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指导-荷载与地震作用计算(王丹)15届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50
8荷载效应效应组合本设计所应用到的用于承载力量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公式如下:①无地震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掌握的组合:S = Y G^GK +〃QyQSQK +〃WyWSWK式中s一结构构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G、FQ、FW—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玲、%L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当为第一可变荷载时取1。
S GK、SQk、SM一永久荷载、楼面荷载和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②无地震时,由永久荷载效应掌握的组合(依据《建筑结构荷载法律规范》GB 50009-2001⑵第条注3,水平风荷载不参与组合。
但2006版法律规范中取消了此注,即水平风荷载参与组合,当风荷载效应不大时也可忽视之。
):?S ~ Y G^GK +WQyQSQK③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的组合:S = Y G S GE + /勘SE尿式中S一结构构件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w、磔一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S GE、S劭一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标准组合)公式如下:S = SGK + WQSQK + 〃WSWK8.1掌握截面及最不利内力类型8. 1.1构件的掌握截面框架梁的掌握截面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
在支座截面处,一般产生最大负弯矩J"maχ)和最大剪力(XW)(水平荷载作用下还有正弯矩产生,故也要留意组合可能消失的正弯矩);跨间截面则是最大正弯矩(+ Mm a X)作用处(也要留意组合可能消失的负弯矩)。
因此,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为:梁端截面:÷M max, -M max. V max梁跨间截面:+M max由于内力分析的结果是轴线位置处的内力,而梁支座截面的最不利位置应是柱边缘处,因此,在求该处的最不利内力时,应依据梁轴线处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出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即:M f = M-Vb∕2V, = V-qb∕2式中AT 一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标准值;H 一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剪力标准值; M —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弯矩标准值;吁与M 相应的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剪力标准值; 人一柱截面高度;夕一梁单位长度的均布荷载标准值。
目录第1章工程概况与设计条件建筑概况于结构选型 (2)设计依据 (3)设计基本条件 (3)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3)第2章建筑设计建筑设计部分 (4)套内建筑面积 (5)结构设计 (4)第3章主要结构材料主要结构材料 (6)第4章结构计算模型基本假定 (7)计算软件与主要参数 (8)楼梯计算 (9)第5章竖向荷载屋面及楼面活荷标准值 (12)屋面及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 (12)隔墙永久荷载标准值 (14)第6章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风荷载的标准值 (16)风载体形系数 (16)风压沿高度变化系数 (16)风振系数 (17)结构的风荷载及相应的内力 (19)第7章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抗震设计要点 (22)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 (24)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地震剪力和地震倾覆力矩 (25)地震作用下结构个楼层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26)第8章结构构件计算房间1各构件内力计算 (28)剪力墙的截面设计 (29)房间1板的计算 (35)第9章楼梯计算楼梯平面布置 (37)梯段计算 (37)平台板计算 (40)第1章工程概况与设计条件一、建筑概况于结构选型武汉市某高层住宅楼,标准层层高为3m,第18层为电梯间和水箱,层高4.8m,首层室内外高差0.45m,建筑物总高度56.25m。
建筑物沿X方向长度为20.4m,沿Y方向上的长度为12.2m。
高层就爱你住的平面布置如图1-1所示。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房屋的高度与层数、场地条件、结构材料以及施工技术因素综合考虑,抗侧力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
墙体厚度均为200mm,剪力墙的平面布置如图1-1。
墙体定位均为轴线居中。
楼盖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标准层楼板厚度为100mm,电梯机房及楼梯楼面楼板厚度为150mm。
基础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筏型基础。
建筑隔墙采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砌筑,分户墙厚度为200mm,户内隔墙厚度为200mm,主卧卫生间隔墙以及储存室墙厚度为100mm。
毕业设计任务中学教学楼设计第一篇:毕业设计任务中学教学楼设计设计题目中学教学楼一、设计项目广州市某中学教学楼。
二、建设地点广州市市中心,拟建基地总平面如图所示。
城市干线56m10m 6.5m 城市干线28m 基地平面原有建筑三、建筑规模建筑层数:5-6层。
总建筑面积:4000m左右。
房间名称及使用面积指标:房间名称普通教室教学用房实验室仪器准备室音乐教室乐器室语言教室电脑教室2间数 26 3~4 3~4 1 1 2 2~4每间使用面积2m 53~57 85~90 40~46 70~75 15~20 85~90 85~905m 备注每班定员50人语言教室附加控制室40~45m美术室附加教具室40~45m教师休息室可每层或隔层设美术教室教师休息室行政用房生活、教学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社团办公室传达、值班室教职工宿舍 4~5 15 8 2~3 285~90 16~20 13~20 13~20 13~20 10~20宿舍、食堂在总平面中布置传达、值班可设在楼外四、设计内容及要求1.建筑设计部分1)建筑设计要求达到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办公楼组成及相应面积要求如下表所示。
2)建筑施工图的内容为:(1)总平面图(1∶500)(可省略),各层平面图(1∶100),屋顶平面图(1∶100~1∶200);(2)主要立面图2-3个(1∶100);(3)剖面图2个(1∶100),从楼梯间剖过;(4)主要节点详图2-3个(1∶20~50);(5)门窗表、装修表及建筑设计说明。
2.结构设计部分 1)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根据建筑设计和结构承重及抗震方面的要求、场地地质条件、现场材料供应和施工技术条件等,合理进行结构布置,确定整体方案,统一构件编号及各构件的定位尺寸,绘制出结构平面布置图。
2)结构计算首先根据计算选用主要标准构件,包括屋面、楼面预制构件和门窗过梁等。
