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复习标点符号汇总11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专题09 标点符号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B.活得洒脱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拘谨的人,容易烦恼。
C.近期上映的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讲述了五个故事,从《北京好人》到《神笔马良》,从城市到山区到高原……等,一幕幕剧情无不勾起回忆,催人泪下。
D.“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答案】C【详解】C.“……等”中省略号后不能加“等”。
故选C。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______没有大牌明星的登场,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______没有声嘶力竭的喊叫,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
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______A.,;”。
B.。
;。
”C.,,”。
D.。
,。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正确应用。
第二小句语意紧承上句,所以第一处用逗号隔开。
“没有大牌明星的登场,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和“没有声嘶力竭的喊叫,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之间是一个并列的分句,结构相似,中间用分号隔开。
“听写族”是个特定称谓,句号表示全句的结束,所以句号要放在引号外面。
3.一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由陈传兴执导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9日在上海率先点映。
该片讲述了96 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用如诗如歌的影像将叶嘉莹的个人生命历程与唐诗宋词的□史诗□融为一片月色溶溶的精神河流。
A.《》;“ ”B.“ ” ,《》C.“ ” ;《》D.《》,“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引号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书名号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掬水月在手”是纪录片的名称,用书名号,不用引号;“史诗”是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用引号,不用书名号;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逗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是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用逗号;故选D。
标点符号二、几种特别容易出错的标点符号(一)、顿号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例如:a。
学校距这里二三里。
b。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
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例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例如: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教育"与“新闻出版业”尽管是并列词语,但两者之间已经使用了连词“和",所以此处的顿号就没必要再用.)4。
较长的并列成分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a。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b。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例如: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例如: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二)、冒号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的中间,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例如:a。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到“作业到深夜",所以使用错误。
)b.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
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2.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
例如: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病句修改专项辅导练习考点击破考点一辨析标点符号使用正误例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榆林很古,一下车就感觉到了。
出站的地方就是残缺的城墙,一条旧街上,坐落着三种不同样式的古楼,人与车在楼下穿行。
B.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来的。
C.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
D.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解析】C项这个句子讲的是花和菜两类事物的好处,所以“可以欣赏”后面应该用分号;“嫩绿的茎叶”后面应该用逗号,因为“茎叶”和“块根和果实”是两种情况。
考点二改正句(段)中错误的标点符号例2 (杭州中考)下面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语言结构、用词得体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
要弄清楚蛋白质在人体内为什么不可或缺?就要了解它对人体的作用。
蛋白质在人体中担负着传递信息、大脑活动的维持、促进化学反应和抵御外来“入侵者”等任务,在人体生长和组织修复方面有着极为要紧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经常吃一些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制品、鸡蛋、瘦肉、鱼虾等。
①“?”改为“,”。
②“大脑活动的维持”改为“维持大脑活动”。
③“要紧”改为“重要”。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标点使用、语言连贯、语体色彩等知识。
第一个句子中有“为什么”,但它不是疑问句,因此不能用问号,只能作一般性的停顿,应用逗号。
“大脑活动的维持”前后短语都是动宾结构,因此应改成“维持大脑活动”。
“要紧”是口语词,而整段文字适合于书面语语体,所以改为“重要”比较恰当。
名师提醒1.解答标点符号题的方法(1)弄清功用。
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独特的功用,作为考生必须切实掌握它们的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判断和使用。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专题复习中考语文标点符号专题复一、知识综述1.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
2.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
①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②句中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四种,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
3.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间隔号和专名号九种。
二、具体用法一)顿号和逗号1.表示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示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例①:他三十六七岁。
他的年龄不确定,所以“六七”中间不能用顿号。
)例②: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做值日的对象是确定的,就是四组和五组,所以“四五”中间要用顿号。
)2.并列词语间用逗号,不是并列词语的不能用顿号。
例:新建小区内的住宅共24幢、396套,绿化率达到45%。
24幢和396套是包容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中间的顿号应去掉。
改为:新建小区内的住宅共24幢396套,绿化率达到45%。
)3.较长的并列成分间可以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并列成分不是词而是短语了,一般用逗号。
)4.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点号。
例: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研究!”“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两个并列成分间已用了叹号,所以不应用任何标点符号。
)5.并列成分内部还有并列时,小并列间用顿号,大并列间用逗号。
例:上海的越剧、沪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上海、安徽、河南属于大并列,中间用逗号,越剧和沪剧属于小并列,中间用顿号。
)二)分号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
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并列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
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非并列关系),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2018全国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之语病标点【2018白银】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答案】B【解析】A项:缺少主语,把“随着”或“使”去掉一个。
B项正确。
C项:重复,把“国家”去掉。
D项:滥用否定词,把“不可”去掉。
【2018广州】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A. 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
