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质概论
- 格式:pdf
- 大小:342.12 KB
- 文档页数:88
经济思想史主要人物一,古代及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代表人物(一)古希腊的经济思想代表人物:1.雅典的色诺芬⑴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⑵经济著作主要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⑶在《经济论》中首次提出“经济”一词⑷《雅典的收入》中主要论述当时财政不足问题2.柏拉图⑴主要著作《理想国》和《法律篇》⑵把国家分三个阶层:①哲学家阶层即统治阶层②保卫国家的战士③自由民⑶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是社会矛盾和分歧的根本渊源3,亚里士多德⑴是把货值和经济区分开的古代思想家☆⑵真正的经济观点主要发表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上⑶反对商业,反对高利贷(二)古罗马经济思想代表人物:1,克尤斯·加图(1)主要著作《农业论》(2)论述农业是古罗马人最重要的职业思想2,瓦罗(1)主要著作《论农业》,内容同加图3,柯鲁麦拉(1)主要著作《农业论》(2)提出了对奴隶主大庄园制度改革的一些思想4.奥古斯丁(早期基督教)⑴最早提出“公平价格”概念⑵早斯基督教中最著名的思想家(2)(三)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代表人物:1.托马斯·阿奎那⑴中世纪最著名的经院学派学者、神学家⑵把财富分为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⑶主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⑷反对高利贷〔5〕公平价格:认为在没有法定价格的场合,自由议定的价格才被称为公平价格.二,早期古典经济思想代表人物:(一)重商主义代表人物:1,.威廉•史密斯⑴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2〕被认为是当时了解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关系最出色的人。
2.孟可列钦⑴是法国早期重商主义⑵在1615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3.托马斯•曼⑴英国晚期重商主义⑵是英国贸易差额论的实际创始人⑶马克思评价他的《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4.米塞尔顿⑴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5.柯尔培尔⑴法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⑵主要特点是采取各种办法鼓励本国出口手工业的发展为出口贸易奠定坚实基础(二),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1.威廉•配第⑴他的方法论指导原则是自然运动⑵认为,工资和地租是反比关系⑶把基本上相当于价值,是市场价格的背后的基础的东西叫做自然价格,区分了自然价格、政治价格、真正的市场价格。
澳门城市大学本科应用经济学课程教材第一辑1、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古希腊]色诺芬著2、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英]托马斯·孟著3、配第经济著作选集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英]亚当·斯密著5、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英]彼罗·斯拉法主编6、魁奈经济著作选集7、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法]杜阁著8、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瑞士]西斯蒙第著9、政治经济学原理[英]麦克库洛赫著10、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李斯特著11、资本实证论[奥]庞巴维克著12、财富的分配[美]克拉克著13、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著14、制度经济学(上下卷) [美]康芒斯著15、经济学原理(上下卷) [英]马歇尔著1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著17、经济学(上中册) [ 美] 萨缪尔森著第二辑18、论农业[古罗马]M.T. 瓦罗著19、贸易论( 三种) [英]托马斯·孟等著20、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英]约翰·洛克著21、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英]坎南编著22、政治经济学概论[法]萨伊著23、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德]卡·洛贝尔图斯著24、自然价值[奥]弗·冯·维塞尔著25、利息与价格[瑞典]魏克赛尔著26、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瑞典]林达尔著27、货币均衡论[瑞典]米尔达尔著28、经济学(下册) [ 美] 萨缪尔森著29、现代经济学导论[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著30、价值与资本[英]希克斯著31、投入产出经济学[美]沃西里·里昂惕夫著第三辑32、布阿吉尔贝尔选集33、休谟经济论文选34、论财富的分配[英]乔治·拉姆赛著35、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俄]恩·弗列罗夫斯基著36、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著37、政治经济学理论[英]斯坦利·杰文斯著38、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汤普逊著第四辑39、农业志[古罗马]M. P. 加图著40、论货币和贸易[英]约翰·罗著41、商业性质概论[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著42、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论货币问题43、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英]威廉·汤普逊著44、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德]约翰·冯·杜能著45、政治经济学大纲[英]西尼尔著46、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德]威廉·罗雪尔著47、货币、信用与商业[英]马歇尔著48、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下册) [美]M. 罗斯托夫采夫著49、现代英国经济史(三卷) [英]克拉潘著50、货币论(上下卷) [英]凯恩斯著。
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名录政治法律(共101种)[绿色]第一辑1、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大洋国 [英]哈林顿3、政府论(下篇) [英]约翰•洛克4、马布利选集 [法]马布利5、爱弥儿(上下) [法]卢梭6、拿破仑法典 [法]拿破仑7、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 [英]约翰•勃雷8、劳动组织 [法]路易•勃朗第二辑9、乌托邦 [英]托马斯•莫尔10、太阳城 [意]康帕内拉11、温斯坦莱文选 [英]温斯坦莱12、傅立叶选集(全三卷) [法]傅立叶13、政治正义论(全三卷) [英]威廉•葛德文14、伊加利亚旅行记(全三卷) [法]埃蒂耶纳•卡贝15、祖国在危急中 [法]布朗基16、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德]威廉•魏特林17、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意]托马斯•阿奎那18、为英国人民声辩 [英]约翰•弥尔顿19、神学政治论 [荷兰]斯宾诺莎20、政府论(上篇) [英]约翰•洛克21、论法的精神(上下) [法]孟德斯鸠22、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2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法]卢梭24、雪莱政治论文选 [英]雪莱25、拿破仑文选(上下) [法]拿破仑26、战争论(全三卷) [德]克劳塞维茨27、论自由 [英]约翰•密尔28、潘恩选集 [英]托马斯•潘恩29、联邦党人文集 [美]汉密尔顿30、什么是所有权 [法]蒲鲁东第三辑31、遗书(全三卷) [法]让•梅叶32、自然法典 [法]摩莱里33、圣西门选集(全三卷) [法]圣西门34、欧文选集(全三卷) [英]罗伯特•欧文35、公有法典 [法]泰•德萨米36、人类幸福论 [英]约翰•格雷37、皮佑选集 [法]让•雅克•皮佑38、回顾 [美]爱德华•贝拉米39、社会主义神髓 [日]幸德秋水40、笛福文选 [英]丹尼尔•笛福41、罗马盛衰原因论 [法]孟德斯鸠42、古代法 [英]梅因43、代议制政府 [英]约翰•密尔44、互助论 [俄]克鲁泡特金第四辑45、论世界帝国 [意]但丁46、君主论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47、利维坦 [英]霍布斯48、塞瓦兰人的历史 [法]德尼•维拉斯49、忏悔录(第一、二部) [法]卢梭50、革命法制和审判 [法]罗伯斯庇尔51、圣西门学说释义 [法]巴扎尔安凡丹等52、格雷文集 [英]约翰•格雷53、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 [德]威廉•魏特林54、社会命运(全二卷) [法]维克多•孔西德朗55、乌有乡消息 [英]威廉•莫里斯56、民族主义 [印度]泰戈尔57、保守主义 [英]休•塞西尔58、人口问题 [英]卡尔—桑德斯第五辑59、法学总论 [罗马]查士丁尼60、为平等而密谋(上下) [法]菲•邦纳罗蒂61、论出版自由 [英]约翰•弥尔顿62、布朗基文选 [法]奥古斯特•布朗基63、面包与自由 [俄]克鲁泡特金64、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德]施蒂纳65、奥本海国际法 [英]劳特派特第六辑66、基督城 [德]约翰•凡•安德里亚67、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德]康德68、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 [法]西耶斯69、论平等 [法]皮埃尔•勒鲁70、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 [法]托克维尔71、人文类型 [英]雷蒙德•弗思第七辑72、论宗教宽容 [英]洛克73、政府片论 [英]边沁74、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75、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 [英]鲍桑葵76、俄国社会思想史(全三卷) [俄]普列汉诺夫77、政治中的人性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78、自由主义 [英]霍布豪斯第八辑79、雅典政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80、自然政治论 [法]霍尔巴赫81、论实证精神 [法]奥古斯特•孔德82、社会静力学 [英]赫伯特•斯宾塞83、海军战略 [美]艾•塞•马汉8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法]迪尔凯姆85、政治学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86、儒教与道教 [德]马克斯•韦伯第九辑87、国家篇法律篇 [古罗马]西塞罗88、法国革命论 [英]柏克89、自杀论 [法]迪尔凯姆90、形而上学的国家论 [英]霍布豪斯91、司法过程的性质 [美]本杰明•卡多佐92、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德]卡尔•曼海姆第十辑93、论公民 [英]霍布斯94、自然法权基础 [德]费希特95、普通法 [美]霍姆斯96、法律的道德性 [美]富勒97、菊与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98、街角社会 [美]威廉•富特•怀特99、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英]边沁100、人类婚姻史(全三卷) [芬兰]E.A.韦斯特马克101、马基雅维里主义 [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哲学(共139种)[桔黄色]第一辑1、形而上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忏悔录 [古罗马]奥古斯丁3、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法]伽森狄4、伦理学 [荷兰]斯宾诺莎5、人类理解论(全两册) [英]洛克6、人类理解研究 [英]休谟7、人是机器 [法]拉•梅特里8、狄德罗哲学选集 [法]狄德罗9、袖珍神学 [法]霍尔巴赫10、先验唯心论体系 [德]谢林11、精神现象学(上、下卷) [德]黑格尔12、逻辑学(上、下卷) [德]黑格尔13、哲学史讲演录(全四卷) [德]黑格尔14、美学(全三卷) [德]黑格尔15、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俄]赫尔岑16、物种起源 [英]达尔文17、实用主义 [美]詹姆士18、善的研究 [日]西田几多郎19、西方哲学史(上下) [英]罗素第二辑20、物理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1、物性论 [古罗马]卢克莱修22、人性论(上下) [英]休谟23、人类理智新论(上下) [德]莱布尼茨24、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德]康德25、法哲学原理 [德]黑格尔2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叔本华27、文明论概略 [日]福泽谕吉28、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 [日]中江兆民29、实验心理学史(上下) [美]E.G.波林30、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上下) [美]G.墨菲J.柯瓦奇第三辑31、巴曼尼得斯篇 [古希腊]柏拉图32、论原因、本原与太一 [意]布鲁诺33、健全的思想 [法]霍尔巴赫34、判断力批判(上下) [德]康德35、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德]费希特36、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德]费尔巴哈37、基督教的本质 [德]费尔巴哈38、我的哲学的发展 [英]罗素39、论灵魂 [阿拉伯]伊本•西那(阿维森纳)40、劝学篇 [日]福泽谕吉41、原始思维 [法]列维-布留尔42、躯体的智慧 [美]坎农43、发生认识论原理 [瑞士]皮亚杰44、艺术的起源 [德]格罗塞45、逻辑哲学论 [奥]维特根斯坦第四辑46、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47、回忆苏格拉底 [古希腊]色诺芬48、范畴篇解释篇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49、新工具 [英]培根50、培根论说文集 [英]培根51、第一哲学沉思集 [法]笛卡尔52、思想录 [法]帕斯卡尔53、知性改进论 [荷兰]斯宾诺莎54、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德]费希特55、小逻辑 [德]黑格尔56、自然哲学 [德]黑格尔57、人类的由来(上下) [英]达尔文58、感觉的分析 [奥]马赫59、美学史 [英]鲍桑葵60、精神分析引论 [奥]弗洛伊德61、基督何许人也 [日]幸德秋水62、科学的社会功能 [英]J.D.贝尔纳第五辑63、论有学识的无知 [德]库萨的尼古拉64、野性的思维 [法]列维-斯特劳斯65、哲学史教程(上下) [德]文德尔班66、科学与近代世界 [英]怀特海67、人类的知识 [英]罗素68、科学与假设 [法]彭加勒69、哲学的改造 [美]杜威7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奥]弗洛伊德71、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 [波兰]塔尔斯基72、自然宗教对话录 [英]休谟73、基督教并不神秘 [英]约翰•托兰德74、自然哲学 [德]莫里茨•石里克75、人有人的用处 [美]维纳76、科学史(上、下册) [英]丹皮尔77、时间与自由意志 [法]柏格森第六辑78、笛卡尔哲学原理 [荷兰]斯宾诺莎79、哲学辞典(上、下册) [法]伏尔泰80、人类知识起源论 [法]孔狄亚克81、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德]康德82、苏鲁支语录 [德]尼采83、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德]H.李凯尔特84、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册) [英]亚•沃尔夫85、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册) [英]亚•沃尔夫86、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波兰]卢卡西维茨87、科学哲学的兴起 [德]H.赖欣巴哈第七辑88、天象论宇宙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89、灵魂论及其他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90、斯宾诺莎书信集 [荷兰]斯宾诺莎91、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92、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93、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法]克洛德•贝尔纳94、最后的沉思 [法]彭加勒95、纯粹现象学通论 [德]胡塞尔96、释梦 [奥]弗洛伊德97、性心理学 [英]霭理士98、人生的亲证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99、佛教逻辑 [俄]舍尔巴茨基100、神圣人生论(上、下册) [印度]室利•阿罗频多101、逻辑与知识 [英]伯特兰•罗素102、哲学研究 [奥]维特根斯坦103、形而上学导论 [德]海德格尔104、结构主义 [瑞士]皮亚杰第八辑105、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古希腊]柏拉图106、诗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07、新系统及其说明 [德]莱布尼茨108、泛神论要义 [英]约翰•托兰德109、自然的体系(上下) [法]霍尔巴赫110、道德情操论 [英]亚当•斯密111、实践理性批判 [德]康德112、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德]叔本华113、数理哲学导论 [英]罗素114、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115、历史与阶级意识 [匈]卢卡奇116、面向思的事情 [德]海德格尔117、多元的宇宙 [美]威廉•詹姆士118、物理学和哲学 [德]W.海森伯119、人类理智研究 [英]休谟第九辑120、谈谈方法 [法]笛卡尔121、道德原则研究 [英]休谟122、算术基础 [德]弗雷格123、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德]胡塞尔124、路标 [德]海德格尔125、心的概念 [英]吉尔伯特•赖尔126、计算机与人脑 [美]约•冯•诺意曼127、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美]罗•金•默顿128、卡布斯教诲录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129、圣教论 [印度]乔荼波陀第十辑130、薄伽梵歌论 [印度]室利•阿罗频多131、尼各马可伦理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32、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 [古罗马]西塞罗13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牛顿134、宗教经验之种种 [美]威廉•詹姆士135、权力意志 [德]尼采136、拓扑心理学原理 [德]库尔特•勒温137、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德]海德格尔138、科学社会学(上下) [美]R.K.