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38.96 KB
- 文档页数:6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邓红兵;陈春娣;刘昕;吴钢【摘要】随着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理论逐步深入和发展,生态用地分类及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重点.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用地的研究进展,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用地指的是区域或城镇土地中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可将区域土地分为"生态用地"、"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三大类型,生态用地按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自然用地、保护区用地、休养与休闲用地和废弃与纳污用地4个二级类型,进一步分为20个三级类型.生态用地的分类可为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生态分类体系和区划提供理论基础.【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3【总页数】6页(P1519-1524)【关键词】土地生态系统;生态用地;分类【作者】邓红兵;陈春娣;刘昕;吴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3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各种人类活动的载体。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很多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自然土地类型,如湿地、荒漠、冻原和极地等,逐渐丧失了其生态价值,甚至转变成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1]。
另外,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和各种用地的矛盾愈加严重,尤其是生态用地不断遭到侵占[2],导致土地生态服务衰退。
这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人类的生存形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遏制土地生态价值大量损耗甚至消失的趋势,有必要深入探讨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确立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整合一切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普遍意义上介绍土地利用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的行为和结果。
它包括了农业、工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的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于食物、住房、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二、土地利用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土地利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地等。
农业用地是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基础。
2. 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工厂、工业园区、矿山等工业生产和加工活动。
工业用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3. 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建设、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等。
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
4. 交通用地: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交通用地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对于方便人民出行、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生态用地:包括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等,主要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 三、土地利用的重要性1. 经济发展: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
通过统一规划和管控,可以合理调配土地资源,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合理的土地利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科学的生态规划和管理可以减少生态破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居民生活质量改善: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合理规划的城市建设可以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一、基本概念A绿地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公园绿地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
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
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
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
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第26卷第1期Vol. 26No. 1干旱区地理2003年3月Mar. 2003ARID LAND GEO GRAPH Y文章编号:1000-6060(2003 01-0078-11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岳健张雪梅①(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830011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昌吉831100摘要在分析了我国于2002年1月起试行的最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 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 并提出了将我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大类用地的设想, 同时尝试提出了另一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生态用地中国中图分类号F301. 24文献标识码 A土地利用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审视角度,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分类理念, 以及进行分类的地域对象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 可以产生风格和内容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就我国而言, 和前提, 利用分类体系的优劣工作质量与效率。
因此结合我国国情, 根据实际应用特别是土地管理方面的需要, 并适当兼顾分类体系逻辑严密性的要求, 制定一个相对科学、完整、代表性广、实用性强的全国统一分类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曾被用于我国20世纪年代中期至90年代类”1〕〔。
它将我国土地利、、居民点及工矿用8个大类, 其下个二级类。
第二个分类系统是1997年在全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规划修编过程中新使, 它是在用的系统(以下简称“修编分类”“详查分类”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2〕。
它将“详查分类”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归并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这三个大类, 原耕地、园地等一级类被改为二级类, 加上新增的“水面”及原未利用土地中的二级类, 共分17个二级类, 原“详查分类”中的大多数二级类则被改为三级类(共34个。
(与“详查分类”和“修编分类”并行使用的还有一个“城镇土地分类系统”, 它是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城镇地籍调查3〕规程》中制定的〔, 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市政用地等1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1分类体系简介10个一级类, 下分24个二级类。
88引言近年来,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得城乡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甚至导致环境灾害,而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日益增长,传统城乡建设用地内的绿地资源难以缓解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城乡建设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
