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

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

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

(1)古今异义:

古今

至于

..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深明大义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①不吝啬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5)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

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五、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orG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

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优质课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2、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为深入学习庄子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正确引导,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庄子思想来面对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出宽阔的胸襟。 学情分析: 处于本阶段的高二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叙事性散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诸子散文等经典篇章,但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尤其是此时的学生思维不够成熟,既无高一学生的壮志满怀,又无高三学生的迫在眉睫,更不用说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的成熟心态。 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庄子思想中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并使之真正成为指导学生人生的智慧结晶。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融相对主义、天道无为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为一体的庄子思想,深入探究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2、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为深入学习庄子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正确引导,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庄子思想来面对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出宽阔的胸襟。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通过对庄子一生的简单总结:“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学来养生术,去做逍遥游,濠上观鱼能齐物。”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1、检测知识,夯实基础。 检测文言知识及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 活动3【讲授】2、解读文本,把握关键。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活动4【活动】3、合作探究,心灵感悟。 启发学生从课本中得到有益启示。 活动5【讲授】4、深入挖掘,发展提升。 挖掘深层思想,拓展视野。 活动6【活动】5、拓展迁移,思想升华。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人生。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读庄子作品,仔细体会融相对主义、天道无为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为一体的庄子思想,写出人生感悟。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 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 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

庄子—秋水译注

庄子——秋水译注 秋水 [题解] 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全篇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进而论述大小是相对的,毫未虽小,与比它更细小之物相比则为大;夭地虽大,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为小。因此,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的,各自按其本性生灭变化,从大道来看,都是齐一的,最后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应当一切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它,才合于天道之真。这种理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否认事物差别的客观性,否认认识的真理性,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反对儒、墨形而上学独断论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它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徒劳的、无意义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最终把人引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后面几段也是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事例加以反复申说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川为莫己若’者(9),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5),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8);尾阎泄之(19),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20)。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臼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2),吾在于天他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23),又奚以自多(2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3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这句意思为:秋雨不停的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于黄河。 (2)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jīng):通径,指河之宽度。 (3)涘(sì}):水边、岸边。渚(zh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这句是说,由于河水上涨,河面 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4)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未,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澜, 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 (5)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此与《逍遥游》__的“北冥”不同。 (6)旋其面目:改变态度。 (7)洋:水多的样子。若:海神。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之以为,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海神 能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不受形象和语言的约束,虚幻无形,故能与大道合一。

庄子《秋水》教案讲课教案

庄子的《秋水》P225 一、庄子及其思想 参见教材P225注解①。 庄子,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家贫,但鄙弃功名利禄。其基本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思想既有唯物的一面,又有唯心的一面;既有批判现实的一面,又有逃避现实的一面。 庄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文学价值最高的。正如教材的“评析”(P226首句)所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写得最生动、最奇瑰、最浪漫,是诸子散文创作的颠峰之一。” 他文章的特点是:善用寓言说理,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言谈机敏,思想深邃,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二、庄子的著作 即《庄子》。今存郭象注本33篇,其中内篇7,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而外篇15、杂篇11被认为可能出自其门人后学之手。 尽管外篇、杂篇的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或曰矛盾,表明了庄周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分化。反映了从战国中至秦汉间的社会变革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表述的庄周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在野派的政治态度,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仇恨,尤其在哲学领域里,广泛而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体系。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它那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性的寓言,辛辣的讽刺笔调,生动逼真的描绘,灵活多样的句式,丰富的词汇,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史上,是很少能够与之伦比的。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复杂的。知识分子几乎都爱读它,连封建帝王也很重视它。唐天宝元年,还诏号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或取其无为寡欲,保命养生;或取其不满现实,鄙弃功名,或学其悲观厌世,自我超脱,自我陶醉。 从现存的晋人郭象《庄子注》算起,评注《庄子》的数以百计。有的说《庄子》与法家同源,有的把《庄子》与儒家合流,有的说《庄子》等同佛家,有的以阴阳家、神仙家的观

《〈庄子 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庄子·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 欣赏《庄子》的幽默风趣,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 3 体味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 导入语: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俩的面貌截然不同,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五则》,感受到孔子的“仁”和儒家文化的含蓄隽永。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来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2 提问: 对庄子和他的《庄子》,大家了解多少? 指名回答后,投影关于《庄子和他的〈庄子〉》,学生自由读。(投影1) 二朗读课文 1 自由地大声朗读 2 开火车正音(9人)(投影2) 3 齐读9个词语 三研读《庄子钓于濮水》 1 积累文言词语,找出特殊句式(投影3) 字词积累(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句式是状语后置句 2 指名读 3 直译课文 4 思考问题(投影4)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庄子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③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追求?(淡薄名利,追求自由) 5 课堂交流(投影5、6) 四研读《惠子相梁》 1 自由朗读翻译(同坐互读互译) 2 指名翻译(同坐,一读一译)

3 把握比喻的深意(投影7) 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表明庄子对朋友对做官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4 欣赏本文美点(投影8) ①比喻巧妙贴切 ②人物形象鲜明 ③情节出人意料 ④描摹(细节)生动传神 五研读《濠梁之上》 1 分角色朗读(三人一惠子、一庄子、一旁白) 2 分角色翻译(三人同上)(投影9) 3 思考: ①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景语即情语”——王国维,表现了庄子的豁达、快乐) ②你以为在这次辩论中,谁是胜者? ③比较庄子和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投影10、11) 六课堂拓展 阅读《徐无鬼》(节选),进一步感受庄子对惠子的友谊(投影12) 1 自由阅读 2 各自翻译(投影13) 3 共同分析 文中“匠石”指的是庄子,“颖人”指的是惠子。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庄子跟惠子之间的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样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七课堂总结 1散文《庄子》的艺术特点(投影14) 2《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投影15) 3 后学对庄子的研究 ①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对庄子思想、道家文化用漫画的形式加以阐释(投影16) ②央视10套“百家讲坛”《于丹说〈庄子〉》用演讲的形式阐发对庄子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区别(投影17)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

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

初三语文 庄子秋水教案设计

初三语文庄子秋水教案设计 导读:初三语文《秋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 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郑光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秋水》 【学习提示】(1)通过古今词义联系,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2)注意本文宾语前置的例子和“之”字的用法。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助詞,用在主語和形容詞性謂語之間,起強調作用。再看其他例句:①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②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左传·成公·八年》)③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左传·昭公·三十》)④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 涘渚崖之間,不辯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战国策·秦策三》)】,兩 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盈”“虚”是一组反义词。如: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语法结构同“自信、自满、自卑、自高自大”】者,自以比(通“庇”,寄託,依附)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也,方存乎見少【可討論“見”的用法:是名詞見識還是表示被動?】,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主語】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 【作業】思考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詩經·衛風·氓》) (3)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戰國策·齊一》)(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僖公三十年》) (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老子》) (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 (7)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報任安書》)

《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

秋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 ---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翻译 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

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的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的事业,三王争夺的土地,仁人所忧患的道德,能人所操劳的细事,全都像羽毛的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高尚的名誉;孔子谈论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博学的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的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的水是最多的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当作最大的事物,把羽毛尖儿当作做小的事物,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小是没有穷尽的,世间是没有尽头的,时运好坏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圣人,能于最贴近的事物中体察最玄远的道理,所以面对小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小;面对大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多,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是没有穷尽的。他能认识到现在与过去并无差别,所以长寿也不闷闷厌生,短命也不企求长寿,因为他知道,世间是没有尽头的。他能认清由满到缺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什么也不高兴,失去了什么也不伤心,因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