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一、引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较少,且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2. 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 评价体系方面: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文言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4. 教师素质方面:部分教师自身文言文素养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
三、教学策略探讨1.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篇目,降低难度,注重趣味性和思想性。
2. 创新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导入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丰富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课件、视频、音频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开展课外活动,如文言文朗诵、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改进评价体系:(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5. 提升教师素质:(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文言文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四、结语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要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论文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论文一、注重文言文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苏东坡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
”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必须反复地熟读文章,这充分表明了“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读”大致可分为“认读、译读、品读”。
所谓“认读”是指“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本”。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所学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范读,除了让学生自由朗读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朗读,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比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等人物对话。
“译读”是指训练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标注自己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理解翻译文章,能更好地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品读”是指教师立足于文言文课本,精心设计一些引导问题,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比如,在《狼》这篇文章中,可以通过以下句式引导学生品味课本:①从文中,我读出了的狼。
②从文中,我读出了的屠户。
③从本文中,我感悟到了的道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让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朗诵中感知、领悟所学文言文。
切记,一定要重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文言文教学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生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适当地导入,创设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花木兰》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文本的欲望。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之中作为语文重要的组成成分,不论是在考试还是在书本中文言文所占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大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的开展对于学生们的好处以及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教师教授学生课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将文言文细细的领入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接下来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教学做出一些分析与阐述,使得我们更加了解文言文。
1.1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朗读是提高其相应能力的最快速方法,因此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安排朗读任务可以使其对文章大意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自主朗读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文言文学习能力,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进行理解并时时对学生的朗读理解情况进行了解与个别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集中注意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另外,教师应当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对自己进行提问,以减少其学习中的问题,避免低级错误,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1.2课中慢慢的品读文章,体会其本层含义对于每篇文言文短文来说,都具有它的表面意思,基本上按照注释解释出来的就是表面意思,表面意义十分简单,只要将所有的解释按照语句的顺序排好序,就是表面意义,在结合语法与使用的特点便能够解释出来,但是每篇文章不仅仅有它的表面意思,还有一层深层含义,这就需要读者根据作者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做出分析,结合文章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根据一些文章中给出的线索,将文章的表层含义加以探索出来,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路上更提高一个台阶。
1.3课下使得学生们锻炼自己的平时摘抄习惯对于文言文来说,它其中包含的词语中大多数都是身处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学习时对于词语相同但是文言文含义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区分的基础上还要加以总结,记录清楚词语所出现的句子,结合语境记忆它的多层含义,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词语的使用方法、辨析知识点以及其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现的不同词性。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摘要: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认知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疑问。
关键词:重视文本诵读重视复习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合理地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
但是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串讲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
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华的汲取就谈不上,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依然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
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意,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而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
一般来讲,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的。
因此,学文言文,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去朗读、背诵,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读出来的味道——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读出来的味道——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李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
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
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一般会感到比较枯燥,认为文言文难学难懂。
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重在诵读,小学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
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说是进入文言文学习最为重要的通道。
它不仅能丰富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体验,还能使学生逐步构建文言文的语言图式,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中最为关键的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读出“语言”昧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形式。
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音乐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古朴悠然,有不同于白话文的特别韵味。
初学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诵读文本,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如:关注多音字的读法,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要引导学生体会断句、停顿,让学生感知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等方法,从而读出文言文语言的味道。
如《学弈》一课的教学:师:读古文讲究“断句”。
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
这样读,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老师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
(师范读)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
