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郑和下西洋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31
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1405 —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2 戚继光抗倭5.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6.背景: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7.概况( 1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 2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 3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 4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8.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3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9.事件: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该壮举发生在下面年代尺中的哪一个世纪( B )13世纪14世纪15世纪16世纪17世纪18世纪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2.《明史·宦官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 , 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教学和自主探究、综合探究分析材料或完成相关表格,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多方面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 1、了解郑和下西洋史实2、理解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动机和影响(二)、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新闻导入(今年 2 月17 日印尼启动了“郑和下西洋之旅”) 2min(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今天本课的内容,导入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师:在半个月前,印尼旅游部宣布将在中国春节期间,在巴淡启动“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之旅”,将 600 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设计成旅游路线,旅游部长阿里夫说要让游客体验海上旅游的新奇,当一回友好使者“郑和”,这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极大的关注,纷纷相继报道。
有谁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几月几日吗?其实早在2005 年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国务院就批准将每年7 月 11 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这个是他的标志图形,上面有四个帆,下边是水纹。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当做历史,更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文化,我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它,可见他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独特的意义的。
师:所以今天我们在比较探究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之前,就先来了解一下这次与哥伦布航海相提并论的中国式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二)、【环节二】讲述“郑和下西洋” ,介绍“郑和”生平,以及“西洋”的范围。
10min(通过解析“郑和下西洋” ,学生了解此次航行的领导人物,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通过此环节结合地图,学生了解当时在中国人眼中西洋的范围,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背景有所了解)师:首先大家看一下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人物郑和时间1405-1433次数7次人数27000 多人船数200 多艘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罗盘针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16 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1533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1557 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4、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二)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3)15 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4)13、14 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1405--1433年, 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郑和的远航,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元末明初,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 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 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 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 进行严格训练, 操练阵法, 组建“戚家军”。
1561年,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 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 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1.条件: 15世纪初, 明朝经济逐步 , 国力雄厚。
2.目的: 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 从1405年到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规模之浩大, 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6.倭寇: 元末明初, 的一些武士和奸商,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 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时人称为“”。
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一、知识梳理1、郑和下西洋背景及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过程:1405—1433年,郑和的舰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和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过程和影响:戚继光组建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意义,它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即郑和下西洋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带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3)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发达的造船业、科技(主要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国家的强盛。
另外,明成祖开拓疆域,积极外交的国策和郑和个人的勇敢也是主要原因。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应该知道,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倭寇为患,这一变化的过程,是我国海上力量衰弱的表现,并由此可以引申到我国海防、边防、军事力量的衰弱,国家经济的衰退,王朝进取精神和开拓气象的委靡。
这种衰退并不是几个爱国将领能够改变的,这样,我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萌发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使自己今天的学习行为有厚重的历史感。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1)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2)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1)政治目的:宣扬——加强——满足
(2)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特点:(1)时间早:
(2)规模大
(3)次数多
(4)贸易性质:前者是封建国家朝贡性的贸易,后者是掠夺性的贸易
4、影响和后果:
(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形成差异的原因:
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6、郑和下西洋废止原因及其启示:
原因: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
耗费浩繁,国库枯竭。
明末的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7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11 分,共 2 题)1. (3分) 15世纪前期,郑和沿着这条航线七下两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一个世纪以后,麦哲伦船队经东南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这两大航海壮举的共同意义是()A. 加快了殖民扩张的速度B.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C. 刺激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 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2.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耀兵异城,示中国之富强。
——《明史·郑和传》材料三: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1) 中国四大发明的哪项发明为航海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2) 图一中A、B、C、D四条航线的开辟者分别是谁?(3)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4)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的航海分别是出于什么目的。
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3. (5分) 人们经常用“发现了新大陆”来指遇到惊喜的事。
发现新大陆的说法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A. 迪亚士B. 哥伦布C. 达·伽马D. 麦哲伦4. (5分) 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的航行及其发现所带来的重大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欧洲对美洲的征服从此拉开了序幕。
“他”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麦哲伦5. (5分) “1492年,他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了古巴、海地等地,见到了欧洲人此前不知道的新大陆……”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 达·伽马到达印度B.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C. 哥伦布发现美洲D. 麦哲伦环球航行6. (5分)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A. 学习东方的先进文化B. 追寻东方的财富,获取商业利益C. 证明地球是圆的D. 探索研究,确立自然科学体系7. (5分) 有学者认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