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76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目标。
教育的目的对于实施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者提供指导原则和标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有劳动教育目的、智育教育目的、体育教育目的、美育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综合目的等。
首先,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自信心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智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智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强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培养协作精神。
体育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意志力、执行力和坚韧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美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道德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审视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综合目的是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综合目的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综合目的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包括智力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等。
总结起来,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和行动准则。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