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改革和发展,其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1.早期监察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监察制度主要以丞相巡行制度为代表。
皇帝或丞相会派遣巡行官巡查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表现,以维护王朝统治的稳定。
这种制度具有初步的监察功能,但通常受到皇帝或丞相的控制。
2.唐代削弱监察:在唐朝,监察制度逐渐衰落。
政府更加集中权力,官员的任命和管理由中央控制,监察制度的独立性减弱。
唐朝末年的宦官专权也加重了监察制度的腐败。
3.宋代设立东厂和西厂:宋代建立了东厂和西厂,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秘密警察机构,具有强烈的政治监察功能。
这一时期监察制度变得更为严密,但也更具专制性。
4.元明清监察体系:在元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得以恢复和发展。
明清两代分别设立东厂、西厂和东厂、西厂两大体系,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此时监察制度更为完善,涵盖了对官员、地方政府和民众的监察。
5.清朝提出提举制度:清朝的监察制度在封建体制下得以改进,引入了提举制度,允许民众举报官员的不正之举。
这一制度使得监察制度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早期的相对简单和受中央控制的制度,到后来的更加复杂、多元化和社会参与度更高的制度。
然而,监察制度也受到封建体制的限制,对官员的权力和特权的监察有一定局限性。
近代以来,中国监察制度经历了更大规模和制
度性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
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官的主要职责。
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
战国时期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秦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监察制度。
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汉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
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
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
郡一级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
宣帝时,会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书,也有评断决狱是非之权。
因特别使命而设的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绣衣御史(亦称绣衣直指)等,分别行使御史的职权。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
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
御史台名义上转属少府,实为最高的专门监察机关。
它与地位显要的尚书台、掌管宫廷传达的谒者台,同称“三台”。
东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
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包括1个司隶(中央直辖区)和12个州。
司隶设司隶校尉1人,地位极为显赫,朝会时,与尚书台、御史中丞一样平起平坐,号曰“三独坐”。
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深刻地体现了当朝的政治特色,并且监察制度也分为中央和地方,不同的监察制度也引发了不同的结果。
以下我将总结从商开始到清的监察制度:1、商朝:封建时代于商朝确立,即地方上实行分封制。
同时商朝也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时期贵族民主制的特色。
但是商朝并没有制度意义上的监察制度。
但是在商朝实际存在的过程中,其运行中隐含了对王的监督。
当时王畿内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官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官职,二为宗教事务官职,三为军事官职。
其中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说的是有元老资格、担任尹的伊,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得到强力贵族的支持,竟然可以将王流放。
而在地方,由于分封制的实行,地方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并不存在监督成分。
因而在商纣之时,由于中央对外征战伤损实力,被崛起壮大的周国联合其他王国所灭。
中央的隐性监督制是由于王权不强以及原始社会残余的贵族民主制所支撑的,有一定的效果,但地方毫无监察,中央最终被壮大的地方所灭。
2、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格局,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主管对官员的监察,是中央和地方监察系统的首领,负有保障官僚体系正常运转、尤其是保障官僚系统忠诚可靠的职责。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京师地方主官为内史,其他郡则设郡守为主管,郡丞为副,郡尉掌武事。
另设监御史监督郡县各官。
3、汉朝:汉承秦制。
在中央,同样由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由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监察方式也略有不同:在总体上将天下郡国分为13部州,分设刺史监察地方;而在实行郡县制的地方,太守、县令都是类似全能主义的官僚,因而也负责对属下官员的考核与监督,郡内还有督邮负责对属县的监察;在刘氏王族的王国内,由中央任免的宫廷官员,以监察国王,类似于特务。
在汉初由于官僚体制的不完善,行政与监察体系之间的界限并不明了,丞相也可以行使监察权以弹劾百官。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监察制度如下:
1.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2.汉朝:汉承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关主要有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3.魏晋隋唐时期:魏晋时期,中央三大法司基本形成,其中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
唐代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若干人组成。
此外,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玄宗开元间增为十五道),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
4.宋朝:监察机关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首先弹劾的范围扩大了,其次允许御史“风闻弹人”而不一定要有实据。
5.元朝: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制,监察机关的地位明显提高,监察机构进一步充实。
6.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增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掌京师和地方监察工作。
建立了监察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各朝代都有所发展与变化,但总的来说,都以监督官员行为、维护法律实施为主要职责。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摘要]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法违纪、失职行为的一种制度。
