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09.19 KB
- 文档页数:10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2.运用词类活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3.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4.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二、课型复习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何谓词类活用?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2.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二)考点分析: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在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虽不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查,却时常放在文言翻译中作隐性考查,且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作为关键点(即采分点)来看待。
(三)活用类型1.类型例句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军”应翻译为“驻扎”。
名词+名词(代词)。
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登记”。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
副词作状语+名词。
状语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称王”。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水”。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导读:词类的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
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
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深入研究和领会新课程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做好与新课程的衔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高考有新的突破。
二、教学措施及方法1、强化积累,夯实基础语文贵在积累。
诵读和练习是积累的主要方式。
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
各班开学第一节课制订好诵读计划。
诵读的内容:②诵读名句名篇。
重点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____篇文言文及诗词曲。
达到会背诵,会默写,在此基础上向教材其他背诵篇目和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延伸。
③时文美文。
自选和由教师推荐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最新时文,例如《创新作文高考版》《创新作文高中版》《一图一素材》等,通过诵读,汲取思想精华,领悟写作技巧,积累语言材料。
⑤近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
特别留意与自己喜欢的文体相同的文章,积累语言素材,掌握考场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
练习一般安排两个内容:一是练字,要力求把字写规范,写工整;二是练阅读,包括一篇文言文阅读和一篇现代文阅读。
选材以近____年的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为主。
2、考点训练,实现突破考点训练是语文备考的核心。
考点训练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合理利用好手中的备考资料(优化探究),掌握方法,逐步推进,巩固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能力。
语言运用、重点讲解“病句辨析”古文阅读、突出四个重点:①实词、重视积累(重点是“大纲”上规定的____个实词),巧妙推断具体语境中的词义。
②虚词、突出重点(____个虚词),辨明用法。
③句式翻译、直译为主,避开误区。
④分析综合、重视人、事、理。
对文言句式的复习,做好五个联系:①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联系起来;②把对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析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③把理解文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④把课外材料与课本联系起来;⑤把文言中的辨词析句与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古诗阅读、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错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1。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泳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命名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4。
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雨:下雨名词用“而(以)”“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5。
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白衣冠: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续表)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进军7.把下面的文言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解析: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一《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高三成语专题复习教案高三成语专题复习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把握熟语误用类型。
2、积累重要熟语,了解熟语的意义、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明确熟语误用类型,掌握做题思路、方法。
2、能区分易误解的成语解释,分清熟语的使用范围、适合语境。
教学难点: 1、“韬光养晦”、“等量齐观”等熟语的解释和用法。
2、要善于结合熟语考察语境,仔细辨析熟语运用的正确与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熟语误用类型 2、试卷讲解分析教学步骤: 一、熟语误用类型 (一)、语义不当 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3、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二)、对象不当 1、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2、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3、该房屋建筑装潢工作室有经验丰富的专门美术设计师,他们作风严谨、技术精良,把居室交由他们装修,保管使您蓬荜生辉。
(三)、轻重不当 1、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2、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社会的特点。
(四)、褒贬不当 1、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2、为了迎接第六届华商大会,青年志愿者队伍粉墨登场,大显身手。
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五)、语法不当 1、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2、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3、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六)、逻辑不当 1、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实词学案【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
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一限制成分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落点】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实词的活用。
常见误区:1、按照今义理解古义。
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
2、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
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
3、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
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
4、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
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
【复习方法及解题技巧】1、熟练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是做好文言文试题的关键。
题目虽在课外,但答案却在课内。
2、增加阅读量,培养自己的语感。
每天至少必读一篇文言文,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试卷上的。
3、培养对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
【知识网络】(见《考点知识速查速背手册》P123—P139)1、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2、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扩展语句的类型。
2.掌握扩展语句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加强扩展语句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扩展语句的类型,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江苏卷)【参考答案】静谧的夏夜,银河横空,群星璀璨。
灿烂的星光隐隐映出村庄周围婆娑的树影。
微风掠过树梢,树叶沙沙作响,伴着四周稻田里传来的阵阵蛙声,宛如一曲动听的田园交响乐,令人陶醉。
(情景演绎式)2.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7分)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③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正面: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冬天,南方下起了大雪,大雪阻断了交通,使很多人陷入困境。
很多车被堵在路上,车连着车,犹如一条白色的长龙(比喻),这长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颤抖着无奈的身躯(拟人)。
侧面:人们开始焦虑起来,疯狂起来。
(枝叶添加式)3.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
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06全国卷Ⅰ)【参考答案】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和谐是春风与细雨的默契,和谐是小桥与流水的融洽,和谐是蓝天和白云的辉映。
(中心阐发式)4.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
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