默顿139、哲学和自然之镜 [美]理查德•罗蒂经济(共89种)[蓝色]第一辑1、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古希腊]色诺芬2、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英]托马斯•孟3、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英]威廉•配第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英]亚当•斯密5、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英]斯拉法6、魁奈经济著作选集 [法]弗朗索瓦•魁奈7、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法]杜阁8、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瑞士]西斯蒙第9、政治经济学原理 [英]麦克库洛赫10、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德]李斯特11、资本实证论 [奥]庞巴维克12、财富的分配 [美]克拉克13、有闲阶级论 [美]凡勃伦14、制度经济学(上、下册) [美]康芒斯15、经济学原理(上、下卷) [英]马歇尔1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凯恩斯17、经济学(上、中册) [美]萨缪尔森第二辑18、论农业 [古罗马]M.T.瓦罗19、贸易论 [英]托马斯•孟巴尔本诺思20、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 [英]约翰•洛克21、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英]坎南22、政治经济学概论 [法]萨伊23、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 [德]卡•洛贝尔图斯24、自然价值 [奥]弗•冯•维塞尔25、利息与价格 [瑞典]魏克塞尔26、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 [瑞典]林达尔27、货币均衡论 [瑞典]米尔达尔28、经济学(下册) [美]萨缪尔森29、现代经济学导论 [英]琼•罗宾逊30、价值与资本 [英]希克斯31、投入产出经济学 [美]沃西里•里昂惕夫第三辑32、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法]布阿吉尔贝尔33、休谟经济论文选 [英]大卫•休谟34、论财富的分配 [英]乔治•拉姆赛35、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俄]恩•弗列罗夫斯基36、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 [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37、政治经济学理论 [英]斯坦利•杰文斯38、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册) [美]汤普逊第四辑39、农业志 [古罗马]M.P.加图40、论货币和贸易 [英]约翰•罗41、商业性质概论 [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42、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论货币问题 [英]斯拉法43、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英]威廉•汤普逊44、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德]约翰•冯•杜能45、政治经济学大纲 [英]西尼尔46、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德]威廉•罗雪尔47、货币、信用与商业 [英]马歇尔48、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下册) [美]M.罗斯托夫采夫49、现代英国经济史(全三卷) [英]克拉潘50、货币论(上、下卷) [英]凯恩斯第五辑51、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俄]M.杜冈-巴拉诺夫斯基52、纯粹经济学要义 [法]莱昂•瓦尔拉斯53、政治经济学研究(全二卷) [瑞士]西斯蒙第54、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 [美]富兰克林第六辑55、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英]伊丽莎白•拉蒙德56、货币万能 [英]雅各布•范德林特57、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 [英]约翰•巴顿58、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 [英]约翰•穆勒59、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法]保尔•芒图60、经济发展理论 [美]约瑟夫•熊彼特61、用商品生产商品 [英]斯拉法62、法国农村史 [法]马克•布洛赫第七辑63、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 [美]约瑟夫•马西64、通货原理研究 [英]托马斯•图克65、人口原理 [英]马尔萨斯66、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美]詹姆斯•汤普逊67、经济分析史(全三卷) [美]约瑟夫•熊彼特第八辑68、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 [法]奥古斯丹•古诺69、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 [英]理查德•琼斯70、金融资本 [德]鲁道夫•希法亭71、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美]约瑟夫•熊彼特72、经济史理论 [英]约翰•希克斯73、民主财政论 [美]詹姆斯•M.布坎南74、经济增长理论 [英]阿瑟•刘易斯75、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英]道格拉斯•C.诺思第九辑76、经济和谐论 [法]巴师夏77、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 [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78、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79、资本主义发展论 [美]保罗•斯威齐80、贫困与饥荒 [印度]阿马蒂亚•森第十辑8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82、人类行为 [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83、资本主义与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84、食利者政治经济学 [俄]尼•布哈林85、家庭论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86、福利经济学 [英]A.C.庇古87、改造传统农业 [美]西奥多•W.舒尔茨88、自由的限度 [美]詹姆斯•M.布坎南89、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 [美]约翰•R.康芒斯历史地理(共72种)[黄色]第一辑1、塔西佗《编年史》(上、下册) [古罗马]塔西佗2、法兰克人史 [法兰克]格雷戈里3、法国革命史 [法]米涅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5、古代社会(上下) [美]亨利•摩尔根6、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美]哈特向第二辑7、高卢战记 [古罗马]凯撒8、佛罗伦萨史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9、路易十四时代 [法]伏尔泰10、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上、下册) [德]戚美尔曼第三辑11、希罗多德《历史》(上下) [古希腊]希罗多德1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希腊]修昔底德13、长征记 [古希腊]色诺芬14、亚历山大远征记 [古希腊]阿里安15、罗马史(上、下卷) [古罗马]阿庇安16、塔西佗《历史》 [古罗马]塔西佗17、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 [古罗马]塔西佗18、查理大帝传 [法兰克]艾因哈德19、克拉维约东使记 [西班牙]克拉维约20、拿破仑时代(上、下卷) [法]乔治•勒费弗尔21、摩奴法典 [古印度]摩奴第四辑22、内战记 [古罗马]凯撒23、史集(全三卷) [波斯]拉施特24、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 [法]基佐25、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26、古代的地理学 [苏]波德纳尔斯基27、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德]阿•魏根纳28、地理学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第五辑29、新科学(上下) [意]维柯30、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下) [英]古奇31、新史学 [美]詹姆斯•鲁滨孙32、地理学思想史 [美]普•詹姆斯杰•马丁第六辑33、工作与时日神谱 [古希腊]赫西俄德34、西印度毁灭述略 [西]德拉斯•卡萨斯35、英吉利教会史 [英]比德36、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下册) [西]德尔•卡斯蒂略37、气候与生命 [苏联]C.贝尔格38、理论地理学 [美]威廉•邦奇第七辑39、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40、罗马十二帝王传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41、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 [英]爱德华•吉本42、秘鲁征服史 [美]普雷斯科特43、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托克维尔44、宪章运动史 [英]R.G.甘米奇45、历史著作史(上、下卷) [美]J.W.