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文言文检测二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③允:符合(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女有归________③及为相________④上常临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2017年•湖北宜宾】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
(10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举大计亦死百里奚举于市B.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C.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等死,死国可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
一、文言文阅读1、(孝感中考)【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出师表》)【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先帝称之曰能能用之B .此其所以为为我为云梯C .此所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D .所降下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诫子书诸葛亮第 1 页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专题6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同步检测卷(A卷基础篇)(解析版)(本卷共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霎.时(shà)驰骋.(chěng)挟.而不服(xié)B.寒噤.(jìn)虔.诚(qián)怒不可遏.(è)C.矗.立(chù)眩.晕(xuàn)接踵.而至(zhǒng)D.巉.峻(chán)穹.顶(qióng)拾.级而上(shí)【答案】D【解析】D项“拾”应读“sh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雾蔼丛莽俯瞰五彩斑澜B.告诫炫晕焦炙轻歌漫舞C.驰骋寒禁急湍振耳欲聋D.演绎懈怠皱褶川流不息【答案】D【解析】A.有误,蔼——霭,澜——斓;B.有误,炫——眩,漫——曼;C.有误,禁——噤,振——震。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本赛季颗粒无收的最终局面,怒不可遏....的球迷们打出了横幅,叫主帅“回家吃饭”。
B.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学知识。
C.这部电影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众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D.远亲不如近邻......,很多老人与邻里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的模式。
【答案】C【解析】A.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使用正确。
B.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使用正确。
C.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D.远亲不如近邻:远亲不如近邻,指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时候,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给予帮助。
使用正确。
4.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A.按照规划,本市将修建飞机场,机场建成以后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五单元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3分)A.驰骋.(chěng)开闸.(zhá)妩.媚(fǔ)安营扎.寨(zhā)B.刀削.(xiāo) 冻疮.(cāng) 霎.时(shà) 瞬.息万变(shùn)C.翌.日(yì) 寒噤.(jìn) 苍劲.(jìng) 皑.皑白雪(ái)D.推搡.(sāng) 浮躁.(zào) 擦拭.(shì) 接踵.而至(zhǒng)【解析】A.妩.媚(wǔ);B.冻疮.(chuāng);D.推搡.(s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3分)A.漩涡犷野风云变换怒不可遏B.演绎蜿蜒云遮雾障亭台楼格C.告诫眺望霓裳羽衣永往直前 D.映照虔诚轻歌曼舞目眩神迷【解析】A.旷野,风云变幻;B.亭台楼阁;C.勇往直前。
3.下列文段是小雅介绍长沙岳麓书院的导游词,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在古木参天、山光水色的湘江西岸,矗立..着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被称为“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
书院大门两侧,一副写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历.历在目....。
而岳麓...。
南宋理学家曾在这里讲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书院像一位老者,静静地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湘江水。
A.矗立B.历历在目C.纷至沓来D.川流不息【解析】A.矗立:高耸地立着。
句中形容古建筑群,不合语境,可改为“坐落”。
B.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句中形容眼前的对联,不合语境,可改为“映入眼帘”。
C.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
使用正确。
D.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很多,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句中形容流水,适用对象有误,可改为“奔流不息”。
第五单元阅读选文1人虎说宋濂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者由之。
至正丁未春,民衣虎皮,煅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
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
虎跃出,扼其吭,杀之,或脔其肉为噬啮状。
裂其囊,拨其物之尤者,余封密如故,示人弗疑。
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
妇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乃蒙皮而搏之。
妇质脆柔,贩者得与抗。
妇惧,逸去,微见其蹠,人也。
归谋诸邻,噪逐之。
抵穴,获金帛无算。
民竟逃去。
呜呼!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译文】莆田的壶山之下,有路通向大海,贩卖(货物的)商人(都必须)经过那里。
至正丁未年的春天,民(姑且当成人名吧,也就是一个小百姓啦)穿上老虎皮,锻造出锋利的铁器作为爪牙,练习老虎跳跃的动作形态,特别像(了)。
就出来躲在灌木草莽之中,派探察的人爬到树上观看,有背着行囊的人来,就(学动物)啸叫作为信号。
(便像)老虎一样地跳出来,掐他(路人)的喉咙,杀了他,有的就将他的肉割成被噬咬的样子。
打开他的行囊,挑选那里面最好的东西,剩下的密封如初,给人看了不起疑心。
人们竞相传言壶山有老虎,不吃人,专门吮吸人血,并且传得神乎其神。
后来(有一天)民偶尔出门,他的老婆守在岩洞里。
听到树上啸叫的声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贵重的货物,穿上虎皮去搏杀路人。
妇女的体质单薄而软弱,商人得以有和她反抗之力。
妇人害怕了,(就)逃跑,(商人)稍微看到(一点)脚掌,(原来)是人啊。
回去和邻居谋划,(便来)呼喝着追逐她。
来到岩洞,缴获金银锦帛无数。
民终究还是逃跑了。
唉!世上的人伪装成虎的,难道只是一个民吗?2 截竿进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①,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②,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③。
——《笑林》注释:①执——拿。
②俄——一会儿。
老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
③遂——于是。
