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594.00 KB
- 文档页数:11
2黄州快哉亭记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前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思考】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景象的?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卡片][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
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苦恼和不平。
一、字音 肆.大(sì) 沔.(miǎn) 谪.居(zhé) 开阖.(hé) 倏.忽(shū) 骇.目(hài) 指数.(shǔ) 骋骛.(wù) 飒.然(sà) 披襟.(jīn) 庶.人(shù) 会.计(kuài) 瓮牖.(yǒu) 濯.(zhuó) 绝壑.(hè) 骚.人(sāo) 憔悴..(qiáo)(cuì) 二、一词多义(1)若⎩⎪⎨⎪⎧①与海相若. 动词,相似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代词,你们③天若.有情天亦老 连词,假如④仿佛若.有光 副词,好像(2)当⎩⎪⎨⎪⎧①王披襟当.之 动词,面对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副词,应该③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介词,在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介词,对着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把守(3)适⎩⎪⎨⎪⎧①将何适.而非快 动词,到、去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形容词,满意③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副词,正好,恰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动词,女子出嫁三、词类活用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②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③动.心骇.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使……惊骇 ④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⑤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⑥将何往而非病. 名词活用为动词,忧愁 四、古今异义 ①使其中..不自得 古义:指内心。
黄州快哉亭记
附2: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黄州快哉亭记》是粤教版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一单元的选取了四篇游记散文,这是第二篇。
本单元着重是要求学生掌握唐宋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揣摩唐宋散文家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独特的魅力视角,领略作者敏锐而丰富的心灵世界,充分认识作者在情感体验和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增进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当然也要将字词语句、文言语法等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语感和表达的培养中去,使学生拥有相对扎实的语言知识、获得语文素养,能够在理解字词语句的基础上充分地品味语言创造的魅力,理解古文的艺术特点,做到自然成诵。
《黄州快哉亭记》是苏辙的作品,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因而获罪被贬筠州。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全》,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苏辙生性沉静淡薄,虽没有历经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此文劝勉同遭贬谪的张梦得,抒发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坦荡的处世态度。
全文紧紧围绕“快哉”两字来作文章,极写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写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情感,道出了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还是要加强文言字词的教学,因此在第一课时着重是疏通句意。
而第二课时则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度。
补充阅读的素材进行对比阅读,拓宽学生阅读的宽度。
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
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习。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五、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
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块:预习与交流
第二块:品味与鉴赏
第三块:语文活动:
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
1.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