汤普森46、蒙古帝国史 [法]雷纳•格鲁塞47、历史的观念 [英]柯林武德48、地理学的性质 [美]理查德•哈特向49、地理学中的解释 [英]大卫•哈维第八辑50、巴布尔回忆录51、印卡王室述评 [秘鲁]加拉西索•德拉维加52、风俗论(全三册) [法]伏尔泰53、法国文明史(全四卷) [法]基佐54、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英]理查德•亨利•托尼55、草原帝国 [法]勒内•格鲁塞56、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57、人文地理学问题 [法]阿•德芒戎第九辑58、世界征服者史 [伊朗]志费尼59、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60、西方的兴起 [美]威廉•H.麦克尼尔61、中世纪的城市 [比利时]亨利•皮雷纳6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全六册)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63、历史是什么? [英]E.H.卡尔64、希腊史 [英]N.G.L.哈蒙德第十辑65、封建社会(上、下卷) [法]马克•布洛赫66、中世纪之秋 [荷]约翰•赫伊津加67、古代城邦 [法]古朗治68、俄国史教程(全五卷)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69、蒙塔尤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70、往事纪年71、欧洲文明史 [法]基佐72、宗教改革史(上、下卷) [英]托马斯•林赛语言(共4种)[棕黄色]1、语言论 [美]布龙菲尔德2、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3、语言论 [美]爱德华•萨丕尔4、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德]威廉•冯•洪堡特。
坎蒂隆的经济思想研究内容摘要:坎蒂隆的《商业性质概论》代表着亚当·斯密之前经济理论的最高水准。
其中包含着后世许多重要经济思想的胚芽。
本文阐述了坎蒂隆的市场理论、企业家理论和货币理论,并分析了坎蒂隆的这些理论对于后世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坎蒂隆市场机制企业家货币理查德·坎蒂隆是一名爱尔兰裔的法国经济学家。
他著有《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主要阐述了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和运行。
书中对于价值、货币、利息、工资、企业家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深入研究。
关于《商业性质概论》的概述坎蒂隆的《商业性质概论》一书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在《商业性质概论》的第一部分中,坎蒂隆描绘了一个经济循环的过程。
这个循环的过程从地主支出货币开始,到货币流回地主的手中结束,然后从下一个循环开始。
在经济循环理论中,坎蒂隆着重解释了经济体系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坎蒂隆看来,由于人口、技术、嗜好等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所以经济体系也就不断地发生着调整来适应这些变化。
利己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这种调整的中轴,起着与牛顿宇宙学中万有引力定律相同的作用。
在这一部分中,坎蒂隆不仅有对于市场机制运行的精彩描述,也有对于企业家作用的开创性表述。
《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的第二部分描绘了货币在经济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
坎蒂隆在货币理论领域达到了他经济理论成就的最高峰。
在这一部分中,坎蒂隆深入分析了货币数量变化对于价格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货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商业性质概论》一书的第三部分是对国际贸易、外汇、银行和信用的探讨。
令人惊讶的是,该部分中可以发现许多重商主义的观点。
在这部分中,坎蒂隆倡导进行贸易保护,并鼓吹贸易顺差。
虽然坎蒂隆和重商主义者身处相同的年代,但他的经济理论大部分都是非重商主义式的,但在贸易政策上,却又有明显的重商主义痕迹,这也构成与亚当·斯密的重大分野。
坎蒂隆的市场理论在坎蒂隆看来,人与人之间因为交易关系而相互依存。
经济学经典著作介绍1、亚当.斯密《国富论》。
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都睥睨古人,下开百世。
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
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做出不朽贡献,真是绝顶的天才。
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索罗斯在投机之余,也写些《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之类的书,不过其理论造诣比之李嘉图,则相距太远。
3、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撇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4、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
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创立了完整的微观经济学体系。
5、费雪《利息理论》。
此书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报酬。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尽管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对个人理性通过自由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设性的部分即国家干预政策争议很大。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此书关于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之源的理论,已经预见到我们这个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兴起。
熊彼特也许是所有经济学家中知识最渊博的人,读他的《经济分析史》足可印证。
8、萨缪尔逊《经济学》。
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本书作为最成功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把经济学知识标准化、体系化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
就其改变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商业性质概论<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著1、地租,也就是土地租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的权利归集于少数人手中。
土地私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坎蒂隆分析的前提),必然发生土地租赁问题。
2、“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威廉-配第。
坎蒂隆做了这样的引用“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
”劳动+土地=财富。
劳动是一种美。
3、地租的物质担当者即产品。
4、地主——农场主(农业资本家)——雇工(劳动工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层面简单的表现为:土地的产权属于地主,农场主从地主手中租赁土地用于经营,而劳动工人是被农场主雇佣的。
在经济层面上就体现为土地产品(这里就是从物质观点来考察地租的,因为在这里地租=土地产品-种子-工资-利润)的1/3为地主所有的地租,这是农场主要缴纳给地主的;剩余的2/3归于农场主,其中,他又把2/3的1/2用于补偿劳工、补偿成本(固定成本开支,如耕作工具、肥料、种子等),即发放工资,而剩余的1/2作为自己的经营利润。
————这就是地租下面的简单经济关系。
(1)租地农场主:因租用农场或土地许诺向土地所有者缴纳一笔固定的货币(通常假定其价值等于土地产品的1/3),但却不能保证自己将从这一事业中得到利润,因为他是在不确定性的产品销路和价格上经营它的农场的。
5、在第4点中坎蒂隆从物质观点出发的土地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他的社会人口数量论。
即村庄的耕种者人数要与耕种的土地成比例,其他人口如工匠的人数要与耕种者成比例,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市集、城市和都市等。
因此,他提出一个命题:所有阶级和个人都是依靠土地所有者维持生活的。
显然,这是在资本所有权的作用和地位远远没有达到土地所有权的时候产生的。
所以,詹姆斯-斯图亚特有个“自由的手”的理论,即社会上有多少人的手可以不束缚在农业生产上,需要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扣除种子、粮食之外,还有多少剩余的农产品。
【这里的逻辑体系还是很严密的】6、坎蒂隆根据收入是否具有确定性将社会划分为业主阶级和受雇者阶级。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国民经济统计等宏观经济学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开展研究。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之中的各个学派以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主要指标的研究视角,国民经济学、太阳经济学都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学科,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农业经济管理论》(1613)和英国坎蒂隆的《商业性质概论》(1758)。
