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泥石流灾害应急常识以泥石流灾害应急常识为标题,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应急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泥石流是一种由大量流体状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物组成的自然灾害,其特点如下:1. 规模巨大:泥石流的规模通常很大,能够摧毁房屋、道路和农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速度快:泥石流的流速非常快,往往超过几十公里每小时,给人们逃生带来极大困难。
3. 破坏力强:泥石流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能够摧毁建筑物和其他人造设施,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4. 难以预测:泥石流的发生通常与降雨量、地质条件和植被覆盖等因素有关,难以准确预测其发生时间和地点。
二、泥石流灾害的应急预防措施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降雨量、地质条件和河流水位等信息,提前预警和预测泥石流的发生。
2. 加强防治工程建设:通过修建泥石流沟、加固河岸、设置拦挡坝等措施,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和扩散范围。
3. 加强植被保护:合理规划和管理山区植被,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三、泥石流灾害的应急响应措施当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 保护自己的安全:在泥石流来临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靠近河流、山坡和悬崖等危险地带。
2. 迅速转移人员:一旦发现泥石流迹象,要迅速转移人员,尽量选择平坦高地或避难点避难。
3. 寻求援助:在安全转移后,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灾情,寻求援助和救援。
4. 保护财产:在转移时,尽量带走贵重物品,避免财产损失。
在灾后,可以申请相关救灾补助和保险赔偿。
四、泥石流灾害的自救互救方法在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自救互救方法:1.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前了解泥石流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学习相关的自救互救知识,增强自己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2. 互相帮助:在灾害发生时,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度过难关。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论文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均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而泥石流又是地质灾害中危害较大、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巨大的灾害之一。
据统计,2010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988起,造成2000多人死亡、失踪,占全年灾害伤亡率近80%,以及数十亿元财产损失;2011年泥石流共发生1380起,造成数百人伤亡、失踪;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泥石流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浅显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一、危害性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拥有巨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强。
依据个人工作经验,泥石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口密集区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入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大面积建筑物损毁及大量人员伤亡。
其主要原因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山区及丘陵区,由于区域内大块肥沃平整土地较少,又因先民地质知识匮乏,多数村庄、乡镇建设在冲沟沟口、古河道中以及泥石流冲积善上等受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导致以上人口密集区受灾。
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因素限定工程需建设在水系发达并有一定落差的区域,同时这样的区域也是泥石流常发育的地区,所以常会威胁上述工程及工作人员。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一、产生原因(一)客观条件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
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
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
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
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
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策。
在无法躲避,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
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13卷第6期2005年11月黄金科学技术Gold Sc ience and TechnologyVol.13,N o.6Nov.2005浅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金凌霄,高文美(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730000)摘 要:主要介绍泥石流发生带来的灾害及形成的主要因素,相应的提出防治措施,最后以排土场泥石流为例进行论述。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排土场中图分类号:P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2518(2005)06 0045-031泥石流的危害性所谓泥石流就是泥和石头(当然还有水)组成的一种流体。
它的学术定义是,泥石流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
它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因其形成过程复杂,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等,常给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灾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直接威胁和危害;有近20条铁路干线的走向经过约1400余条泥石流分布范围内, 1949年以来,先后发生中断铁路运行的泥石流灾害300余起,有近33个车站被淤埋。
在我国的公路网中,以川藏、川滇、川陕、川甘等线路的泥石流灾害最严重,仅川藏公路沿线就有泥石流沟1000余条,先后发生泥石流灾害400余起,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阻碍车辆行驶时间长达1-6个月。
泥石流还对一些河流航道造成严重危害,如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中下游和嘉陵江中下游等,泥石流活动及其堆积物是这些河段通航的最大障碍。
泥石流还对修建于河道上的水电工程造成很大危害,如云南省近几年受泥石流冲毁的中、小型水电站达360余座、水库50余座;上千座水库因泥石流活动而严重淤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泥石流危害的特点是规模大、数量多、危及面广,且活动频繁,重复成灾。
