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25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
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
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生:5师:5是什么?生:5个手指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生:4个空隙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
(板书:间隔)师: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二、发现规律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
(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预设:100÷5=20?100÷5+1=21?100÷5-1=19(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三、建立数学模型1、化繁为简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植树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植树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3. 植树问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2. 教学难点:植树问题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植树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含义。
3. 解决方法:讲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 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植树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植树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植树问题上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关键。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和应用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1. 确定植树线路的形状植树线路的形状有两种:直线形和环形。
(1)直线形:两端都不植树的数量为棵数-1,两端都要植树的数量为棵数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例3)》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植树问题。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步骤。
教学难点1.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植树问题。
2.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树问题的背景,引出植树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示例呈现(15分钟)1.通过教师设计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
2.让学生参与讨论,思考植树问题的解决步骤。
三、分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教师提供的题目,自行解决植树问题。
2.鼓励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并互相讨论。
四、总结提高(10分钟)1.整合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让学生总结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方法。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加深对植树问题的理解。
课堂延伸1.请学生在家中自行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并在下节课时进行交流。
2.鼓励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植树行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题。
2.调研一些植树行动,并写下自己的感想与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实际操作,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例3)》这个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有名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三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培养意识1、师:同学们好!一起来看两组画面。
(给学生播放荒漠化严重的和绿化优美的两组图片。
)师:看了这两组画面,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生:植树。
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让我们拥有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绿色花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师: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板题2、出示教学目标3、师:见过路边种树吗?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间距离怎样呢?(相等)一般情况下路边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也可以叫做等距离植树。
师:在路的一边等距离地植树会有几种情况呢?大家想不想亲手种种看?二、动手种树——探讨规律1、动手“种”树师:大家先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师介绍)出示操作要求:在路的一边,等距离植树,种完后小组里交流看看有几种情况?学生动手植树,师巡视。
2、交流方案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组的种树方案。
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3、仔细观察,每棵树之间都有间隔,那么植树的棵数跟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生仔细观察,得出猜想: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种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三、验证规律1、师: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猜想。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植树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植树问题》(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植树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植树问题》篇1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106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理解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会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植树问题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要栽的问题。
教学难点: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学具:数字表格小棒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
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提问: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点出植树的好处,进行思想教育。
)揭题。
(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
1、出示题目:同学们在校园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大胆猜测。
让学生利用学具表格完成对因为长度不定的猜想,展示学生的猜想:(由于长度的不同,学生出现的情况不同,但总是会出现棵数比间隔数多一)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2023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
(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
最近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设计植树方案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二)、两端都种出示方案一: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1)学生齐读题,理解题意:强调“一边”和“两端”,理解每隔5米栽一棵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应用。
难点:理解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际意义;(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植树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植树的意义,引出植树问题。
(2)新课讲解介绍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讲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两端都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 1;只栽一端时,植树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
(3)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校园里的树木、公园里的花坛等,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解决一个植树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植树问题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2. 存在问题(1)部分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2)课堂时间有限,小组合作环节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
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问题,可以增加课堂提问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树问题;(2)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调整,保证小组合作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5篇《植树问题》教案,欢迎阅读。