2.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第1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李仕才[基础巩固层次(A)]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肆.大(sì)倏.忽(shū)谪.居(zhé)开阖.(hé)B.瓮牗.(yǒu)洗濯.(zuó)指数.(shǔ)憔悴.(cuì)C.骇.目(hài)舟楫.(jí)骋骛.(wù)庶.人(shù)D.沟壑.(hè)飒.然(sà)衣襟.(jīn)骚.人(sāo)【解析】“濯”读“zhuó”。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B.其势益.张益:更加C.不以.物伤性以:因为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成功【解析】“胜”译为“经得住、能承担”。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于..赤壁之下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②此世所以..不传也【解析】A项,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B项,却、竟然。
D项,均表示“……原因”。
只有C项,“盖”,①为“大概”,②是表原因连词。
【答案】 C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C.有风飒然至者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解析】A、B、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C[阅读提升层次(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花捧阁记朱徽距城西南可里许,有古禅林曰福胜寺。
寺颇宏豁轩敞,门庑回衍,殿宇岿然。
环城内外梵刹约可数,惟福胜最著。
殿后有园,园多茂林修竹,间以杉松。
每入其中,翠盖攒天,浓阴覆地,茏葱之景,与夫清远之韵,袭人衣裾。
憩坐少顷,顿觉躁念消而浮情释。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
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
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
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
“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
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
2.文章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自西陵至赤壁江流景象变化如何?其作用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由此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
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文章主旨的讨论。
4.有人认为,古人在政治上遭遇打击后,转而寄情于山水是一种逃避行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赞同:寄情山水,看似洒脱旷达,实则内心郁郁。
他们眼中所见的山山水水,都带上了他们的感情色彩。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1.古今异义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于,介词。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一一指着数出来,形容清楚了然。
今义:数字。
(3)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忧愁、不快乐。
今义:疾病。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2.一词多义(1)当⎩⎪⎨⎪⎧王披襟当.之:迎着木兰当.户织:对着有积石横当.其垠:阻挡(2)胜⎩⎪⎨⎪⎧以览观江流之胜.:美好的景色……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禁得住,忍得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3)所以⎩⎪⎨⎪⎧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表原因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 胜者:用来……的(景象)(4)以⎩⎪⎨⎪⎧不以.物伤性:因为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把照之以.明月:用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来3.词类活用(1)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西.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往西。
(3)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4)蓬.户瓮.牖: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5)穷.耳目之胜: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
(6)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7)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
4.文言句式(1)谪居齐安:省略句,谪居(于)齐安。
(2)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以清风振之。
(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判断句。
(4)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何往”即“往何”,到哪里。
5.翻译下列句子(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能听见鱼龙在亭子下面悲鸣,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
(2)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作者:简单了解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1. 结合课后练习三、四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
2. 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
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
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
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