(生各自练习朗读)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
”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
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谈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近些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教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
究其原因,笔者认是:1、教师教学模式陈旧;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3、现行教材的缺陷;4、评价机制不完善。
应采取的措施:1、要完善评价机制,高考对于学生文言文的考察要尽量全面,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素养;2、在教材方面实行分科,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开编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文言课本中增设文言知识专题,对于作为课程内容的经典选文配以丰富多彩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3、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一、文言文教学现状自04年登上三尺讲台,笔者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与同事们的交流了解到,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文言文教学,一方面因为文言文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有知识可教,容易把握;主要还是因为高考会考到课本内文言文中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充当“古文翻译机”的角色,字斟句酌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其结果是学生从初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经过六年的学习,高中毕业时,多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
与过去相比,如今一般的高中毕业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及旧时三年的私塾学生,大多数大学中文系非古文专业的学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如解放前普通的高中生。
二、文言文教学处于困境的原因1、教师教学模式陈旧。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架空分析的现象。
教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字词反复强调,而学生常常是一头雾水。
尽管也有学生飞笔疾书,在课本的字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可依旧是似懂非懂。
这种单一无趣的教法,费时费力,而且是出力不讨好,学生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甚至喊出了“文言文难学,难于上青天”,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被看作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所讲的、记教师所说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精选6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精选6篇“文言”是与“白话”相对应的,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种书面语形式。
从先秦到清末沿用了两三千年的时间。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开始替代文言文作为新的书面表达形式广泛使用。
到目前为止,文言文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现行教材为什么还要把文言文编进去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经过激烈地讨论后,中学语文界得出一致结论:文言文有必要学。
但是,学习什么样的文言文?如何能使学生更清楚、更快速地掌握文言文?这是中学语文界需仔细考虑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一、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现状在古代,文言文的用处非常广泛。
人们主要用它记载历史,各地区风土人情,个人的思想活动或情感抒发等,学习文言文就是在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比方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派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企业家们如何能够带领自己的团队化险为夷,不断创新,在儒家思想中也都能找到答案。
由此可见,文言文对提高现代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存在很多问题。
(一)篇数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共有七个版本。
分别是语文版、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粤教版及鄂教版。
经笔者调查,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数各不相同:沪教版66篇;鄂教版36篇;粤教版17篇。
然而,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数不能少于56篇。
这样看来,只有沪教版符合标准,其他版本的数量相差较多。
(二)时代纵观这七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择文言文的年代方面,主要有: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但是,不同版本选择的文言文时期却各有不同。
有的选用明清时期的较少,有的选用唐宋时期的较多。
并且都是将秦汉文章排在最前面。
根据这种状况,学者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部分学者认为,文言文材料应该按照朝代的顺序编排,学生学起来更加容易;还有学者认为,文言文材料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的难易程度来排序,这样学生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学起来才轻松。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全文5篇]第一篇: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不仅记录着“华夏”这一民族的存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载体。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课上无法很好理解文本思想内涵、认为文言文枯燥无趣,课下对文言文注释死记硬背,产生畏难心理等。
高中时期文言文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造成的。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
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
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
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文言文有效教学尝试论文文言文有效教学尝试论文在新课改过程中,一直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实现目标任务的完成,而老师则起主导作用,引导探究的方向和程度。
对于没有阅读障碍的作品,如果目标定位正确恰当,问题明确有价值,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且效果明显,但针对文言文的教学时,我却犯了难——字词理解的障碍影响了对作品内容分析的进行,但如果不扫清字词障碍来进行内容的品评又无异于构建空中阁楼;词法句法讲解过多成了“满堂灌”,让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问题吧,又会出现学生提无价值问题、提不出问题或者只是小部分学生提问的这些情况,无法兼顾每个能力层次的学生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为寻求解决的办法,我大量学习相关的理论并借鉴各地名师的教学经验,通过与学生交流的办法了解学生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从而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在进行篇幅较长的《荆轲刺秦王》时我进行了尝试。
以往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都会先就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讲授,举的例子也多是自己觉得典型的,而这一次,这一环节我依然保留,只是所用例子全是学生初中及前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里的句子,即选择学生的就近发展区,而且尽可能重复使用同一难句为例,这样一来降低了学生对陌生内容的熟悉消耗,二来可以很好地示范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这一观点。
果然,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内容,学生消除了恐惧,但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最后学生自己又进行了归纳总结,相互补充,发言积极,课堂上一扫以往我一个人讲的死气沉沉,让我小尝了试验的甜头。
以往教学时我通常会让学生通过全班齐声朗读来进行整体感知并正音,这一次我作了小小的改变:提前请同学预习,课上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其读音上的错误并作出标注,等同学读完之后将自己发现的错误写在黑板上。
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一个个争着到黑板上去展示自己发现的错误,有些不太敢确定的地方就赶紧查字典,这些都是以往不曾有过的。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策略摘要: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
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
为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力图以主体参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学生主体参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文言文教学中需把握的四个策略,指点如何与文本对话的门径,帮助克服在对话中遇到的困难,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实施策略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
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进,现代文阅读教学正逐步改变“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但是,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却仍使学生没有朗读、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甚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
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
二是教法僵化。
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
