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社工师考试 综合能力培训课件(中级)
- 格式:ppt
- 大小:627.00 KB
- 文档页数:36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一、社会工作理论在实务中的功能1、解释问题2、预测与判断3、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4、指导服务实践发展5、发展新理论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一)大卫·豪根据理论所关注的内容来分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2、社会工作理论(二)马尔科姆·佩恩根据理论的本体论和特征论特征1、实证主义理论2、后现代主义三、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由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社会工作,60年代前,是临床社会工作的指导理论之一(一)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1、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2、强调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3、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4、采用的方法是自由联想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二)精神分析社会工作的治疗过程1、治疗情境2、治疗关系(同理)3、治疗性对话(1)自由联想(2)治疗性倾听(3)诠释过程(面质、澄清、诠释、整合)四、认知行为理论(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认知学派源自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分道扬镳;贝克提出认知治疗模式;艾利斯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德莱顿发展出一套理情行为治疗模式(二)认知的三个层面1、表层的自动思维2、中间的条件性假设3、深层的图式(三)外在的行为改变和内在的认知改变最终都会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问题解决2、归因3、认知治疗原则(四)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是学习得来的,所以也是可以经由学习改变(2)问题的外在性和内在性(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2、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五)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1、确定评估重点2、专业关系的建立3、社工的角色(教育者、陪伴者)(六)助人的步骤1、确定不正确、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受或信念之间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五、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历史1、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2、赫恩提出全人或全貌概念3、高德斯坦提出统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4、平卡斯、米纳罕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被看作是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二)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结构、过程、行动、机能)1、结构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部环境(1)微观:日常生活于其中与之直接互动的物质环境(2)中观:包括志愿组织、正式组织、福利机构、医院、工作场所、工会等组织(3)宏观:个人生长于其中的整个文化系统平卡斯、米纳罕将社会环境分为三类(1)非正式或原生的系统(家庭)(2)正式系统(社区)(3)社会系统(学校)2、过程:助人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反馈、生存或终止3、行动: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4、机能(1)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2)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3)系统内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适(三)实务原则1、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知识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意识层次理论意识是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通过努力可以进入到意识层面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与感情,人无法察觉,但是又对人产生影响的部分。
问题的根源。
通过释梦与自由联想发现潜意识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人格结构本我:内驱力和欲望,享乐原则、不会改变自我:由本我发展出来,管理人格体系,调节本我与超我,现实原则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良心和理想三者平衡时,人格完善三者失衡时,人格失调,出现问题通过强化自我进行治疗(三)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四)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知识点二实务应用(一)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2.强调签订治疗契约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不会造成新的伤害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治疗性分割:由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跳出来反身观察和反省自己的经验。
主要过程:1.治疗情境与受助者订立契约,明确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尊重自主性和个别性2.治疗关系通过同理建立良好治疗关系(三)治疗性对话1.自由联想: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发现并分析潜意识。
2.治疗性倾听: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
3.诠释过程: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心灵世界的了解,包括:面质、澄清、诠释、整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课程介绍一、课程描述《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是社会工作师(中级)3门考试科目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门课程,也是最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知识点多且复杂,需要学习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本课程是帮助学习者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本质,同时也是学习者完成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内容分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教材,共有十章内容,其中第二章是社会工作的核心要素,要重点理解。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点记忆,并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同时,这两章中相关知识的掌握,对《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六、七、八章涉及社会工作4大工作方法,是全书篇幅最大,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
第一章和第九、十章虽不是重点,但涉及大量的细节知识需要记忆。
三、学习思路1.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但切忌死记硬背,要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
2.注意对全书十章内容间的关系把握,要求能够在各知识点间的建立联系。
3.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和学习方法,注意学会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以教材为根本,重点在于熟悉教材内的知识点。
讲解特点:1.注重对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阐述。
2.注重联系实际,通俗易懂。
3.每章内容讲解结束后,都会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考试解题1例题:1.张红是一位成功的电视制作人,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张红的工作压力很大。
时间一长,现在她出现了严重的失眠。
她很害怕自己生了重病,不敢去医院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她打电话求助社工,如果你是这位社工.应该在什么领域进行服务?() a.就业服务b.家庭服务c.心理健康服务d.医疗社会工作e.矫治服务考试解题2例题:2.一位社会工作者早上起床,发现母亲中风倒地。
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但正好出差在外,眼前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送母亲去医院。
而甲已经提前约了服务对象当天上午进行一次面谈。
此时她所面临的社会工作伦理难题是()。
a.保密问题b.情理法问题c.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问题e.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四、考试提醒1.考试题型越来越灵活,重点考察学习这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四、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解释问题,预测与判断,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发展,发展新的理论。
分类:大卫•豪从理论所关注的内容角度分:“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马尔科姆•佩恩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主要观点:意识层次理论:意识(主观经验)、前意识(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
核心: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的,并非出于偶然。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自我(本我由经验发展出来,包括意识与前意识)、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及部分潜意识。
包括2个层面:良心和理想)。
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防卫机制(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以减少内心冲突。
)性心理发展:强调性心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应用:在实务中的运用原则: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缘于内在的精神冲突,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的根源,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能洞察和顿悟。
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在其中看到内在联系,发现内在冲突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社会工作的治疗过程是服务对象痛苦经验的自我揭露的过程。
治疗者要帮助服务对象形成所谓内部的“治疗性分割”。
将内在经验与反身观察相结合的过程。
治疗情境:签订合约,明确双方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