三、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四、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拨、归纳:(一)景之“快”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2黄州快哉亭记误用“抢白”《新民晚报》2011年12月29日刊有一篇文章《寻找“郭兴福”》。
作者是知名画家,为画巨型历史画,遍寻郭兴福(郭是我军1964年大比武的明星,“文革”罹大难,1985年亡于车祸)的照片而不得。
作者联络过军博、南京军区,皆无果。
一日,军人后代吴某说自己父亲的“部下有位名人,有一位你一定知道,大比武的英雄——”。
“‘郭兴福!’我抢白了一句。
”最后,“郭兴福1981年的照片终于出现在我的信箱里”。
文中“抢白”一词用错了。
何谓“抢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当面责备或讽刺”。
画家意外得到郭兴福的线索,肯定是激动与感谢,何来责备与讽刺?——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李光羽走近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
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作品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擅长政论和史论。
有《栾城集》传世。
相关知识到宋代,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
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
——罗昭伦《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识记字音沅.水(yuán)子瞻.(zhān)东西一舍.(shè)风开云阖.(hé) 舟楫.(jí) 草木行.列(háng)皆可指数.(shǔ)骋骛..(chěng wù)而风何与.焉(yù)会.计(kuài)蓬户瓮牖..(wèng yǒu)濯.长江之清流(zhuó) 揖.西山之白云(yī)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A.肆.大(sì)倏.忽(shū)谪.居(zhé)开阖.(hé)B.瓮牗.(yǒu) 洗濯.(zhuó) 指数.(shù) 憔悴.(cuì)C.骇.目(hài)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解析:B项,“数”读shǔ。
◆2黄州快哉亭记《黄州快哉亭记》作于被贬期间,那时作者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它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凝思我喜欢凝视,我以为凝视也许能带来长久的温习。
也许是永远的记忆。
一朵莲花,纯洁得动人;一池水,温柔无语。
荷叶平静豁达,饱经世事却仍然孩子般坦诚,全无遮蔽。
水面上的游虫,很有章法地蠕动着肢体,我行我素地有趣。
古老的青蛙,以漠然的平静思考着。
石桥石坊,青白方整,玲珑如戏。
回廊九曲,如柱脱漆,犹有没有你我时的字迹。
好柔媚的字啊,如舞女的身体。
不要走,不要改变地位,就这样看一眼,再看一眼,看一个小时,再看一个小时。
我不要别的角度,我不要别的景致,我不要重叠和淡化,只要这一个景,这一幅画永远保留在我的心里。
我只希望,分手之后,告别之后,我仍然能想起你,想起便如见的清晰。
已经起身了,还要回头,还要回眸,还要再一次地看你,记你,得到你。
……而这一切都失算了。
回忆没有清晰,冥想没有清晰,内观照没有清晰。
凝视是不会被忘却的,凝视是不会被记住的。
既没有永久的凝视,也没有永久的清晰。
已经记不起形状的莲花,别来无恙吗?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
——袁采《袁氏世范》赏读:贤人能够进行自我反省,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很成功。
这启发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时刻自我反省,从而避免错误。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石成金《传家宝》赏读:白天所做的一切,在晚上要反省一遍,如果所作所为是恶的就应当警觉,如果是善的就应当喜悦。
这是说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进行反省。
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得也。
——《淮南子·缪称训》赏读:抱怨别人不如抱怨自己,求助别人还不如求助自己更有收获。
这是告诫人们,在遇到难题时不要总是从外部找借口,而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听,风声飒飒,水声激越;看,断崖巍峨,江流汹涌。
在长江之滨,汉水以北,有一座快哉亭,与山水相映成趣。
人处其中,可抚竹、赏月、听水、观天。
清风阵阵,皎月朗朗,人自成趣。
是谁在吟唱,唱尽千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唱尽神州山峦穹庐大江野水。
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这是苏辙的人生信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被贬官,也悠然游然,寄情山水,游吟于江滨,览物之旷达。
快哉亭的美景与苏辙的旷达交相辉映,果然旷达。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
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苏辙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
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
《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
史论同父兄一样,针砭时弊,古为今用。
《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
《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
二、背景资料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酬。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作记以志纪念。