中国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在宋元时期得到强化,明清时期充分发展,这一制度在监督官员、维护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监察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十分重视监察工作,在政府中设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履行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本文主要探究古今中国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从监察制度的特点等方面,对比研究古今中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关键词] 监察制度[正文](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的监察制度自秦汉建始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并对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在不断地完善。
中国的监察制度是萌芽于先秦时期,总地来说,先秦时期出现的监察活动是十分简单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很原始的。
在这个时期,既没有制定专门的监察法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职能主要是由天子或诸侯亲自行使,这一时期只能是中国监察制度形成的准备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官吏的监督,只能称为监察活动或监察行为,而并没有正式的行政监察制度。
但是它对后来建立起来的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属于封建监察制度的开创时期,这个时期开创了监察官员“以卑临尊”的制度,制定了监察法规,加强了监察的中央集权。
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比如刺史制度使得刺史与郡太守相互牵制,形成“内耗”,一定程度上使郡级机构行政效率降低。
综观这个时期的监察制度,还是“得”多于“失”。
其弊端后来多被纠正,有的却被后代封建政权所继承,成为封建检查制度的痼疾。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从封建监察制度的发展全过程来看,魏晋南北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的设置都不完备,总地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监察制度的一个衰微时期。
浅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启示摘要: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之丰富,体系之严密,影响之深远,可谓世所罕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尽管因时代条件影响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局限,但它仍不愧为中国古代制度文明中的一块瑰宝!梳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线索,总结其演变趋势和特点,探究其发展规律并从中获取有益之启示以为现实借鉴、服务,正是本人探究其之初衷,也是其自身历史价值的魅力所在!本人就此浅谈,以就教于读者和同仁。
关键词:监察制度特点启示监察制度是统治集团为维护统治而构建的对国家公职人员履职进行监督、纠察、奖惩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体系严密,不仅在监督国家政令实施,保持官员廉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制度文明遗产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教训。
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过此制度,认为它“不独行之官吏,即君上有过,犯颜谏诤,亦不容丝毫假借”,是“自由与政府中间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1〕因此,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嬗变,总结其发展趋势和特点,思考其借鉴价值,获取有益之启示并运用于现实,无疑具有重大的探究价值和意义!下面,本人就试着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嬗变、发展趋势、特点、启示四个方面进行浅谈,以供读者和同仁参考并欢迎批评指正。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嬗变: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即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强化于宋元,严密于明清。
(一)先秦时期萌芽:夏商西周时,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活动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执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又兼有监察职责。
但此时期国家尚未设置专职监察机构及官员,因而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尚未建立。
(二)秦汉时期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严格的管理政策,是古代政府有效地控制官吏、惩罚罪犯、保护百姓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历史沿革
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这一时期,君王就任命官吏专职担任监察官以及建立专门的监察署,实施监察制度。
到秦朝,监察制度被进一步完善,并且整合官僚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监察制度。
二、组织机构
古代监察制度的组织机构由监察官、御史、宰相、卿士、内务府、巡检官等组成,各级监察官在中央和地方均有设置,为实施监察制度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主要职责
(1)监察官负责把握官吏的行为,审核官府的文书,把现有的
法律以及君王的命令传达给百姓,负责维护政府的正当权益。
(2)御史的职责是负责审核官吏的行为,及时发现官吏的违纪
行为,并将其上报给有关部门处理。
(3)宰相负责设定政策,监督官吏的行为,检查官府的文书,
审查百姓的诉求,以及审核和处理犯罪案件。
(4)卿士负责检查官吏的行为,监督官吏的收入,分发补助,
督查官吏的工作,以及查处官吏的违纪行为。
四、优势
(1)有利于控制官员,避免其贪污腐化,并维护政府的正当权益。
(2)为官吏提供廉洁和公平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官吏的工作效率。
(3)能够及时发现犯罪行为,减少犯罪活动,保护百姓的正当权益。
(4)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为古代政府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总之,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严格的管理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官吏、惩罚罪犯、保护百姓,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具有较长的历史过程和深远的影响。
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都设立了丞相、御史等监察官职位来监督政治权力。
在汉朝时期,设立了御史台,成为监察制度的主要机构。
唐朝后期,御史台被改名为监察御史院。