为缓解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及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发展要求,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下简称“新绿标”),首次在标准中提出区域绿地概念:“市(县)域范围以内、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于保障城乡生态和景观格局完整、居民休闲游憩、设施安全与防护隔离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类绿地,不包含耕地”[2]。
“新绿标”未发布之前,2003年广东省就颁布了《区域绿地规划指引》,对广东省的区域绿地规划建设产生较大的指导作用;丁宇、姜允芳、刘颂、刘滨谊、石铁矛等学者就多次探讨区域绿地分类及其产生意义,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绿地的发展[3-6],但不同领域的区域绿地概念差异较大,指代不一。
“新绿标”实施后,金云峰等从公园城市的视角探讨“新绿标”中的区域绿地管控策略[7];木皓可、张云路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绿标”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8,9]。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区域绿地研究多从分类、内涵、特征、管控策略等角度出发,未对“新绿标”中区域绿地概念形成脉络及深层次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将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入手,系统论述和梳理具有“新绿标”中区域绿地类型特征的生态用地起源与形成脉络,探讨深层次的发展趋势①。
1 区域绿地类型与发展意义1.1 区域绿地类型区域绿地属于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非建设用地的重要生态资源的汇集地,通过生态红线的划定来保护区域生态资源及其依托的自然山水格局,同时增加区域绿地与其他类型绿色空间的连通性,从而更好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用地的法律界定——兼谈生态环境损害
的范围
唐双娥
【期刊名称】《湖湘法学评论》
【年(卷),期】2023(3)1
【摘要】在“多规合一”之前的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用地已被纳入其中,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但是,生态用地未得到界定,导致生态用地与其他类型土地的边界不清晰,这不利于国土空间规划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
生态用地的界定存在
生态要素决定论、生态功能决定论和主体功能决定论三种观点。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宜采纳主体功能决定论下的生态用地概念,但该主体的生态系统服务应是狭义上的,
并以生态安全为价值目标。
此外,应以主导功能确定生态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类型。
因而在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中,生态环境损害应仅计算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
在国土空间立法上,无论是国土空间规划法还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生态用地都是
指微观、具体地块层面的用地类型,生态空间是指宏观、衔接层面的国土空间。
【总页数】13页(P23-35)
【作者】唐双娥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2.6
【相关文献】
1.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范围的法律界定——兼论环境侵权赔偿过程中的利益衡量
2.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法律困境及突破——从《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切入
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省思——兼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
4.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省思
——兼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5.民法典规范下生态环境损害公私法合力救济模式论——兼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用地规划的技术和应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紧缺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生态用地规划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主要介绍生态用地规划的技术和应用。
一、生态用地规划的概念和目的生态用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考虑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景观特征,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和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
其主要目的是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生态用地规划的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图像、多光谱影像等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地理信息、地形地貌等数据的一种技术。
在生态用地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区域生态信息,识别土地利用类型、评估植被覆盖率、识别地貌类型和水系等。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提供历史资料,为生态演变历程、生态变化趋势的研究提供依据。
2. GIS技术GIS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地理信息处理、分析、存储和管理的一种技术。
在生态用地规划中,GIS技术可以对来自遥感技术获取的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同时可以进行生态数据的模拟和分析,并辅助决策制定过程。
3. 生态系统评估技术生态系统评估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进行评估的一种技术。
在生态用地规划中,生态系统评估技术可以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措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修复重要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用地规划的应用生态用地规划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是连接城市和自然的桥梁,包括公园、生态廊道、湖泊等。
生态用地规划技术可以通过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和规划,实现城市绿化、空气净化、水源涵养等多种生态功能。
2.生态保护地规划生态保护地是通过保护资源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环境质量,来保护自然资源和重要生态功能的一种措施。
土地分类标准2023土地分类标准是指对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2023年的土地分类标准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科学合理地进行划分和分类。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一、按土地类型划分1. 基础农田:指用于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的土地,并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工矿用地:指用于工业与矿业生产活动的土地,包括工业园区、矿山等。
3. 建设用地:指用于城市化建设的土地,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目的是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 生态用地:指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土地,包括森林、湿地、河流、水库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用于生态修复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区域。
5. 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土地,以满足人员和物资流动的需要。
6. 水域及海域用地:指用于湖泊、江河、湾泽等水域及海洋的土地,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包括饮用水源地、水利设施、港口码头等。
7. 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科研、教育、医疗、旅游等特殊需求的土地。
二、按土地利用功能划分1. 配套服务用地:指用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商业服务等。