然后选取一榀有代表性的框架及其柱下基础进行设计计算。
现代虚无主义的源起与本质探析现代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思想界,传入中国的过程与虚无主义在德国的产生非常相似,均是后现代化国家在后起压力下打压传统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悲观、虚无思想。
现代虚无主义其本质是将“虚无”作为信仰,否定一切价值。
当下必须直面现代虚无主义问题和危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
标签:虚无主义;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之初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倡导的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与资产阶级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大相径庭。
改革开放后,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开始歪曲历史、颠倒是非,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虚无主义的种种现象,理清虚无主义的实质和严重危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现代虚无主义的源起“虚无主义”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意为“什么都没有”。
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起源于德国,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还处于封建邦国林立落后的神圣罗马帝国时代,面对英国、荷兰、法国现代化的成功,巨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其尽快转型。
德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快速引进新的启蒙文化,加速启动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启蒙文化的引进使传统社会秩序、文化理念和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开始质疑传统。
康德、费希特等一批哲学家大力推崇启蒙文化的过程中,对有悖于启蒙的一切传统进行质疑,这一做法必然会把人们心目中长期形成的崇高、神圣的价值弱化掉,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人们的内心空虚占据上风,现代虚无主义就是在质疑传统、人们内心空虚的背景下诞生的。
就像恩格斯分析启蒙运动的社会效应时所说的:“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
”[1]在批判传统的过程中,宗教被看作德国落后的根源,只有揭穿存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有形态的上帝和神灵,才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毕业设计指导三本部分为结构荷载统计计算荷载相应的建筑图与结构图来进行这里仅对横向框架的荷载统计(这也是荷载统计中最主要部分)进行指导。
一.竖向荷载统计1.荷载统计顺序荷载计算顺序:面、线、点,恒、活、风、地震作用。
面,是指楼盖、屋盖及墙体等单位面积荷载。
根据楼盖、屋盖及墙体材料及构造,计算其单位面积的荷载。
譬如某外墙墙体250厚,材料为加气混凝土,墙外水刷石,墙内混合砂浆+大白浆,则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录A查得相应材料自重,计算单位面积荷载为:q=7.5x0.25+0.5+17x0.02=2.715KN/mm2。
线,是指梁上作用的单位长度的荷载,由梁自重、板传来、墙传来荷载等组成。
点,是指纵向框架梁传到框架节点的竖向集中荷载和偏心弯矩,以及纵向连续梁或纵向梁传到框架梁的竖向集中荷载。
以上线、点荷载的计算,凡涉及传递计算,均近似按简支构件计算。
2.计算单元的划分建筑物框架忽略空间作用,看着平面框架,则计算单元的范围就是:以柱中心为中心,两侧各取半个柱距的宽度作为计算单元宽B。
3.计算简图这部分教材说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多说。
容易出错的是,计算跨度是柱中心距,不一定是轴线间距。
二.水平荷载的统计1.风载统计将迎风面与背风面的风荷载化为作用于框架节点(楼盖)处集中荷载。
屋盖处作用面积为W=B(计算单元宽)L(L=L1(女儿墙高)+L2(顶层层高的一半));其余各层楼盖作用面积W=BL(L为楼盖相邻层高的各一半)。
2.地震作用的统计由于建筑物自重甚至活荷载按每榀框架分布一般不均匀,所以地震作用荷载统计一般应按整个建筑物或建筑物(没有分缝的)或框架所在整个分逢段(有分缝的)进行。
按底部剪力法进行。
(1)地震影响系数1αI .横向框架的自振周期1T这里仅介绍顶点位移法。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1 1.7T α=式中0α——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周期调整系数,取0.6~0.7,本工程中横墙较少,取0α=0.6; △T ——框架的顶点位移(单位:m )。
第五章水平作用(地震+风载)下框架内力计算第一节地震作用内力计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5.1.2条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一、设计资料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1.0.2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物高度不超过24m,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规定,抗震等级为三级。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第一类,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5.1.4规定特征周期T g=0.25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0.08.二、地震作用内力计算(二)柱的侧移刚度D值计算框架梁线刚度计算表5.1框架柱线刚度计算表5.2柱的侧移刚度D值计算表5.3(三)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Gi屋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楼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0.5×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其中,结构和构配件自重取楼面上下各半层层高范围内(屋面处取顶层的1/2)的结构及构配件自重。
构件长度近似按墙中心线计算。
1.突出屋面楼梯间及多功能厅重力荷载代表值顶层楼梯间重力荷载代表值主要考虑顶层楼板、梁、柱。