明清时期,又先后设立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监察机构,对于皇帝和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
在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官的职责主要包括了监察官员行为、办理控告和监察巡视等。
他们必须定期巡视地方机构,负责监督和检查地方官员的行政工作,以及所负责的司法活动。
同时,他们还要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控告。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监督官员的功臣。
如今,中国的监察制度已经被纳入了全民监察体制,并被写入宪法。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自古即有监察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员弄权、贪污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公共财产被大量挪用,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齐国大夫鲍叔牙提出“举直错枉”,并成立了监察机构来监督官员的行为。
此后,中国的监察制度开始逐渐发展。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御史台、官仓、酒库等机构,以监察官员的行为。
御史台成为了独立的监察机构,掌握着监察所有官员的权力。
从汉朝开始,御史台更加扩大了其权限,成为了监察和审问官员的主要机构,管理官员的任命、晋升、调动、贬谪等。
唐朝时期,御史台被分为监察、审讯、役事三个部门。
其中监察部门以监督官员的行为为主,审讯部门则以审查各级官员的违纪行为为主,役事部门则主要处理军事和财政方面的事务。
唐朝时期的监察制度比较完善,御史台的地位和作用也比较重要。
随着时间的发展,元朝时期,设立了三法司、监察御史等机构,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察和惩治。
明朝开始,设立了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以及都察院和提刑按察使等监察机构,其对于官员的监察更加严格,也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监狱、提审和审判机构。
清朝时期,监察制度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变革。
首先是清朝政府意识到西式的制度的必要性。
它成立了多个新的机构,在各省区设立了巡抚使、按察使等职务,这些巡抚使和按察使的职责就是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此外,它还设立了大宗仓、都察院、学政等其他机构,强化了监察制度。
到了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和部门,包括监察院、保安处、各级法院等机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历程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不同的监察机构,它们对于官员的任命、晋升、调动、贬谪,以及对于官员的行为进行监察和惩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监察机构一度被滥用权力,但是在其职责得到严格规范和监管的情况下,它们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论述汉至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古代国家机器的制衡器。
中国古代社会的监察制度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制度完备,在时代的横向坐标上,始终处于曲线的峰值点。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国情,并积累了运用监察澄清吏治、巩固封建统治的丰富经验。
是中华民族在政治文化方面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具有特色的贡献之一。
一、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社会的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
按级别和监察的范围可分为中央监察制度和地方监察制度,而中央监察制度由谏官制度、御史制度及封驳制度三大体系组成。
(一)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第一,中央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阶段—战国秦汉。
其主要标志是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和言谏官的出现。
汉承秦制,御史大夫既任监察之职,又掌行政大权。
御史大夫下设置御史丞和中丞。
东汉时,御史台成为“专任弹劾,始不居中主章奏之事”的专职中央监察机构,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确立。
此外,秦朝设置谏议大夫和给事中作为言谏官,西汉设置谏大夫。
秦汉的言谏制度尚不完备。
第二,中央监察制度的缓慢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御史不能纠察三公的限制被打破,并创置了言谏机构。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自为政,均建立了中央监察制度,尤其是曹魏设侍中寺作为言谏机构,使言谏官有了独立的机构,发展了汉制,奠定了隋唐中央监察制度的基础。
两晋的中央检查制度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御史弹劾对象的层次提高,东晋设置了门下省,奠定了隋唐时期以门下省主封驳制度的基础。
南朝由于士族门阀势利与朝廷的矛盾尖锐,中央监察官得到重视,地位提高,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朝的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激烈,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比较重视发挥中央监察官的作用。
第三,中央监察制度的成熟阶段—隋唐五代。
隋朝精简门下省机构,还增设了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负责监察事务。
浅谈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提要: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逐步完备。
研究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对我国现代监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古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现代监察制度建设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监察制度演变特点启示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
封建统治阶级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其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日趋完善。
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官吏监察体系,职能齐全、机构独立,体制完善,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监察制度在不同朝代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芽,伴随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建立而诞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而发展完备。