【阅读提示】如果说卖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话,那么,那个喜欢摆老资格、教训人的白胡子老头儿更加蠢笨。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试题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4分)(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然非精洁则不受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的特点。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二、(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①鄙:边远地区。
②顾:反倒,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至:________②学学半学:________③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④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惠子相①梁,庄子往见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20分)姓名细审题,规范书写。
相信你一定能按要求去做,在这张试卷上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词语加点的词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3分)A .驰骋.(chěng ) 耸.入(s ǒng) 寒噤.(jìn ) 毫不懈.怠(xiè) B .沟壑.(hè) 漩.涡(xuán ) 蠕.动(rú) 毅然矗.立(chù) C .崇.尚( ch óng) 炽.热(ch ì) 堕.落(du ò) 名副.其实(fú) D .虔.诚(qián ) 俯瞰.(kàn ) 驿.道(y ì) 安营扎.寨(zhā)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
B . 自然界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了。
C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杀风景。
D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带刚;挟而不服。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B. 此刻倒霉迹象纷至沓...来,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C.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D. 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在海外求学的岁月不总是那么阳光灿烂,留学的路也并非不是那么平坦。
B. 语文课B .程对于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C. 《写字》教材进入海南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D.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今年冬天的极端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
第五单元文言文检测资料二
班级:姓名:分数
22、《五柳先生传》朝代和作者()
一.整体把握:
《五柳先生传》是自传,文章从()、()、()等方面展现了一个()、()、()、()的隐士形象。
文章多用否定句,突出自己,对的坚持。
二.解释词语:
1.先生不知何许
..人何许:许: 2.不详.其姓字详:
3.因以为
..会:
..号焉以为: 4.每有会意
5.亲旧
..知其如此亲旧:亲:旧:。
6.或.置酒而招之或:
7.造.饮辄.尽造:辄:
8.期.在必醉期:
9.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吝情:去留:
10.环堵萧然
....环堵:萧然:
11.短褐穿结
....短褐:穿结:
12.箪瓢屡空
..
...瓢:屡空: 13.晏如
14.以此自终
..自终: 15.赞.
16.不戚戚
..于富贵戚戚:汲汲:
..于贫贱,不汲汲
17.其言兹若人
..之俦.乎若人:俦:
18.衔觞.赋诗觞: 19. 以乐其志.志:
三.翻译句子: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
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译: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
8.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
9.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
四. 理解文章:
1、五柳先生“好读书”,但为什么“不求甚解”?
答:
2、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答:
初二下学期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二
22、《五柳先生传》(东晋陶渊明)
一.整体把握:
《五柳先生传》是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展现了一个悠闲自在、随性率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文章多用否定句,突出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和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二.解释词语:
1.先生不知何许
..人何许:何处,哪里。
许:处所 2.不详.其姓字详:知道
3.因以为
..会:体会、领会..号焉以为:以之为 4.每有会意
5.亲旧
..知其如此亲旧:亲戚朋友。
亲:亲戚旧:旧交,旧友。
6.或.置酒而招之或:有时
7.造.饮辄.尽造:往,到。
辄:就
8.期.在必醉期:期望
9.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去留:去,离开
10.环堵萧然
....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萧然,空寂
11.短褐穿结
....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2.箪瓢屡空
...瓢:饮水用具。
屡空:经常是空的 13.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14.以此自终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15.赞.传记后面的评论性文字
16.不戚戚
..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于贫贱,不汲汲
17.其言兹若人
..之俦.乎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辈、同类
18.衔觞.赋诗觞:酒杯。
19. 以乐其志.志:心志。
三.翻译句子: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因为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他)悠闲安静,沉默寡言,不羡慕荣华利禄。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过分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他)去喝酒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五柳先生喝醉之后便回家,他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译: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补丁,饭篮子和水瓢里经常是空的,(生活贫困,难以吃饱,)他却安然自若。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他)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8.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
9.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四. 理解课文:
1、五柳先生“好读书”,但为什么“不求甚解”?
答:“不求甚解”指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是求名,也不是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答: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追求恬淡宁静、悠游自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