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下册)课件第17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 格式:pptx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34
第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法典分则第一章规定的12个罪名,明确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若干共同性问题,理解为什么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掌握№103-1分裂国家罪,№104武装叛乱、暴乱罪,№109判逃罪,№110间谍罪,№111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及处罚原则。
[重点问题]主重点为间谍罪与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特征与认定。
次重点有: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与判逃罪的特征与认定;分裂国家罪与背叛国家罪的界限;武装叛乱与武装暴乱的界限;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理由。
[教学计划]二学时;采用讲授法、比较法和案例教学。
第一节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本节讲述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特征、种类及若干共同性问题,以及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理由。
顾永景:刑法各论教案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本罪是指故意实施危害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推翻中国现行社会制度的行为。
本章共12个罪名,根据№113-1的规定,除№103-2、№105、№107、№109外,犯其他7个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
根据№113-2的规定,犯本章之罪,均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根据№56-1前段的规定,犯本章之罪,均应当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66的规定,犯本章之罪的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本章之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当危害国家安全累犯与一般累犯竞合时,根据特别法优先的原则,以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累犯论处。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征(一)犯罪客体中国的国家安全,包括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国家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
(二)客观方面1.有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包括下列行为:背叛国家、分裂国家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的行为;颠覆国家政权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武装叛乱、暴乱的行为;投敌叛变、叛逃的行为;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间谍和资敌的行为。
刑法学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刑法学概述•犯罪论•刑罚论•罪刑各论目录•刑事诉讼法与刑事证据制度•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探讨01刑法学概述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犯罪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犯罪形态以及刑罚的适用原则、种类和执行等问题。
任务通过对犯罪和刑罚的研究,揭示犯罪的本质和规律,为立法机关提供制定和完善刑事法律的依据,为司法机关正确适用刑罚提供理论指导,以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刑法学的体系结构研究犯罪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和犯罪形态等问题。
研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原则和实现方式等问题。
研究刑罚的本质、目的、种类和执行等问题。
研究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特征和刑罚适用等问题。
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罪刑各论刑法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刑法学主要研究刑罚的适用和执行,强调刑罚的惩罚和威慑作用。
近现代刑法学随着启蒙运动和人权思想的兴起,刑法学开始关注犯罪人的权利保障和刑罚的人道化,强调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等原则。
当代刑法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刑法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跨国犯罪和网络犯罪等问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体系。
同时,随着恢复性司法和社区矫正等制度的兴起,刑法学也开始关注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和被害人权益保障等问题。
02犯罪论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的概念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构成要件01020304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犯罪客体进行侵害的。
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对自己的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的形态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第十七课正当防卫之一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是指外表上似乎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在实质上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对我国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是我国刑法总则的重要制度之一。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正当防卫制度的设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原因,在法律上对于正当防卫限制过多,不利于积极鼓励公民和犯罪分子作半争。
为此,在刑法修改中,对正当防卫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主要精神是适当地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原则性地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以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作了特别规定,从而使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健全。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这一法定概念更为确切、具体地揭示了正当防卫的内容,对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正当防卫行为,科学地区分正当防与防卫过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正当防卫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行使正当防卫权利的诸条件的统一,就是正当防卫的构成。
根据刑法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概念的规定,我们认为正当防卫的构成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
现在分述如下:(一)防卫意图正当防卫是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行为。
因此,防卫人主观上必然具有某种防卫意图,这就是正当防卫构成的主观条件。
所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