首次使用“宏观经济学”一词的是1893年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创造出来的。
宏观经济学的英文介绍如下:Macroeconomics is a field of economics that studi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as a whole. It focuses on aggregate variables such as national income, output,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and explores how these variables interact and respond to policy changes. Macroeconomics also examin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n stabilizing the economy and achieving economic growth.The key theories and models in macroeconomics include the Keynesian model, which emphasiz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axation in stabilizing the economy; the monetarist model, which emphasizes the role of money supply and inflation in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supply-side model, which emphasizes the role of supply-side factors such as labor suppl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Macroeconomists also study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which explores how countries' economi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trade, exchange rates, and financial markets. They also study macroeconomic policies such as fiscal policy (taxes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monetary policy (changes in interest rates and money supply) and how they can be used to achieve economic stability and growth.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原题目:商的性质
商业活动经常涉及到判断商的性质,即判断一项交易、合同或
行为是否属于商业领域。
本文将探讨商的性质以及判断商业活动的
准则。
商的性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交易目的:商业交易通常是为了获取利益或实现商业目标而
进行的。
当交易的主要目的是商业利益时,可以认定该交易属于商。
2.规模和连续性:商业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连续性。
例如,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频繁的商业合同、长期经营的商铺等都
可以被视为商业活动。
3.专业性:商业活动往往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进行。
如果某
项活动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或技能,那么可以认为该活动具
有商业性质。
除了上述方面,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来判断商的性质。
例如,是否涉及货物或服务的交换、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是否涉及商标、专利或版权等知识产权等。
判断商业活动的准则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1.商业常识:根据商业领域的常识和实践经验来判断交易或行为的商业性质。
2.交易文本:仔细研究交易文件,包括合同、协议、商业计划等,以确定其商业性质。
3.行为实质:实质上,即使某项交易或行为表面上不具备商业性质,但其实质上是商业活动,也可以被认定为商。
总之,判断商的性质是根据目的、规模、连续性、专业性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得出的结论。
在判断商业活动时,需要参考商业常识、交易文本和行为实质等准则。
然而,每个案件都有其特殊性,最终的判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商业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商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概论是商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们介绍商业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帮助他们建立对商业运作和管理的基本理解。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对商业的本质、原则和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以后在商业领域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划。
二、商业的本质和原则商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行为,其核心是买卖和交换。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活动是通过货币流转来实现的,而货币的产生又依赖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商业还包括由于商品流通和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如广告、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
商业的基本原则包括供需关系、价值创造、效率和效益、创新和竞争等。
供需关系是商业活动的基础,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互利;价值创造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都是为了创造价值;效率和效益是商业活动追求的目标,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得更好的效益;创新和竞争则是商业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和提高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三、商业环境的影响和挑战商业环境是商业活动发生的外部条件和影响因素的总和,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形势、社会文化等。
商业环境对商业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它既为商业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商业环境的稳定和有利条件可以促进商业的发展,而不稳定和不利的环境则会对商业造成困扰。
对于商业管理者来说,了解和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掌握环境变化的趋势和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战略规划。
四、商业实践的案例和经验商业概论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到实践中。
课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实际的商业案例来说明理论的应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商业运作的实质。
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商业管理和运营的经验。
例如,通过分析苹果公司的成功,我认识到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是商业成功的关键;通过研究亚马逊公司的战略,我了解到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经济学说史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A、消费不足B、有效需求不足C、生产过剩D、储蓄过多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B、《赋税论》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A、重金主义B、重工主义C、重农主义D、重币主义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凡勃仑B、富兰克林C、亨利⋅乔治D、克拉克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马歇尔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A、李嘉图B、威斯特C、安德森D、华莱士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A、亚当⋅斯密B、詹姆斯⋅穆勒C、萨伊D、西尼尔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A、物品的客观效用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C、物品的生产费用D、物品的主管效用12、亚里斯多德认为()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A、供给最重要B、需求最重要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A、约翰⋅洛克B、大卫⋅休谟C、威廉⋅配第D、托马斯⋅格莱辛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16、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息取决于利润并是利润一部分的经济学家是()A、威廉⋅配第 B 、亚当⋅斯密C、约瑟夫⋅马西D、约翰⋅洛克17、以下学者中最早提出货币数量论观点的是()A、大卫⋅休谟B、范德林特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18、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主要是()A、历史演绎法B、抽象演绎法C、经验归纳法D、历史归纳法19、奥地利学派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A、生产资料的边际效用B、生产资料内含的劳动量C、用它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边际效用D、用它生产出的人和产品的边际效用20、李嘉图经济理论和哲学基础是()A、休谟的人性论B、边沁的功利主义C、笛卡尔的方法论D、培根的唯物主义二、简答题1、什么是“斯密教条”?