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监测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54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一、水样的采集水样的采集其中包括(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
(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
(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1)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
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3)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4)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5)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二、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1)保存技术。
在有现场测定项目和任务时,还应了解有关现场测定技术。
采样计划应包括:确定的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测定项目和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以及需要进行的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
(2)采样器材与现场测定仪器的准备采样器材主要是采样器和水样容器。
洗涤方法,系指对已用容器的一般洗涤方法。
如新启用容器,则应事先作更充分的清洗,容器应做到定点、定项。
采样器的材质和结构应符合《水质采样器技术要求》中的规定。
三、采样方法(1)采样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水瓶、直立式采水器、自动采水器(2)采样数量在地表水质检测中通常采集瞬时水样,在水样采入或装入容器后,应按要求加入保存剂。
注意事项(1)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
(2)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点的位置准确。
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是指针对地表水监测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旨在确保地表水监测工作的准确、可靠和科学。
以下是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一、监测目标和范围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应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范围,包括监测的要素、监测的频率、监测的地点等。
同时,应明确监测时段和监测的目的,如水质保护、水环境治理等。
二、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应规定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设备,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包括水样采集的方法、样品处理的方法、分析测试的方法等。
此外,对于仪器设备的要求,应规定其精度、灵敏度、稳定性等指标。
三、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应规定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包括监测前的质量控制、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监测结果的质量评价等。
四、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应规定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报告编制要求,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包括数据的整理、核对和纠正、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数据的展示和说明等。
同时,应规定监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以满足相关部门和组织的要求。
五、安全和环境保护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应规定监测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确保监测工作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包括人员的防护、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废水的处理等。
六、培训和人员要求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应规定监测人员的培训要求和能力要求,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水平。
包括对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培训、对监测过程和数据处理的培训、对监测标准和规范的理解等。
地表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科学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水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应尽可能细化和完善,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加强对监测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素质,进一步促进地表水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2019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是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的《地表水监
测与评价报告》(GB17314-2008)和《污水排放监测与评价报告》(GB/T 16159-2013)制定的一套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地
表水和污水监测中常见指标的测量方法,采样程序、检查及校验要求,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要求等内容。
一、地表水检测:
1. 水体类别:根据地表水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水域管理状况,测定水体
类别;
2. 水质指标:测定水中常见的水质指标,如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磷,以及有机污染物,可根据地表水环境的特
殊性进行细化;
3. 物理特性:测定其它物理特性指标,如浊度、砷、放射性等;
4. 生物指标:测定常用的浮游植物、底栖动物、藻类氧化还原指标。
二、污水检测:
1. 危害水质指标:测定水中的有毒锈蚀性物质、有机废水、AOX、污染性有机污染物,以及类似废水处理结果的其他污染物;
2. 水的物理特性:测定水的pH值、水的温度、浑浊度以及COD;
3. 水的活性:测定阴离子表面张力、盐度、锂、硼、氨离子浓度等;
4. 生物指标:测定浮游微生物、藻类以及水中重金属等毒性物质;
5. 水与有机污染物的关系: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测量,以评估水的污染级别;
6. 污染物控制技术:针对污染物分析测定结果,综合考虑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废水处理工艺。
本规范规定的检测指标、采样要求、仪器校验等内容,将为我国地表水和污水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原始记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等地表水的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4883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 8170 数据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HJ 493 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1075 水质浊度的测定浊度计法RB/T 214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国市监检测〔2018〕245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水环境质量监测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为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系中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对水的各种特性指标取样、测定,并记录或发出讯号的程序化过程。
3.2流域 watershed;basin;catchment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
习惯上指地表水的集水区域。
3.3水系 drainage system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相互连接组成的系统。
3.4潮汐河流 tidal river受潮汐影响的入海河流。
13.5河口 river mouth河流汇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
3.6潮区界 tidal limit潮汐河流河口中发生潮位变化的上界。
涨潮时潮波由河口沿河道上溯,潮波变幅等于零的分界点。
其位置并非固定不变,随河水流量大小与涨潮流强弱等因素的不同组合而上下移动。
HJ 91.2—2023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1500字HJ 9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要求制定的标准,目的是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保护和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维护公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该技术规范涵盖了地表水监测的重要内容,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区域、监测项目、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等方面,以确保监测过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首先,该技术规范明确了地表水监测的目标。
