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稻麦连作区小麦条纹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小麦的三大病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全蚀病。
1、小麦赤霉病:在发病初期,小穗以及颖片上会有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小穗会枯黄。
2、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靠近地表或在地表的叶鞘上会有椭圆形或梭形的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一、小麦三大病害1、小麦赤霉病(1)小麦赤霉病一般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易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
(2)以穗腐的症状为例,在发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会有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在发病后期会密生小黑点,导致病部枯褐。
2、小麦纹枯病(1)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以及茎杆上,在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叶鞘上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形状为椭圆形或梭形。
(2)随后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3、小麦全蚀病(1)在抽穗灌浆期发病后,病株会变矮、褪色,生长不齐,叶色以及穗色深浅不一,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旱枯。
(2)在苗期,初生根以及地下茎的颜色会变成灰褐色,发病严重时,次生根的局部会变黑。
二、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1、防治小麦赤霉病(1)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将田园清理干净,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来源途径。
(2)按照1:500的比例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防治;可用50%福美双,按照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在小麦抽穗期,亩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ml进行防治,亩用水量50-60kg。
2、防治小麦纹枯病(1)播种时间不能过早并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掌握合适的播种量,针对重病田需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按照种子重量的0.2%,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3、防治小麦全蚀病(1)选择耐病品种,比如烟农15号,并增施腐熟有机肥。
(2)在播种小麦后的20-30天,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进行喷洒,在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马秀丽小麦是甘肃省麻尼寺沟乡主要的农作物,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形比较复杂,主要为旱作农业。
小麦作为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对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的生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此地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农技站的一大任务。
一、小麦生长中主要的病虫害1、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的返青期到拔节期之间常常出现纹枯病。
小麦得纹枯病的表现症状是,麦叶鞘处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的灰白病斑,它会随着小麦的生长逐渐变化,慢慢转变为灰绿色或者浅褐色,再向上部的叶片扩散,到最后变成一种肉眼可见的菌核。
纹枯病害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小麦植株会大量枯死,小麦产量大幅降低。
2、小麦锈病锈病也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病害,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在小麦种植期间,经常出现条锈病与叶锈病的症状。
特别是条锈病,影响小麦叶片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叶稍与麦穗的发育。
在叶锈病实际发生的过程中,影响到小麦的叶面与叶稍,就会导致产量的下滑。
因此对锈病的防治是很有必要的。
3、小麦白粉病白粉病在小麦的苗期到成株期都有可能发生,是最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
它的主要表现症状在叶片上,在小麦刚染病时,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的小斑点。
当病情加重时,黄色的小斑点会变成圆形的大斑点,并且,叶片背面的斑点比较少,正面的斑点比较多,叶片上部的斑点也比下部的斑点要多。
当斑点变得非常多时,它们就会聚集起来,吸收叶片的营养成分,直到叶片变黄、死去。
在小麦得病的后期,叶片表面会出白色的霉层,霉层渐渐变化,从白到浅褐。
如果是小麦的根部感染白粉病会影响小麦整体的平衡性,导致小麦斜倒。
4、粘虫虫害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粘虫虫害。
粘虫是杂食性的虫子,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在粘虫虫害比较严重的时候,小麦的叶片会受到破坏性的影响,导致产量降低,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收获。
对于粘虫虫害如此强大的破坏力,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
5、吸浆虫虫害吸浆虫虫害常出现于小麦返青时期,在欧、亚、非等小麦种植国家都广泛出现。
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预防和主要技术措施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的15%以上,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防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扩大生态治理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针对“两病三虫”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做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治理和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应急防治,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一、综合预防开春后,小麦处于返青至拔节期,此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丛矮病、黄矮病等的危害盛期,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
