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测量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434.50 KB
- 文档页数:12
一、实验名称肌肉收缩力量与神经刺激频率的关系二、实验目的1. 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
2. 探讨神经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
3. 分析不同频率下肌肉收缩的力学特性。
三、实验原理肌肉收缩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主要由神经系统的刺激引起。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肌肉纤维会产生收缩。
肌肉收缩力量与神经刺激频率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神经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力量越大。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鼠、电极、夹具、生理盐水等。
2. 实验仪器:肌电图仪、信号采集器、计算机等。
五、实验步骤1. 实验鼠固定在实验台上,使用电极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纤维与肌电图仪连接。
2. 将夹具固定在实验鼠的肌肉上,并确保夹具与肌肉紧密接触。
3. 使用生理盐水湿润电极和肌肉表面,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
4. 调整肌电图仪,记录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变化。
5. 以不同的频率(如1Hz、2Hz、3Hz、4Hz、5Hz)刺激神经,观察并记录肌肉收缩的力量变化。
6. 对不同频率下的肌肉收缩力量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在静息状态下,肌肉电位变化不明显。
2. 随着神经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力量逐渐增大。
3. 在低频率刺激下(如1Hz),肌肉收缩力量较小;在高频率刺激下(如5Hz),肌肉收缩力量较大。
4. 肌肉收缩力量与神经刺激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七、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力量有显著影响。
2. 随着神经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力量逐渐增大,这可能与肌肉纤维的收缩速度有关。
3. 在高频率刺激下,肌肉收缩力量较大,这可能是因为高频率刺激使肌肉纤维处于持续收缩状态,从而提高了肌肉收缩力量。
八、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力量有显著影响,这与生理学原理相符。
2.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刺激频率来控制肌肉收缩力量,例如在康复训练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刺激频率,以提高康复效果。
实验2.8 人体肌电测试及信号分析一、实验目的1、观察并记录松弛状态下肌肉的电活动与骨骼肌收缩的肌紧张之间的关系。
2、记录右手和左手的最大握力,并比较男性和女性的不同。
3、听EMG“声”,研究听到的声音强度与运动单位的补充之间的关系。
4、记录握紧拳头时肌肉产生的力、肌电图,以及引发疲劳时的积分肌电图。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的,每个肌细胞都受到来自运动神经元轴突分支的支配,只有当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经神经——肌接头传递给肌肉,才能引起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一个单独的运动神经元能够支配几个肌纤维,但每个肌纤维只被一个运动神经元支配。
一个单独的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控制的肌纤维组成的兴奋收缩耦连单位被称作一个运动单位。
当一个运动单位受到刺激,肌肉纤维产生并传导它们自己的电冲动,最终导致纤维收缩。
尽管由每个纤维产生并传导的电冲动十分微弱(小于100微伏),众多纤维同时传导,将在皮肤上诱导产生出足够大的以至于能够被一对表面电极探测到的电压差。
采用金属电极监测、放大和记录由下层骨骼肌收缩产生的皮肤表面电压的改变,这样得到的记录被称为肌动电流图(EMG)。
三、实验设备BIOPAC生理实验系统,信号采集部件,导联线,电极,酒精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安装设备,选择肌电测试课程。
2、L01-EMG-1课程校准。
3、肌电信号记录。
选定优势手,点击record键准备测量,等待2秒后开始用力握拳,每次持续用力2秒后,点击suspend,停顿大于2秒后继续。
等幅加力,第4次时达最大力量。
记录EMG图和积分EMG曲线。
4、换另一前臂重新进行步骤2、3。
5、听EMG信号。
6、L02-EMG-1课程校准。
7、按提示每次增加一定力量,持续约2秒;点击suspend后,停顿大于2秒后继续,共测量4次。
第5次尽最大力量握住测力器,坚持住直到屏幕上显示握力降到最大握力的50%为止。
8、对另一只手重复步骤7。
测肌电图的实验报告1. 引言肌电图是一种用来测量肌肉电活动的技术,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的变化,可以了解肌肉的状况和功能。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肌电图信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电活动差异。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 肌电信号采集设备- 电极贴片- 计算机2.2 实验步骤1. 将电极贴片粘贴于被试的皮肤上,确保电极的贴片面与皮肤紧密接触。
2. 打开肌电信号采集设备,并连接电极与设备。
3. 让被试进行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例如静止、轻度活动和剧烈活动。
4. 在每个运动状态下,记录肌电信号的变化。
3. 实验结果3.1 肌电信号的采集与记录在实验中,我们采集了被试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电活动,并将肌电信号记录于计算机上。
以下为部分记录结果示例:时间(毫秒)电压(伏)-0 0.0011 0.0012 0.0033 0.004... ...3.2 肌电信号的分析通过对记录的肌电信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肌肉电活动的各种信息。
以下为结果分析示例:1. 在静止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较小。
这是因为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肉电活动较少。