即通过监测地表水的水质指标,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状况,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该技术规范规定了监测区域的选择和划分。
监测区域的选择应考虑地域特点,包括山区、平原、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的地表水环境,以覆盖不同地区和水域的监测需求。
在监测项目方面,该技术规范列举了一系列常用的地表水指标,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以及一些特定的污染物指标,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监测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是技术规范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该技术规范详细描述了每个指标的监测方法,包括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处理和实验分析等各个环节。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监测区域,也提供了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也是该技术规范关注的重点。
对于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应遵循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同时,对于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技术规范也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和要求。
总体而言,HJ 91.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为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且可操作的技术指南,为保护和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遵循该技术规范,可以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一、水样的采集水样的采集其中包括(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
(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
(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1)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
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3)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4)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5)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二、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各断面的具体位置须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的污染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还须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三、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1)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
(2)国控水系、河流、湖、库上的监测断面,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3)水系的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
(4)如某必测项目连续三年均未检出,且在断面附近确定无新增排放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每年可采样一次进行测定。
一旦检出,或在断面附近有新的排放源或现有污染源有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
(5)遇有特殊自然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时,要随时增加采样频次四、水样采集采样前的准备(1)确定采样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
地表水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引言:地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表水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与利用地表水资源。
一、地表水测量技术的原理地表水测量技术的原理主要涉及水位、流量和质量三个方面。
1. 水位测量原理水位测量是衡量地表水体积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水位测量方法包括悬线法、浮子法和压力法。
悬线法基于水位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利用悬挂在井口或测站附近的绳子测量水位的高度差。
浮子法通过悬挂在水面上的浮子与一个固定的尺度进行比对,测量水位的变化。
压力法则是基于水的压力与水深、水密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通过在水底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水位的变化。
2. 流量测量原理流量测量是研究地表水流动规律和水资源评估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流量测量方法有积分法、直接测流法和速度-面积法。
积分法是利用流量-水位曲线和流量-速度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水位或流速来确定流量。
直接测流法是直接把测流仪器放入水体中进行测量,如流速计、流速计等。
速度-面积法使用水深测量仪测量截面上多个点的水深,再通过计算得出流量。
3. 质量测量原理地表水的质量测量涉及化学分析和生物监测。
化学分析主要是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测量水体中溶解物质的浓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等指标;生物监测则是通过观察和测定水体中的生物指标,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二、地表水测量技术的应用地表水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
1. 水资源管理地表水测量技术可以用于水库、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实时监测。
通过水位、流量和质量的测量,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度和合理利用。
同时,基于地表水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有助于实现对水资源的长期规划和管理。
2. 环境保护地表水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监测水体的污染情况和变化趋势。
1 围本规适用于对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的水质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县级控制断面(或垂线)的水质监测,以及污染源排放污水的监测。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所含条文,在本规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的条文,与本规同效。
GB 6816—8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GB 12997—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581—93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 50179—93 河流流量测量规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T 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ISO 555—1: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一部分恒流注射法ISO 555—2: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二部分积分法ISO 555—3: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三部分恒流积分法和放射示踪剂积分法ISO 748:1979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速度面积法ISO 1070: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斜速面积法当上述标准和规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定义3.1 潮汐河流指受潮汐影响的入海河流。
3.2 水质监测指为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系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对水的各种特性指标取样、测定,并进行记录或发出讯号的程序化过程。
3.3 流域指江河湖库及其汇水来源各支流、干流和集水区域总称。
3.4 流域监测指全流域水质及向流域中排污的污染源监测。
3.5 水污染事故一般指污染物排入水体,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带来紧急危害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