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语文1月月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22.01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三语文留意事项: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
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等等。
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连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进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能否与经济基础进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确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农夫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头,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
可以说,中华文化以及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
以儒家为例,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由于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依据时代需要赐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有力量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力量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第 1 学段模块检测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2015.12第I卷(18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宴鲁敏宋琛兀自回头了,送回节目单时,她用与拒绝“伴宴”同样轻巧和目中无人的语气:“那个,我去了。
”只在用词上,不提“伴宴”两个字。
仲熙吃惊地看她:“怎么回事?你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其实,我后来也想通了,我们堂堂一个民乐团,总得坚持点什么,对吧?如果那个客户真喜欢你的琵琶,就应当专门去听你的音乐会才对……”宋琛摇摇头,笑了一下:“哦,这个,乐舞侍宴,自古有之。
再说,我啊,自有我的玻璃罩,可以挡住一切。
”仲熙百感交集地看着宋琛,谢也不是,推也不是。
这个困扰他多日的难题,此刻一下子有了好的结果,却又说不上是高兴还是失落。
晚宴六点半开始。
《十面埋伏》的七分十四秒过去了。
宋琛仍旧闭着眼,照以往的经验,这应当是掌声起来的时候,当然现在没有,但宋琛依着她的老习惯,静候了一分钟,等自己的魂魄从某处归来似的,然后才慢慢睁开眼,也不看台下,只一手提着裙边起立,一边向台下欠身致谢,打算移步下台了。
掌声这时突兀地响起,差点把仲熙吓了一跳。
一看,竟然是女老总。
她走到她方才致欢迎辞的麦克风前,用一个很漂亮的外交手势示意宋琛仍旧回到台上坐下。
她拍拍手,又拍拍麦克风,下面于是静了许多,不少人的鲍汁泰米饭刚吃到一半,仍旧接着吃-凉了再用,味道就走样了。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时间:2017.12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上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4.第1-4题,填涂在答题卡1-4处;第7题填涂在答题卡5处;第10-12题,填涂在答题卡6—8处;第17-21题,填涂在答卡9-13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差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备战2017年高考一轮讲练测专题18:名句名篇默写与名著阅读(测案)(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班级学号得分1.(2016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①,。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酿泉为酒,,,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④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2.(2016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
”描写了山间四时中春夏两季的美丽景致。
(2)郦道元《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
”(3)庄周《逍遥游》引用《齐谐》中的话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去。
3.(2016届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4.(2016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2)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5.(2016届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语 文2021年1月本试卷分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
第II 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 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
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 。
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
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
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
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 越来越健全规范。
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要恪守..真理,仍需要 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山东省枣庄八中南校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一、(每小体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的学术冤案。
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 ,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诉..,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
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
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慷慨悲歌。
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嫉俗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越来越健全规范。
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真理,....”。
要恪守仍需要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饴....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年级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砧.声(zhēn)筵.席(yán) 霰.雪(sàn) 扁.舟(piān) 干.云霄(gàn)B. 砧.板(zhēn) 纤.尘(qiān) 浣.洗(huàn) 旌旆.(pâi) 重横.行(hâng)C. 酩.酊(mǐng) 碣.石 (jiē) 边塞.(sài) 铁骑.(qí) 塞草腓.(fâi)D. 逶.迤(wēi) 戏谑.(xuâ) 荆杞.(qǐ) 薜.荔(bì) 瘴.江边(zh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金樽文身沧茫哎声叹气B. 暗然危樯青暝佩玉鸣鸾C.枳花拂曙渌水摧眉折腰D. 征驿牙璋磋跎除弊事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②他的男高音,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③国民党代表团大陆之行,除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等地外,还希望就两岸经贸中的一些问题与大陆交换意见。
④全省十大“孝星”评选结果昨天。
A.反映推托拜谒出炉B.反应推脱参观出台C.反映推脱参观出台D.反应推托拜谒出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老者生得一副吉人天相....:浑身没有多余的肉,精瘦得像一只老鱼鹰,脸色黑红且很有光泽,短短的花白胡子特别有精神,而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尤其明亮。
B.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既然非一日形成,解决起来当然也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上下其手....,就肯定可以看见曙光。