它错在哪里?2、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都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他们的立场有何不同?3、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在政策主张上有何异同?4、“萨伊定律”的内容要点什么?三、论述题1、李嘉图在阐述国际贸易理论时曾说:“如果两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于双方都有利么?”他又说:“由此看来,一个在技术和机器方面占有极大优势因而能够用远少于邻国的劳动来制造商品的国家,即使土地较为肥沃,种植谷物所需的劳动也比输出国更少,也仍然可以输出这些商品以输入本国消费所需的一部分谷物。
一、单项选择题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A )A、消费不足B、有效需求不足C、生产过剩D、储蓄过多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C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B、《赋税论》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D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A、重金主义B、重工主义C、重农主义D、重币主义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C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 )A、凡勃仑B、富兰克林C、亨利⋅乔治D、克拉克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马歇尔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C )A、李嘉图B、威斯特C、安德森D、华莱士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A、亚当⋅斯密B、詹姆斯⋅穆勒C、萨伊D、西尼尔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B )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D )A、物品的客观效用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C、物品的生产费用D、物品的主管效用12、亚里斯多德认为( B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A )A、供给最重要B、需求最重要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D )A、约翰⋅洛克B、大卫⋅休谟C、威廉⋅配第D、托马斯⋅格莱辛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C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16、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息取决于利润并是利润一部分的经济学家是(C )A、威廉⋅配第 B 、亚当⋅斯密C、约瑟夫⋅马西D、约翰⋅洛克17、以下学者中最早提出货币数量论观点的是(B )A、大卫⋅休谟B、范德林特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18、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主要是(D )A、历史演绎法B、抽象演绎法C、经验归纳法D、历史归纳法19、奥地利学派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C )A、生产资料的边际效用B、生产资料内含的劳动量C、用它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边际效用D、用它生产出的人和产品的边际效用20、李嘉图经济理论和哲学基础是(B )A、休谟的人性论B、边沁的功利主义C、笛卡尔的方法论D、培根的唯物主义二、简答题1、什么是“斯密教条”?它错在哪里?2、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都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他们的立场有何不同?3、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在政策主张上有何异同?4、“萨伊定律”的内容要点什么?参考答案二、(答案要点)1、“斯密教条”,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商业性质概论(一)国内有许多劳动者、手工业者、和其他的人在干活,他们自然会使自己适应需要如果农村里的劳动者都让去谋生他们的儿子长大后做跟他们同样的工作,那么,在这个村子的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劳动者人数就太多了,多余的成年人将不得不到别处(通常是城市)。
如果有些人由于找不到工作而仍然跟他们的父亲待在一起,那就要过非常穷苦的生活,他们不能结婚,因为无法抚养孩子,否则于结婚之后将像我们在法国日常所看到的那样,孩子将随着他们的父母同归于尽,饥饿而死。
这样看来,如果农村里的工作情况不变,一代接一代,总是在等量的土地上劳动,那么即使经过一千年,人口也不会增加。
诚然,村子里作为人们的妻子和女儿的那些人,尽管她们不在田间干活,却可以从事纺织或以其针线活向城市出售为业,但一般说来,这些方面的收入是不够用来抚育将来准备离开农村,到别处去谋生的那部分过剩的孩子的。
同样的道理可应用于农村的手工业者。
假定全村所有服装都由一个成衣工缝制,他有三个儿子学的都是这一行,由于这里在这一行业上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人的工作,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在这里继承父业,其余两个必须到别处去谋生,如果他们不能在附近的村子里谋得工作,就得往远处跑,或者是为了谋生,就得该久别的行业,如军人、海员、侍从等。
这就很容易看出,无论是劳动者、手工业者还是其他类型的人,凡事靠劳动谋生的,必须使他们的人数与就业机会,也就是城市对他们的需要相适应。
如果为了适应某一市镇做衣服的需要,有四个成衣工就够了,而中途又来了一个,他也许在损及原来四个人的情况下,抢到一点生意,结果工作将由五个成衣工共同承担,而没有一个人会有足够的工作,每个人的生活情况都将恶化。
常会发生的情况是,当参加工作的人为数过多时,一般劳动者和手工业者就会找不到足够的工作。
有的时候由于发生了意外之事,或消费倾向有了变化,也会使他们失去工作;有的时候由于环境改变,却会发生工作过多,人手不足的现象。
总之,当缺乏工作时,他们将离开所居住的农村、镇市或城市,直至离去的人数足以使留居者与工作量相适应,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为止。
(三)土地价值与劳动价值之间的比率或等价关系天意所在似乎不是要把土地的所有权给予某一个人,也不是别一个人。
最初的所有权依据的是暴力和征服。
墨西哥的土地现在属于西班牙人,耶路撒冷的土地属于土耳其人。
但是,土地所有权不管是怎样得来的,我们已经注意到,土地与全体居民对比,最终必将落入少数人之手。
如果某人拥有大片地产预备自己来经营,他就得雇佣奴隶或自由民来为他耕作,还得备有由奴隶担任的手工业者,为他提供一切生活上的享用品,并提供为他所雇用的那些人在这方面的用品,还得有人在技术上从旁指导或传授,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这个制度下,他不但必须为他的奴隶劳动者提供简单的生活资料,而且需使之有必要的资力以抚养他们的孩子。
他对监工者得给以与他们所得到的信任和拥有的权力相称的优遇。
奴隶在学徒期间是没有报酬的,但总得维持他们的生活,对奴隶身份的手工业者总的给以报酬,对于工作有相当经验的监工者,与奴隶劳动者对照,总得给以比较富于营养的食物,如此等等。
要晓得,丧失一个手工业者,其损失大于丧失一个劳动者,要训练成另一个新手来代替是花费很大的,因此对他们要加意照顾。
根据这个说法,一个低级成年奴隶的工作,其价值至少相等于其业主为了供给他的粮食和其他必需品所不得不使用的那块土地的价值,为了使他得以抚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从事工作,所需使用的土地还得加上一倍。
根据著名的哈利医师的观察和计算,出生的孩子有半数在17岁以前死亡,因此要使做父母的能够有一个孩子长大成人达到工作年龄,就得生两个孩子。
按照这样的计算,似乎上面所说,还不足以使劳动得到长期供应而无劳动人数趋于减退之虞,因为成年人也可能在任何年龄死亡。
的确,孩子在出生以后,其中的半数是要在17岁之前死亡的,但多数是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而不是在17岁的最后几年死亡,因为在出世后第一年死亡的整整占了出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么说,把孩子带大到足以从事工作时所花的费用将有所减少。
但是做母亲的为了照顾有病的孩子须耗费很多时间,并且,即使一个成年的女儿,其工作也不能与成年的男子相比。