2. 在轻度活动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较大。
这是因为肌肉开始运动,产生更多的电活动。
3. 在剧烈活动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达到最高点。
这是因为肌肉处于高强度运动状态,产生最大的电活动。
4.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采集记录了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电信号,并分析了其特点。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肌肉的电活动与其运动状态密切相关,静止状态下的电活动最小,剧烈活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最大。
2. 肌电信号的幅值可以反映肌肉的运动强度,幅值越大表示肌肉运动越剧烈。
3. 肌电信号的采集和分析是了解肌肉活动和功能的重要工具,对于康复治疗和运动训练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实验中使用的肌电信号采集设备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样本量较小也可能影响结论的普遍性。
肱二头肌肌电图实验一、目的要求观察站姿小臂屈伸时,肌电图显示器上的波形大小与肱二头肌肌肉用力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1.肌电图是骨骼肌在收缩前的电兴奋活动,经过引导、放大、记录而成的图形。
2.用于引导机电的电极有两类:针电极(包括普通针电极、埋藏电极、微电极)和表面电极。
由于针电极必须刺入肌肉内,不适合在运动中使用。
表面电极根据容积导体原理设计,即肌肉收缩时,动作电位可以从肌纤维组织液反映到皮肤表面。
3.骨骼肌受到刺激时先发生兴奋,随后才发生收缩反应,力量训练能导致成人肌纤维数量的增加。
持续地牵拉肌肉,可引起肌纤维数量的增加及肌纤维体积的增大。
在放置表面电极时,应置于肌纤维分布较多处。
三、实验器材肌电图仪(包括放大器、显示器、记录仪)或计算机采集系统、表面盘状电极、导电膏、70%酒精、哑铃等。
四、方法与步骤1.定标为保证对肌电图进行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在记录肌电图之前,先要给放大器输入一个标准电流,依据所测肌电的振幅范围选择定标电压值,一般分为50μV-1mV。
此时可以根据显示器或记录仪上显示的振幅调节增益,使之达到所需幅度。
一般使用表面电极记录的肌肉放电频率多在100-500Hz,通过表面电极可记录的肌电频率范围10-1000Hz。
2.固定表面电极(1)皮肤处理剃除贴电极出汗毛,再用酒精或丙酮清理皮肤表面,用细砂纸去除表皮角质层至皮肤微红,尽量使皮肤电阻在3000Ω以下。
(2)加导电膏于测量电极上。
(3)电极分正负两极,找到肱二头肌中部,按肌纤维走行贴于肌腹处,两片电极之间距离约2cm,用胶布加以固定,辅助电极贴于同侧肢体肌肉分布较少的部位。
(4)将导线正负极与电极相连接,放大器至于测量位,此时肌肉收缩,在显示器上应有肌电图显示。
3.肌电图观察与分析(1)波形与选择的电极有关。
表面电极反映肌电图--由于反映较多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表面电极描记的肌电图呈“干扰型”波。
(2)当肌肉收缩强度加大时,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增多,放电频率随之增加。
周围肌肉功能实验报告引言周围肌肉是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组织之一,它们与骨骼相连接,能够通过收缩和松弛来实现人体的运动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周围肌肉的功能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周围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变化,探究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实验器材:- 肌电图仪- 电极片- 计算机- 实验被试:10名健康男性(年龄范围:20岁-30岁)实验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将电极片粘贴在被试的皮肤表面,在肌肉附近选择适当位置。
- 将电极片连接到肌电图仪,并确保其可以正常工作。
2. 实验过程:- 被试在实验开始前,需要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以准备肌肉活动。
- 被试需按照实验要求执行一系列运动动作,例如屈腿、伸腿、握拳等。
- 肌电图仪会记录下肌肉在不同动作过程中的电活动情况。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肌电信号通过计算机保存并进行分析。
- 使用适当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如计算肌肉收缩幅度、持续时间等指标。
- 对不同动作过程中的肌肉活动进行比较和总结。
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肌电图仪记录的各个被试在不同动作过程中的肌肉电信号。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收缩幅度的差异:- 在进行屈腿动作时,大腿肌肉的收缩幅度显著高于进行伸腿动作时的肌肉收缩幅度。
- 握拳时手部肌肉的收缩幅度明显高于伸直手指时的肌肉收缩幅度。
2. 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收缩持续时间的差异:- 在进行屈腿动作时,大腿肌肉的收缩持续时间显著高于进行伸腿动作时的收缩持续时间。
- 握拳时手部肌肉的收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伸直手指时肌肉的收缩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讨论:- 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活动差异说明了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 肌肉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可能与肌肉类型、运动方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肌电图怎么检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检测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检查原理、检查步骤、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
一、肌电图检查原理肌电图检查利用电极记录肌肉产生的电信号,进而评估肌肉活动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导到肌电图仪器上,并被转换为曲线图形展示。
肌电图曲线反映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及存在的异常问题。
二、肌电图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患者需要穿着舒适的衣物,并保证肌肉完好无损,不受任何影响。