包括交通配套用地、教育用地、医疗用地、文体用地、商业用地等。
2. 产业用地:指用于工业、农业、商业、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土地。
3. 居住用地:指用于居住和建设住房的土地。
4. 自然生态用地:指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土地。
包括森林、水域、湿地、草地等。
5. 文化与历史用地:指用于保护和传承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土地资源。
包括文物古迹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
6. 产业循环用地:指以循环经济为导向,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再利用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土地。
三、按土地开发程度划分1. 开发用地:指已经开发利用或具备开发条件的土地,包括城市建设区、工业园区、农业种植区等。
2. 保护用地: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而限制开发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区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小尺度区域生态用地功能分类——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吴健生;钟晓红;彭建;秦维【摘要】生态用地功能分类是其生态价值评估及管理的基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和协同关系联系密切;对小尺度区域进行生态用地功能分类研究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生态资源管理.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选取该区8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兼顾生态与社会成分,基于层次聚类法得到6类生态系统服务簇,依据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和维护关键生态过程的原则,对其重要性等级进行了划分;依据生态系统服务簇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将生态用地定义为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维护关键生态过程或生态脆弱的用地空间,并按重要性将其划分为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生态用地分类框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涵盖生态用地的功能属性,而且能够在空间上量化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对比例,有助于对用地类型与生态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深入系统的认识,也可为精细化生态管理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11【总页数】9页(P3808-3816)【关键词】生态用地;功能分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小尺度区域;两江新区【作者】吴健生;钟晓红;彭建;秦维【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518055;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518055;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518055【正文语种】中文生态用地不仅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屏障,也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土地资源[1-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城市化所产生的城市问题逐渐显现,“生态用地”作为“自然环境中具有生态防护功能的空间要素”[4]被首次提出。
然而,由于国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用地”概念,国内学者对其界定标准也一直存在分歧,生态用地的深入研究和精细化管理遭遇瓶颈[5- 7]。
针对管理实践中生态用地要与现行土地分类体系接轨的需求,不少学者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特征、主体功能等角度出发,进行了生态用地概念的界定和功能分类的探索[7]。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态用地的界定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郑昭佩摘要:生态用地在我国是一个经常出现于学术论文和管理文件中的词汇。
从字面看它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的一个类型,但是,在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并没有生态用地这一类别,而且在学术界和管理文件中也没有明确、统一的生态用地的定义。
因此,科学界定生态用地的概念对于生态用地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土地的生态功能和人类的利用目标,分析了我国当前对于生态用地这一术语使用的乱象及其对生态用地保护的不利影响,科学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分类的一种方新案,讨论了生态用地与未利用地类型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土地利用;未利用地;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在国际学术语境中不是一个规范术语,也没有生态学上的意义。
但在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近年来已成为一个常用词汇。
科学界定生态用地对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一、生态用地概念的提出“生态用地”一词最早由董雅文等人(1999)提出[2],从土地空间形态角度对其所下的定义是:生态要素的空间定位统称为生态用地。
包括成片森林、湖泊水体、湿地、农业用地以及开敞空间等斑块状生态用地和河流、交通走廊、沿海滩涂等线状或带状生态用地(生态走廊)。
并认为斑块与廊道相互嵌套是发挥最佳城市生态效益的首要条件[3]。
2001年石元春院士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时提出了作为干旱区防治和减缓土地荒漠化加速扩展的“缓冲剂”的生态用地概念,随后石玉林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报告中对生态用地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通过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实现保护和稳定区域生态系统目标的理念[4]。
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是首次提到“生态用地”的管理文件,从土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生态用地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和湿地等[1]。
自生态用地这一术语提出以来,生态用地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对生态用地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加深,许多学者在生态用地的分类、评价、需求估算、空间格局及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2,5,6],而且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等实践中也加强了对生态用地的保护。
城乡基本生态用地的概念与分类研究作者:魏伟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生态用地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近年来生态用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界定了基本生态用地的概念。
结合不同土地类型的服务价值,结合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出了基本生态用地的分类方法。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基本生态用地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Ecological land has not been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urba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based on ecological land-related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fines basic ecological concepts. Combining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ces, combined with existing land-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raised fundamental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basic ecological land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建设用地的规模逐年增长。