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小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在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篇目里,有泰山的壮美,有世外桃源的宁静;有小石潭的悄怆幽邃,有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有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立功之豪迈气概,有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破家亡之悲愁;有木兰替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传奇,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可谁知,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
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
其次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
“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更由于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特点助长了师生们的功利心态,使得文言文教学只为考试而服务,原本精彩绝伦、饶有趣味的作品,在教学中只剩下了对付考试所需的字、词、句,文言文教学演变成了机械化的操练,如是何趣之有?何味之有?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
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论文摘要:从长时段视角看,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学习一门古代语言技能,更是通过文言文阅读古典文献,并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从作为中国人的角度来说,师生都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及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当前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法宝,教师想要解决问题,一定首先要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无论是从教师的立场还是学生的角度而言,文言文在初中阶段都算得上是一门重难点兼具的学习模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借用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的办法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满堂灌依然为主流教学方式满堂灌教学法在中国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这样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下,与时俱进才是大趋势。
在新课改背景下,建构主义、掌握学习、学习金字塔等基础教学理论都明确提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更加民主的教学方式的建议,且各种教学实验和观察也证明,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更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而一旦教师讲得多,学生自然就会动脑少,这样无形中就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懒惰和机械性记忆,其学习方式自然是接受式学习,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意识,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二)文言文课时分配存在问题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以一学期为周期,其课程一般分为六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为文言文,换言之,将教学时间按比例分配,一学期二十周内的文言文上课时间不应该超过4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花在文言文教学上的时间几乎是一学期的一半。
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一般是这样的过程“读→背→翻译分析”,甚至有些课文至少要花费三个课时。
从总体上看,文言文的学习战线拉得过长,教师忙的不亦乐乎,学生学的精疲力尽,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就类似于“题海战术”,虽然有效,但是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且给学生留下了“文言文太难太麻烦”的印象,颇有些事倍功半,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味道。
浅谈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教学论文)有不少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觉得学习文言文了无趣味而且感到没有什么用,进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应付、逆反心理,甚至有一些学生在两三次的考试测验之后完全丧失了信心而选择了放弃,这样的现象令语文教师非常遗憾和痛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文言文的学习目的: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2、学习中国古代汉语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提高现代文的的读写能力;3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
毛泽东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尤其是文言文历史书《廿四史》。
毛主席的情有独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什么样的教学或者怎样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明确目的,合理串讲,多多鼓励和引导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高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规定体现了中学文言文的根本要求。
规定的科学性在于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而高中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要求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只接触到古诗,突然接触到较多比较深厚的文言文,难免产生畏难的心理,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们明白,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并非高不可攀,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应该消除畏难心理,树立信心,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努力学习文言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大力抓紧学生的熟读和背诵,宜多运用串讲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探析论文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一)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的,所以我们要想透彻地了解前人的优秀思想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话,必须首先从学习、了解并理解文言文开始,这样,才可以做到兼容并蓄、发扬光大,使得各方面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二)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必要措施文言文虽然是古人的东西,与我们相隔久远,而且一些用法也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但是白话文与古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与沿用,且古文中包括了古人的思想精髓,如果学生加以熟读并理解的话,定会吸取前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三)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语感的途径古文是前人思想的结晶,蕴含着大智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连续性的,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并不是完全短篇的,它们之间也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文言文中字义、词义与用法在白话文中依然使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等的感知能力。
甚至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加大文言文的课时量与教学比重,通过奠定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自然过渡到白话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一)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文言文是古人所使用的一种表达、记录的方法,在现代社会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用途,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留给文言文的课时又相当少,所以学生不重视、老师不重视的现象非常普遍。
教师往往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将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进行穿插讲授,没有留出专门的课时与时间进行专题讲解,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
(二)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首先会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所要讲授的文言文,而后在课堂上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翻译,最后将整个文意串起来解释一遍,再要求学生谈谈什么的。
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十分适合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文言文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行文习惯、常用模式等,而教师采用的上述传统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语言类科目的学习。
简论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摘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学习和教学较难的内容部分,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在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重笔分析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希望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目前,我国对文言文的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的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其教学有效性极低。
在新课改下,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师生获得发展和进步。
一、革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