文白对照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长江流出西陵峡,便开始进入平旷地带。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广东广雅中学语文科孙梅教学目的:1.分析本“记”中旳情理之“快”,体悟山水“记”体散文“寄情山水,言志载道”旳特色.2.比照品读并讨论“记”体散文中旳特性特征.3.体会山水游记散文融情、景、事、理与一体旳写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散文开展到唐宋,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旳时期,名家”.很多唐宋古文大家通过自己长期大胆旳创作理论对各种体裁(记、序、论、书等)形成了一套完好旳“义法”(写作手法),对后世散文旳影响很大..今日,我们在学习写作现代散文时仍可以从中得到借鉴.(王安石),学者不应“弃百事不关切”(欧阳修),为文艺而文艺.力主“文以载道”(韩愈),苏轼就公.这也就是我们今日所提倡旳:要写出“言之有物”,有现实针对性旳文章来.二、归纳总结“记”体山水散文旳共性特征.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旳.即使是寻常旳写景记游,也往往含有“功利”旳目旳.根本上都不是以纯粹旳叙事、写景为作文目旳旳.大多是“寄情山水”,来“言志载道”旳.问:请大家结合学过旳“记”体散文举例说说它们分别记了什么游?写了什么景?言了什么“志”?或明了什么理?……三、研读《黄州快哉亭记》第三段,分析情理之“快”旳主旨,进一步体悟山水游记体散文“寄情山水,言志载道”旳特色.“快哉”通过初步理解了作者苏辙究竟为什么如此“快哉”?(联络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些语句表达旳主要思想感情及其在行文中旳作用,学会将这些关键语句整合起来理解文章旳整体命意即写作主旨.)问:作者旳“快哉”有哪几个方面旳缘由?文眼:快哉答:——建亭览观江流胜景——苏轼睹——古人流风足以怀想——世俗怀——张君自放山水之间——怀民示根据上面总结旳“记”体山水散文旳特点,文章不会仅仅停留在描写快哉之景与人旳快哉之感上,从哲学上说,人们旳感性体会总会上升到理性思索,《快哉亭记》也不例外.苏辙在第3段里接着进展了他关于“快哉”旳思索.问:面对同样旳美景,为什么被贬旳张怀民与苏轼能“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很多“骚人思士”却“哀痛憔悴而不能胜”呢?确定人生快与不快旳关键因素是什么?结:同学们旳结论与苏辙旳不约而同,大家在第3段中画出作者旳结论,然后齐读出来.问:用直译旳方法翻译这段话.(落实:其中适)结:——士自得不以物伤性——苏辙(山水游记中旳争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提醒主题或深化主题旳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问:在得出结论前作者先引用了宋玉关于“快哉”旳典故,想说先研读典故:朗读词句释疑四、比照品读并讨论:两篇“记”体散文又分别有怎样旳特性特征?谈谈两人在被贬谪旳一样境遇下,对待山水有什么不同旳看法?五、如前所析,山水亭台“记”体散文皆有“法度”可寻,经常“融情、景、事、理与一体”.我们当于此等处加意揣摩,以求尽得为文之法.1.阅读下面旳“记”,理清全文旳思路,说说文章是怎样扣着“广雅文化长廊”来写景、叙事、争论与抒情旳.2. 展示学生学习山水游记散文写法旳习作.并请同学评析.(略)六、课后探究作业: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写过一篇《超然台记》,所记“超然台”之名是由他旳弟弟子由所题;元丰六年,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超然”与“快哉”都含有“自乐其乐”旳意味,,苏氏兄弟俩借此描绘了自己旳人生情景,使得两记成为亭台杂记中闻名旳“兄弟篇”而流传后世.请同学们课后品读这篇散文,看看它们在内容与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征以及特性特色.附:板书山水亭台“记”体散文皆有“法度”可寻,经常“融情、景、事、理与一体”.阅读下面旳“记”,理清全文旳思路,说说文章是怎样扣着“广雅文化长廊”来写景、叙事、争论与抒情旳.山水亭台“记”体散文皆有“法度”可寻,经常“融情、景、事、理与一体”.阅读下面旳“记”,理清全文旳思路,说说文章是怎样扣着“广雅文化长廊”来写景、叙事、争论与抒情旳.广雅文化长廊记语文科①戊子之秋,广雅百廿(niàn)华诞之际,文化长廊落成.欣逢盛事,恰遇良时,是以作文以记之.②观其长廊,古朴简洁,雕壁飞檐,亭阁翼然.信步其间,惠风徐来,竹影婆娑.凭栏环顾,佳木掩映,芭蕉成趣,莲叶田田.见二三子,手执书卷,或凝神默坐,或沉醉徜徉,送夕阳,迎素月,亦广雅之胜概.也.(景象,状况)③兴建文化长廊之雅意缘起于百有十五周年校庆之时,校中诸君子因慨然有建文化长廊而勉学子之志.各届校友师长热忱与应,真诚献策;各级指导关心备至,鼎力襄助;各方专家细致指引,仔细论证,遂有长廊之建立方案.学校亦立文化长廊建立之指导小组,广纳雅言,严格审稿,细心把关.曩昔至今,长廊建立历时五载,数易其稿,可谓主动稳妥,精益求精矣.④文化长廊者,一曰其回廊之壮丽绵长也.此廊横亘南北,自北门沿东边古墙连至未雨楼旁,长百米有余.伟岸庄严,蔚为大观.文化长廊者,一曰其文化精神之积淀弘扬也.白玉浮雕镌刻于古墙之上,宏丽庄重而铭广雅百年荣光,内蕴丰富,生动传神.其上溯清末南皮张公始创书院,下逮.(及,到达)晚近与谐优质教化思想之传承发扬.观一廊而察中国近现代之风云变化,览数壁而知广雅百年之沧桑变迁.故或尝曰:广雅者,中国百年近现代教化史之活见证也.此言诚可信矣./ 嗟乎!斯廊者,内以为教,外以为传,籍此示吾校之文化气韵,垂千秋以荫(yìn)后人,近之无负学长囊助之意,远之无忘张公提倡之功.冀我同人,齐一心以图强,勉我学子,见先贤而思齐,使吾广雅,永傲于时代洪流之尖端.⑤古往今来,锦山秀水,金城胜地,屡见名廊.夫广雅,风土清旷林木葱秀之地,绵延百年文脉而不断,润育四海英才而不衰,地灵而人杰.噫嘻!得自然之秀,展人文之美.故广雅文化长廊安能不名动八方哉!⑥时戊子年八月二十八日.昭明楼记广雅中学高二5班黄煜楠“听诸声夏诵春弦,声出户外如金石;到此地吟风弄月,花落水面皆文章.”这是挂在广雅中学1995年新建旳教学楼综合楼——昭明楼门柱两旁旳对联.虽然她是百年名校中旳新建筑,但她依旧继承了百年老校旳那份独特韵味与古典气质.昭明楼旳兴建缘起于广州市加快建立示范性高中旳步伐,是为适应高中扩招带来旳学位增加,在原有旳旧教学楼琼华楼旳根底上新建旳.水红墙,黄飘檐,绿脊瓦,新建筑采纳了清式构造,保持了传统旳书院风格与浓郁旳岭南特色.外墙与走廊采纳白色旳岩石,与广雅务本务实旳校训相符,朱红旳砖瓦营造出庄重旳学术气氛,古朴旳建筑风格使人不禁联想起广雅悠久旳历史传统与厚重旳文化渊源.楼内中间旳空旷处,假山高立,水流潺潺.草坪上,花树间,石桥边,同学们或低头复习,或高谈宏论,水塘里倒映着一个个青春欢腾旳身影,美丽与谐.闲逛楼内,走廊旁,课室内,更是洋溢着一股浓浓旳书卷气,到处书声朗朗,时时欢声笑语.楼四周有古色旳楹联,刚毅苍道旳石刻,厚重旳碑亭,到处可见名臣贤士旳铭志与古今先哲旳慧言.在古朴旳安静中,昭明楼也充溢了现代化旳气息,这座现代化旳综合性教学楼中,标准旳试验室与专业旳试验器材,让同学们能探究科学旳真谛与奇妙;先进旳多媒体教学平台、便捷旳无线网络,则为师生供应了完善旳信息效劳;能实行数百人会议旳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已成为教学研讨与学术沟通活动旳平台;每个社团旳专用课室更表现出广雅学子旳多才多艺与德才兼备;楼内墙壁上旳文言典训、现代壁画、手工制作,以及化学元素旳立体壁挂等,共同编织出了传统与现代辉映、艺术与科学交融旳梦境.