地质学家们指出,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现象,具有强大的侵蚀作用,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活动可以使沟谷向下切深几十米,剧烈地改造地表形态,破坏沟源和两岸山体的稳定性,使滑坡、崩塌不断发生,从而又进一步加剧泥石流的发展。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危害泥石流是指由于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形成的一种以泥沙为主体的流态运动。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造成了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2.对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容易导致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或被毁。
3.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泥石流会带走大量土壤和植被,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同时也会污染水源等环境问题。
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工程,如堤坝、挡土墙等,以减轻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3.加强植被保护:大规模的植被破坏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加强社会宣传:通过社会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三、治理措施1.治理泥沙源头: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种草造林、修建拦沙坝等方式来治理泥沙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治理沟道:通过清淤、加固沟道等方式来改善水流通畅性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破坏力。
3.治理泥石流堆积区:通过加固、清理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堆积区,减少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4.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防护工程建设、植被保护等方式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治理泥沙源头、沟道和堆积区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同时也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防止遇到泥石流的措施有哪些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由于山体滑坡或暴雨引发的泥沙和石块混合物流动而形成。
泥石流具有瞬间性和破坏性,对人类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些以防止遇到泥石流的措施。
1. 土地规划和管理。
土地规划和管理是预防泥石流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减少土地的退化和破坏,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在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土地的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 植被恢复和保护。
植被在泥石流的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能够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流失,稳定土壤,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因此,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植被恢复和保护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种类,采取适当的植被管理措施,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建设防护设施。
建设防护设施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防护设施包括堤坝、挡土墙、护坡、排水系统等。
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阻止泥石流的流动,保护人类和财产的安全。
在建设防护设施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地质和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材料,确保防护设施的稳固和可靠。
4. 加强监测和预警。
加强监测和预警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测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泥石流对人类和财产的影响。
在加强监测和预警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提高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宣传教育和培训。
宣传教育和培训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泥石流造成的伤害。
在宣传教育和培训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教育资源,向公众传播泥石流的知识和预防技能,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警惕和应对能力。
泥石流危害及防治措施一、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二、防治措施1、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
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
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
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2、不能把冲沟当做垃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
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
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
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4、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泥石流对人口和财产的伤害。
本文将简要介绍泥石流的危害及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应对措施。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是在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流动地质灾害。
它由山体崩塌引起的岩石碎屑和泥土、水混合物组成,以高速流动的形式冲击前进,会造成以下危害:1.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泥石流在流动时会有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将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冲毁或破坏。
2.造成人口伤害:泥石流在流动时,由于混合物的破坏性,会对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泥石流一旦进入人类居住区,就会对人口造成严重的伤害。