《植树问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1)在100米的小路边,每隔5米种一棵柳树,两端都要种,一共种了多少棵?(2)校园图书馆和体育馆两栋楼之间长40米,每隔4米种一棵柏树,一共种了多少棵?师:(第一题)1000÷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师:40÷4求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减1呢?(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你能说说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二、探索新知。
1、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板书课题: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2、运用规律。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2)理解圆形的株数与间隔数相等,列出算式:12÷2=6(盆)3、课件出示一个圆形,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4、发现规律: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盘花,一共需要多少盘花?5、学习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
例:在围棋的每边都放19个旗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放多少个旗子?(2)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性: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生:不喜欢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生:人的职责师:那我们就应说——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出示练习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习纸一中100÷5=20(个)20+1=21(棵)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1篇)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xxx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四、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课件、直尺、教具。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口算2.5×0.4=1.25×8=0.9×0.9=15+1.5=8–1.2=4.5÷5=2、4个、5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3、人民大会堂前12根柱子间有几个间隔4、出示课题“植树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二)探究新知,找出规律。
1、初步认识栽树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2、认识了解“棵树”、“间隔数”、“间隔长”。
并结合图形让学生讨论找出“棵树”、“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棵树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树少13、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1)你认为题目中哪些字词比较关键,你是怎样理解的?(2)小组内研究,可以通过画图,也可以通过列算式……解决问题.间隔数:20÷5=4(个)棵树:4+1=5(棵)(3)小结方法:总路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4、让学生自学书本106页例题,并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公开课教案第【1】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两端要栽)。
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请边上的2名同学站起来。
师用手指着他们之间的空,问:有几个空?(1个)像这样的空我们也可以叫做间隔。
师让旁边的第3位同学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左边一排都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让第一排的同学都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几个间隔?学生依次作答。
师:在生活中和间隔有关的例子很多,大家能说一说吗?生:种树(树与树之间有间隔)、栏杆、电线杆、摆花(花盆与花盆之间有间隔)、插旗……师: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间隔。
(播放课件)(此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看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间隔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和间隔相关的事情很多,看来很有研究的必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师板书课题。
二、验证新知,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审题: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
生汇报数学信息:长100米、每隔5米、两端都栽,小路一边。
(“全长1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小路的左边或右边;“每隔5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教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础与基本技能,了解基本数学思想,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基于此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想想,说说,画一画,议一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并且渗透了“转化”“数形结合”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及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植树问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直线上植树,一种是在封闭曲线上植树。
在直线上植树又分三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这是学习在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知识基础上说,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这类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或者练习中都接触过数字较小,表达比较简单的生活原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上看,四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的基础上去探究发现总结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我认为是可行的。
【教学目标】1、知道段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三种数学模型,并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三种植树模型。
3、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案第【1】篇〗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简析: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交流、探究、猜测、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分析:“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小组交流、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植树问题(一)。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创新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预设:5根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预设:间隔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
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预设:4个间隔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预设:4根间隔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预设:3个间隔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教师: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预设:4个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预设:20÷5=4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问题人教版教案:植树问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第107页至第108页的“植树问题”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植树的间隔、树的数量与段数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培养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和运用树的数量与段数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课件、树木模型、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排树木,然后提问学生们:“如果我们想要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应该是多少?如果我们要种10棵树,那么应该有多少段?”2. 讲解:我会利用教学课件来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我会通过实例来解释树的数量与段数的关系,并教学生们如何利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在一条20米长的直线上种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是2米,那么需要种多少棵树?”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植树问题植树的间隔树的数量与段数的关系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如果要在一条30米长的直线上种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是3米,那么需要种多少棵树?2. 如果要在一条40米长的直线上种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是4米,那么需要种多少棵树?答案:1. 需要种11棵树。
