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92.05 KB
- 文档页数: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念奴娇·赤壁怀古》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四篇课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唐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描绘了长沙秋景的美丽和壮丽。
诗中通过对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2.《雨巷》《雨巷》是唐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雨夜里孤独漫步的女子。
诗中通过对雨巷、独行女子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憧憬。
3.《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
词中通过对大江东去、浪淘尽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历史名将的敬仰和对英雄事业的向往。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价值。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精选3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精选3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精选3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篇1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能够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
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礼貌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一个……“学习争先虽重要,礼貌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礼貌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礼貌的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篇2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我特别喜欢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最爱的就是过春节,因为这是中国最隆重和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大人小孩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回家过年。
这时,我远在外地的姑姑姐姐们也都回到奶奶家,长辈们给了我好多的大红包,爸爸还给我买了好多烟花和摔炮。
天一黑,我就和姐姐们一起出去放烟火,我们玩得好开心,直到春晚开始,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家,然后与家人一起边吃东西边看晚会,精彩的表演让全家人哈哈大笑,我真希望天天过年,天天这么快乐。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三、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课文内容梳理1.文学名著2.文化传承3.当代价值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本文将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包括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建筑工艺、医药养生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三、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课文内容梳理(1)文学名著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包括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这些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2)文化传承除了文学名著,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还包括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这些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和人生哲学,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当代价值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还包括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废都》等。
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它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探索和思考,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
四、结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第—单元仁爱仁爱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一个人只有心怀仁爱,才能为国尽忠,对父母尽孝;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乐观地面对人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当心中充满仁爱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经典驿站1 仁者不媚同是人,类不齐①,流俗众,仁者稀③。
果仁者④,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①类不齐:指不是一类人,不一样。
②流俗:随大流的俗人。
③仁者:指品德高尚、有爱心的人。
④果:果真。
⑤讳:隐瞒,忌讳。
文意:同样是人,品德高低各不同,世上的普通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少。
对于真正有仁德的人,人们大多会敬畏他们,因为他们说话直接,不讨好别人。
亲近有仁德的人,会有无限的好处,品德会越来越高尚过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很多事情也会失败。
温馨点击:真正的仁者,内心糖良,处处替别人着想。
他们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也不会刻意地订好别人。
《弟子规》教导我们:只有亲近这样的仁德之人我们才能成为仁者。
所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活动广角:瞧,下面是“仁”字的演变过程,多有趣呀!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跟同学交流交流吧成长阶梯:这段《弟子规》选文你背诵得(很熟/一般/不熟)。
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认为你做得怎么样? 。
(很好/较好/需要继续努力)。
学习了这一课,你最主要的收获是。
2仁者爱人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注释:①樊迟:孔子的学生。
文意: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老:第一个“老”为动词,尊敬、孝敬。
第二个“老”为名词,长辈、老人。
②幼:第一个“幼”为动词,爱护、抚养。
第二个“幼”为名词,小孩。
文意: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已的小孩,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第三单元孝慈齐家一、教学目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长辈孝敬,对兄弟友好,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单元以“孝慈齐家”为主题,旨在通过古圣先贤孝慈齐家的故事与思想,培养学生“亲其亲,长其长”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我国的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善待兄长,推恩及人等。
第15课,许武不仅抚养两个弟弟,而且教育他们成才,可谓用心良苦。
第16课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的慈母形象,让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真切的爱,告诉我们要感恩父母,报答父母。
第17课《邢渠哺父》的故事,讲述了邢渠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迈的父亲,数年如一日,从不懈怠,给我们树立了尽心竭力赡养父母的榜样。
第18课讲述了“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理, "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往里看,连着个人;往外看,连着国家,齐家方能治国平天。
因此,赵匡胤不但自己克勤克俭,而且教育子女要节俭惜福,并以勤俭治理国第19课讲述了于令仪宽厚待人,用爱心感化邻居的儿子,挽救了失足少年的感人故事。
整个单元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逐步深入地领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15谨而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一主题句。
牢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及其出处,阅读“古语今说”,初步理解其含义。
2、阅读《许武教弟),感受许武望弟成才的良苦用心,从而体会许武关爱兄弟。
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深入理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含义。
3、真切感受许武的仁德,反省自己的言行,懂得善待兄弟姐妹,并且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做孝顺父母,友善兄弟姐妹之人。
二、重点难点通过《许武教弟》的故事,来深刻理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而亲仁”的内涵,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善待兄弟姐妹,做仁爱之人,这是本课的重点。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1.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2.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的目的和意义二、单元主题及课文概述1.单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课文概述:包括《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著作的节选三、课文内容梳理1.《论语》:孔子的教育理念、伦理思想等2.《孟子》: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等3.《庄子》:庄子的道家思想、自由思想等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思想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智慧和启示2.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五、结论1.总结课文内容梳理的结果2.强调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文: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著作的节选,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单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课文内容梳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本单元课文的详细内容。
《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伦理思想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集,其中包含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等。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强调了民本思想,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庄子的道家思想、自由思想等。
例如,“逍遥游”这篇文章体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而“齐物论”则展示了庄子的道家思想。
那么,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首先,从思想价值来看,这些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智慧和启示。
第1课人格品味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孔子家语》第2课希圣希贤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
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第3课齐鲁圣贤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勤奋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
一夫不耕,全家饿饭;一女不织,全家受寒。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第6课俭以养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勤俭持家富,谦恭受益多。
勤俭为无价之宝,节粮乃众妙之门。
《增广贤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朱子家训》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②,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礼记·学记》第9课修已以敬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①。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它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强调尊师重道、礼仪文明,注重感恩知足。
举凡《孟子》的仁义道德,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忠诚朋友的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的祖先在农业、工艺、医学、文学、音乐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深沉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能够深入人心、影响人心。
我们的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也独具特色,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外来侵略和政治动荡,但我们始终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团结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仅能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感谢大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言稿(二)尊敬的评委、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各种智慧和精神财富。
无论是儒家思想的仁爱之道,还是道家思想的自然之道,亦或是儒家和道家的融合——儒道合一,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下)
地方课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写一个词语:诚实。
2、给“诚实”找反义词(说谎、虚伪)
3、分别用“诚实”“说谎”说一句话。
4、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晏殊诚实》。
板书课题。
5、读题质疑:想知道什么?
6、提炼教学目标
(1)、知道诚实的意义(2)、学习做诚实的孩子(3)、明白诚实不需要理由
二、学文明理
(一)学习文本:下面带着学习目标,走进课文,快速阅读内容,在课文里找诚实。
(什么是诚实)
(二)反馈交流
1、掌握“诚实”的基本意义
2、掌握“诚实”的定义(出示课件二)齐读
二、学文明理
(一)学习文本:下面带着学习目标,走进课文,快速阅读p2-7的内容,在课文里找诚实。
(什么是诚实)
(二)反馈交流
1、掌握“诚实”的基本意义
什么是诚实?列举诚实行为。
(以学定教)
三小结:
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
诚实守信,利已又利人。
但是做到诚实不容易,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不少的说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