如果在一个国家发现了金矿或银矿,开采量很大,矿山所有人(冒险家)和一切有关工作人员,就不会不按照他们所获得地财富和利润,相应地增加其支出,他们还会把花费之外多余地资金出借给别人以赚取利息.所有这些资金,不管是出借地还是花费了地,将投入流通,从而在一切流通领域内起着提高商品价格地作用.货币增加会使支出增加,支出增加造成地结果是在商业最活跃地时候使市场价格显著提高,在商业最呆滞地时候使市场价格逐渐提高.大家都同意,货币充裕,或是在商业范围内增加货币量,会提高一切事物地价格.在最近两个世纪,大量资金从美洲流入欧洲,这一经验证实了这个实际情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洛克先生把商品量与货币量地比率决定市场价格,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在前几节里,我曾力图说明他地观点,他充分认识到货币量增加会使一切事物地价格提高,但是他没有说明这是怎样发生地.在这一分析中主要是要说清楚货币增加使物价提高是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已注意到,在商业范围内货币流通地加速,在一定程度上相等于货币量地增加.我还注意到,不论在国内市场或国外地远地市场上价格地增减,都会对当地市场价格发生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流通时实际上是无孔不入地,进行观察时要一无遗漏是不可能地,货币这种东西于积成巨数之后,就分散到商业地无数细小渠道中,然后又积成整数.在这一运转过程中,按照商业地活跃程度,必须将货币兑成金币、银币或铜币.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无法觉察国内货币究竟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它会悄悄地溜进来,其出入地渠道和数目地大小既无从深究,要确定其国外流入量和国内流出量,事实上是不可能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然而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发生在我们眼底下地,每个人都是直接参与地一份子.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大胆提出我地一些想法,虽然探讨时要求其明确、精密是不可能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地说来,我认为一国地货币量增加会使消费量作相应地增加,会逐渐地促使价格上升.如果货币量地增加系来自国内地金矿或银矿,则矿山所有人、冒险家、熔铸者、精炼者,总之一切有关地工作人员,就不会不按其收益地增加程度,相应地增加其支出.他们全家比过去将多吃些肉,多喝些葡萄酒或啤酒,将染上考究衣着地习惯,,用更细地麻布制衣,把房间布置得漂漂亮亮,以及进行其他种种排场.他们将使一部分手工业者增加工作,这些人以前是没有这么多工作地,于是出于同样理由,这些人也将增加其支出.所有对酒、肉、羊毛等等支出地增加,对起初没有分享到从矿区得来地财富地其他居民说来必然要减少其原来享有地份额.市场上对酒、肉、羊毛等等地需求地争先恐后,既比平时加剧,就不会不使价格提高.价格提高将使农场主在下一年用更多地土地从事于生产这些东西,从而增加其利润,他们以及其家族将同别人一样增加其支出.这就表明,因物价高昂和消费品增加而受到损害地,首先是租约尚未满期地土地所有人,然后是他们地仆役,和一切工人或拿固定工资并以此来赡养其家族地那些人.所有这些人,将在别人增加消费地那个程度上减低其支出,其中有很多人将背乡离井,到别处去寻出路.为土地所有人服务地那些人,有很多将被解雇,还有一些人最后将要求增加工资,以便按照他们所惯于享有地常规过活.大致说来,这就是因采矿而使货币大量增加时怎样会使消费增加地情况,当居民人数减少时,却会使留在国内地那部分人地支出增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因采矿而使货币持续增加,将使一切事物地价格提高到这样地程度,以致不仅土地所有人在租约期满后将显著提高其地租,从而恢复到以往地生活水平,相应地增加为他服务地那些人工资,而且手工业者和工人对其产品讨价也将这样高,以致使成本较低地国外商品运到这里来销售,也会十分合算.这就自然诱使人们去输入外国制造地大量制造品,这在无形之中将使国内地手工业者和制造商陷于崩溃,这些人在物价高而工资低地情况下,将无法生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于采矿得来地资金数量过大,使国内人口减少,使留下来地那些人惯于做过度地享用,造成农产品和手工业者地产品价格飞涨,这就使国内地制造商破产,因为土地所有人和从事于采矿工作地那些人已经习惯于使用国外产品,由采矿而来地资金势必转运给外国人,以偿付从他们那里进口地产品,这将使国家陷于贫困,无形之中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处于依附地位.国内货币地流通起先是很正常地,现在不是这样了,接踵而至地是贫困和痛苦,这时因采矿而受益地似乎只是从事于这一采矿工作地那些人和因此而获利地外国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里所说地,大体上就是西印度群岛发现以后西班牙所发生地情况.至于葡萄牙人,自从发现巴西地金矿以后,他们所使用地几乎始终是国外地产品和制造品,就好像他们从事采矿完全是为了那些外国人地利益.这两个国家所有从采矿得来地黄金和白银,主要是在别地国家而不是在他们本国供流通中使用地,其中为英国和法国所吸收地最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一个国家货币地增加是由对外贸易地差额而来(就是说,输出地产品和制造品地价值和数量大于从对方输入地,结果其应收地差额用货币结算),这项每年地货币增额,将使国内地许多商人和冒险家富裕起来,将使提供那些产品和制造品用以运销国外,从而取得这项货币地许许多多手工业者和工人获得工作机会.这会使这些勤劳地人们地消费逐渐增加,会提高劳动和土地地价格.这些人既赋性勤劳,他们所渴望地首先是积累财产而不是增加消费,他们所期待地是有一项相当大地财产,可以滋生利息,这样就可以不必靠劳动地所得度日.当这样得来地资金由国外源源而来时,会有许多人由此积成相当大地财产,这不会不使他们增加消费,从而使百物昂贵.虽然这将使他们地支出比他们原来所打算支出地更多,但是对多数人来说,只要手头还存有资本,他们地支出就不会因物价高而受到制约.因为没有什么比增加家庭地这类开支更容易或更使人愉快了,也没有什么能比缩减这类开支更困难或更令人不快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这类贸易出超地情况常年不断,使国内资金大量增加,就不会不促进消费,提高百物地价格,甚至减少居民地人数,除非另有商品从国外输入,其输入量与消费量地增加足以相抵.凡是取得了大量资金地国家,一般总是要从资金不足,因而百物比较便宜地邻近国家进口许多东西,这就是要把资金运转给那些国家,从而使贸易差额缩小.外国既缺乏资金,其土地和劳动地价格又低廉,在那里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就自然会逐步建立起来,但初建时一定比较简陋,不会像人们所希望地那样完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就可以在资金丰饶之中安然地屹立着,不仅可以尽量消费它自己所生产地一切,甚至还可以大量消费外国所生产地,而在对外贸易中仍然可以略有顺差,或者至少可以长期保持国与国之间地收付平衡.具体地说,这就是一方面将它地产品和制造品运销某些国家,另一方面从这些国家输入其农产品和商品,输出时所获得地资金与输入时所需支付地资金,力求相抵于平.如果这个国家是个沿海国家,那么把它地产品和制造品运送到外国时,装运就比较便利,代价也比较低廉,这对由货币供应丰足造成地劳动价格高昂这一不利因素会起到一些抵消作用.结果,这个国家地产品和制造品尽管价格很高,仍然可以不断地向远地区运销,其价和另一工资较低地国家地制造品价格相比,有时还是比较低廉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于运费地关系,运赴远地区货物地价格因此会大大提高.但是在沿海国家,这项费用是相当公道地,在那里对国外几个重要港市都有定期运输关系,因此,准备起航地航舶总是一呼百应地,他们接受委托,可以代运一切商品,使对外贸易可以推行尽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航海业务不发达地国家情况就不同了,在那里为运输货物须特地造起船来,对运费索价之高,有时会把商人预期地利润全部勾销,总之,其经营费用必然是高地,这就使经商者地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英国现在所消费地,不仅是它自己有限地一点产品地大部分,还有大量外国地产品,如丝绸、葡萄酒、水果、亚麻布等等,它输出地是它矿山地产品和制造品,虽然由于资本充沛,使那里地工资高昂,但是由于它在航运方面地有利条件,没有能阻止它把产品运销到远地区,其价与法国地一样公道,但是同样货物,后者地制造成本要低得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外邦人士对某一国家做出地、其性质与商业无关地支付,也可以使这个国家地货币量增加.例如驻外国地世界或旅游者,因政治上地原因或出于好奇心或由于寻欢作乐,会作出数量很大地支付;有些人出于信教自由地动机或其他原因,会舍弃故乡,到这个国家来安家落户,由此会涉及财产地转移.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移入这个国家地财富,必然会增加那里地支出和消费,结果资金必然会流入商业领域,从而使物价提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假定一个国家人口地四分之一,在货币没有增加之前,每天要消耗一些牛肉、葡萄酒等等,经常要购置一些衣着、亚麻布等等,但是在货币增加以后,有着这样地消费习惯地,会占到人口中地三分之一或一半这是这些商品地价格就必然要提高,于是原来占四分之一地那些人中地一部分,一般说来,就会消费得少些.一个每天食肉三磅地人,不得不改为两磅,使他感觉到他是在挣扎着过日子,还有些人原本就吃不起肉,这时也就不觉得有什么.我曾屡次指出,因消费增加而使物价提高,其提高是有个过程地,这时粮价也会提高,但这是逐渐而来地,而且不会像肉类那样贵得厉害.肉价地提高只会使人口中地一小部分缩减其食肉量,这样地缩减是显而易见地;但是受到粮价提高影响地是全体居民,这种影响就不那么容易察觉,如果有一千万人口地一个国家,增加了外来人口万,其由此引起地对面包地额外消费,也就是原来居民对面包消费量地缩减,平均说起来每百人不过一磅.即使就一个人地给养说,如果由磅面包减为磅,他也是不会感觉到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于肉类地消费增加,农场主为增加肉类供应将扩大牧场,这将使适于耕种地土地减少,使小麦减产.但是,相对地说,为什么肉价上涨会高于粮价地上涨程度呢?这是由于,一般说来,小麦是允许从国外自由进口地,而牲畜地进口在英国受到严格禁止,在其他国家,则进口时需缴纳很大地进口税.这就是在英国为什么当货币充沛时,牧场租金地提高会三倍于可耕土地租金地提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一部分第一章 论财富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恒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土地产生草本植物、块根植物、谷物、亚麻、棉花、大麻、灌木以及有形形色色果实、树皮和树叶的各种树木,如养蚕的桑树之类,它还提供矿藏和矿物。
而人的劳动给这一切赋予了财富的形式。
河流和海洋提供鱼作为人的食物,提供许多别的东西供他享用。