2. 需要种10棵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植树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个问题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我也想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学校的绿化带上种树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解题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探索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初步体会化复杂为简单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悟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游戏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看谁能最先猜出来。
一颗小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出示课件,让学生举手回答谜底,并作表扬或鼓励。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
(五指伸直、张开)师:张开的五指中有了一些空隙。
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
同学们看一看,3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5根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路灯、公路边上的树和摆放的花盆,它们之间都有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有间隔,那么在数学上我们把研究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叫做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构建模型1、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师:在植树问题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两端都栽,一种是只栽一端,还有一种是两端都不栽。
今天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两端都栽”的`情况(课件出示三种情况)。
板书:两端都栽。
那么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课件,板书棵数、间隔数)当只有3棵树时,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呢?4棵树时有几个间隔呢?5棵树呢?现在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10棵树呢?50棵树呢?100棵树呢?那么你们发现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那谁会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下呢?(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出示板书)3、利用模型解决问题1、出示招聘启示:我们学校将对校园进行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设计一份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植树问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106页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
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基本技能: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基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试验、验证,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剪纸(长条、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引入课题。
1、猜谜语,引入“五指”。
谜面:两颗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他是什么呢
找学生回答,学生会答(它是手)。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奥秘,你想知道吗仔细看老师的手。
你看到了数字几呢学生回答:5(手指的个数),除了这些你还能发现什么(五指伸直、并拢、张开)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
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师:你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手指数比间隔数怎么样
学生:手指数比间隔数多一。
师:那么间隔数比手指数呢(让学生反复说
师:那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手指数和间隔说的关系吗手指数=间隔数=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
(两个同学之间、学生做操队形、路灯、礼炮、彩旗、两棵树之间…)
2、引入课题。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件宝贝,一个是我们的双手一个是我们的大脑。
我们利用我们的大脑发现了这么多手上的奥秘,看来我们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啊。
师:同学们,谁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植树节),那今天就让我们动手、动脑一起去探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吧﹗(板书: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手指,引入“间隔”的概念以及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以便学生理解棵树和间隔说的关系,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大屏幕出示路边树木照片)你发现图片中的树是怎么种的
学生(预设):他们是一棵隔一棵种的。
师:那么两棵树之间隔开的距离就叫做他们之间的“间隔”,也叫做段数。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主题图,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2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师: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学生试着列式:
20÷5=4(棵)可能:4+1=6(棵)
师:到底你做的对吗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摆一摆。
师:假如这是20米长的小路(卡片纸条),这是一颗树(圆点),能摆一摆植树的过程吗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学生摆好后找学生汇报,课件展示汇报结果。
生:要栽5棵树,有4个间隔,间隔数量比物体数量少一个(板书关系式)列式解答例题
生:20÷5=4(个)总距离÷间隔距离=间隔数量
4+1=5(棵)间隔数+1=棵树
师:(课件演示学生算式),一共要栽5棵树,反过来看算式,它到底算的是什么
生:20表示总长度,5表示每一段的长度,4表示有几段,也就是有4个间隔
师:如何得到棵数
生:4+1=5
师:梳理知识,线路一侧,两端都栽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量有什么关系(生总结)棵树=间隔数+1
师:若间隔数量不知道,该怎样求
生:总距离÷间隔距离=间隔数量
师:20米的长的路栽树可以用纸条摆一摆,那么30米长的路你会栽吗
出示题目:在全长3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草稿本上解答.(同时请生板演,并解释说明)
生:30÷5=6(个)6+1=7(棵)先算间隔数量,再算物体数量
师:那100米的呢
出示题目: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学生自主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当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难题,像100米不好直接画图,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简单的小数,如20米。
可以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困难的问题。
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
三、应用实践。
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1、课件出示:安装工人沿一条48米公路一侧安装路灯,从头安到尾,每隔6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
(3)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生列式:48÷6=8(个)8+1=9(盏)
(6)师追问:“8”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间隔数)(棵树=间隔数+1)
2、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在全长120米的大道两边插上彩旗(两端都插),每隔15米插一面,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1)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生列式: 120÷15=8(个) 8+1=9(面) 9×2=18(面)
3、马路上,有一个10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每辆车长4米,每相邻的两辆汽车间隔5米,请问这个车队有多长
提示: 10辆汽车之间有几个间隔(9个)
学生列式:方法一:10×4+5×9=85(米)
方法二:(5+4)×9+4=85(米)
(设计意图):从不同角度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之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看到每个同学表现都很棒,希望同学们都能满载着收获走向生活!下课!
五、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2、3、4题。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20÷5=4(段)总距离÷间隔距离=间隔数量
4+1=5(棵)棵树=间隔数量+1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植树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完成对新课内容的主动建构,体会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通过分析、试验、验证,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棵树=间隔数+1,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怎样使学生的交流更有效等等,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