,台湾汽车工业却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也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基本处于一种停滞的态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封闭性。
台湾本地生产和销售的汽车仅1995年和1998年到达40万辆,其他年份均在40万辆以下,其中1999年生产量为350273辆,排名世界19位,产值约1314亿元新台币〔见表1〕。
台湾机床工业发展概况台湾机床工业发展概况台湾机床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之一,其主要竞争优势在于高品质、高精度和高灵活性的产品。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产业现状、市场竞争、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介绍台湾机床工业的概况。
一、发展历程台湾的机床工业起始于日据时期,当时日本政府为提高台湾的经济实力,将机床制造业引入台湾。
在光复之后,台湾政府为了促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积极鼓励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并组建了一系列协会和机构以推动产业的成长。
进入1960年代,台湾的机床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内企业从做代工起步,迅速转型为独立研发制造业。
到了1980年代,台湾的机床工业逐步走出国门,开始向海外市场进军。
二、产业现状台湾的机床工业涉及机床制造、零配件、切割工具、软件等领域,拥有全方位、高质量、低成本的技术优势。
目前台湾机床生产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包括台南、高雄、嘉义等地。
其中,一部分是偏重基础件制造,一部分则将制造与研发结合在一起,致力于低成本的高附加值创新产品。
台湾机床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于350家,年产值超过150亿美元,产值占全球机床总产值的10%以上。
在全球市场上,台湾机床产品有较高的竞争力,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德国。
其中,高精度、高速度、高功能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CNC(数控)自动化生产线等产品领先全球。
三、市场竞争台湾机床工业的主要市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大陆等,其中美国和欧盟市场占比最大。
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台湾的机床产品主要以高附加值、中高端市场为主,产品定位明确,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内市场上,台湾的机床产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国内机床市场需求量较大,未来市场潜力可观。
但随着中国大陆的机床工业的崛起,台湾机床工业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四、未来发展前景未来的机床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也是台湾机床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武城县第四中学初二年级(下)地理导学稿班级:姓名:组号主备人:王娜、徐美秀台湾的经济、人口(同学们,这一课的重点是一些琐碎知识,主要记住台湾省的矿产、工业特点、主要工业城市、台湾的“硅谷”)一、学习目标:1、记住台湾省的主要的物产2、记住台湾省的工业发展特点,主要工业城市3、记住台湾省的主要城市,主要少数民族二、重点:台湾省的主要物产,工业发展特点,主要工业城市难点:台湾省的主要城市,主要少数民族三、学习内容:(一)丰富的物产:1、台湾地形:东部:,植被为:森林,著名的树种是樟树(制作家庭中防腐的“臭球”的原材料),代表花草为兰花,代表昆虫为蝴蝶西部:,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为:、。
水果以、、为主2、台湾岛的矿产资源丰富,记住一个小歌谣:山金铜(东部山地的金、铜)、西煤油(西部平原的煤、石油)、北硫磺(北部的天然硫磺)、岛油气(台湾岛周围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即:山金铜、西煤油、北硫磺、岛油气(必须记住)3、台湾省的海洋水产丰富,其中有优良渔场:海峡几个美称:“森林之海”主要是由于地形以山脉为主;“东南盐仓”主要是由于西部平原,沙滩广布,便于晒盐;“海上米仓”西部地形为平原,土地肥沃,便于发展种植业;“东方糖库”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糖料作物甘蔗为主(二)工业1、台湾利用优势,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现在,台湾重点发展工业,形成了“————”型经济2、台湾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主要的工业城市、、3、80年代以后,台湾迅速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其中台湾的“硅谷”是(中国的“硅谷”是北京、美国的“硅谷”是)4、台湾省内交通发达,环岛建有化铁路和公路,公路网遍及全省各地。
5、最大的机场为机场,著名的港口为、(三)城市与居民1、城市:(1)台北:台湾省的、、中心,也是全省最大的城市(2)高雄:台湾省最大的中心和最大的2、人口主要分布在,居民以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族四:总结:达标检测一、读台湾省略图,写出图中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 ______ ____(山脉)B____ ______(岛屿)C________ __(河流)D_______ _____(岛屿)城市: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二、选择1、台湾省最大的城市是:()A、基隆B、高雄C、台北D、台南2、台湾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A、西部平原B、东部山地C、北部山区D、近海大陆架3、下列地区中,“东方甜岛”是指()A、海南岛B、澳门半岛C、台湾岛D、香港岛4、关于台湾物产的正确叙述是:()A、台湾最主要的树木是杉树B、台湾被称为“水果之乡”,菠萝、荔枝最有名C、樟脑产量为世界首位D、东岸有著名的盐场5、关于台湾矿产资源及分布,正确的是()A、台湾山脉——金、铜B、东部地区——煤、石油C、南部火山——硫磺D、周围浅海——铁矿石。
台湾的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知识点的认识】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台湾的旅游业也相当发达,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台湾的工业分布和发展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4•句容市校级模拟)当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有()
①地狭人稠,人均资源不足②岛内市场狭小③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④山多,交通运输落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分析:台湾面积小、人口多、资源不足、市场狭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台湾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台湾地形虽然以山地为主,台湾交通运输发达,除高山地区外,铁路、公路网遍及全省各地.
解答:台湾面积小、人口多、资源不足、市场狭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因素,理解解答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台湾的工业的分布和发展现状.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 1。
台湾工业
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
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
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
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
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
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
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
业。
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并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
于是80年代以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
但就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工业发展来说,受世界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台湾工业生产增长极不稳定,波动相当大,1974年出现5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负增长,1976年到1978年又出现13-23%的高增长。
80年代,台湾工业在波动中保持中速增长,年平均增长 6.9%,其中1982年出现70年代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9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在1990年制订的“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中,台湾进一步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即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与污染防治工业。
90年代中期后,台湾开始推动以建设“科技岛”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虽然有不少规划未能全面落实与实现,但仍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主体与核心。
整体来说,90年代,台湾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年平均增长4.4%,其中1990年出现50年代以来第三次负增长,2001年出现第四次负增长。
经过约50年的发展,台湾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工业生产净值从1952年的34亿元新台币增加到2000年的31287亿元新台币,增长了920倍。
其中,1971年工业生产净值超过1000亿元,1984年超过1万亿元,13年间增长了9倍;1992年,突破2万亿元,8年翻了一番;1998突破3万亿元,7年翻了一番。
在工业内部,制造业生产始终居主导地位。
制造业生产净值于1972年突破1000亿元,1986年超过1万亿元,14年增长了9倍;1996年,超过2万亿元,10年翻了一番;2000年达到255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