这里有妙趣旳课堂,这里似凝固旳艺术,这里更建立了广雅人旳精神家园.“广者大也,雅者正也.”雅气长存,人杰地灵.在广雅122年历史中,培育学识渊博,品德雅正旳人才,这个办学宗旨始终贯彻始终.教学楼取名“昭明”,比方旳是光明旳前程.以“昭明”命名教学楼,表达了广雅对芸芸学子旳美妙祝愿,祈愿学子前程远大,期望后生能建立与日月齐光旳功业.昭明楼旳中厅两边挂着六位院士旳相片,展示了从前先辈光芒旳成就,他们旳精神鼓励着莘莘学子,立志向广雅旳第七位院士进发,再创辉煌.昭明楼外呈中华建筑经典高雅之美,内蕴广雅深沉绵长文化底蕴.“说雅言,走雅道,育雅人”.身处其中,感染它旳气息,触摸它旳灵魂.在这里,广雅书生,扬起志向旳风帆,学习广博旳学问,培育雅正旳品性.在这里,莘莘学子高唱着校歌,沐浴着广雅文化旳时雨春风,必将“扶摇直上,学成致用,许身祖国气如虹”!。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2课时《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知识,体会文中那种旷达胸襟及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释题由鉴赏提示切入,了解张怀民、苏轼、苏辙及本文写作时间。
复习:“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如《岳阳楼记》叙述“览物”之情、议论“古仁人之心”、“抒”自我心志。
补充介绍:苏辙在苏轼被告贬后上书营救,用自己的官爵为其赎罪,获罪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张怀民:又字偓佺。
赤壁,乌台诗案,《赤壁赋》,《赤壁怀古》,望,晦。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男女生逐句接读课文后正音。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1.自由朗课文,结合注释口译课文,同桌合作,每人一句,有问题举手,师巡视,答疑。
2.师生逐句接读课文,边读边想每句意思。
3.部分句子指名翻译后师生、男女生分读原句、译文。
(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名词作状语,偏义复词)(2)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使动用法)(3)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知识点: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4)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判断句)(5)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主谓倒装)(6)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反问句)(7)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宾语前置)(8)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往、适相同位置,意义相同,“其中“古今异义)(9)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状语后置;固定句式)4.合作交流与积累,师生一起共同整理文言知识,让学生举文中例子。
2 黄州快哉亭记一、读准字音肆.大(sì) 沔.(miǎn) 谪.居(zhé) 开阖.(hé) 倏.忽(shū) 骇.目(hài) 指数.(shǔ) 骋骛.(wù) 飒.然(sà) 披襟.(jīn) 庶.人(shù) 会.计(kuài) 瓮牖.(yǒu) 濯.(zhuó) 绝壑.(hè) 骚.人(sāo) 憔悴..(qiáo cuì) 二、一词多义(1)胜⎩⎪⎨⎪⎧以览观江流之胜.(名词,美好的景色)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动词,经得住,忍得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形容词,胜利) (2)舍⎩⎪⎨⎪⎧南北百里,东西一舍.(量词,古代长度单位, 一舍等于三十里)渔夫樵父之舍.(名词,房舍)(3)当⎩⎪⎨⎪⎧王披襟当.之(动词,迎着,对着)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木兰当.户织(介词,对着)有积石横当.其垠(动词,阻挡) (4)其⎩⎪⎨⎪⎧其.流奔放肆大(代词,它的)使其.中不自得(代词,他) (5)之⎩⎪⎨⎪⎧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结构助词,的)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代词,它) (6)盖⎩⎪⎨⎪⎧盖.亭之所见(句首语气词,可不译)盖.有讽焉(副词,大概)(7)所以⎩⎪⎨⎪⎧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介词,表原因)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用来……的)(8)以⎩⎪⎨⎪⎧不以.物伤性(介词,因为)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介词,把)照之以.明月(介词,用)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介词,来) 三、词类活用(1)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2)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为……命名)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4)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害怕) (5)西.望武昌诸山(名词作状语,向西) (6)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成行成列) (7)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8)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9)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名词用作动词,用蓬草作……;用瓮作……) (10)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使动用法,使……尽享) 四、古今异义(1)江.出西陵 古义:长江。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三维目标】(一)知识和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注重熏陶感染,强调兴趣激发。