(05北京卷)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
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坚决反对这种“圣者通吃”的荒唐做法。
教育界有教育界的尊严,不能说你在某一个领域干得好,就借此进入其他领域。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书(素材下载15篇)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书篇1一、宗旨:高校课堂,有效学习;二、复习总目标继续进行专题复习,同时查缺补漏,梳理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强化学生的得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复习指导思想①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__高考考试大纲》指导考生复习、强化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做到准确、严谨、灵活③强化“三动”意识——动嘴、动手、动脑,克服行为惰性和思维惰性。
四、复习具体措施1、发挥集体优势,群策群力,向教学研究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
抓好集备,不搞单打独斗,统一思想,明确目的要求,认真研究考纲与说明,认真分析总结考纲的变化情况,探讨研究近几年全国卷和各省市高考题,尤其关注全国卷和山东卷,做到平日教学富有针对性。
2、注重对学情的分析,有的放矢,巩固一轮复习成果。
要重视“讲”,更要重视“练”。
要在“练—讲—练”的模式中摸清学生实情,狠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他们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的地方等各个方面,尤其对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普遍感到头痛的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低起点,快步伐,确定目标各个击破。
3、课堂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实现高效课堂。
①要坚持学生自悟、讨论、探究的课堂模式,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讲,重点讲那些容易混淆的地方、那些容易忽视的地方、那些多数人容易出错的地方,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
②课堂教学利用提问设计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做到课堂的全过程都能使学生处于亢奋的状态,注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
4、精选复习材料,编好导学案,用好导学案。
目前市场上复习材料铺天盖地,品质参次不齐,没有任何一本材料是完美的,能够符合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所以我们不订二轮复习材料,而是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编订导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工作计划4篇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工作计划4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
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工作计划1一、总体设想1、主体思想:依照循序渐进、难以结合的原则,注重基础,强调方法,提升能力。
2、复习轮次安排:本届高三语文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XX年9月—XX年3上旬“市一模”)专题专练,逐项过关。
第二轮(XX年3初—XX年4月底)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查漏补差,根据高考新动向,调整训练重点。
第三轮(XX年5月初—XX年6月初)进行适当的应试技巧指导与心理疏导,提高实战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定位于四类学校,总体上基础差较差,且学习主动性不强,在语文学科上的主要表现在:(1)语文整体素养差,基础书写表达能力较为薄弱;(2)阅读面狭小,理解能力差,且缺乏独立思考能力;(3)对待语文的态度不够重视,学习欠缺积极性;所以,复习过程中,应立足学生实际,抓基础,抓落实,抓复习的有效性。
努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所得,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三、考点分析1、语言知识(1)语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课下注解、课后附录。
关注多音字、形声字、统读字、易混字的读音。
(2)字形:《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辨析音、形相近的字。
(3)词语:掌握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了解常用虚词及复句的相关知识,注重熟语的积累及正确使用,重点掌握常见错误类型。
(4)病句:熟练掌握《考试说明》中的六种类型,培养分析能力,总结辨析方法。
2、语言运用复习常见类型,关注新题型,多做创新题;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多做多练,学会表达。
3、名句名篇名句名篇重点在课内,以《XX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课外适当扩展,读、背、默不间断。
4、现代文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建立阅读意识。
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文言文词类活用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比如”雨”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词类的活用汉语的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名词、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常见的类型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
数词的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作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③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①籍吏民,封府库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与妻书》③驴不胜怒,蹄之。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②晋师军庐柳。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①狼不敢前。
编号:036高考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三)主备人:吴春玲审核人:高三语文组考情分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
高考《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考题趋势: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学习目标: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考点探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Review of the topic of high school third language (part of speech)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胡佑民词类的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
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
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满井游记》)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厖攻铚、酂、苦、跖、樵,皆下之。
(《陈涉世家》)②秦师道东。
(《左传氛辍罚©二、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如:①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宋定伯捉鬼》)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妨募蛳嗳缌写罚©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史记废钣鸨炯汀罚©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如: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非写罚©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废钣鸨炯汀罚©(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需注意以下几点:1.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
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如:①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②国内空,日以削。
(《史记飞叹写罚©2.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如: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③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如:①泰山之阳,坟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出师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四、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例如;①山多石,少土。
(姚鼐《登泰山记》)②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③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五、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如:①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列论战》)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六、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犯孀酉隆罚©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辍罚©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犯孀酉隆罚©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②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司马光《李济雪夜入蔡州》)③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黄生借书说》)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比较少见。
七、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厖”、“以厖为”等。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魏禧《大铁锥传》)(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匪的选罚©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的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
比如数词或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动词,因为较为少见,这里就不谈了。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