按照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1.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1.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完善阶段1.4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的成熟阶段2.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一种工具,是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手段。
在其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深深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
概括地说,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2.1监察权力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连。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一切权力皆来源于皇权,从属于皇权。
封建监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监察,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皇权专制,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监察机构作为皇帝监控中央和地方官员、抑制相权等官僚权力的工具,只对皇帝负责。
监察权是依附于皇权的,只不过是皇权的延伸。
整纲饬纪 绳愆纠谬: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及其启示刘社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摘 要:古代监察制度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完善,基本发挥了整纲饬纪与绳衍纠谬的作用。
中央监察机构从御史府到都察院,监察权逐步独立,功能逐步健全。
言谏系统逐步发展,至唐代趋于成熟,清雍正时并入都察院,言谏系统消失。
地方监察制度屡经演变,西汉刺史制度与明代巡按御史制度是较为成功的地方监察制度安排,清代地方监察体制由双维转为单维,导致监察不力。
历代均极为重视监察官员选拔,并努力构建监察官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监察法规建设从西汉的《六条问事》到清代的《钦定台规》,日臻完备成熟。
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央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完善地方监察体制,持续提升监察人员总体素质并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及时出台《监察官法》等法律法规,以更充分地发挥监察体制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代监察;整纲饬纪;绳愆纠谬中图分类号:D691.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9)05-0076-06习近平同志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1]。
古代监察制度基本发挥了整纲饬纪、绳愆纠谬、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封建制度延续二千余年功不可没。
一、从御史府到都察院: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监督制度萌芽,夏商时期君主监督臣下借助神权背景,周天官长官大宰负责监察百官,春秋战国时期御史逐步承担监察职能。
秦统一全国后根据利异而害不同的原则构建以御史体系为核心的监察制度,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御史大夫职掌副丞相,丞相缺位时递补丞相,这种制度安排可有效发挥御史大夫对丞相的监督作用。
[2]西汉监察制度基本承秦制,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府或御史大夫寺。
东汉初监察机构从皇宫搬出设置独立衙署,改称御史台。
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名称延续到明初,明初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至清末监76收稿日期:2019-08-15作者简介:刘社建(1973- ),男,河南南乐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开展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了治国安邦的丰富经验,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巡视监察制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巡视监察制度,学习借鉴先哲的吏治经验,对于做好新时期巡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封建帝王或中央监察机构经常性地派遣特定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巡视制度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行政监察制度史上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从性质上讲,它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之上,其直接目的是为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从这一制度实施的客观效果和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巡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惩恶除奸、匡扶正义、反腐肃纪和吏治清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党今天的巡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孕育于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于秦汉,逐渐完备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历代相沿,经久不衰,自古就是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地位,强化提升其统治能力的有效监察手段之一,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巡察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尧、舜、禹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巡察方式是天子巡狩制,也就是天子亲自对所属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巡察,以考察地方诸侯的政绩和公德。
尧命舜摄政后确立了“五载一巡狩”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后世巡察制度的历史渊源。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基本上都沿袭这一制度。
到了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又有了“巡行”、巡县制度,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十分重视对地方进行视察,先后五次“巡行”,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汉朝时,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采用巡视的方法监察郡县,开始了中央政府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先例。
古代监察制度特点古代监察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安排,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君主权威与专制性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君主的权威和专制性。
