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生态自然观
- 格式:ppt
- 大小:268.50 KB
- 文档页数:47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生态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对其演变规律的理解。
它包含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知,以及对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的理解。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生物种群是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的,而个体则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非生物环境包括了土壤、水体、气候等自然要素。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和其遗传资源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需要保护各类物种的栖息地,防止物种灭绝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
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物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和转化,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命活动。
物质循环则包括了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使得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4. 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5.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自然观强调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保护自然栖息地等。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平衡和稳定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些内容,人们才能更好地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即所谓的生态自然观。
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特征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关于自然和生态系统的观念和理念,它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丰富多元,具有以下特征。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自然观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生态自然观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自然观认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它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第三,生态自然观倡导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
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遵循可持续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确保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使人类和自然能够长期共存。
第四,生态自然观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珍视生态环境,积极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健康发展。
第五,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和保护。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节奏,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关于自然和生态系统的观念和理念,它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丰富多元,包括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一)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其肉体和意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都来自自然、依赖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而改变了面貌和演化进程。
2.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开始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改造活动,具有双重的结果:一方面是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系统涨落的放大和失衡,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自然界不断对人类的惩罚。
3.人类面对三种自然界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界:自在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人工的自然界自在的自然界: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空间上总星系之外,胀观层次无限广阔的宇宙;基本粒子以下,藐观层次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以及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各层次中尚未认识到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和过渡转化形态。
它们目前尚且只是一种纯客观自在的黑箱系统,只是人化自然进一步拓展的潜在基础。
)人化的自然界:人类观察而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界,包括所有进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
人化的自然界可视为人与自然构成的一个通讯系统,它的范围是同一时代自然科学的边界。
人工的自然界:人类实践的成果、实践手段所及从而被改变了的那一部分自然界。
包括人工自然物,人为现象和过程,以及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地球与空间生态系统。
4.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的演化来说:“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原始社会、渔猎社会)→人类的行为的后果尚在纯自然的生态安全的范围之内,没有超出纯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