而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山峰被削平、河流被阻断,绿地被侵蚀,自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鉴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严格限定,这些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多来源于农用地或者未利用地,如林地、园地、草地或者滩涂等用地类型。
而这些用地恰恰很可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关键的部分,一旦被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建设占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将难以恢复。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类别划分是指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生产力水平,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指确定土地类别的依据和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田等。
农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
根据土壤肥力,可以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
二、建设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的土地,包括工矿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建设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强度、用地功能、环境影响等因素。
根据土地利用强度,可以将建设用地划分为高强度利用区、中强度利用区、低强度利用区等不同区域,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
三、生态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生态用地是指用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
生态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景观等因素。
根据生物多样性,可以将生态用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实验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四、其他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除了上述三类主要用地外,还有一些特殊用地,如水域、荒地、盐碱地等。
这些用地的类别划分标准也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进行科学确定,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2010-05-17 | 作者:陈建军郭玲霞黄朝禧 | 来源:资源网 | 【大中小】【打印】【关闭】摘要: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生态用地的特点,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并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其分为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三大类,阐明了提高生态用地利用效率的必要对策,为进一步研究生态用地区划和布局以及生态用地结构优化等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用地;分类人类是自然的改造者,而土地作为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载体一直是被人类改造的对象。
从原始的生态文明演化到破土而耕的农业文明,再发展到掘地而取的工业文明,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毫不停歇地向大自然索取,改变着它的面貌,甚至不惜侵害它的健康。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集聚,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原本具有重要生态调节功能的农田、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不断地遭到破坏和侵占,生态环境的退化愈演愈烈。
在这种形势下,要探究土地生态利用的最佳模式,优化生态用地的结构,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就必须首先明确生态用地的内涵和外延。
1 界定生态用地概念的意义1.1 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是研究土地生态利用和分类的首要任务土地因具有用途的多样性而分成各不相同的土地类型。
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有些土地以生产功能为主,如耕地、园地,有的土地以生态功能为主,如林地、湿地等,还有些以生活功能为主,如居住用地等;同一种土地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如耕地,既是生产性土地,又具有调节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功能。
定义生态用地的概念,就可以依据生态用地的内涵来确定它的外延,即确定生态用地所包括的土地类型,进而深入地研究生态用地的构成和演变。
1.2 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是科学进行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必然要求在尚未明确生态用地的内涵和外延的情况下,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将建设用地之外的几乎所有的土地均列入生态用地的范畴,这对研究耕地、园地等生产性为主的土地与林、草、湿地等生态性为主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利,明确生态用地概念将有利于生态保护和耕地资源的保护,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生态用地的定位和规划更加科学。
1.3 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是统筹城市生态用地布局,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前提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紧缺的土地资源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居住环境的要求,构建生态社区、倡导生态住房、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导向,因此,如何增加城市生态用地比例,提高生态用地利用效率也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划分生态用地类型是指导生态用地规划、统筹生态用地布局的根本条件,从而可以为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2 生态用地概念及分类的研究现状一般认为,“生态用地”一词最先由石元春院士于2001年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时提出,后由石玉林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报告中作了进一步的概念阐述(张红旗等,2004)。
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生态用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较科学、准确、统一的概念,但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做了深入而有益的探讨。
多数学者从生态功能或效益的角度对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
如周焱(2006)认为生态用地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某些地类的保护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有重要作用的地类;张颖等(2007)认为生态用地就是指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生态功能的土地;韩冬梅(2007)认为生态用地是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能力,能通过维持自身生物多样性、协调生态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主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生产力及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育作用的土地;黄秀兰(2008)认为生态保护用地是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直接有益或具有潜在价值的所有土地利用方式;邓红兵等(2009) 认为生态用地指的是区域或城镇土地中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即能够直接或间接改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人地关系(如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及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的用地类型。
也有学者从法学的角度阐述了生态用地的内涵和外延。
唐双娥(2009)认为:从法学角度讲,生态用地应该是“国土”范畴,而非“土地”范畴,是指保证人类生态安全、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土地,或者其生态功能重要或非常脆弱以致需要修复、保护的土地。