因此开春后要做好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加强健身栽培,预防病虫草害要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害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以提高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抗御能力。
适期划锄还可铲除杂草。
大力推行化学除草对秋冬季不能开展化学除草的,要抓住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中旬小麦返青后的防治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
以双子叶杂草危害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每亩10ml或20%使它隆乳油每亩50~60ml;以单子叶杂草危害为主的麦田可选用3%世玛乳油每亩25~30ml,对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防治。
搞好病虫药剂防治近年来,以纹枯病为主的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高产地块的小麦产量影响更大。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关键是一拌一喷,即播种期药剂拌种和返青期喷药。
然而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或防治时间偏晚的情况,这是造成防效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选用合适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二、穗期病虫害防治小麦穗期是麦蚜、一代蚜虫、吸浆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为害盛期,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
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5篇范文)第一篇: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Rice Seedling Diseases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
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漂秧、“黑根”等。
烂种是播种后不发芽而腐烂,或幼芽陷入秧板泥层中腐烂而死。
漂秧是出芽后长久不能扎根,稻芽漂浮倾倒,最后腐烂而死。
以上两种是由于种子质量差,催芽过程中稻种受热或受寒或秧田整地播种质量欠佳,蓄水过深,缺氧窒息等原因所致,严格说不属病害范围之内。
“黑根”是一种中毒现象。
当施用未腐熟的绿肥或大量施用有机肥和硫铵苗肥后,又蓄水过深,土壤还原态过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硫酸根还原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硫化氢、硫化铁等还原性物质,毒害稻苗,使稻根变黑腐烂,叶片逐渐枯死。
周围土壤也变黑,有强烈臭气。
侵染性烂秧主要包括绵腐病和立枯病。
症状绵腐病(Seed and seedling rot):播种后5~6d内即可发生。
初期从种壳裂口处或幼芽基部先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呈放射状,后常因氧化铁沉淀或藻类、泥土黏附而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
受侵稻种内部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基部腐烂而枯死。
初发病时秧田中零星点片出现,如持续低温复水,可迅速蔓延,全田枯死。
立枯病(Damping-off):早期受害,植株枯萎,茎基软弱,易拔断,较晚受害心叶萎垂卷缩,茎基软腐,全株黄褐枯死,病部长出白色、粉红色或黑色霉层。
病原绵腐病:主要由绵霉属(Achlya spp.)真菌引起,包括:层出绵霉A.prolifera(Nees)Debary、稻绵霉A.oryzae Ito et Nagal、鞭绵霉A.flagellata Coder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菌丝管状,无隔膜,发达而有分枝。
游动孢子逸出时,先聚集在孢子囊开口处,呈休止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形成具有两根鞭毛的肾状游动孢子而分散。
有性生殖由雄器中的精子与藏卵器中的卵子结合形成卵孢子。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的产量受到了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对小麦的影响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病害1. 黄瘟病黄瘟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主要通过麦根腐病菌引起。
黄瘟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出现黄斑,加重的话会出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受黄瘟病侵害的小麦产量也会明显下降。
防治措施:为防治黄瘟病,可以预防措施与治理结合,例如提前把握好播期,及时除草、松土;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良好的状态,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2.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赤霉病病菌主要在小麦上形成并传播。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穗部出现霉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麦穗部的枯死。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赤霉病,可以适当提前播种,采用抗病品种,定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3. 灰霉病灰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受害部位出现灰色霉层,观察到植株受害部位还会发现一些细白色的中生菌丝。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死,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1. 假单胞菌假单胞菌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虫害,主要通过假单胞菌引起。