(1)板结构层及构造层自重标准值G板=5.97×(20×15.2+2×3.6×9.8)=2235.12KN(2) 梁自重标准值G梁=5.81×(9.6×2+15×2)+8.60×(15×2)+2.61×(3.6×2+27×2+19.8)+2.03×(19.8×3)=375.84KN(3)柱自重标准值G柱=9.90×5.1×2+6.8×5.1×2+5.72×5.1×10=462.06KN(4) 墙自重标准值G女儿墙=1.58 ×(9.6×2+27×2)=115.66KNG层间墙=8.465×19.8+13.588×5.4+7.686×5.4+13.588×6.6×4+10.480×3×2+14.852×3×2+12.987×3+14.378×27+14.378×6.6+9.716×6.6+11.270×6.6=1453.77KNG墙=G女儿墙+G层间墙=115.66+1453.77=1569.43KN突出屋面楼梯间及多功能厅重力荷载代表值:G4=G板+ G梁+G柱+G墙=2235.12+375.84+462.06+1569.43=4642.45KN突出屋面楼梯间及多功能厅重力荷载设计值:G4设计=1.2×(G板+ G梁+G柱+G墙)=1.2×(2235.12+375.84+462.06+1569.43)=5570.94KN2.结构三层主屋面重力荷载代表值屋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主要考虑屋面板、梁、女儿墙自重,顶层柱、墙重一半,屋面活载不考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成果班级:土木111姓名:王春辉指导教师:王爱云日期:2013年12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建筑工程系目录1.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 ..............................................................................1.1设计资料.......................................................................................................................1.2设计内容.......................................................................................................................1.3设计要求.......................................................................................................................2.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 ................................................................................2.1计算简图及各楼层质量的计算 ..................................................................................2.2框架抗侧移刚度的计算 ..............................................................................................2.3自震周期计算...............................................................................................................2.4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位移验算 ..........................................................................2.4.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2.4.3楼层地震剪力计算.............................................................................................2.4.4多遇地震下的弹性位移验算 ............................................................................2.5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 ..............................................................................2.6 框架重力荷载作用效应计算 .....................................................................................2.6.1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2.6.2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弯矩计算 ........................................................................2.6.3弯矩的条幅与折算.............................................................................................2.7 内力组合与内力调整..................................................................................................2.7.1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及调整 ...............................................................................2.7.2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及调整 ...............................................................................2.7.3节点核心区组合剪力设计值 (17)2.8 框架截面设计..............................................................................................................2.8.1 框架梁截面设计................................................................................................2.8.2 框架柱截面设计................................................................................................2.8.3 节点核心区验算 (21)参考文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1.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1.1设计资料1.某一栋普通3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不上人屋面,屋顶无局部突出部分;底层层高4m,二、三层层高3.6m。
西南交《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在线作业一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结构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m,并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2. 我国抗震设计的原则与设计方法是二水准设防原则,三阶段设计方法。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3. 抗震概念设计是基于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4. 永久荷载是指在结构使用期间内,其值不随时间变化的荷载。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5. 规则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柱轴向变形由轴力产生,相当于弯矩M产生的变形,所以变形曲线呈弯曲形。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6. 竖向荷载产生的梁弯矩应先进行调幅,再与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求出各控制截面的最大最小弯矩值。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7. 地震发生的位置称为震中。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8.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应使结构的自振周期尽量接近场地土的卓越周期。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9.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10. 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对各处影响程度不一样。