用“贬官”和“快哉”的矛盾,激起兴趣。
读和思的结合,“育人”落到实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寄寓的旷达胸襟和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自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快哉”源于自己的内心。
【教学难点】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快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朗诵视频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正如苏轼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问题:从这首诗的标题可见,这首词是苏轼写给谁的?明确:苏轼写给张偓佺的。
问题:为什么要对他说一个人只要具备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呢?(能够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州快哉亭记》中找到答案呢?)明确:“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二、研读课文(一)写作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以下一段文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愿意用自己的官爵为苏轼赎罪,因而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揽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而其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思想与亭子的命名是一致的。
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了解了这个背景,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苏辙,苏轼和张梦得都是被贬官的,那么,贬官和“快哉”有矛盾吗?明确:没有矛盾。
(大家都说没有。
要是我被贬了官,快哉。
哎呀,我好不容易被贬官了,哎呀,很快乐。
贬官我会怎样?悲哉,忧哉,痛哉,呜呼哀哉。
2黄州快哉亭记苏辙诗歌赏析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赏析: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
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
苏辙特作一首相和,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不舍。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文言积累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说苑》)译文:吴王决定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侍从官员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
吴王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
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唐风宋韵怀渑池寄子瞻兄①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②。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注]①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寄给其兄长。
②旧宿僧房壁共题:此为作者回忆。
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赏析: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中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
苏辙这首诗的主题既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
作者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恍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在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却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所以这首诗真正体现的还是人生感叹!思考:苏辙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苏轼?哲言睿语张方平品评苏辙兄弟苏洵带苏轼、苏辙去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与兄弟二人谈论之后颇为惊奇赞赏。
第二天出了六个题目,让他们拟作,而自己偷偷在壁间窥视他们的反应。
两人得题后各自运思。
苏辙对某一题意有些疑虑,偷偷指着题目请示哥哥,苏轼也不答话,拿笔倒敲矮桌暗示语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后又指着下一题,苏轼用笔把题目勾去,马上拟作文章。
出来交卷给张方平,张方平读了他们的文章更为欣喜,而勾去的一题,并无出处,乃是他故意要测试这对兄弟才学的陷阱。
第二天,张方平见了苏洵,告诉他说:“两位公子都是天才。
大的聪明机敏,特别教人喜爱;弟弟谨慎持重,成就可能会超过哥哥。
