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说课的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4.42 KB
- 文档页数:3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家乡的小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第五单元“家乡的小吃”。
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家乡的小吃种类、特点及制作方法。
2. 探讨家乡小吃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3. 分析家乡小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小吃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家乡小吃产业的认识,激发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家乡小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小吃的种类、特点及制作方法,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乡小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小吃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小吃的种类、特点及制作方法。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小吃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乡小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调查成果,共同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家乡小吃宣传册。
六、板书设计1. 家乡小吃种类特点制作方法2. 家乡小吃文化内涵历史传承3. 家乡小吃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建议七、作业设计答案示例:【】家乡小吃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三、调查方法四、调查内容五、调查结果与分析1. 家乡小吃种类丰富,具有地方特色2. 家乡小吃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问题2. 作业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小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调查方法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家乡的小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第四单元“家乡的美食”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家乡小吃的起源、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学习通过观察、访谈、记录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有关家乡小吃的信息;培养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小吃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访谈等途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收集和整理有关家乡小吃的信息。
教学重点:家乡小吃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投影仪、黑板。
学具:笔记本、笔、照相机(可选)、录音机(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组家乡小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小吃的名称。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小吃是怎么来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2. 新课内容学习(1)讲解家乡小吃的起源、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访谈、记录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有关家乡小吃的信息。
3. 例题讲解以家乡的一种小吃为例,讲解如何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家乡小吃,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5. 小组分享与交流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成果,分享收集到的信息,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家乡小吃的基本知识起源特点文化内涵2. 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观察访谈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小吃制作大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收集和整理家乡其他方面的文化信息,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进行展示和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家乡的小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第五单元“家乡的小吃”。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小吃探秘”,详细介绍了家乡小吃的起源、特点及分类;第二章“小吃制作”,教授学生如何制作家乡特色小吃;第三章“小吃文化”,探讨家乡小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小吃的起源、特点、分类及制作方法;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乡小吃的制作方法及小吃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点:家乡小吃的特点、分类及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乡小吃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小吃的起源、特点、分类,让学生对家乡小吃有全面的了解。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的特色小吃,分享制作方法;b. 教师示范:教师选取一种家乡小吃,现场示范制作过程,讲解制作要点;c. 学生动手:学生根据所学,分组动手制作家乡小吃;d. 互动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4. 小吃文化:a. 讲解:教师介绍家乡小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b. 探讨:学生讨论家乡小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六、板书设计1. 家乡小吃a. 起源b. 特点c. 分类d. 制作方法2. 家乡小吃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a. 家乡小吃的起源、特点、分类;b. 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c. 家乡小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互动评价、文化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家乡小吃。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小吃制作大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家乡的小吃》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家乡的小吃》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家乡小吃的起源、特点、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深入探究家乡小吃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地域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家乡小吃,激发他们对美食制作的兴趣。
3. 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乡小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家乡小吃的特点、制作方法及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
学具:面粉、糯米、豆沙、模具、烹饪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小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小吃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小吃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地域特色,让学生对家乡小吃有全面的了解。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家乡小吃的制作,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小吃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某一种家乡小吃为例,详细讲解其制作工艺,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家乡小吃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7.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家乡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小吃》2. 内容:家乡小吃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家乡小吃的地域特色家乡小吃的制作工艺家乡小吃的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家乡小吃”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最喜欢的家乡小吃及其特点、制作方法和文化内涵。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家乡小吃是豆腐脑。
豆腐脑源于我国北方,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的特点是口感细腻、汤汁鲜美。
制作豆腐脑的主要原料有黄豆、石膏等。
在制作过程中,黄豆经过磨浆、煮浆、点卤等环节,最终形成豆腐脑。
综合实践说课的课件
引导语:怎样设计一份有关综合实践说课的课件?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选题必须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社会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的主题,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发挥潜能的机会。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增加环保意识,设计了本次活动。
通过本次《变废为宝》活动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进行废物利用,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将其加工成工艺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认真做事、勇于创新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评价和鉴赏能力。
三、活动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奖品、教师作品。
(二)、学生准备:1、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工具。
2、分成六组。
四、活动过程
(一)、了解我们的环境(4分钟)
1、图片资料
2、文字资料
目前,我国的668座城市中,2/3已经被垃圾包围。
据有关专家介绍,由
于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场数量和规模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我国历
年堆放未及时处理的垃圾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还在逐年递增。
垃圾已
经成为城市“肿瘤”。
通过了解环境现状,增强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在生
活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
(二)、精品欣赏(6分钟)
1、变废为宝的故事
犹太人斯塔克把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大堆废料加工成小自由女神像,让
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金,使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义乌人毛应理将新疆人做果脯剩的杏核炒熟出售,每年创造800万元的收入。
湖南省稻农黄大众,将制药厂废弃的药渣制成了优质的有机腐殖土,卖给
菜商,从1998年到2006年近8年时间,为九芝堂药业集团“销纳”了约六七
千吨药渣废弃物。
2、请同学们先来看大屏幕,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
3、作品欣赏。
欣赏变废为宝的故事和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三)、变废为宝(20分钟)
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作品。
通过亲历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勇
于创新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成果展示、评价(10分钟)
1、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个小组评选2-3件作品参加班级评选。
2 、班级评选,请老师和学生当评委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
三名。
3 、为获奖学生颁发奖品,其他学生颁发纪念品。
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提高了评定和鉴赏能力。
(五)、结束语(5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
教师通过对本次活动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学生在活动
中的表现。
让学生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废物利用”“变废
为宝”的意识。
五、活动延伸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养成“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习惯,健康、简
约的生活。
六、活动反思
通过组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向生活,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2、由于时间、材料、工具的限制,一节课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么完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理念。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知识,知识就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