C.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已经全面启用,这是建设广州国际航空港的一项重大举措。
D.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公里,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建设和规划的。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A.句式杂糅,把后面的句子改为“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或“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B.搭配不当,“素质”和“加强”不能搭配,可把“加强”改为“提高”;C没有语病;D.语序不当,“建设和规划”应改为“规划和建设”。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2018深圳】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2018年中考语文标点符号误用典例解析作者:温志成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8年第36期“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既是日常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中考语文常见的一个考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判断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这种形式占据着主流位置。
现以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标点符号运用考查出现频率较高的设误类型作一下分类解析。
一、问号的误用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典例展示】(山东泰安卷)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误用解析】有些句子虽然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不能想当然地用问号。
例句虽有疑问词“什么”,形似疑问,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中问号要改为逗号。
2.选择问句中误用问号。
【典例展示】(天津卷)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误用解析】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
例句应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二、顿号的误用1.概数之间误用顿号。
【典例展示】(江苏扬州卷)“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的污垢。
”他在心里默念了三、四遍。
【误用解析】邻近两个数字连用如果表概数,数词之间语言上没有停顿,不用顿号。
例句中“三四”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的数目,中间不能用顿号。
如果用了顿号,就成了“三”和“四”并列了,这显然不符合原意,应将“三”和“四”之间的顿号去掉。
2.并列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典例展示】(陕西卷)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
【误用解析】例句中“是有灵气的”与“是有力量的”均是句子中的动宾短语,两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隔开。
3.并列的引号、书名号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典例展示】(湖北恩施卷)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
【误用解析】引号、书名号本身虽然不表示停顿,但在读的时候,中间必然会产生自然的停顿,在形式上已把并列结构显示出来了。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全解--标点符号1.【2018甘肃省兰州市】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是()(3分)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他们不论唱什么?都充满着种淳朴本色的美。
B.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由衷赞叹:“万紫干红总是春啊”!C.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D.平桥村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答案】4.D【解析】(A问号改为逗号;B叹号应在引号内;C第二个逗号应改为分号。
)【考点精讲】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
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点号:句号(。
)、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
标号:引号(“”‘’)、括号〔()[ ] { } 〕、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____ )。
符号:注释号(* )、隐讳号(×)、虚缺号(□)、斜线号(/ )、标识号(▲或●)、代替(~)、连珠号(……)、箭头号(→)。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dòu〉符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当前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代诗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
古代中文无通用的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
”作为断句。
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2.【2018甘肃省天水市】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所熟悉的。
中考标点符号专项练习20题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
”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C.《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错误的一项是( )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B.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沙漠里的一切奇怪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C.《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
(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D.在我的身旁还有阳光照着——虽然炙热,但光线已经很暗淡了。
4.下列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哪里比得上她呀!B.张华考上了北大,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C.今年的暑假,你是打算去北京旅游呢?还是去深圳旅游?D.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5.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养眼”即好看,“PK”即挑战(单挑),两个加点的网络用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B.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
标点符号常见差错辨析标点符号的种类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共有常用的标点符号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7种,标号9种。
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3种)。
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一、问号使用常见差错1. 句子里虽然有疑问词,但全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却用了问号。
如:*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
(问号应改作逗号)*他不得不认真思考企业的生产为什么会滑坡?怎样才能扩大产品的销路?(第一个问号应改作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作句号)*对于个人独资企业该到哪里申请登记、登记中该注意什么问题?林科长也一一作了回答。
(问号应改作逗号)2. 句子虽然包含选择性的疑问形式,但全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却用了问号。
如:*我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这种颜色?(问号应改作句号)*她反复品味着,不知道他的话是赞美,是奉承,还是讽刺?(问号应改作句号)二、叹号使用常见差错1. 滥用叹号。
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不用叹号。
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就用叹号。
如:*看到这里,他愤怒得浑身热血直往上涌!(叹号应改作句号)*他在讲话中首先表示向教卫系统全体党员,特别是向我们的老前辈、老党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同志的敬礼!(叹号应改作句号)2. 把句末点号叹号用在句子中间,割断了句子。
如:*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醉。
(叹号应改作逗号)三、逗号使用常见差错1. 插入语没有加逗号跟其他成分分隔。
如:*毫无疑问对这种人我们只能诉诸法律。
(“毫无疑问”后面应加逗号)2. 不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逗号,把句子肢解了。
如:*她暗下决心,一旦成婚,就把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作为今生今世最大的追求。
(“作为”前面的逗号应去掉)四、顿号使用常见差错1. 没有注意到并列词语的层次。
层次不同的并列关系,上一层用逗号,次一层用顿号。
一、顿号表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
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
注意: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1)他三十六七岁距这里二三里(2)这个小孩有四五岁(3)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4)他曾经教过我高中二、三年级的语文。
