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框架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15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发展理论1.爱因斯坦的生物发展理论:强调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
2.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发展是通过心理阶段的冲突解决而实现的。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根据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从感知到抽象推理。
二、发展阶段2.幼儿期(2-6岁):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身份,学习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小学阶段(6-12岁):学习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对自我概念和道德发展的关注。
4.青少年期(12-18岁):身份形成和独立性的探索,性别角色的认同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5.成年期(18岁以后):个人和职业发展,建立与伴侣和家庭的关系。
三、发展领域1.社会与情感发展:关注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2.认知发展:研究婴儿和儿童的感知、记忆、语言和推理能力的变化。
3.物理发展:关注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和变化,以及卫生和健康习惯的培养。
4.知觉和运动发展:探索婴儿和儿童的感觉和运动控制的发展,包括平衡、协调和运动技能。
四、发展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基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身体和心理特征。
2.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如社会期望和文化价值观。
3.社交因素:儿童与同伴和成年人的交互对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4.教育因素:教育机构和教育方法对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5.生物因素:身体健康和生物过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如营养和基因表达。
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和反应来研究发展过程。
2.问卷调查:通过给个体提问并收集他们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3.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变量,将个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来研究特定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4.长期研究:通过长期追踪和观察个体的发展过程,来了解发展的模式和因素。
总的来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了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一、当前发展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该学科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1. 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2.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中向整体化变化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四、研究理论的进展1.一般理论的进展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华生对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发展的课题上。
情绪发展的课题又分为两种:重点是研究儿童在三种非习得性,及非习得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同时,他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它区分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把由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作应答性行为,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作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即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强化作用,依照斯金纳的观点,可以分为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作用两类。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2.社会学系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①攻击性②性别化③自我强化④亲社会行为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
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发展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发展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从婴幼儿期到成年期的认知、情感、社会关系以及身体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理论模型、认知发展、情绪与社会发展等。
一、理论模型1. 萨尔贝的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发展心理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
他将人类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和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提出了一种终生发展的理论模型,他认为个体在生命周期内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自我身份危机。
这些发展任务包括建立信任、发展独立性、培养爱的能力、寻找自我等。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发展1. 传感器运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儿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环境。
他们开始发展出基本的感觉能力,如视觉、听觉和触觉,并开始使用简单的运动技能。
2. 前操作期前操作期发生在2-7岁之间,孩子开始运用符号和象征性思维。
他们能够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对象或事件,并开始展示逻辑思维的发展。
3. 具体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发生在7-11岁之间,孩子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抽象的和假设性的概念理解较困难。
4. 形式操作期形式操作期发生在11岁之后,孩子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性思考和推理,并在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表现出色。
三、情绪与社会发展1. 情绪发展婴幼儿期,婴儿主要表现出高兴、悲伤和愤怒等基本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复杂的情绪体验,如羞耻、嫉妒和自尊心。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发展主要涉及情绪调节和应对技能的学习。
2. 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关注个体对他人意图、信念和情感的理解。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红点子实验P206(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体我和客体我所组成。
)阿姆斯特丹借用了盖洛普研究黑猩猩自我再认的“红点子”方法。
在婴儿毫无觉察地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如果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婴儿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②如果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找到鼻尖上的红点→婴儿对自己的面部特征有了清楚地认识。
刘易斯重复阿姆斯特丹的“红点子”方法。
15个月,婴儿才出现直接触摸自己鼻子上红点的行为→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
幼儿期幼儿期指3-6/7岁。
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
又称学前期。
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
但是,将注意力长时间稳定下来很艰难。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到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2.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P214儿童的脑电图变化表明,儿童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217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
①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反映,反映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②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结合,不是简单社会生活的翻版。
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
即可以充分想象,又真实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
③是儿童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可以让儿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目的分:创造性、教学、活动性)4.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P222(语言发展)言语发展上,词汇数量增加、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发展心理学:1、概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包括部分: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3、心理发展的规律: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④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⑤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德国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1、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2、(美)古迪纳夫著《发展心理学》于1935年出版,主张对人的心理研究要注意人的整个一生,甚至还要考虑到下一代。
3、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明。
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四、科学心理发展观1、全程发展观2、全面观3、潜能观4、动态观5、主动观6、主体观(实质)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跨文化特点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第二章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的观1、弗洛伊德引进本我自我超我。
遵循的原则分别是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完美原则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八阶段:①婴儿期:从出生到两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②儿童早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生物和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2.早期发展
-出生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发展
-社交关系的形成
-早期语言发展
3.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社交和同伴关系
-学业和职业发展
4.成年发展
-身份和角色的发展
-爱情和亲密关系
-职业和事业的发展
-中年危机和后期发展
5.老年发展与晚年
-老年认知能力
-健康和身体变化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死亡和丧失的处理
6.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
-观察研究
-问卷调查
-长期追踪研究
7.性别和文化差异
-性别发展和身份认同
-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心理解释
-跨文化研究方法
8.风险因素和发展障碍
-基因和遗传障碍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心理和情绪问题
-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9.教育和发展
-学校环境和学业成就
-教育对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照顾
这些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复习要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发展心理学知识框架
第一节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记忆窍门:橫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橫断研究的优点就是纵向研究的缺点,纵向研究的优点就是橫断研究的缺
点
二、心理发展的动因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年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0~3岁)心理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概念比较
从出生到幼儿期(主要指0~1岁)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第一反抗期在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第二反抗期在青春期出现,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在18~24个月出现,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在青春期出现。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35~60岁)的心理发展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老年期(60岁以后)的心理发展。
第六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见表6-1。
表6-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二、心理发展的动因
心理发展的动因见表6-2。
表6-2心理发展的动因
(续)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见表6-3、表6-4和表6-5。
表6-3年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特点
表6-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表6-5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6。
表6-6婴儿期的(0~3岁)心理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7。
表6-7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
(续)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8。
表6-8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续)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9。
表6-9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0。
表6-10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1。
表6-11中年期(35~60岁)的心理发展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2。
表6-12老年期(60岁以后)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