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ppt课件(8篇)
- 格式:pptx
- 大小:13.16 MB
- 文档页数:66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篇1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应用到百分数地方的知识。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__,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的优点。
教育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的应用意识。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学情分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理解思路。
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教学中应开放课堂,推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熟知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用从百度搜索的相关知识)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教学准备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小学教学网有关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多媒体课件PPT,给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__。
教学过程活动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师: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生活中的比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4页至87页。
2、教材地位“认识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小数、分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的根底上这一步认识数。
它是小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与有理数的衔接与过度,并且最后到六年及初中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根底。
它原先是初一年有理数单元的起始阶段,如今下放到小学阶段,其数学的侧重点,教学方式就会自然有所不同。
3、分析教材。
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的根底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②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
课标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数表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②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目标:2、在显示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
3、能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体会正、负数是表示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正、负数表示的方法,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正、负数是表示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数。
教学准备:了解有关负数学习准备:〔1〕小调查,调查局部地区同一天的气温。
〔2〕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二、说教法:〔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这就是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去引入新课。
小学数学公开课课后评课发言稿《生活中的比评价与反思》第一篇:小学数学公开课课后评课发言稿《生活中的比评价与反思》小学数学公开课课后评课发言稿《生活中的比评价与反思》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
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第 1 页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 ,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生活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北京昌平昌盛园小学崔静教学目标: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为辅,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远程讨论、学习,最终掌握按比例解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灵活解题方法,多种解法。
教学设计思想: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参与的活动开始创设情景,首先让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基本解题思路有一个了解,然后利用网络选择的形式着重分析多种解法。
再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分三个不同的层次),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进行分层练习。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比例分配的多种解题思路,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材料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让学生能从中有更多的感受与收获。
教学准备:flash网络课件一份。
课件分成“基本技巧、解法公司、生活中的比例”三个栏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美丽的树林,情景导入)昌师附小6(3)班和6(4)班的同学去参加植树活动,共植树180棵,六(3)班有40人6(4)班有45人,你认为怎样分配最合理,6(3)班和6(4)班各植树多少棵?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思路是:(1)先求总份数: (2)再求6(3)班植树的棵数(3)求6(4)班植树的棵数。
(4)验算:验算表明,结果是符合题意的,说明列式计算是正确的。
小结: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思路,是先求总份数,知道了总份数,再求出每部分量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求出每部分的量,另外,验算是保证解答正确的保证,也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
二、解法公司。
(多种解法)我们知道按比分配比较合理的方法,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科学实验中经常要把一个数量分成几部分。
步骤:1、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试一试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2、同学互相交流不同的做法。
3、浏览网页,看不同的解法。
“解法公司”考职员“解法公司”顾名思义,是提供解决问题方法的公司。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比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比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来解决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比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比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比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知识。
3.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运用比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5.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比的概念和应用。
可以设计一个,列出比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案例,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篇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比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节课体会比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要用足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需要我们对这些素材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做一些教学法的加工。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作了以下变动:1、游戏导入:让学生双手同时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同桌比比谁画得二个长方形更像。
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是不能提供实际依据,只能根据目测来判断。
因此给学生一个悬念:我将如何证明我画得更像呢?激起学生兴趣。
同时也为课堂内几幅图像或不像可能根图形的什么有关(长和宽)埋下伏笔。
2、以图片的像或不像为主要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长与宽的关系,进而引入比的概念。
这也是在同类量相比的情况下感悟比的概念。
3、以“骑车速度与水果价格”这一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在每个情境中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次我们也对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比?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而得出比的概念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
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因此,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
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
数学周记生活中的比例数学周记关于比例的认识。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关于比的知识。
比,是指图中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7:9=21:27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四个数均不能为0。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那么,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内项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六年级关于生活中比的数学周记,快……好的话给悬赏生活中的比混凝土中沙石、水泥、水的比是2:1:1手和心脏的比是1:1脖子和手腕的周长比是2:1左脑和右脑的记忆力的比是1:100万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61.8%糖水中糖和水的比是1:10等桌子和椅子的比例是1:4金龙鱼调和油,1:1:1新生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4黄金分割律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
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1或1: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后面你自己想个结尾吧)生活中的数学周记快急游戏中的数学一天,熙熙姐姐交给我们一个游戏:两人轮流从1—10按顺序报数,每次只能报1、2或3个数,谁先报到10,谁就赢了。
大家都想将对方“打倒”,但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百分之百的胜利呢这个问题总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使我疑惑不解。
回到家,我在小篮子里挑了十个石子,准备新手操作一下。
我把爸爸叫来,让爸爸和我一起做这个游戏。
我找来一支笔和一本本子,将我做的每一步记录下来。
规则是这样的:我和爸爸轮流拿石子,最多拿3个,最少拿1个,谁拿到最后一个,谁就赢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了解比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求比值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比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来提高他们求比值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正确求出比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实例讲解比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求比值。
3.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求出比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5.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求比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求比值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