假单胞菌危害小麦叶片、苗床和穗部,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假单胞菌还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2. 绿飞虱绿飞虱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小麦。
绿飞虱主要吸食小麦植株的汁液,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枯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绿飞虱,可以采用混播、灭虫灯、物理防治,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小麦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已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
因此,加强小麦种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麦的土传病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病害。
小麦田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
1、纹枯病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则是最为重要的初侵染源。
识别:1)烂芽: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3)花秆烂茎: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
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
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
危害: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
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会减产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2、根腐病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根腐平脐蠕孢,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识别: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
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比那远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
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
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危害:一旦感染上了根腐病,小麦的茎秆极易折倒,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到70%-80%。
3、全蚀病全蚀病是由于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从而造成的。
识别:我们在全蚀病的辨别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
上海农业科技刘秀秀,等:不同药剂拌种处理对淮北地区小麦苗情素质和病害的影响2021(2):115-117•植物保护•不同药剂拌种处理对淮北地区小麦苗情素质和病害的影响刘秀秀杜同庆徐鹏惠琳陈露婷李振宏(睢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徐州221200)摘要:为了完善种子药剂处理技术,明确淮北地区相关种子处理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各药剂对小麦苗情素质的影响,特进行此试验。
结果表明,小麦种子经药剂处理后,可提高小麦岀苗率,延缓麦苗生长速度,促进小麦冬前分篥,抑制越冬前小麦植株地上部生长,从而有效控制了小麦病害发生,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关键词:小麦种子;药剂处理;病害防控;苗情;防效中图分类号:S435.1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为7.33 x104hm2,且随着秸秆全量还田比例的不断增加,年均秸秆还田面积达6.3x2hi/;同时,由于徐州市长期进行稻麦连作,小麦病害的病原越来越多巴为了完善种子药剂处理技术,验证相关种子处理剂对淮北地区小麦病害的控制效果及对小麦苗情素质的影响,笔者于2018-2019年通过设置不同药剂拌种处理,进行了相关田间试验。
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在睢宁县睢河街道光华村进行。
供试小麦品种为"烟农19”,每667m?用种量为13kg,播种时间分别为2018年10月27日和2019年10月27日,播种方式为机条播。
1.2试验设计试验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进行,每年度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区面积为0.13hm2,不设重复。
表12018年小麦种子处理药剂及剂量处理拌种药剂用法及用量1 2.5%咯菌脯悬浮种衣剂(适乐吋)26%戊腔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327%苯麻•咯•唾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448%苯甲•毗虫咻悬浮种衣剂(丰甜)5(CKJ清水处理药剂20mL加水180mL胖种10kg 药剂5mL加水200mL拌种10kg 药剂20mL加水180mL#种10kg 药剂20mL加水200mL拌种10kg 不拌种表22019年小麦种子处理药剂及剂量处理拌种约剂用法及用量6 2.5%咯菌月青悬浮种衣剂(适乐时)731.9%戊瞠•毗虫咻悬浮种衣剂(奥拜瑞)827%苯讎•咯•曝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96%戊哩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药剂20mL加水180mL拌种10kg 药剂40mL加水200mL拌种10kg 药剂20mL加水180mL拌种10kg 药剂5mL加水200mL拌种10kg10(CK2)清水处理不拌种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和表2。
小麦病毒病Wheat Viral Diseases病毒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近年来有逐年加重趋势。
国外报道的能够侵染小麦的病毒达数十种之多,我国已发现的小麦病毒病也有10多种,发生普遍的是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黄花叶病、梭条花叶病和条纹花叶病等。
小麦病毒病在某些年份特定地块的发生可能不是太明显,但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病毒病会严重发生,并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此主要介绍黄矮病、丛矮病和小麦土传花叶病。
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小麦黄矮病也叫“黄叶病”、“嵌边黄”,国际上叫大麦黄矮病(Barley yellow dwarf disease)。