”作者名片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高中语文第1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读准字音肆.大(sì) 沔.(miǎn)谪.居(zhé)开阖.(hé) 倏.忽(shū) 骇.目(hài)指数.(shǔ) 骋骛.(wù) 飒.然(sà)披襟.(jīn) 庶.人(shù) 会.计(kuài)瓮牖.(yǒu) 濯.(zhuó) 绝壑.(hè)骚.人(sāo) 憔悴..(qiáo cuì)二、一词多义(1)胜⎩⎪⎨⎪⎧以览观江流之胜.(名词,美好的景色)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动词,经得住,忍得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形容词,胜利)(2)舍⎩⎪⎨⎪⎧南北百里,东西一舍.(量词,古代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渔夫樵父之舍.(名词,房舍)(3)当⎩⎪⎨⎪⎧王披襟当.之(动词,迎着,对着)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木兰当.户织(介词,对着)有积石横当.其垠(动词,阻挡)(4)其⎩⎪⎨⎪⎧其.流奔放肆大(代词,它的)使其.中不自得(代词,他)(5)之⎩⎪⎨⎪⎧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结构助词,的)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代词,它)(6)盖⎩⎪⎨⎪⎧盖.亭之所见(句首语气词,可不译)盖.有讽焉(副词,大概)(7)所以⎩⎪⎨⎪⎧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介词,表原因)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用来……的)(8)以⎩⎪⎨⎪⎧不以.物伤性(介词,因为)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介词,把)照之以.明月(介词,用)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介词,来) 三、词类活用(1)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2)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为……命名)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4)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害怕) (5)西.望武昌诸山(名词作状语,向西) (6)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成行成列) (7)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8)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9)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名词用作动词,用蓬草作……;用瓮作……) (10)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使动用法,使……尽享) 四、古今异义(1)江.出西陵 古义:长江。
今义:泛指一切江河。
(2)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指内心。
今义:那里面。
(3)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指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4)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流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5)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古义:心情舒畅。
今义:心里平静,无顾虑。
五、文言句式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判断句) 译文:这是只有大王才享有的雄风。
(2)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状语后置句)译文: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能听见水族在亭子下面悲鸣。
(3)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状语后置句)译文:现在却能坐在亭中的桌椅上玩赏风光。
(4)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状语后置句)译文:受清风的吹拂,明月的照射。
(5)有风飒然至者。
(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一阵沙沙作响吹来的风。
(6)快哉,此风!(主谓倒装句)译文:这风真痛快啊!(7)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以前楚襄王领着宋玉、景差在兰台宫(游玩)。
江 出 西 陵,始 得 平 地。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旷地带。
⎣⎢⎡江:长江。
始:副词,然后,才。
得:得到,⎦⎥⎤引申为进入。
其 流 奔 放肆大,南 合 湘、 沅, 长江水流奔腾阔大,向南与湘水、沅水合流,向北与 北 合 汉、沔,其 势 益 张。
汉水、沔水汇集,水势更加阔大了。
⎣⎢⎡奔放:水势迅疾。
肆大:指水势开阔浩大而无阻⎦⎥⎤于,引出对象。
浸灌:形容水势浩荡。
相若:相似。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的张梦得,被贬官居住(在) 即 其 庐 之 西 南 为 亭,以览 观 江 流齐安,在靠近他的居所西南处建造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之胜,而 余兄子 瞻名之曰“快 哉”。
的美景,我的长兄子瞻给亭子取名为“快哉亭”。
⎣⎢⎡君:古代对人的敬称。
谪⎦⎥⎤美景。
名之:为它命名。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快哉:本指凉爽舒畅,引申为“称心快意”。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在亭子上可以看到南北百里、东西三十里(的景观)。
⎣⎢⎡⎦⎥⎤盖:发语词,无义。
一舍:三十里。
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作“一舍”。
涛澜汹涌,长江波澜汹涌,风云开阖。
风云时开时合。
⎣⎢⎡⎦⎥⎤开:显现。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能听见水族在亭子下面悲鸣,景象变化迅速,令人触目惊心,不久视。
可久看。
⎣⎢⎡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下文“夜”用法与此同。
则:连词,就。
舟楫:偏义复词,义偏“舟”,船只。
出没:⎦⎥⎤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却能(坐在)亭中的桌椅上玩赏风光, 举目而足。
抬眼就能饱览。
⎣⎢⎡乃得:却能、竟能。
乃,副词,竟。
玩之几席之上:即“于几席之上玩之”。
玩,欣赏。
几席,⎦⎥⎤古人设于座侧,以便凭倚的家具。
几,小桌。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往西望见武昌的群山,冈峦起伏,草木 草木行列,烟 消 日 出,渔 夫 樵 父 之 舍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日光泻出,渔夫樵父的居舍可以清楚皆可指数。