(第二、第三年级)2. 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九六年试题:……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1)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2)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3)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水平。
补充:多层次的停顿,多半是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第三层用“和”类连词。
如: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知识分子工资偏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倒挂等问题十分严重。
8. 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如:A、B、C和D 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11、分句之间不用顿号。
如: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12、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
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
)二、逗号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
1. 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的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怎么啦,你?(5)谓语是主谓短语,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2. 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主谓短语作宾语,前边可有逗号。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3. 用在句首状语后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4. 用在独立语后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
(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号)5. 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6. 用在后置定语前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历过的。
7.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有些并列的宾语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三、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
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1)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2)侵略者的诺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1、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如: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洲、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分号在复句中使用时注意以下两点1. 在分号与句号之间,分号与分号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2. 分号表示并列复句第一层的关系,如果不表示这样的关系就不要用分号;前后没有逗号,不要用分号;句中已用句号不能再用分号。
1. 例如: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我国养蚕、纺织、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2.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4. 一、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
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三、……例(3)直到十几天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鲁迅《祝福》)四、句号1)句号的形式为“。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如:a)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如:请您稍等一下。
2)句号的误用(1)看来,观众喜欢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
如《高山下的花环》、《人到中年》等。
(单看前一个句子是完整的,可以用句号,但“如……等”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紧连着前边的。
)(2)尽管森林的破坏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但这在一切“文明”国家中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后果”后边的停顿是复句内分句间的停顿,应改为逗号)(3)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该句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已作为文句的一部分,充当“这句话”的同位语,所以应将引号里的句号删去。
)五、感叹号感叹号用于句末表强烈感情。
(1)如果有成份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多美呀,秋天的北京!(2)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叹号。
陈述句、语气平缓的祈使句要用句号,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感叹句要用感叹号,不是句末一般用叹号。
例如:1、他在讲话中首先表示向全体党员,特别是向我们的老前辈、老党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同志的敬礼!2、让我们出去散散步吧!3、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4、太精彩了!这场比赛!5、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醉。
六、问号问号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顿的点号。
(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
a、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b、到底怎么办?去还是不去?c、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a、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b、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你就去吗,小栓的爹?(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他家住哪里,我不知道。
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5)反问句连用必须都有问号。
特别提示: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要用问号注:选择复句只在最后用一个问号;相对独立的几个问句,每个问句末尾都用问号;主语后置的句子,问号用在主语后面;并不要求回答,只在于陈述一件事情,句末不用问号。
例如:1、只有一张票,是你去?还是我去?2、企业的生产为什么会滑坡?怎样才能扩大销路?3、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4、她反复品味着,不知道他的话是赞美,是奉承,还是讽刺?七、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点号。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A 用在称呼语的后边,提起下文。
B 用在“说、想、是、证明、认为、宣布、指出、告诉”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
C 用在总说性和解释性词语后面。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只管到句子的中间,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冒号只管到作业到深夜)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
其实不然。
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
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
(人称发生变化)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用冒号就肯定有停顿)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
如: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1)“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2)“落后就要挨打。
”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6.冒号还可表总结。
如: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7、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的冒号应该改删去。
)8、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如: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9、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
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刻着”没有提示性,去冒号。
也可以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例(8)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唐《琐忆》)这个例子相当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