195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麦上首先发现。
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目前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及华东等冬麦区、春麦区及冬春麦混种区。
从1966年到1984年曾先后有6次大的流行。
受害小麦,一般减产5%~10%左右,严重的可达40%以上,个别地块可造成绝产。
症状秋苗期和春季返青后均可发病。
典型症状是新叶从叶尖开始发黄,植株变矮。
叶片颜色为金黄色到鲜黄色,黄化部分约占全叶的1/3~1/2。
秋苗期感病的植株矮化明显,分蘖减少,一般不能安全越冬。
即使能越冬存活,一般也不能抽穗。
穗期感病的植株一般只旗叶发黄,呈鲜黄色,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千粒重减低。
病原由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中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
病毒粒体为等轴对称的正二十面体,直径26~30nm。
病毒致死温度为70℃,稀释限点为1:1000,BYDV主要侵染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及野燕麦、鹅冠草等100多种禾本科杂草。
BYDV不能由土壤、病株种子、汁液等传播,只能由蚜虫传播。
主要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及玉米蚜等。
一头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min即能获得病毒。
苏北稻麦连作区小麦条纹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阐述了苏北稻麦连作区小麦条纹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条纹病毒病;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对策;苏北稻麦连作区
淮安市楚州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产区,一年两熟制,农作物以稻麦连作为主。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灰飞虱越冬残留量大、带毒率高,小麦条纹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所致,2种病害相互影响,导致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
楚州区小麦条纹病毒病发生面积达8 000hm2,占小麦种植面积20%左右,田间一般病株率1.7%~16.4%,重病田病株率高达53.9%,田间发病率和发生面积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小麦生产。
1发病症状
病害症状表现为整株性,主茎与分蘖同时发病。
病株矮化不明显,分蘖减少,心叶淡黄白色,伸长不展开,严重时卷曲干枯。
麦苗黄绿色似缺肥状,叶片沿叶脉处出现黄白色条纹。
麦苗返青期开始表现症状,拔节期为发病高峰。
重病株不能抽穗,提早枯死;轻病株能抽穗,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后期提早成熟。
2发生特点
2.1稻套麦田重于耕翻田
由于引起小麦条纹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传播媒介同为灰飞虱,稻套麦田在稻麦共生期,随着稻株的成熟枯黄,灰飞虱直接转移至麦株取食,增加传毒机会。
2.2近渠边、田埂及杂草丛生田发病较重
杂草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沟渠、田埂是灰飞虱的越冬栖息场所。
因此,近虫源(毒源)及田边四周发病较重。
2.3冬性小麦品种重于春性小麦品种
调查表明,冬性小麦品种的小麦条纹病毒病明显重于春性小麦品种。
冬性小麦品种中淮麦20、郑麦9023、温麦8号等发病较重,春性小麦品种扬麦中158、扬麦11等发病偏轻。
2.4稀播田块发病率高
播种密度较稀田块发病重,是因为麦苗密度稀的田块易吸收阳光增加地温,冬季地表温度偏高,有利灰飞虱的活动和取食。
3发生原因
3.1灰飞虱越冬基数大
自1999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病害危害逐年加重,灰飞虱越冬基数逐年增加。
田间调查表明,灰飞虱越冬基数翻倍增长,2004年冬前灰飞虱残留虫口密度达27.0~124.5万头/hm2,平均61.5万头/hm2。
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田残留灰飞虱直接转移为害小麦。
3.2带毒率高
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发生,灰飞虱的带毒率也逐年提高,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2002~2005年依次为15.4%、20.8%、28.3%、33.0%。
带毒率远远地高于病害的流行指标。
3.3气候因素
近几年冬春气温偏高,降雨量偏少,冬季麦田无积雪,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存活与繁殖。
气象学家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导致灰飞虱发育进度提前,使灰飞虱发育进度与作物生长发育进度相吻合,诱发病害的流行。
3.4耕作制度的影响
楚州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以稻麦连作为主,且水稻、小麦以感病品种为主。
麦田耕作方式主要是免耕套作,全区稻套麦面积占三麦种植面积的60%
以上,近两年来又示范推广麦田寄种水稻种植技术。
这些新的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农作物病虫害新的变化。
3.5菊酯类农药的使用
近几年由于控制水稻螟虫危害的需要,大量、多次使用有机磷及菊酯类杀虫剂,一般水稻大田使用杀虫剂均在7~8次以上,田间天敌(尤其是蜘蛛)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科学研究表明,菊酯类杀虫剂会刺激稻飞虱的生殖系统发育,引起稻飞虱种群的再猖獗。
传毒媒介昆虫种群数量的剧增,带毒率的提高,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有利发病的环境条件,导致了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
4防治对策
治虫控病,重视稻麦两季防治,小麦苗期灰飞虱的防治不可忽视。
生产实践证明,减少麦田灰飞虱虫量基数,既能控制小麦条纹病毒病,也能控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整冬性小麦与春性小麦品种的种植比例。
在耕作制度上,有规律地安排稻茬耕翻轮作,避开虫源、减少灰飞虱传毒几率。
在栽培技术上,提倡健壮栽培,增强农作物自身抗病能力。
还要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田间天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2化学防治
防治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是关键,在冬前和早春,用吡虫啉有效成分30~45g/hm2进行喷雾,防治灰飞虱,控制病毒传播。
可加病毒钝化剂一并使用,对小麦条纹病毒病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
药剂防治灰飞虱时要注意越冬栖息场所的防治,以保证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