在古代社会,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监察制度的设立旨在确保君主的权威得以维护和巩固。
监察制度在这一背景下,通常由君主亲自领导,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决策权。
监察官员执行职责时,必须服从君主命令,对君主负责,使得君主的统治得以巩固。
二、权责分明与监察专业性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二是强调权责分明和监察专业性。
监察制度通常分设专门的监察机构,由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的监察官员负责执行监察任务。
这些监察官员职责明确,权责对等,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和职业道德准则,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专业和高效。
古代监察制度的这一特点对于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行为、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范围广泛与普遍性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三是监察范围广泛和普遍性。
古代监察制度不仅仅局限于监察官员和政府机构,还包括对各级官员、地方豪强、商贾巨头、军队将领等的监察。
古代监察制度的普遍性体现在其覆盖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体系,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民众都可能受到监察的约束和调查。
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使得监察制度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有助于平衡权力、维护社会秩序。
四、多元化与创新性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四是多元化和创新性。
古代监察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监察制度也在不断演进和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古代监察制度在具体实施中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以适应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监察工作需要。
结语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和政治体制的特征。
君主权威、权责分明、广泛普遍、多元化创新是古代监察制度的突出特点。
了解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构建更加完善和高效的现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摘要: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形成期、魏晋至隋唐发展期及宋元明清完备期四个阶段。
通过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基本特征,在反思、评价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当代行政监察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监察制度谏官制度行政监察制度建设治国先治史,治史先治官。
我国古代的权力结构是沿着集权于中央,集权于皇帝的轨道发展的,并且不断强化。
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之所以建立并不断强化,这有赖于统一的官僚机构的支持,官僚机构是推动国家机器运转,实施治国理政驭民的物质力量,因此治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要治官就必须监督官员,要监督官员就需要法律,行政监察制度随之产生和发展①。
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一般而言,中国古代以与时纠弹和言官谏诤为主要形式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完善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期。
到殷商之时,已经出现了专门治官的”官刑”。
早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对国家各级官吏进行监察的必要性,并且有了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监察职能,其重要表现就是记事与纠察的职能同时集中于御史一职。
上述这些都为后世监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立阶段-秦汉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确立及行程时期。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监察长官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也就是说是御史大夫首要职责是监督和牵制丞相,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和监督各级官员。
丞相司直可以监察御史大夫,是平行于御史府的另一监察系统。
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专掌纠劾。
汉成帝时期监察一职由御史中丞职掌。
汉光武帝改御史府为御史台。
汉武帝置丞相司直接兼理监察。
秦首创御史监郡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县机构的监察。
地方监察相对于中央亦出现两个系统:监察御史和丞相史。
同时郡置督邮,负责对县级官员监察,在县设廷椽,负责对乡级官员监察,地方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汉武帝时期在地方设置刺史一职,刺史”奉诏条察州”,具有独立监察权利。
(三)发展阶段-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成为由皇帝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构,其主要长官御史中丞承担监察职责。
谏官组织开始出现并呈规范化发展。
隋唐时期的御史台具有高于其他府衙的显赫地位,史台分为三院,形成一台三院,组织机构更为严密,分工更为明确,独立的监察体制。
御史台在权力的行使上基本实行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垂直领导制。
唐代谏官系统日趋完善,形成台谏并立的格局,谏官主要负责对皇帝的进谏和监察,使皇帝行使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纂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行政法典《大唐六典》对监察机构御史台的人员编制、官员品级、地位、职责、权限及工作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使我国封建监察制度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②。
(四)完善阶段-宋元明清时期宋朝监察机构基本承袭唐制,中央御史台与谏院并设。
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元朝不设谏官,其职能由御史兼任,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成为互不统属、地位并重的中央三大机关。
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各置给事中1人,左右给事中各1人,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清袭明制,中央监察机构仍是都察院与六科机构分置,地方监察制度仍沿用明制。