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力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
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
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的研究摘要文言文是承载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提高传统文化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
自2016年以来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增幅较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文言文的积累较少。
研究者在宿迁市Q小学实习期间,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法等方法,对小学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现状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发现了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容易满堂灌、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目标完成率低、课堂接受效率低、师生互过于表面等问题。
在分析问题成因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文学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完善课后教学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现状策略研究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and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carrying China'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enhance students' literary literacy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2016,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compiled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a unified manner, greatl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Pupils have not shown a strong interest in classical Chinese in their actual learning,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relatively scarce. During the internship at Q Elementary School in Suqian City, the researchers used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and senior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a variety of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and upper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s. , Easy to fill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ow interest in learning, low completion rate of teaching goals, low classroom acceptance efficiency, and superfi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revers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improve literary literacy,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improve after-class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Key words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strategy research引言 (4)(一)选题意义 (4)(二)研究现状梳理 (6)(三)研究方法或研究思路 (8)(四)创新之处 (9)一、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11)(一)概念内涵 (11)(二)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11)(三)教材内容梳理 (12)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6)(一)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态度 (16)(二)文言文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现状 (18)(三)文言文教学评价 (21)三、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3)(一)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3)(二)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4)四、小学文言文教学改进策略 (27)(一)转变教学观念,脱离思维定式 (27)(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 (28)(三)撰写教学反思,听取他人意见 (29)(四)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29)结束语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4)附录 (35)附录 A 关于小学生对文言文教学课堂的评价 (35)附录 B 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39)(一)选题意义1.研究背景文言文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古人进行语言交流和书面表达的工具。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探究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古希腊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必须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
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
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2.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整体把握,局部精研,文言文教学应该进入到领悟文意、品味细节的层面。
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篇幅短小,便于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阅读训练。
教材所选文章均为古人精心写就,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精益求精。
立意的把握离不开文章结构的研究,也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这些文章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词意、句意、文意——“三意”一体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教法单一、学生学习被动畏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鉴于此,本文就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做以下初步探索。
首先,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教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步骤,可以采用以下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
第一步:注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文言文来说,诵读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苏轼也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可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读出韵味。
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读,教师导入课文后,可采用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朗读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
同时要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揣摩和把握文章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类似于这样的诵读,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就会慢慢地培养出来。
第二步:处理好文言文的“言”
文言文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
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看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
文言文的“言”到底是什么?好多老师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古人的语言及模式。
实际上,文言文中的“言”指的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
精读,把握课文的言和意。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再来探讨“言”的具体问题,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积累,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来理解词句,译读课文。
一课重视训练的一个方面,慢慢积累,用心感悟,只要让学生感悟到了,就能事半功倍了,因此,文言文教学要悟文解言。
第三步:“言”“文”融合,涵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言文是我国的语言瑰宝,它的语言之精炼,意境之优美,内涵之丰富,是现代文所难以达到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去品味、去咀嚼“言”的同时要把“文”融合在一起。
所谓“文”就是文章的结构、写法、思想、文化等。
张志公先生说过,什么叫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
品读,赏析评价文章。
古人讲究“文以载道”。
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高尚情操烛照今人。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获得精神的愉悦。
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仁人志士尽管身处逆境但
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就要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
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学生通过诵读品味、体悟情感,神交古人,陶冶情操,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要重视诵读和积累,并要达到一定量的要求,要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