3.污染环境:泥石流在流动时,会带来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基于以上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可能的避免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应对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在防止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第一步是及时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实施。
泥石流监测可分为地形监测和流体运动监测两个方面。
地形监测是指监测斜坡结构和岩石的变化、滑坡、崩塌、裂缝、松动地层、盐酸效应等非常规地质灾害的预警。
而流体运动监测是指监测水位、水流、土石流等流体力学方面的数据。
通过定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
2.地面防护措施泥石流在流动时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导致它能够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基于此,需要在建筑物周围采取地面防护措施,例如设置减速山体防撞装置。
减速山体防撞装置通过消耗泥石流的冲击力,并将其分散,从而减轻其对人口和财物的影响。
3.工程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是指在整个山体流域内进行的开展的防灾避险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比如,在泥石流易发区,可以采取农卡和耕地栽植防护林,或者通过新建防护林、修建防洪墙等方式来保护安全。
4.技术手段的应用在预防泥石流灾害方面,使用动态防护网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
防护网被分成多个截面,每个截面之间使用紧密的绳结构形成一个钢筋箱体。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班级:08土管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曾令锋引言:泥石流的定义贵州六盘水市常见自然灾害主要以泥石流为主。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一、泥石流具有以下性质:1.具有土体性质——结构性2.具有水体性质——流动性3.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有较大的流动坡降(沟床比降)二、泥石流的分类(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1.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按泥石流冲积扇所处的地貌位置区分:1)峡谷型泥石流2)宽谷型泥石流(二)依据泥浆水利学观点分类1.按物质成分分类1)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2)以粒径不等的砂粒和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块的叫泥沙流;3)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4)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2.按物质状态分类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
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
以上分类是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一、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和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开山采矿、采石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二)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四)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五)对农田的危害直接冲刷、冲毁农田,有的甚至掩埋农田。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
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包括林业、农业工程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一)林业工程1.水源涵养林改良土壤,削减径流;2.水土保持林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3.护床防冲林保护沟床,防止冲刷、下切;4.护堤固滩林加固河堤,保护滩地,防风固沙。
(二)农业工程5.梯田耕作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6.立体种植扩大植被覆盖率,截持降雨,减少地表径流;7.免耕种植促使雨水快速渗透,减少土壤侵蚀;8.选择作物选择保水保土作物,减少水土流失。
二、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等情况。
(一)跨越工程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上方凌空跨越,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
(二)穿过工程穿过工程是指修建隧道、明洞从泥石流下方穿过,泥石流在其上方排泄。
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三)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四)排导工程排导工程的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泥石流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和束流堤三种类型。
导流堤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改善泥石流的流向,同时也改善流速。
急流槽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流速,也改善流向。
束流堤作用,主要是改善流向,防止漫流。
导流堤和急流槽组合成排导槽,以改善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流势和流向,让泥石流循着指定的道路排泄,不让淤积。
导流堤和束流堤组合成束导堤,可以防止泥石流漫流改道为害。
(五)拦挡工程拦挡工程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冲刷、撞击和淤积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对于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常须采取多种措施结合应用。
最常见的有拦碴坝与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导流堤、拦碴坝和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拦碴坝、急流槽和渡槽相结合的明洞(或渡槽)工程等。
(六)治水工程1.蓄水工程调蓄洪水,避免或减缓洪峰;2.引水工程引、排洪水,减缓、控制泄洪量;3.截水工程拦截上方滑坡或水土流失地段径流;4.控制冰雪融化工程人为促使冰雪提前融化,控制避免大量冰雪提前融化,加固或预先铲除冰碛堤。
(七)治泥工程1.拦坝、谷坊工程拦蓄泥沙、稳固滑坡、节节拦蓄、减缓沟底坡度;2.挡墙工程稳固滑坡、崩塌体,拦蓄泥沙;3.护坡、护岸工程加固边坡、岸坡,增强坡体抗滑抗流能力;4.削坡工程降低坡角,削弱泥石流侵蚀力;5.潜坝工程稳固沟床,防止泥石流下切。
排导工程6.导流堤工程排导泥石流,防止泥石流冲淤;7.顺水坝工程调整导流向,排泄泥石流;8.排导沟工程排泄泥石流,防止泥石流漫溢;9.导槽工程在道路上方或下方筑槽排泄泥石流;10.明硐工程以明硐形式排泄泥石;11.改沟工程将泥石流沟口改至相邻沟道。
(八)拦蓄工程1.蓄淤场工程利用开阔低洼地,蓄积泥石流;2.拦泥库工程利用平坦谷地,蓄积泥石流。
(九)农田工程1.水田改旱地工程减少水渗透量,防止山体滑坡;2.渠道防渗工程防止渠水渗漏,稳定边坡3.坡地改梯田工程防止坡面侵蚀和水土流失;4.田间排水、截水工程排导坡面径流,防止侵蚀;5.夯实地面裂缝、田边筑埂工程防止水下渗、拦截泥沙、稳定边坡。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利用,减轻预防甚至控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让泥石流灾害对我国的危害减少到最小,我希望也唤起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