2. 仪器连接:将肌电图电极粘贴在检测部位的肌肉上,确保电极与肌肉充分接触且粘贴牢固。
3. 信号录制:启动肌电图仪器,开始录制肌肉的电信号。
在检测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遵循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示,如进行特定肌肉的收缩动作。
4. 数据分析:通过肌电图仪器的软件系统对录制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肌电图曲线。
医生或技术人员根据曲线的形态、波幅、时程等指标进行初步判断。
三、肌电图检查应用领域1.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性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观察曲线变化,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等指标,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运动损伤康复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评估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判断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监测肌肉活动的变化,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
3. 运动员体能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对运动员的肌肉活动进行客观评估,了解肌肉活动的稳定性、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这对训练调整和提升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1. 遵医嘱:检查前需提前咨询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2. 放松状态: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按医生或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肌肉动作。
3. 不适反应:在检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肌肉抽搐、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肌电图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目的在使学生明了肌肉活动时的点位变化,包括肌肉的意志控制的活动及出发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施力于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时其他肌肉强度的变化。
二、生理原理骼肌提供了我们身体的支撑,以关节作为转轴,横纹肌直接或以肌腱附着在骨骼上,两组或多组肌肉一相互抗拮的方式运作,当一方收缩时另一方会舒张。
骨骼肌是有多核的细胞组成,成束肌纤维整齐排列。
动作电位自运动神经传向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引起肌细胞内钙离子在短时间内增加,以启动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骨骼肌的最基本组成为运动单元(motor unit),可被意识性活化,而众多的运动单元可构成所谓的肌纤维,当单一运动单元(SMU)被诱导活化时,其波形间距为3-10ms,大小为20-2000uV,去电荷频率为6-30Hz。
因此,肌纤维收缩时可引起较大的振幅和较高的频率信号,称之为肌电图(Electromyogram EMG)。
骨骼肌的肌纤维接受运动神经的支配,当运动神经兴奋时会引发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活动,这种过程包括动作电位的产生及肌纤维的收缩。
一块肌肉可能有几百个运动神经在支配,神经系统以兴奋不同数目的运动神经方式来控制肌肉不同活动的程度,被兴奋的运动神经单元越多,活动的肌纤维数目也越多,故可以兴奋运动神经的单元数目来控制肌肉活动的程度。
和心电图一样,可以用电极从皮肤上加以记录肌电图。
意志控制肌肉活动时会产生很多电位变化,EMG的形状不像ECG一样规则,它是由一连串不规则的波形所组成。
肌肉进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时,肌肉维持固定的张力且会消耗能量,同时肌肉长度亦会改变。
当肌肉长度改变时,它将承担负荷并移动一段相当的距离,以完成有效的做功。
肌肉进行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时,肌肉的缩短极微而近于等长,但张力却大增。
纵使等长收缩并不造成身体的移动,然而仍会消耗能量并转变为热及张力的形式,故肌肉的等长收缩作用,因为没有位移的现象,因而没有做功。
附录A(资料性)肌电图检测的方法A.1 肌电图检查A.1.1 针极肌电图检查A.1.1.1 检查步骤检查步骤如下:a)根据下肢神经损伤的部位,选择被检神经的支配肌肉,确定下针部位;b)检查者检查开始前洗手、戴手套,予以下针部位皮肤以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待其干燥;c)下针时,请被检查者放松肌肉;d)检查中需要被检查者肌肉用力收缩时,需特別小心,当肌肉开始收缩前,针尖最好置于皮下,而每当肌肉收缩或放松时,将针尖移至皮下,待肌肉保持固定力量再插入。
A.1.1.2 插入时的肌电活动以同心圆针针电极快速插入肌腹,扫描速度为(50~100)ms/cm,灵敏度为100uv/cm,观察针极插入时电活动的特点及有无肌强直、肌强直样放电或插入电活动延长。
A.1.1.3 肌肉松弛时的电活动扫描速度为(5~10)ms/cm,灵敏度为100uv/cm,观察有无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和束颤电位。
A.1.1.4 小力收缩(轻收缩)时的肌电活动肌肉轻度收缩时,测定30个运动单元电位的平均时限与平均电压,及多相电位的百分数。
A.1.1.5 大力收缩时的肌电活动扫描速度为(50~100)ms/cm,灵敏度为500uv/cm~1mv/cm。
被检查者以最大力量收缩受检肌肉时,观察募集反应类型(包括干扰相、混合相、单纯-混合相、单纯相、少量MUP和无MUP),必要时测量其波幅峰值。
A.1.2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A.1.2.1 电极放置的一般方法刺激电极使用表面电极(如马鞍桥电极和贴片电极等),置于神经干在体表的投影上,阴极置于远端,阳极置于近端;阴极和阳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cm。
记录电极置于被测神经支配肌肉的肌腹上,参考电极置于肌肉附近的肌腱或其附着点上,通常使用表面电极(贴片电极等)做记录电极,但当检测支配肢体近端肌肉的神经时或使用表面电极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够理想时,可改用同芯圆针电极,即将针电极刺入被检神经支配肌肉的肌腹中,或进行健侧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