地用手指点出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冈:山脊。
陵:大的土山。
行列:名词作动词,纵横⎦⎥⎤排列。
父(fǔ):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指数:一一指着数出来,形容清楚了然。
此其所以为这大概就是亭子 “快 哉” 者 也。
取名“快哉”的原因了。
⎣⎢⎡⎦⎥⎤其:代词,指亭子。
所以:表原因。
为:称作、取名。
至到了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 孟 德、孙 仲谋之 所 睥沙洲水边、古城遗址,那是当年曹操、孙权伺机争夺(的地睨,周 瑜、陆 逊 之 所 骋 骛,其 流 风方),(也是)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战场),他们留下来的遗 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影响和事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长州:长江中的长形沙洲。
滨:水边。
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
骛,奔驰。
遗迹:遗留下来的事迹。
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以前楚襄王领着宋玉、景差在兰台宫游玩,⎣⎢⎡楚襄王:也称楚⎦⎥⎤顷襄王。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即“带领、率领”。
有风飒然至者,有一阵沙沙作响的风吹来,王 披 襟 当 之,曰: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飒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当:迎着、对着。
之:指风。
“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这风真痛快啊!这是寡人和老百姓共享的风吧?”⎣⎢⎡快哉,此风:此处⎦⎥⎤为主谓倒装,即“此风,快哉”。
庶人:老百姓。
共者:共享的风。
宋玉曰:“此独大王宋玉说:“这是只有大王 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才享有的雄风,老百姓怎能一起享受!”⎣⎢⎡独:副词,只。
雄风:宋玉在《风赋》里把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民之雌风”,并对二者作了对比性的描写,意在反映王侯生活的奢侈和平⎦⎥⎤民生活的悲惨。
安:哪里。
玉之言,盖有讽焉。
宋玉的话大概隐含讽喻。
⎣⎢⎡⎦⎥⎤盖:副词,表推测。
讽:讽喻。
夫 风 无 雌 雄 之异, 而 人 有 遇、不 遇 之 变。
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可是人有逢时、不逢时的不同。
⎣⎢⎡⎦⎥⎤夫:发语词,表明将发议论。
之:结构助词,的。
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得志。
变:差异。
楚王之所楚王觉得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 风快乐与百姓感到忧伤的原因,这是因人而异的,与风有什么何与焉?关系呢?⎣⎢⎡之所以:……的原因。
为:动词,觉得、感到。
则:副词,乃、是。
何与焉:有什么关系呢。
焉,助词,⎦⎥⎤表反问语气。
士生于世,使 其 中 不 自 得,将 何 往士人活在世上,假使他心中不舒畅,那么到了什么地方不 而非病?忧愁呢?⎣⎢⎡士:通称一般男子。
使:连词,假使、如果。
其:他。
自得:自在。
何往:宾语前置,即“往何”,到⎦⎥⎤什么地方。
病:忧愁、不快乐。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假使他心中舒坦,不因功名利禄伤了将何适而非快?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感到不痛快呢?⎣⎢⎡不以物伤性: 不因为功名利禄伤了自己的本性,即不因外物(指环境)的影响而损伤精神。
以,介词,因。
何适:“适何”的倒置。
⎦⎥⎤适,到、往。
今 张 君 不 以 谪 为 患,窃 会 计 之如今张梦得不把贬谪视为患难,利用公事以外的闲暇时余 功,而 自 放 山 水 之 间,此其 中 宜 有以过人者。
间,自由放任(于)山水之间,这是他心中大概有过人之处吧。
⎣⎢⎡以……为:把……作为(当作)。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会计: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 ⎦⎥⎤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
放,放纵。
宜:大概,可能。
将蓬户瓮牖大概用蓬草做门,用破瓮 无 所 不 快,而 况 乎 濯 长 江 之 清 流,为窗,也没有什么不快活了,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揖西山 之 白 云,穷 耳 目 之 胜 以 自 适 也 哉!相对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自我安乐呢!⎣⎢⎡将:或许。
蓬户瓮牖: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做的窗。
形容生活清贫,居所简陋。
濯:洗濯。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使动用法,使……尽享。
自适:自求安适。
不 然,连 山不这样,连绵的山峦,绝 壑,长 林 古 木, 振之以清风,照 之 以深险的沟谷,高大的森林,古老的树木,受清风的吹拂,明月明月,的照射,⎣⎢⎡⎦⎥⎤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句,即“以清风振之”,“照之以明月”与此同。
振:振动,引申为“吹拂”。
此 皆 骚 人 思 士 之 所以 悲伤 憔悴 而 不能 胜者,这些都是文人游士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乌 睹 其 为 快 也 哉!哪能看得出它是快乐的呢!⎣⎢⎡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
⎦⎥⎤骚人思士:文人学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
胜:经得住。
乌:哪里。
睹:看得出。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日。
[资料链接]生性淡泊沉静的散文家——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晚年隐居著述,自号“颍滨遗老”。
著有《栾城集》。
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如苏轼所说,“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