随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烈度就有差异。
. 错误. 正确正确答案:西南交《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在线作业一二、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1. 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 平面灵活,刚度小侧移大. 平面受限,刚度大侧移小. 平面灵活,刚度大侧移小. 平面受限,刚度小侧移大正确答案:2. 剪力墙竖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比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 )。
. 相同. 不同. 较大. 较小正确答案:3. 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中,小震的50年超越概率为()。
. 63.2%. 36%. 10%. 2-3%正确答案:4. 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场地土的()表示。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项目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增强学生对地震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本次作业设计将以“地震”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预防和应对方法,培养学生在面对地震时的正确心态和应对能力。
二、作业设计内容1. 地震知识学习通过课堂讲解、PPT介绍等形式,学生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预警信号、防范措施等基本知识。
可以邀请地震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员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深入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2. 地震模拟实验在学校的震感模拟装置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感受,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和人类的影响。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力,增强他们的防灾意识。
3. 地震安全演练学校组织地震安全演练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地震发生时,按照规定的逃生路线和方法紧急疏散。
通过演练,让学生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技巧,提高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
4. 地震主题绘画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地震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对地震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地震的理解和记忆。
5. 地震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地震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对地震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作业设计目标1. 增强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2. 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3. 培养学生在面对地震时保持冷静的心态和正确的应对方式;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5. 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作业设计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地震模拟实验和安全演练中的表现,听取学生在地震主题绘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中的观点,以及考察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的表现、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Satwe中的地震作用最大方向在计算某工程时,得到的地震作用最大方向大于15度,照理在“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中应当输入这个角度进行计算,可有两个地方可以输入这个角度值,一个是在“总信息”中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中输入,一个是在“地震信息”中的“斜交抗测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输入,不知道这两种输入方法有什么不同?各自的适用条件是否有严格的界定?因为我用两种方法计算同一结构发现,两者输出的底层剪重比不一样,也就是说,当我按照第一种情况输入时,得到的层间位移是最大的,也就是地震力最大的方向,但底部剪重比只有一层需要调整,而采用第二种方法计算时,层间位移小了一点,但底部有两层的剪重比需要调整,那俺在配筋的时候到底应当按照那种方法为准呢?还是说选择两种情况的较大值进行配筋?既然角度不同,底部剪重比的调整就有所不同,那岂不是360度每个方向都要验算一遍,然后取较大值?而我们平常计算规则结构的时候大多数情况只计算一个方向,那是不是说Satwe在计算不规则结构时存在一定的隐患呢?后来想了想,觉得这可能跟Satwe按照“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方法计算层间刚度比有关系,不过也没找到确定的依据,呵呵附件84.JPG(65.07 KB)2007-1-12 00:17举报使用道具TOP建造师结构师监理师无忧挂靠,请找助建信息→wg01列兵帖子89精华2#大中小发表于 2007-1-12 00:18 只看该作者111111附件13.JPG(45.88 KB)25土木币294在线时间9 小时注册时间2005-11-3•发短消息•加为好友2007-1-12 00:18举报使用道具 TOP通用建筑结构软件Stratwg01列兵帖子89 3#大中小发表于 2007-1-12 00:18 只看该作者222222附件43.JPG(48.58 KB)威望25土木币294在线时间9 小时注册时间2005-11-3•发短消息•加为好友2007-1-12 00:18举报使用道具 TOP携手老庄结构成就结构精英--之路从老庄结构设计培训学院开始wg01列兵帖子89 4#大中小发表于 2007-1-12 00:20 只看该作者333333附件26.JPG(38.47 KB)威望25土木币294在线时间9 小时注册时间2005-11-3•发短消息•加为好友2007-1-12 00:20举报使用道具 TOP网易结构2010年版主大招聘,欢迎任何有热情的网友申请afei_pal下士帖子553 精华0威望5#大中小发表于 2007-1-19 10:20 只看该作者引用:以下是引用wg01在2007-01-12 00:18:17.0发表的容:222222这不是吧100土木币354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5-7-6•发短消息•加为好友举报使用道具 TOP列兵帖子32精华威望25土木币83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0-8•发短消息6#大中小发表于 2007-1-19 11:09 只看该作者1。
