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1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答: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文化的特征: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文化的类型主要有:(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①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②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①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②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a.民族亚文化。
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b.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c.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③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①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②反文化。
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①评比性文化。
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②非评比性文化。
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的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
我们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一)、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三)、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
(四)、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叙事与文化认同塑造
傅才武
【期刊名称】《学习与实践》
【年(卷),期】2024()5
【摘要】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
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
部类的类型区隔。
其特有的“大结构-大功能”架构,旨在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结构和网络关系的重建,既助力文旅融合的
深化,又助推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从语言叙事向空间叙事转变,体现出新时代文化认同
型国家对于国家文化构造的新要求。
国家文化公园旨在通过大型文化场景的建构,
推进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生产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的重建,并构建新时代塑造民族
国家文化认同的新路径。
作为民族国家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总体性策略,国家文
化公园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目标的总体性表达,又是构成21世纪国民精神家园“神圣空间”的路径创新。
【总页数】14页(P109-122)
【作者】傅才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从“国家遗址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关于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导则的思考
2.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其国家认同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
4.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者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星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三星的企业文化和理念1、三星的使命: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2、三星的经营理念: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3、三星的经营原则:遵守法律及企业伦理;保持廉洁的组织文化;尊重顾客,股东和员工;重视环保,安全和健康;履行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4、三星的核心价值: 人才第一;最高指向;引领变革;正道经营;追求共赢。
5、三星人的精神:与顾客同在向世界挑战创造出未来6、三星服务理念:与顾客保持最紧密的关系;为了满足顾客而竭尽全力;让顾客享受最完美的售后服务。
7、三星新经营哲学:危机意识、认识现实、反省过去;变化从我做起:人性美、道德美、礼仪规范、行为规范;同一方向;重质经营;信息化、国际化、复合化。
8、三星人事管理原则:冷静的判断——因才施用,以正确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冷静的判断;公正的审查——消除一切地缘、血缘、学缘等因素,达到对人的公正认识;慎重的决定——为防止可能发生的失误,在作为决定前要经过深思熟虑。
第三篇:三星的企业文化摘要随着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使得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其中,在建设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能够确保企业凝聚力及导向力形成的重要的载体,其能够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mba毕业论文定制一定的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企业均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通过自身企业文化的构建,使其成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凝聚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尝试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效能和创造力。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时,盲目性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本文以韩国三星集团为分析对象,对该企业的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小军【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年(卷),期】2011(024)008【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 道德素质【作者】项小军【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我国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属于新生事物,从所处的地位和教育体系来看,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目前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规范,仍处于探索阶段。
教材上多采用国外教材,如美国的《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等。
由于国内自主完成的工程伦理专门教材较少,教学中具有更现实意义的可供使用的资料缺乏,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多以伦理学教材作为教学范本,以工程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的教材参考,国内专业教材较为匮乏,目前仅有少量专业教材,如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肖平主编的《工程伦理学导论》等。
缺乏积极的教育氛围和条件,缺少社会对于工程活动主体开展继续的伦理教育的环境和机构,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普遍缺乏系统的工程伦理教育,即使开展了工程伦理的相应教学和研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而没有一致的标准,多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育,仅有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少数理工科高校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方面相对较为独立。
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微观层面同样均存在诸多问题,没有明确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教学手段、方法也较为单一和落后。
总的说来,以课堂教育理论的传递和教化为主,比较注重思想理论灌输方法,尽管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伦理选择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讲授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造成学生伦理认知与行为的脱节;重视灌输说理,忽视启发引导。
开展的工程伦理教育与实践需求脱节,对工程中的案例的伦理特性分析较多,对其产生的伦理问题的实质和伦理风险防范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传授较为零散。
作者: 符瑶冰 刘永飞
作者机构: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西安710025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203-20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2期
主题词: 军队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环境 结构 功能
摘要: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一个系统,而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以系统整体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并不断生成新的要素;它的功能决定着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体现出其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因而,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探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狭义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狭义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或成果。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心态文化,又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波谱诺(David popenoe)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将狭义文化定义为,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认识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
总之,对于人类来说,文化都是行为的指南。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长久积累并不断变化进步的具有明显特色的思维模式、生存模式、行为模式的综合体现。
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概念。
狭义文化有两种,一种是包括科技文化在内的生产文化;一种是包括生活、思想、在内的精神文化。
任何文化都是为人们社会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很难把它们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共识,达成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
这是因为文化本身是在不停地变化着:随着时间变化,随着地域变化,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变化,随着民族、国家间的碰撞变化。
在不同地域间,不同时间里,文化的形态总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文化的定义也就永远不会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狭义文化的定义有:中国古代把“文治”和“教化”称为文化。
文治与教化都属于思想教育和政治环境治理的范畴。
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定义文化说:“什么叫文化?据说全世界学者对文化下的定义超过五百多个。
这就等于没定义。
根据我粗浅的理解,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东西,就叫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