但这些海洋和河流属于毗连的土地或为一切人所共有,人通过劳动向它们索取鱼和其他好处。
第二章 论人类社会不论人类社会以什么方式组成,他们所居住的土地的所有权必将属于他们中间的少数人。
在游牧社会,如携带牲畜和家族从一处漫游到另一处的鞑靼部落和印度营旅,他们的领袖(统帅或国王),必须确定每个家族头人的地界和每个人在营帐周围的地盘。
否则人们就会为争夺地盘或各种便利、树林、牧草、水源等发生冲突。
但每个人的地盘和地界一经划定,它实际上就是他们在那个地方停留期间的所有权。
在比较稳定的社会,如果一位君主率领军队征服了一个国家,他就会根据他的僚属和宠信们的功劳或自己的意愿(如原来在法国那样)在他们中间分配土地。
尔后,他将制定法律,把财产授予他们和他们的继承人;或者他将自己保留土地所有权,而雇用僚属和宠信们去耕种;或者他将把土地赐予他们,但要求他们每年为此缴租或纳贡;或者他将把土地赐予他们,但保留视需要和他们的能力每年向他们征税的自由。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这些僚属或宠信,不论是绝对的所有者还是依附者,不论是土地产物的管理者还是代理人,他们在居民总人数中的比例是很小的。
土地即使由君主平分给所有居民,它最终还是要被少数人所分享。
一个人可能有好几个子女,他无法分给他们每人一块同自己的土地大小相等的土地;另一个人身后可能没有子女,他会把自己的这份土地留给某个已拥有土地的人。
第三个人可能是一个懒惰、挥霍无度或赢弱的人,他将被迫把自己那块土地卖给另一个节俭、勤劳的人,后者将通过购买新土地不断增加自己的财产,并雇用无土地的人为他耕种。
而那些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向他提供自己的劳动。
当罗马刚刚建立起来时,每个公民拥有分配给他的两Journ- aux①土地。
但此后不久就出现了如我们今天在欧洲一切国家中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不平等:土地被少数所有者所瓜分。
假定新国家的土地属于少数人,那么每个所有者就得亲自管理土地或把它租给一个或多个租地农场主。
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租地农场主或工人,无论是为所有者还是为租地农场主耕种土地,都应得到一定报酬以维持生活。
土地的剩余产品由所有者支配。
他将把其中一部分上缴君主或政府,或由他承担费用,而让租地农场主直接这样做。
至于土地的利用情况,首先,必须把一部分土地用于为耕作它、使之具有生产能力的人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
其他土地的利用主要取决于王公贵族和土地所有者的兴致和生活时尚。
如果这些人喜欢宴饮,就必须种葡萄;如果他们喜欢绸缎,就必须植桑养蚕;此外还必须用一部分土地来养活从事这些劳动所需要的人;如果他们喜欢骑射,就需要有牧场,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假定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那就很难设想人类社会如何能在那里建立起来。
例如,我们在村社中可以看到,每个社员所能拥有的牲畜头数都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在一个新征服或新发现的国家中,土地落到了第一个占领者手里,要建立社会就必须依靠法律授与所有权,而不管这种法律是凭借武力还是凭借政策来实现。
①古代土地面积单位,相当于一人一天能耕种的面积。
——译者无论在土地上种植什么,无论是种牧草、谷物还是葡萄等等,从事耕作的租地农场主或工人必须住在土地附近;否则下地和回家将占去一天中的太多时间。
因此,需要在所有农村地区和被耕种的土地上建立村庄,农村地区还必须有足够的铁蹄匠和制轮匠以修造所需要的工具、犁和车辆;如果村庄离城镇较远,情况就更是这样。
村庄的大小,从居民人数上看,必然同耕种村庄周围土地所需要的人力,以及能够从当地租地农场主和工人那里找到足够工作的工匠人数成比例。
但城镇附近不太需要这些工匠,因为工人进城不用花太多时间。
如果一个或多个在村庄周围拥有土地的所有者住在当地,那里的居民人数就会更多一些,所增多的数目同家庭仆役、被吸引到达里的工匠,以及客栈的数目成比例,在那里建客栈,是为了给地主供养的仆役和工人提供方便。
如果土地只适于养羊,如在沙性土壤地区和沼泽地,村庄就会少一些、小一些,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只要有少数牧羊人就够了。
如果土地仅出产适应沙性土壤的树木,而不生长喂养牲畜的牧草,如果它们远离城镇和河流而使木材无从消费(如人们经常在德国所看到的),就将只有为数不多的房舍和村落供按季节收集橡子和养猪之用。
而如土地全然是贫瘠的,就将既无村庄又无居民。
有些村庄,由于某些富人或权贵的关心,建立了市集。
这些市集每礼拜开一、两次,吸引了许多小业主和商人。
他们在市集购买附近村庄的产品,然后运到大市镇去卖。
在大市镇,他们用这些产品交换铁、盐、糖和其他商品,再在集日卖给村民。
许多小工匠,如锁匠、家具木工等,也住下来,为本材没有这类工匠的村民干活。
最后,这些村庄便成了集镇。
集镇座落在村民前来赶集的几座村庄的中心。
村民在集日把产品带到这里出卖并买回所需要的物品。
这比让商人和代理商把物品运到各村以便交换他们的产品更自然更容易。
因为:(1)商人沿村贩卖将不必要地增加贩运成本。
(2)商人们或许要在到过许多村落之后,才能找到他们所希望购买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合意的产品。
(3)当商人来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一般都在田间。
由于不知道商人需要什么当地产品,他们也拿不出任何已经准备好的适于出卖的东西。
(4)在村子里,商人和村民几乎无法确定产品和商品的价格。
在一个村庄,商人可能拒绝村民对其产品的要价,而希望在另一个村庄买到更便宜的产品;村民可能拒绝商人对其商品的出价,而希望另一个商人也会到这里来,并以较高的价钱购买它。
如果村民在集日到集镇出售产品,购买所需物品,所有这些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价格是由陈列待售的产品和用于购买它的货币之间的比例决定的。
这发生在同一地点,发生在来自不同村庄的所有村民以及市镇商人或业主的众目睽睽之下。
当价格在少数人之间确定下来之后,其他人就会毫无困难地照此办理,当天的市价就这样决定了。
散集后,农民返回自己的村子,继续进行劳动。
集镇的大小,必然同耕种集镇周围土地所需要的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的数目成比例。
它还同工匠和小商人的数目成比例,他们是由集镇周围的农村,连同其助手和马匹一起雇来的。
最后,它还同住在当地的地主所供养的仆人的数目成比例。
如果属于某个集镇的村庄(即其村民通常把产品拿到这里的市集出卖的村庄)很大、出产很多,这个集镇就将相应地变得很大、很重要。
但如周围村庄的出产很少,这个集镇就将是贫穷和无足轻重的。
仅拥有小庄园的地主通常住在集镇和村庄,紧挨他们的土地和租地农场主。
由于需要把取之于前两者的产品运到遥远的城市,所以他们无法在城市过舒适的生活。
但拥有许多大庄园的地主则有办法生活在远离土地和租地农场主的地方,而同其他地位相当的地主、士绅共享愉快的社交生活。
如果由于征服或发现了新的国家而被赐予大量土地的某个君主或贵族定居在某个愉快的地点,如果别的贵族也来到此地居住,以便彼此能经常会面,享受愉快的社交生活,这个地方就将变成城市。
将为上述贵族建造宏伟的宅邸,将为因这些贵族的居留而被吸引到这里来的商人、工匠和各行各业的人建造许许多多其他的房舍。
为了为这些贵族服务,将需要面包师、屠夫、酿酒师、酒商和各类制造商。
他们将在当地建造房屋或租赁别人盖的房屋。
正如从本书附录的详细计算中(计算工作是别人帮助完成的)可以看到的,每一个贵族都通过自己在住房、随从、仆役上面的开支,供养着各种商人和工匠。
由于所有这些工匠和业主不仅为贵族服务而且彼此提供服务,人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供养这些人的负担最后都落到了贵族和地主身上。
人们没有察觉到,在城市里,我们所描述过的普通家庭全都依靠富贵人家的开支生活。
然而,以后将证明,国家的所有阶级和居民,其生存都要依靠土地所有者的开支。
如果国王或政府在该城设立法庭(各地集镇和村庄的人民都必须依靠它的帮助),上述城市就会进一步扩大,因为为了给法官和律师服务,将需要更多的各种业主和工匠。
如果在这同一城市里,建立了除为国内消费,还为出口和海外销售提供产品的作坊和手工工场,它就将成为大城市,它的大小同当地靠外国人的开支为生的工人和工匠的数目成比例。
但如我们把这些考虑放到一边,以便不使问题复杂化,我们就可以说:只要许多富有的地主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这种聚集就足以构成所谓的城市;在欧洲、在法国内地,许多城市的居民人数就是由这种聚集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大小必然同生活在那里的地主数目,或更确切他说,同属于他们的已作扣除的土地产品成比例,这些扣除是:其土地离城市最远的那些人的产品的运输费用,以及他们必须提供给国王或政府的那部分产品,而这些产品通常是在首都消费的。
都市的形成,基本上与省城相同,区别在于: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住在首都;国王的宫邸和最高政府设在首都,政府的收入是在这里支出的;最高法院也设在首都。
首都是外地争相仿效的时尚中心,外省土地所有者绝不会错过到首都住上一段时间,并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这里接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该国的所有土地都为供养住在首都的那些人或多或少地作出了贡献。
如果国王离开一座城市搬到另一座城市去住,贵族们就会追随他,同他一起搬到新城市去。
这座新城市将会变成一座重要的大城市,而原来的城市则会衰落下去。
我们从彼得堡对莫斯科所造成的损害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个相当晚近的例子。
我们看到,许多一度十分重要的城市变成了废墟,而另外一些城市则在它们的灰烬上拔地而起。
为了便于运输,大城市通常建立在海岸或大河两岸,因为利用水路运送保证居民生存与舒适所必不可少的产品与商品,比利用陆路运输便宜得多。
第七章 农夫的劳动的价值低于手工业者的劳动的价值一个农业工人的儿子,到了七岁或十二岁就开始帮助他的父亲看管牲畜,挖掘土地或从事其他不需要技艺或技能的田间劳动。
如果他的父亲送他去学手艺,在他当学徒期间,他的父亲不但失去了他的帮助,而且还要在许多年内给他提供衣服,支付他的学徒费用。
这样,儿子就成了父亲的一个负担,而且在若干年内,他的劳动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
据估计,人的劳动寿命只有十年或十二年。
在英国的大多数行业中,学徒期为七年。
由于学一门手艺要丧失许多年的劳动时间,如果手工业者挣的钱不比农夫多,一个农夫是绝不会让他的儿子去学手艺的。
因此,那些雇用工匠或手工业者的人,必须为他们的劳动而付给他们高于农夫或普通工人的报酬,同他们在学艺期间所丧失的时间以及为精通技艺所需支付的费用和承担的风险成比例,他们的劳动必将更为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