地震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地震荷载计算是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受荷载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地震荷载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1. 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
- 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确定设计地震地表加速度参数。
- 根据设计地震地表加速度参数,计算出设计地震剪切波速参数。
2. 确定特征周期参数
- 根据结构的类型和高度,确定结构的特征周期。
- 根据特征周期,计算结构的周期参数。
3. 确定结构反应谱
- 结合设计地震动参数和特征周期参数,绘制结构的设计反应谱曲线。
- 根据设计反应谱曲线,确定结构在不同周期下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响应。
4. 确定地震荷载
- 将结构的质量乘以不同周期下的地震加速度,得到结构的地
震荷载。
- 根据地震荷载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确定结构在不同方向
上的地震荷载。
5. 确定结构响应
- 将地震荷载和结构的初始状态输入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 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6. 评估结构安全性
- 根据结构的响应结果,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判断是否
满足设计要求。
- 如果结构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进行荷载调整和结构加固等
措施。
地震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的实施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结构设计
和分析,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请注意,地震荷载计算需要基于国家和行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具体的计算细节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2022年全国第十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三重木塔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1命题背景应县木塔(图1)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楼阁式古塔,建筑宏伟,体量高大,设计精妙,外形稳重庄严,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仍巍然盘立,堪称天下奇观,是世界木结构建筑之典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但随着时间推移,塔身木材性质发生变化,且经受了屡次强烈地震和人为破坏的影响,承载能力减弱,如遇突发的自然灾害,将危及木塔平安。
本次题目模型以三重木塔结构为基本单元,要求参赛者针对竖向荷载、扭转荷载及水平荷载等多种荷载工况下的空间结构进行受力分析、模型制作及加载试验。
图1应县木塔实景图2模型及加载要求2.1模型尺寸要求本竞赛需制作一个带挑檐加载点的三层木塔结构,木塔内部给出圆形中空规避区,外部给出正八边形的外边界限,木塔各层外边界尺寸由低往高逐渐减小。
具体要求如下:(1)木塔层高要求:一至三层顶部标高如图2所示(由底板上外表量至各楼层梁的上外表最高处)分别为0.35m、0.70m. 0.90m,塔顶标高为1.05m。
其中蓝色区域为外规避区,黄色区域为挑檐区,红色阴影局部为内规避区。
(2)木塔各层外边界要求:木塔由三层结构及锥形塔顶组成。
一层底面(I-I截面)、二层底面(ii-n 截面)、三层底面(ni-ni截面)和三层顶面(IV-IV截面)正八边形外边界线跨径分别为350mm、320mm> 290mm、273mm,如图3 所示。
全国第十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理论方案附录A三重木塔结构模型加载测试装置根据三重木塔结构模型加载需求,本次加载设备主要包括刚架与滑轮,加载设备具体尺寸与型材如下所示。
模型加载设备共包含A、B、C三局部,A为八边形加载设备底座,与B通过8根立柱支架连接,C 用于实现水平与扭转加载,位于B上方,由四根立柱与横梁形成框架结构,在顶部横梁距离B位置处1050m 高度处设置一定滑轮,用于三级水平加载。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王丹摘要:随着地壳的不断变迁,导致地震的频发,因此人们不得不越来越重视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设计。
尤其是曾经发生过比较大的地震的地区。
设计房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抗震性,建筑高层楼房时,首先考察的就是先进的、规范的、有效的抗震设计理念,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以及质量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前言对于建筑物而言,它的结构是否合理,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地震的认识逐步加深,对建筑物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保证建筑物的美观,而且还要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建筑物的安全,除了自身的结构设计,使用材料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那就是地震。
所以各大建筑企业,都把房屋结构的抗震性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一、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传统抗震结构,主要是利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变形,来适应地震的。
这就要求某些区域的耗能性要严格计算,如果计算失误。
就会由局部影响到整体建筑物的安全性。
我国传统的抗震结构,主要目标就是防止房屋倒塌。
依赖房屋主体结构的延性,而又想让房屋结构既有强度,又有延性是很难实现的。
房屋建筑的技术人员提出强柱弱梁建筑理念。
它确实增加了建筑物的延性。
但是在中等程度的地震当中,延性也是对房屋主体结构的一种破坏,加大了后期修复的费用。
后来又有人提出剪力墙结构。
这种结构刚性很大,在地震过程中,它的侧移性也很小。
但是地震来临时,楼层的底部会发生裂缝、错位。
剪力墙的作用,也相对降低。
虽然墙体没有明显的裂缝,但是楼层底部的修复也十分困难。
以前我国抗震设计的标准对损失的控制没有减到最低。
难以满足业主的要求。
当某一地区,遭受等级较低的地震的时候,传统的抗震要求是保证建筑主体一般不受损坏,或者是损坏后简单修理,可以继续使用。
这样就影响了业主的利益。
当发生中度地震的时候,能够保证房子不至于倒塌,只以不影响人的生命为目标,没有考虑到业主的经济损失。
他们采用结构线弹性演算,以及加强结构构造措施。