C.一些医学书刊称每天喝八杯八盎司的水对健康很有益,于是此说成了许多人养身的金科..玉律..,但《美国肾脏学会期刊》重申:目前无明确证据显示多饮水有益健康。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18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枣庄八中南校高三第四次素质检测语文2016年1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
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
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
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
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慷慨悲歌。
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越来越健全规范。
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真....”。
要恪守理,仍需要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1.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功利异端斜说瞻.(zhǎn)之在前B.残痛甘之如怡和.(hè)者盖寡C.竖子昌明民主抡.(lūn)起大棒D.申斥愤世疾俗恪.(kè)守真理2.为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或短语,准确的一项是()A.明日黄花法治我行我素 B.过眼云烟法治特立独行C.过眼云烟法制我行我素 D.明日黄花法制特立独行3.根据对联常识,在第一段文字□处填入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A.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B.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C.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D.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被提上日程。
B.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记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扰。
C.她一登场就成了焦点,她那卓尔不群....的性格,完全不同于任何一种类型,如同天地精华滋养的仙界奇葩一样,放在哪里都与尘世格格不入。
D.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在刚刚公布的金球奖三人候选名单中,C罗、梅西与诺伊尔最终入围,2014年的金球将刻上谁的名字,注定会成为人们热议的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的话题。
B.农民工小秦从寒风中钱款吹散一地,到钱款被纷纷送还,我们看到警方的用心、路人的良心、社会的爱心,这一切汇聚成可贵的正能量。
C.近来,许多青少年戴着“头上长草”的发卡,这些卡通发卡有小草、小蘑菇、玫瑰等造型,一经推出即刮起流行旋风。
对此,有人欣然接受,认为此举可以舒缓压力和焦虑;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头上插草有点不吉利;更多人表示“我不会戴”。
D.要改变城管被“妖魔化”的现状,首先要为城管的职责准确定位,解决地方政府把“烫手山芋”都推给城管,“城管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怪现象。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社会向来以幅员广大、民风殊异为其核心特征。
差异的民风营造出差异的地方秩序,进而形成了各地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又被称为“乡规民约”。
这不是指国家法体系意义上的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是在地方上极为有效的规条以及数代沿袭下来的习惯。
这些规条和习惯在一个地方不仅有效而且起着跟法律一样的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
乡规民约在中国历史悠久。
据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周代就有邦国之内的州长、党正、族师以及属地里的人民一起听人诵读邦法的记载,不过真正地成为地方制度要从北宋写作《吕氏乡约》的蓝田四吕兄弟开始算起。
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崩溃,乡规民约曾经一度中兴,上下达成倡导“乡约”的共识。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严重的农村危机,里甲制度曾经再度复兴,伴之而出现的就是以地方自治为目标的各个层次的乡规民约得到蓬勃发展。
究其本意,“乡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乡村城防的民众,以美俗息讼、安里弭盗为宗旨,或为了抗敌御侮、保耕护林、应付差徭等而自发订立、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二是指建立在自发订立、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基础上的,伴有一套较完整的体制,以口头规劝、立誓和乡评载之簿册的形式,对本乡本坊的民众进行彰善、纠恶的自治组织,这也是乡约的实质。
乡约根本上是一套道德教化的仪式,它之所以有效率,在于其相信人性根基于善,凡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都可以经过乡约的宣讲而得到纠正。
实质上,乡规民约是具有跟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作用的社会约制机制,只是其管辖的范围有限,仅限于乡里的范围。
但正是由于其地域范围的有限性,使得其效率在当地特别的明显。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乡规民约的地方性特质,其效率是建立在自发性的基础之上的,离开这一点而越俎代庖地外加一种“乡规民约”,如今天许多地方写在乡村告示牌上的那些命令式的“乡规民约”,其对于村民的约束力几乎为零。
这同时也提醒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他们应该真正地从尊重当地人自发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这样的高度来重新理解作为建构新乡村法制秩序的乡规民约。
因为,确实不能否认,乡约制度乃是长期发展起来的用以教化、组织以及鼓励人们相互和谐地生活的、老百姓自己认可和接受下来的行为规则。
这种乡规民约能够持久地起作用是与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密不可分的,这种结构就是已故的费孝通教授所总结出来的“由上而下”以及“由下而上”的两股轨道,对于前者我们强调过了头,而对于后者又无人问津,近乎凋敝了。
但是乡规民约能够发生作用的土壤恰恰就在这“由下而上”的轨道里,这一轨道能够真正地起作用是因为那里的秩序是自发生长出来的。
(选自赵旭东《乡规民约与新乡村建设》,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差异的民风营造出差异的地方秩序,进而形成了各地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即乡规民约。
B.乡规民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乡约根本上是一套道德教化的仪式,它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C.乡规民约是具有与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作用的社会约制机制,只是其管辖的范围有限。
D.乡规民约具有地方性特质,它起作用的基础是自发建立的社会秩序,这对新乡村建设有重要启示。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乡规民约”的一项是()A.某村经商议出台了《红白喜事办理办法》,规定凡本村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皆由村里集体操办宴请亲朋,不许大吃大喝,不许攀比、浪费。
B.某村村委会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幅标语。
C.某村亭内保留着两块乾隆年间的禁约碑,其中一块禁约碑刻有关于大米买卖使用椰筒作为量具以及操作规范的规定,要求做买卖要童叟无欺。
D.四川隆昌县有着“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美誉的“鬼市”延续至今,它遵循着颇具地方特色的“夜半相聚、鸡鸣则散”的市场规矩。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周代就有邦国之内的州长、党正、族师以及属地里的人民一起听人诵读邦法的记载,但此时尚未形成真正的乡规民约。
B.“乡约”一词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本乡自发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第二层含义是指对本乡本坊的民众进行彰善、纠恶的自治组织。
C.乡规民约有效率的原因在于其相信人性根基于善,实际的情形是通过乡约的宣讲,那些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都能够得到纠正。
D.乡规民约持久发生作用的土壤是在中国社会整体结构中“由下而上”的轨道里,而现在人们对这一轨道却极不重视。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
今君有士见过人矣。
”简主曰:“子不知也。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C.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同“仇”,仇恨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高以.望,太息而叹秦人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C.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D.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