都察院统领15道监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分察地方,并分工稽察中央各部、院衙门。
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至此科道完全合一,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
清政府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③。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纵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嬗变历程,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化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亦由最初的监察行政合议到逐步走向独立。
秦汉时期,由于封建监察制度尚处于创建和形成过程中,监察机构及其职权的行使只是相对独立,由位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一身二任,在隶属关系上多少受到丞相统制。
东汉设立了专门的监督建构,但监察机构只具有相对独立的监察权。
至唐代,监察机构不仅独立,而且更加健全。
中央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工监察,自成系统。
元代的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三权分制,地位并重,鼎足而立。
明代建立了只对皇上负责的、不附属于任何机关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
而清代的都察院无论在地位上还是在职权上,都超过了前代。
此外,监察机构实行垂直于中央领导,不隶属于地方衙门,排除了同级或者上级长官的干扰,确保其能独立行使监督权。
(二)监察官员选任严格化为了保证监察官员的素质,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上其标准均严于一般官员,历代都非常重视德、才、识三方面的考察。
不仅要求监察官员必须具有清廉耿直、刚正不阿、敢谏敢言等品格,而且要求监察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此外还要求监察官员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和治政能力。
并且在任职制度上实行了科学的回避制度。
汉代规定自身本籍,婚姻之家的对方之籍及两州人士的对方之籍互换换籍为官,不得相互异地从监。
(三)监察方式多样化有着严密的监察组织,在中央既有国家最高监察领导机构,在其部院设有部门监察机关;在地方既有垂直于中央领导的地方独立监察机构,亦有遣使监察,还有地方行政衙门对下属的分级监察。
多数朝代设立了系统的互察和反监互察机制。
互察机制则主要是监察系统内部各监察机构和监察人员之间的相互检举纠劾。
反监机制主要是指监察系统以外的官员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的纠举弹劾。
宋代还专门制定了《诸路监司互察法》,反监互察机制使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既是监察的主体,亦是被监察的对象。
(四)监察制度法律化。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法规的建设,这些监察法律详细地规定了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制度的构建、监察活动的合法性以及监察官吏的职责与纪律等。
汉初制定的《监御史九条》是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的法律依据。
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六条问事》是我国第一部地方监察法规,对我国的监察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时期制定的专门的监察法《监察六条》将封建社会的监察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宋朝颁布的《诸路监司互察法》规定监司之间或监司与属官之间,有相互监督、的权力,发现有违纪违法者可以相互举报。
《宪纲事类》对监察官员的地位、选用、职权范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清代的《钦定台规》是独立的监察法典,其涉及内容广泛,严密,成为了历代监察法规的集大成之作。
监察活动日益法律化、规范化,有助于监察机构正确、合法地行使职权。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对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监察,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具体的观点去看待,虽然其中很大部分被打上了”专制”和”人治”的烙印。
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历史悠久,体制完备,其中许多制度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现阶段依然应当而且能够为我们所借鉴:(一)独立、权威的监察体制为了保证政治稳定和维护皇权,建立中央独立、垂直领导的监督体制,中央监察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
同时我国古代只有在府县以上的层级才设立监察机构,这保证了监督的权威性,使监督免受地方的干扰,从而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实现对各级官员的有效监督。
(二)科学的选任制度监察是特殊之任,封建历代均极重视台谏官选拔与考核。
在选拔上,”极清华之选”,官僚队伍最优秀的人才才可成为监察官,古代监察制度都规定了比一般官员更为严格的选任制度。
(三)事前监督机制中国古代谏官封驳和谏诤是在国家政令实施之前进行审查,是对皇帝决策权的监督,在性质上属于事前监督。
从而使监察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决策环节,做到及时纠偏,过程监控。
(四)严密的反监察机制建立上下级互查的监督体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建立互督互纠的监督体制,让监督机关及其官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可以保证监督机关及其官吏的纯洁性,防止他们滥用权力,督促其尽职尽责。
注释:①马一超:《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反思、评价及借鉴》,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年第8期。
②任倩倩:《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借鉴》,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期。
③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
参考文献:[1] 刘佳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法制与经济.2009(3):60-61.[2] 张旭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j].职业圈.2007(7):11-12.[3] 张伟. 反思与借鉴: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论略[j]. 法制园地. 2005(5):31-34.[4] 任倩倩.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借鉴[j].当代经理人.2006(2):89-90.[5] 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j].法学评论. 2009(2):149-152.[6] 马一超.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反思、评价及借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176-178.作者简介:李秀江云南大理人1984.05.10,贵州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