她指出: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林地和生态草地、城市绿化用地是当然的生态用地;如果从“国土”范畴理解,陆地水域也是生态用地;耕地的生态条件虽好,但因其侧重于实现粮食安全的目的,不宜纳人生态用地;生态退耕地因其提出的背景就是为了实现生态安全,且其生态功能亟需修复,是当然的生态用地;未利用土地则根据其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判断是否纳入生态用地。
此外,岳健等(2003)从土地利用分类角度分析,认为广义上的生态用地可以理解为地球上全部土地,而如果将我国土地利用重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则生态用地是指除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为人类所利用但是用于农用和建设用以外的用途,或主要由除人类之外的其它生物所直接利用,或被人类或其它生物间接利用,并主要起着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区域或全球的生态平衡以及保持地球原生环境作用的土地;匡耀求(2007)虽然没有对生态用地予以定义,但他从外延上列举了生态用地的类型: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作为城市之“肺”的绿地、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等。
3 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3.1生态用地的概念综上所述,关于生态用地的概念虽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但对于生态用地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生态用地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态用地应该是非生产性的,如岳健(2003)、唐双娥(2006)等;第二,生态用地应该是非建设性的,如岳健(2003)、唐双娥(2006)、匡耀求(2007)等;第三,生态用地以发挥生态功能、稳定区域生态平衡为首要功能,如岳健(2003)、张颖等(2007)、黄秀兰(2008)、邓红兵等(2009)。
综合分析学术界关于生态用地的各种观点,并深入分析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功能,立足于土地生态利用的优化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两大研究目标,本研究认为:生态用地应该是指生产性用地和建设性用地以外,以提供环境调节和生物保育等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用途,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地利用类型。
其中,环境调节功能主要是指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调节与控制、干扰调节等,生物保育功能主要是指为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丰富的基因库、生物防治等功能。
那么生态用地包括广泛分布于城市或者郊区的森林、草地、沼泽、水域、湿地等一切生态功能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
3.2 生态用地的分类“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字,原意是指“住所与环境”,是研究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科学,即生态功能或生态效应。
生态用于土地——生态用地,就是用以发挥生态功能或生态效应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功能可以理解为事物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Costanza在1997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时,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分为17项: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调节、水供应、控制侵蚀和保持沉积物、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传粉、生物防治、生物避难所、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休闲娱乐、文化。
简单地说,具有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类型就应该都属于广义的生态用地范畴,在现在的土地利用分类中应该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六项一级土地利用类型。
但是在现在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紧缺,尤其是耕地资源和建设用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无论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是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考虑,简单地将这六大类土地都定义为生态用地显然是无益于研究的。
因此,应该特别强调:生态用地是以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为第一要务,对生态环境没有负作用的土地利用类型。
基于上述分析,耕地、园地不属于生态用地。
在耕作生产过程中,为了使作物更好的生长,必须不断的施肥、施药,大量的化肥、农药致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流入水体后对水资源产生严重污染,另外,众多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益虫及害虫的天敌也遭受灭顶之灾,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正常的食物链,引起生态紊乱,产生严重的生态负作用。
未利用地中沙地、裸地、盐碱地等不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或者生态服务功能极弱,因此也不列入生态用地范畴。
在现行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生态用地类型归结为三大类: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
具体地:林地,含义同过渡期分类的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
林地具有重要的气体、气候调节功能,是鸟类栖息的天堂,无论是分布于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还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园林、森林,都对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生态用地类型。
草地,包括土地利用分类中的牧草地和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部分,即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和荒草地。
草地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大气和气候、美化和休憩等功能,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用地类型。
水域及湿地,即过渡期土地利用分类中除水工建筑物后的水域部分及未利用地中的沼泽地,包括坑塘水面、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沼泽地。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其生态服务功能种类之繁多,价值之巨大难以历数,是当之无愧的生态用地;各种河流、湖泊、水库和坑塘水面在调节区域气温、稳定局部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列为生态用地范畴。
生态用地包含地类见表1。
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未能体现出生态用地的重要性,本研究认为生态用地应作为土地利用分类的一级类被列出,这样将有助于突出生态用地的重要性,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有助于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
相应的将生态用地之外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依据生产性和生活性将其划分为耕园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二级类中除变更为生态用地的部分之外,土地利用分类保持不变。
4 对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的建议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的关键所在。
为提高生态用地的利用效率,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积极开展生态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土地资源遭到过度利用和破坏,接着生态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是某个人所为,而是所有人类共同作为,所以要开展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首要就要让人们认识到不当利用土地的危害和后果,使人们形成保护生态用地的生态意识,每个人都从我做起,那么生态用地的保护也就指日可待。
作为政府,为了维护生态用地这一公共产品的生态功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宣传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