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31
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温馨提示】(1)太阳高度是线面角,是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也可以是地面上看太阳的仰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最小值的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赤道南北两极点[思考]华北地区的楼房一年四季的采光效果一样吗?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因为一年四季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尤其是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北面的楼房最容易被南面的楼房遮住阳光,采光效果最差。
探究点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变化规律情境探究[情境材料]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60°50°40°[素养设问]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1)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在三次连续测量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B.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C.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D.北极点周围的极昼范围先变小后变大知能升华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名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要点:1.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地球的自转和其对太阳高度的影响。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资源:地球仪、两张纸、直尺、铅笔、直尺、图表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有所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二、观察与实验(30分钟)1.演示实验一:太阳高度测量方法-制作一个太阳高度测量仪:将一张纸剪成窄而长的条状,竖直插入直立的另一张纸中,并在底部固定。
-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阳光下,通过移动纸条观察和测量太阳的高度。
-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太阳高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2.探究实验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一周或一个月),每天在正午观察太阳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来推算太阳高度的变化。
每天正午时,通过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与天赤道的夹角,计算太阳的高度。
-将观察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并就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讨论。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数据,通过观察图表和测量数据,回答以下问题:-正午太阳高度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什么因素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太阳的高度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2.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并共同总结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通过回顾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2.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解释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五、总结反思(5分钟)1.简要总结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高点出现在正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
3. 分析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 太阳高度测量仪器(如测角仪、直尺等)。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轴倾角,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是否相同,以及高度变化的原因。
探究:3. 展示一个太阳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解释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器测量当天的太阳高度,并记录结果。
5.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讨论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并总结规律。
拓展:6.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轴倾角等)。
7.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巩固:8.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9.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观察。
评价:10.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1.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册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
1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拓展活动:1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14.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撰写观察报告,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5.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自转、公转和轴倾角对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拓展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配套教材】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1.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4.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图图转换、图文转换。
【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下图中的曲线代表的是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
读图并回答:1.当太阳直射点移至a点时,北半球为_____月_____日前后,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至b点。
2.北半球______日至______日太阳直射点南移,______日至_____日太阳直射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3.太阳直射点南移极限是_____(纬度)。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上。
二、讲授新课1.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h。
太阳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0°≤h≤90°。
晨昏线上的h=0°;白昼h>0°;黑夜h<0°。
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h。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师问: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是多少度?任何地方都可以达到这个角度吗?生答: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是90°,只有太阳直射的范围内(23°26′n-23°26′s)才能达到90°。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教师点拨: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